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_第1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_第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_第3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_第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项部分 古诗文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释】1、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称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2、朝:早上。3、浥:湿。4、轻尘:尘埃。5、客舍:旅店。6、新:焕然一新。7、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8、更尽:再饮完。9、西:向西行走。10、故人:老朋友。11、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诗意】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临别的时候,我劝您再多饮一杯离别的酒,出阳关西行就再遇不到老朋友了。 【作者简介】王维(公元前前),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结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之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赏析】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计。南朝江淹专门写了一篇别赋,赋的一开头就说:“黯然销魂者,惟离别而已矣。”送别曲也很多,汉横吹曲有折杨柳、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等。 诗开头“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这可以使语言更精炼。 写离情别绪。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代人伤心,为人垂泪。本诗写春朝雨,下“浥轻尘”三字,表明雨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接着又说,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洗过,越发显得青翠嫩绿。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生意盎然的春天的早晨。此种写法,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协调。然而,诗人心里已先装着一个“别”字,虽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流连。别意正是以潜意识的形式笼罩景物、环境的。由此可以看到,主观情感在一篇抒情诗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中的关键词语是“柳色”。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叫“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传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死别之意。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一事一物写入诗中,就使诗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柳色新”三字在诗中有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关键。 后二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这类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淳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肠。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将出阳关的人,内心无限凄凉。前来送客的亲友自然也怀有同样的心情。本诗中元二的心情,当不胜故国他分之感。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下,弥足珍贵。“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可谓笔力千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之广陵:到广陵去。之,去,到。广陵,即扬州。3、故人:老朋友。指大诗人孟浩然。4、西辞:孟浩然是从西向东行,所以说“西辞”。5、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6、下:沿江顺流而下。 7、孤帆远影碧空尽:意思是只有一叶帆船远远地消失在天的尽头。 8、天际:天边。【诗意】在黄鹤楼送老朋友孟浩然东下扬州的时候,正是杨柳如烟、繁花似锦的暮春时节。帆船孤独远去的影子在蔚蓝的天空里渐渐消失了,只有浩浩的江水依然在向天边默默地奔流。【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汉族,唐朝诗人,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静宁县)。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诗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赏析】 这首诗有它自己特殊的送别情味。它既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 “宦游人”“在歧路”的少年刚肠离别,也不同于屈原九歌那种“悲莫悲兮伤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似的离别,更没有高适别董大那种同是失意之人的劝勉与激励。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了一种得意之人充满诗意的离别,充满喜悦的离别,充满向往的离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不仅仅是两位不同寻常的浪漫派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送行地点与友人欲前往的繁华的目的地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与众不同的诗意。开篇“故人西辞黄鹤楼”,一句不只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应该是两位诗人好友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之仙人飞上神圣的天宫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营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说明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扬州的季节正是烟花三月,在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又是在这个开元盛世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扬州城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诗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却饱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不是把朋友送上船就完事了,而是一直目送友人乘船顺流东去,船已经扬帆而去,而诗人仍然在江边目送远去的“孤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久。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的地方。“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对游览扬州的向往,不正是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通观全篇,没有一个“送”字,也没有一句话写离别之情,前两句仅仅以叙述的形式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被送的人及去向,后两句也仅仅是以描绘的笔调写别后的场景,然而诗人与友人之间笃厚的交情,诗人内心深处淡淡的离愁,诗人对繁华扬州的美好向往已跃然纸上,极为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释】离离:繁盛的样子。枯:枯萎。荣:繁盛。远芳:蔓延到远方的一片野草。侵:侵占,覆盖。晴翠:晴朗的阳光下一片野草。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王孙:贵族。这里指自己的朋友。萋萋:草木繁盛的样子。【诗意】原野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有一次枯干,一次繁盛。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长出来了。伸向远方的野草,遮盖了古老的道路,在晴朗的阳光下面,碧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离别之情如绵绵的野草,长满了胸怀。【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白居易出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少年时,为避兵乱,往来于吴越之间,颠沛流离,颇尝艰辛。白居易自幼聪慧,贞元三年,自江南至长安,拿着诗去见当时名士顾况,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倍受赞赏。贞元十六年中进士,三年后与元稹同授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召回长安,连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太子左赞善大夫。官终至刑部尚书。武宗会昌六年,75岁去世。白居易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是中唐通俗诗派的代表作家,写了大量讽喻诗,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的带有感伤色彩的长篇叙事诗特别著名,写景诗中也有许多佳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只有岁。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语词工整优美,情真意挚,为流传千古的佳作。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须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取士诗的一体。所送别的是一个出门远行的友人。送别的时间是仲春二月的一个晴朗的日子。当送别来到郊野的时候,但见一片芳草萋萋,遍野碧绿。这正好触动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眼前景、离别情融为一体,写出了这首送别的诗篇。唐人的咏物诗,往往到最后一句才能见出诗人的本意。白居易一贯主张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有一些诗作巧妙使用隐喻的手法。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题目中有“送别”二字,可见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句句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表现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起句实赋草字,在一望无际的古老郊野上,草木繁茂,年复一年,伴随着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枯荣往复。这两句平直抒写,看似无奇,实则揭示了那片古老草原上草木繁荣和枯败不断交替的自然规律。而以“离离”二字冠于句首,则给人造成一种春草繁茂的印象。“离离”是用来描摹果实累累,枝繁叶茂的景象。因此,“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二句的重点在“荣”, 而不在“枯”。这就为下面的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埋下了伏笔。此二句是此诗中的千古佳句,不仅展示了草木的顽强生命力,而且揭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暗喻人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奋勇抗争的精神。“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两句渲染春草的茂盛、原野的阔大及春光的和煦。“古道”、“荒城”紧扣题中“古原”,以人世的兴衰与自然界的勃发的生命力作对照,以“侵”、接”二字刻绘春草蔓延、绿野天际的景象,传神写照,可谓善于体物。末句由草关人事,远送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