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4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 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体裁上看:有杂文,有散文,有古代的赠序,有现代诗歌;从内容上看:有珍惜生命历程的独特体验,有对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弘扬,有对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的提倡,有对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精神的歌颂。 刘心武的错过辨证地叙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以及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我们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到达“人生的终点”。莫怀戚的散步通过描写作者一家三代四口人一次平常的散步经历,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将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进行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和勉励之情。李瑛我骄傲,我是一棵树通过塑造“一棵树”这一艺术形象,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表现了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强烈愿望以及崇高精神。臧克家有的人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打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二、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收集作者资料,研读作品,了解文学家崇高的人生境界,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从而珍惜自己的生命历程。2、通过品味作品中含蓄隽永、富含哲理的语言,学习辨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法。3、通过诵读和品味语言,理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深入领会诗的主旨。4、通过诵读、识记,积累优美的语言。5、参与社会生活,积极与人交流,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时的选材能力。6、关心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三、单元课时安排:(共计16课时) 二十一 错过 (2课时) 二十二 散步 (1课时) 二十三 送东阳马生序 (2课时) 二十四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1课时) 二十五 有的人 (1课时)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无题 (1课时) 写作 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3课时)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2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 (1课时)专题 叶 (1课时)二十一、错过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学习目标:1 理解作者观点2 品味形象含蓄的语言3 学习面对错过的积极态度重点难点:形象含蓄语句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周星驰大话西游电影中的一段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摆在眼前,可是我没有好好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的话,我会跟那个女孩子说我爱她,如果非要把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此设计援引周星驰的经典台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迅速确立学习本文所需要的文化氛围。)(老师接着说: 电影中的孙大圣,因为错过了一段纯洁美好的爱情而后悔不已,其实当代作家刘心武对这一现象有他独特的感受。 文体:文艺性政论文,也称杂文,一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 感知1 指名朗读,根据思路梳理文章内容,可用原文的话概括2 提出问题(12):大小错过真不少 分析问题:(36)人生为什么充满了许多错过:人生常态 解决问题:(713)怎样看待错过:习惯 品味 第四部分: (14-15)总结全文三 品读感悟1 提出错过,文章举了生活中的哪两件事?2 模仿文段说说你生活中的错过3 对于这一人生常态,作者用一句耐人寻味的句子总结,品味: “没错过”理解“经纬线”“斑斓多味”4 错过是一种失去,如果你很好地对待,那么这个失会转化为得,怎样看待错过会使失化为得呢?5 面对错过,人们也会有消极的反应,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思想言行是面对错过的消极反应,作者怎么认为: 没有意识到错过灵魂颟顸, 意识到了没有行动错过即过错 采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6 是否可以坦然面对所有的错过,错过的都不要紧?最关键最美好的不能错过7 体味: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比喻:美景奇景比喻人生过程中的许许多多机遇,预定的车站比喻关键的机会,关键的转折点三 总结1 用简要的话补全下列文字大小错过真不少,不要为此空烦恼。因为得失本一家,错过就是真生活。有的机遇会再现,要化错过为掌握。 , 。(有的错过不再来,要细咀嚼这苦果。)人生错过无限多,要能习惯与品味。小的错过不要紧, 。(只要大站不错过)2 论证方法:讲道理,对比论证四 拓展延伸1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但本文却是雄辩胜于事实。我们就来“让事实说话。根据文章内容的理解,阐述你的看法 补充:(1)苏轼的一生都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在他人生最得意之时,一不小心,他就错过了最美好的仕途生活,走进了人生的低谷,然而,他却没有选择放弃,放弃心中的信念,在一块巴掌大的天地中人生点滴况味,终于在山与水之间发现,原来平淡才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味道。他看淡了,看开了,悟出了“归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更高的人生境界。(2)徐本禹,这个让所有国人湿润眼睛的年轻人,毅然离开繁华的城市,只身来到贫困的农村做义教,用自己娇嫩的肩膀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顶住了贫穷。用他的行动灼痛了我们的眼睛,他错过了繁华的都市,错过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然而,他没有错过心中那种神圣的季节,没有错过孩子的眼光。虽错过城市的风景,他却给山区带去了希望、光明。 结语:错过,一切是过去,卢梭的忏悔录记录着一切错过,也记录着他迷惘中的醒悟。错过,一切是过去,顾炎武的日知录记录着一切的过错,也记录着他心灵的光彩。