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枣核》教例评析.doc_第1页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枣核》教例评析.doc_第2页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枣核》教例评析.doc_第3页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枣核》教例评析.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范本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7枣核教例评析编 辑:_时 间:_7.不落俗套 枣核教例评析教例简述1.读全文.迅速领会全文主题:依恋故土。2.以“依恋故土”为中心进行“一词经纬”式教学:第一步理解.对故乡的依恋.表现在枣核上。阅读课文.品味“航空信”、“再三托付”、“在车站等”、“殷切地问我”、“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要贵重”、“揣”以及“想、想、想、想”的游子心境。顺带对课文的悬念、释念的表达技巧进行理解。这就是:几颗生枣核.悠悠思乡情。过渡:珍爱枣核.就是依恋故土;后花园的家乡味.也是依恋故土。第二步理解.对故土的依恋.表现在花园中。花园的特点是充满家乡味道垂柳、睡莲池。最凝集思乡情的是花园中的制作“北海”。品味“亲手”、“细心人”、“小凉亭”、“红庙”、“白塔”的表达作用。最生动地表现思乡情的是追忆北海。品味“时常在月夜”、“眼前就仿佛闪出一片荷塘佳色”。这就是:设景造物.追忆联想.情系故乡。过渡:课文写友人的依恋故乡之情是写友人富裕的生活联在一起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第三步.带出对环境的描写.对友人家庭的描写: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都有了.可浓浓的思乡情却是“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这就有力地烘托了友人的思乡之情.有力地烘托了课文的主题。第四步.顺势品读课文的点题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收束点示:民族感情实质上就是爱国感情。评 析为什么说这个教学设计不落俗套?原来.此课一般的教学方案是以枣核为线索.牵联起全课的教学内容.如按要枣核、受枣核、话枣核的层次进行.或按索枣核、候枣核、问枣核、托枣核、揣枣核、谈枣核的更细的层次进行.这种教学设计的一个毛病就是把文章后面的一部分做“北海”、忆“北海”也纳入到“话枣核”中去.这就有悖于文章的逻辑层次。课文的预习提示中提示了一句:他“用哪些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思恋”可能就是要我们注意这一点。因此此课的教学设计就别辟蹊径.以“依恋故土”提挈起全文的教学.可谓“挈领而顿.百毛皆顺”。于是我们就想到了课文教学中不少俗套的教学设计.有的相沿已成习惯.在大面积上有不少人在运用。如:春:盼春绘春颂春听潮: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见于勒避于勒我的老师: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第三件事第四件事俗套的教法禁锢着我们的创新意识.束缚着我们的创造性.让我们对教材的研读及教学设计的思维停滞在浅白的层次上.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教学设计上的懒惰。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们要不断激发自己的创造意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