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古诗二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八单元《古诗二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八单元《古诗二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八单元《古诗二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古诗二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八单元古诗二首教案设计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岁时所作。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教学构想: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引导学生运用已积累的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诵读古诗文,想象诗境,从而理解诗意,体会中心思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整体通读,想象诗境;分步解读,感悟哲理;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四、质疑活动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描写景物充满生机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学案设计: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背诵这首诗歌,并理解诗意 默写这首诗歌板书设计: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背诵古诗,并且理解诗意学生学习过程: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1听范读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4指名读题西林壁5齐读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7质疑二、学习题西林壁1知诗人,解诗题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2抓字眼,明大意(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3)把握朗读重音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5)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6)指名说全诗意思3想意境,悟诗情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四、比较 1、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 ,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地来品悟。 五、学习观察方法。 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