我们或许错过了流星划过时的许愿,或许错过了浪花打在礁石时的祝福,或许错过了聆听只说一遍的故事,但是一个人生只走一回,我们错过的一切是过去,这世上有无数流星。无数浪花,只要我们细细咀嚼错过,我们错过的不会是每一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有思,善莫大焉。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板书设计提出问题:大小错过之多把握关键机会分析问题:产生错过原因含笑到达终点解决问题:怎样对待错过 第四部分: 总结全文教学反思二十二、散步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重点难点: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一、激情导入,同时播放给母亲的信乐曲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二、听配乐朗读,(注意感情基调、语速节奏)整体感知1、思考: (1)课文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中心人物是谁?(2)用自己的话简要的复述故事内容。注意点 根据图画复述故事 讲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反馈、点评、3、师小结:(1)我 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和儿子(一家四口人或者祖孙三代)中心人物: 我(2)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后 发生分歧,结果我的母亲顺从我的儿子走小路,体现一家人的和睦互敬互爱以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师:过渡语 这样的画面美不美?让我们也融进这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去感受它的美,好不好?三、品读课文 美点寻踪师: 请大家再读课文,前后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每组推荐组长记录,待会交流1、展示: (1)散步,美在 ,为什么?友情提示:美在语言、景物、行动、亲情。2、说明美在对春景的生动的描写美在文章对称句式的反复运用美在小家伙的话美在用生活的细节表达出一定的道理美在于生活的细节中表达出深爱的感情美在结尾段表现出家庭的幸福、温馨美在结尾的一句话。师:提要求前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把讨论结果写下来,每组推荐组长发言、点评)2、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3、明确:亲情美 如:和睦 温馨美 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齐读,体会一下句子的含义 (从字面上看他们走得很小心,很仔细,害怕母亲摔跌,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人既要善待衰老的生命,又要爱护幼小的生命这样承前启后的责任。 也表现我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整个世界” 是否大词小用? 表现我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还有补充的吗?景物美 如第四段 齐读 体会 指导朗读 为什么美在写景? 与前文写母亲有没有关系?生: 有 ,因为母亲战胜了寒冬,战胜了疾病,我希望母亲也像这春天的万物一样充满生命的活力,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生命,感悟到生命 那我们该怎么做? 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要珍爱生命还有吗 菜花 桑树 鱼塘 (第七段 热爱生活)指导读小结:所以作者选择初春有生命力的季节去散步,可见文中的景物描写也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也包含我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一片孝心师:还有吗?生:语言美 如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师: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讨论反馈、作用:语句的形式显得整齐匀称,读起来连贯流畅,富有形式美,增强了表达效果 (如果我们在写作中恰当运用,会为我们的文章增添亮色)师 像这样的句子文中有很多 ,找找看 生讨论 反馈小结散步这篇散文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写的是散步,这样一件小事,作者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亲情。师:我们现在在校学习与父母相处交流的机会很少,有的在外闯荡,那我们面对亲情该如何去做呢?四、体验亲情 设想一下, 晚饭后,如果你们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想看戏曲,爸爸想看足球,妈妈想看健身操,你想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手中,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又该怎么说?指导学生如何说话 我应该 我对 说 师过渡语:同学们很有孝心,也懂得如何尊敬老人,我为大家有这样的认识而高兴。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就是让大家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所以说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它不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说说你学完这篇课文,你觉得今后应该怎么做?小结点评师:因为亲情的存在,我们幸福,我们快乐,当我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让我们把对亲情的理解,化解在歌词里,用歌声来感受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五、听歌曲 感悟亲情 常回家看看学生跟着一起唱此时借这个机会你最想对父母亲说一句话是什么师:我为大家有这样的懂事而高兴,希望你们将自己对亲情的理解付诸于行动。六、课后作业:(真行实感) 1、真行: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2、实感:将这一过程及真实感受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八、教师心语 结束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板书设计散 步莫怀戚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句子小时,我听母亲的;大了,母亲尊重“我”现在,母亲. 儿子、妻子都听“我”的融洽、和谐的家庭细节我说:“走大路。”敬老(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爱幼尊老爱幼教学反思二十三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学习目标: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重点难点: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嗜学(sh) 怠(di) 叩问(ku) 绮秀(q)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询问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勉励后人学习要不怕艰难,用心专一。