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暑期读后感2014.doc_第1页
王晶暑期读后感2014.doc_第2页
王晶暑期读后感2014.doc_第3页
王晶暑期读后感2014.doc_第4页
王晶暑期读后感2014.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问道文言课堂 践行高效策略 读问道课堂有感 瓶窑镇一中 王晶教书十四载,总希望在自己平凡的舞台上也能上演几幕繁华,也不枉生命眷顾给我的青葱岁月。 待似水流年,暖阳微风中,我可以慢慢咀嚼曾经的荡气回肠,品一品岁月静好,让自己暮年阑珊时不再有遗憾和孤独,所以我一直在找寻能够让我和学生都快乐又高效的课堂。李炳亭老师主编的问道课堂一书用它独特的视角和触碰人性的理念唤醒了我的欲动的梦, 让我完成了一次对话自我的蜕变。 这本书既是在传播有思想含量的技术,又是在传播有技术含量的思想,带给我践行的力量,赋予我教学的智慧。书中说:“高效课堂的本质是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础。”“高效课堂倡导教师从实践入手,从方法和途径中寻求突围,找一个支点,切实撬动课堂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相长。”而我在文言教学上找到的支点就是“解读学生,以学定教”。即读懂学生的内心需要,然后对症下药,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成教学之美。 在文言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准确解读所教内容与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障碍之间的落差,再从满足学生需要,化解学生心理问题的角度处理教学,我们和学生都会很轻松。 核舟记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言说明文,可为了分数还得去理解,去强记,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无趣感。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可以进行一次体验性教学设计,先给学生展示与课文描述相近的桃核,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核舟”的小,进而体味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之后在重点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每人用白纸折一只船,课上要求学生把课文中写到的人和物,按照课文中所写的位置画到自己所折的纸船上,看谁画的最符合课文描写的状况,并对照课文中具体的描写给对方提出修改建议。这一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确实是枯燥的,但现在却将它隐含在画画的过程中了,要画好,就必须读懂课文,要读懂课文就必须研读文言字词句,学生学习、讨论和质疑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效果就会向前迈进一步。从教学形态看,这节课看似是在搞活动,却在主动的状态下让学生完成了细读和深读的功夫,达到深入学生内心,体会领悟文言词句的韵味的目的。 三峡是一篇山水小品文,学生也没有兴趣点,想个办法 ,发现该文带“山”字旁和“水”字旁的字很多字,我们可以从赏“字”教学开始。比如“峡”字,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带“山”字旁和“水”字旁的字,并想想它们的意思。学生通过圈、找、想、说的活动,掌握了每个生字的意思,体会到了文章遣词造句之妙,便自然生成了对三峡的神往与热爱之情。 同时,根据调查,我们的学生在文言“诵读”和“悟读”方面有心理期待。因为不会读,所以不愿意读,读不出味道,也读不出深层的情感。其实课堂的朗读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极为重要的途径,也是实现高效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诵读要讲究方法,追求情境,让学生读而有兴趣,使诵读也能成为学生的“最好刺激”,不能为读而读,把诵读仅仅视作一个教学环节,而应视之为师生共同涵泳和品味的精神大餐,这样的诵读教学才更醇美,更令人陶醉。如果学生能在涵泳、诵读和记忆的基础上陶冶性情,积累文化,丰富语感进而改善人格,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很有效的语文教学。 为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可以采用“变形诵读法”,也可以采用“换字、添字诵读法”。 湖心亭看雪是二段文,为了更好地体味文章简练朴素不事雕琢的自然和本真,我们可以把它变形为五段文,让学生把节奏慢下来,在舒缓的朗读中体味该文的飘逸、清秀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中,为了品悟苏轼在描写景色时传达出来的喜悦和快乐,我们可以先把“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的“盖”换成“是”,让学生体会改动后读起来有什么不同,学生认为改动后苏轼发现是竹子、柏树影子时的惊喜没有了。接着再请学生试着把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如:庭下如积水空明,( 咦?啊? )水中藻荇交横,(喔! )盖竹柏影也。此时,空明的意境和这种恍然大悟的惊喜已经在读中得到了彻底的渗透。这种巧妙诱导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去深入文本,自主学习的诵读比由教师来告诉他们如何读出“快乐感”效果好得多,它强调了学生的“自主体验”、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诵读的价值在于“诵读的转化过程其实是一个上下寻觅、左右求索的过程,找到了适切的言语声音形态,也就是走进了文本, 读者与文本实现了融合。”它可以让阅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依靠朗读这个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让学生去直接领悟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这是其他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的境界。所以,不管怎样处理,诵读都必须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满足他们的心里需要,让他们从怕读、不会读自然地进入敢读、愿意读的境界。这样的诵读有助于学生沉浸文言,走进作者的心灵。 “悟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读出深层的情感和感悟,能够有自己独特地理解和体验。文言文需要一些方法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感悟。我们可以通过“补充内容”和“读中设问”来促进悟读。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内心情感的一句话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为了解读“闲”的深层意蕴,我们可以适时补充苏轼的一段资料,如:苏轼被贬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奉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让学生读懂苏轼,“欲见空明之月,须有空明之心。这快乐、悠闲背后是苏轼一颗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纯真的赤子之心!一种超越了生死心灵的大自由!” 陋室铭在课文研读部分让学生再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注意语句的语法结构,二是关注描写的内容。读完之后,可以设疑:为什么不紧接着前面两个句子的韵律再写“室不在陋,有德则馨”?学生就很容易根据其句式变化得出结论:为了强调“我”和“德馨”这两个词。 李炳亭老师说:“从方法中寻找方法,从问题中解决问题,这是高效课堂的行动哲学。”我认为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前提应该是读懂学生,尊重他们的需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走在文言教学的路上,我们会发现解读学生和解读教材一样重要,因为我们教学价值的点就是“被需要”。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要,才能成就我们的教学享受,让孩子们获得心灵的自由与释放。只是这段路需要我们用漫漫长路来积累慧心。 很庆幸,在生命平静的过程中,我竟然还能继续萌发追寻“高效课堂”的思想。这让我感觉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