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七、拓展探究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不敢稍逾越 求学勤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东阳马生 余:足肤皲裂而不知 四支僵劲不能动 无鲜肥滋味之享 求学艰 口体之奉不若人而不知 对比 同舍生: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烨然若神人艰苦求学-卒有所获 勤奋学习(自励;励人)教学反思附:读后感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二十四、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理解“一棵树”的艺术形象。2、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进行习作,学写诗歌。3、品位诗歌优美、凝练的语言,学习“一棵树”的崇高精神。重点难点:1、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的理解。 2、多种修辞方法和象征手法的使用。教学过程:一、 导入。1、(投影:我骄傲,我是 )同学们,请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并说说理由。2、对学生回答稍作评价,导入本课:我国当代诗人李瑛说:“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吧。二、 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2、 边读边思考:(1)、诗人通过想象,把“一棵树”塑造成怎样的一种形象?(2)、这棵树生长在哪里?它有哪些特点?3、 学生讨论,交流以上问题。三、 品读课文,合作学习。1、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中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2、(投影):(1)、请展开想象描述出“一棵树”的形象,包括外在特征和内在气质。(2)、说说诗人借助“一棵树”的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四、 研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1、引导学生品味诗歌高度概括的语言。2、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品味、学习。五、 小结,引导学生学习“一棵树”的崇高精神。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和高度概括的语言塑造了“一棵树”这一艺术形象,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那么,“一棵树”在你心目中究竟是怎样的形象?你是不是佩服它?自己想不想做“一棵树”呢?(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六、 课外练笔:试借鉴本诗的写法,以“我骄傲,我是一滴水(一棵草、一片云、一只蜂、一头牛)”为题写一首诗。 板书设计 我生长在中国的大地上我骄傲我有美的心灵我愿意为全世界的人民奉献一切我是一棵树社会主义新人 教学反思二十五、有的人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重点难点: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2、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3、 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师:鲁迅,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二、 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1、 学习诗歌第一部分(1)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2) 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2、 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2) 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3) 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题词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4) 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三、 再次品读诗歌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四、 课内延伸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五、课内练习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六、课后练习上图书馆借阅或上网阅读臧克家作品老马、罪恶的黑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诵读欣赏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学习目标:1、能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2、能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3、能背诵和默写两首古诗。教学过程:(一)、诵读:1、听,交流。2、浏览诗后语段后,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达到背诵的程度。3、成果展示,评价:谁读得最好(语气、节奏)。4、提问不懂的地方释疑典故:“闻笛赋” “烂柯人” “青鸟”(二)、欣赏:1用现代汉语把这两首诗歌通译一下2、任选你最欣赏的一句话,说说你欣赏的理由。指导经典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理解,并且把它们引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3、交流,评价。理由是否恰当。提示:经典诗句理解。课后练习: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学以致用。教学反思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译文谪居巴山楚水之地,使人倍觉凄凉,算来已有二十三年的时光。怀念故人,徙然吟诵思旧赋,此番归来,真如那在山中观棋烂了斧柄的王质返回家乡,恍如隔世,人事沧桑呵!沉舟之畔,会有群舟竞发、千帆齐扬!病树之后,会有姹紫嫣红、万树春光!今日听到你的一曲高歌,令人意兴焕发,更有一杯美酒,令我精神豪兴、百倍增长。无题译文:相见的时候难,分离的时候一样难舍难离.早春分别,就像东风力尽百花凋残一样.春蚕直到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吐尽.红烛燃烧殆尽,满腔热泪才会流干.早起对镜梳妆,惟恐如云双鬓改变颜色.夜晚吟诗,也会觉得月光比较寒冷. 蓬莱仙境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啊,麻烦您为我探看道路. 写作教学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写作目标:1、能留意生活,细致观察,注重积累写作素材。2、学会取舍,能对素材进行深加工,根据中心表达需要精心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教学过程:1、自读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一文,勾画要点。2、思考、交流头脑风暴:以“快乐”为话题,可选择哪些写作素材;以“爱心”为话题,可选择哪些写作素材。3小组评议作文,全班交流好作文,修改“病文”请作者诵读佳作,明确优点。收集问题作文的缺点,并加以总结。读自己的范文,学生评价优点和不足之处。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且誊写教学反思修改文章专题训练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学习目标: 1、明白文章修改的范围。 2、掌握综合修改的一般做法和注意的细节。 3、知道合作修改的注意事项。 4、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俄国19世纪的作家果戈里,规定自己的稿子起码要修改八次;托尔斯泰写过一篇为克莱塞尔乐章而作的文章,全文只有五页,可手稿却有800页;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多遍,老人与海的手稿读了近两百遍才拿出付印;曹雪芹写巨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二、掌握综合修改的一般做法和注意的细节。 1、修改文章应该从哪些方面着眼? 明确:修改文章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围绕主旨、观点、结构、体式、材料、语言等方面考虑,看文章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否恰当,是否体现了作文的要求,是否易于被读者接受。(聆听、感悟) 2、回顾我们所学到的文章修改的方法有哪些? 明确:修改的一般方法可以概括为“增、删、改、调”四种。增,就是增加、补充有关内容,增补某些修饰文字;删,就是对某些材料或语句进行必要的删削;改,就是对原文的语言进行必要的润色和锤炼;调,就是对结构顺序或某些词句进行逻辑或表达上的调整。(思索、交流、归纳、记录) 3、拿到一篇文章我们应该从哪入手修改? 明确:按照文章修改的原则,先从宏观角度分析(结构的调整),而后处理具体的文字等(字、词、句、标点符号、修辞等)。 语言(即遣词造句)诊断,包括词语的选择、运用、搭配,句子成分的搭配,句式的选用等方面的毛病; 写法(即谋篇布局)诊断,包括文章结构、文章立意、取舍材料、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毛病。(讨论、交流、归纳、记录 ) 4、对于文章内容或思想上存在的毛病,我们应该如何改呢? 明确: “纷”就是冗繁,杂乱。诸如材料臃肿,思绪混乱,横生枝节,尾大不掉,都在可“整”之列。其结果,应使文章做到简洁明快,首尾圆合,脉络分明,详略得当。 “孤”是单薄,只有红花,没有绿叶;只会“单线平涂”式地直叙其事,不会运用背景、旁证、对比、映照等“辅”的材料和手段来充实文章内容和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直”是浅露。“婉”则含有“曲折”、“委婉”两方面的意思。编写故事要有矛盾冲突,开展论战要能伺隙乘虚,文章才能波澜起伏,擒纵自如;“委婉”要求的是含蓄和深沉,要善于把作者的思想感受渗透在具体的叙述描写之中,不要空说抽象、生硬的大道理。 “板”是刻板、滞呆。文章格式、语调上的千篇一律,没有变化,固然令人乏味;思想内容上的就事论事,平淡肤浅,不会举一反三、由表及里,或是不懂得如何通过寓意和联想的方式来深化主题,同样也是“板”而不“活”的表现。这就应该运用联想开拓思路,或调整结构、变换手法,更生动活泼地表现主题。 “枯”是干瘪、枯涩。这主要是材料和语言的贫乏所造成的。“腴”的办法,应是加强调查研究和观察生活的训练,积累素材,丰富词汇。 “俗”是粗鄙、庸俗,牵涉到语言文风和思想情趣的问题。(讨论、交流、明确、记录) 三、作文修改训练 (一)说 勇 气 从揩黑板谈起 一个班级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一天,上课铃响了。老师就要来上课了。可是,黑板还没有人揩。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有敢上前去。(A)这时,一个同学在众目睽睽之下,铤而走险地上去很快将黑板揩干净了。当时,(B)没有一个同学不从内心不佩服这个同学有勇气,是他,为大家做了件好事。 这个同学之所以能够做出其他同学做不出的好事来,显然是由于勇气,是勇气在鼓厉和支持着他。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与勇气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武器,是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从青年时代就遵照父亲的嘱咐,立志编修史书。他博览群书,考查山川形胜,调查轶闻旧事,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开始写作。其间虽遭受宫刑之辱,也不抛弃事业,终于经历了二十年左右时间,写成了不朽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原泰安市检察长公丕汉,在调查以原市委书记胡建学为首、一百多人参与的特大贪污、走私、受贿案件时,不惧怕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威吓,甚至是对他本人和家人的生命威胁。在超凡勇气的支配下,顶住歪风邪气,度过一道道难关,终于在上级领导的指挥下,依法惩处了这个犯罪团伙,为党,为人民立了大功。 勇气实在可贵。只要我们有勇气,不论我们面前的困难有多大,我们的对手有多凶,我们就会有获胜的希望,因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在今天,我们所说的勇气其实就是一种革命精神。我们青年学生,要学好知识,将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作用,同样是需要勇气的,我们人人都应该像揩黑板的同学那样,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勇气。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牢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第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鼓厉改正为鼓励;考查改正为考察 2、文中画横线(A)句中有一个词语用得不当,它是铤而走险,应改正为自告奋勇。 3、文中画横线(B)句是一个病句,联系上下文,应改正为:没有一个同学不从心里佩服这个同学的勇气(大家都从心里佩服这个同学有勇气。) 4、第段中引用了两个名言警句,其中有一个用得不合适,它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第段中引用的事实论据不恰当,请简述理由并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6、第段事例前缺少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请联系上下文内容,补写出这个过渡句。“勇气,不仅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顶住歪风邪气的重要支柱。 ”(二)下面是学生的作文片段,按要求修改三处画线的语句。 每当站在祖国的地图前,使我油然而生无尽的遐想:祖国需要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去开创那辽阔的大西北,让塔克拉玛干沙漠改变模样;需要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在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