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分析教案.doc_第1页
化学分析教案.doc_第2页
化学分析教案.doc_第3页
化学分析教案.doc_第4页
化学分析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XXXXXXX大学教案院系(部)化学化工院课程名称 分析化学使用教材 分析化学(第四版,华中师大等校合编)教案首页授课内容绪论第一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第二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所需课时1+5+3学时 主要教材或参考资料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4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林树昌,胡乃非编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出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分析化学的任务及分析方法的分类。2了解分析化学的作用。 3.掌握分析测试中误差产生的原因、表征方法。4掌握有效数字的运算方法。5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浓度表示方法。6掌握滴定分析法的计算。 7. 了解滴定分析过程、滴定分析的方法和滴定方式。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初步学会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德育目标:1. 培养学生用化学的处理方法和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激发学生对分析化学研究的兴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3. 培养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学重点滴定分析法的计算,有效数字及运算。教学难点滴定分析方法相关计算。教学方法1.全程多媒体教学2.讲授法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1. 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2. 测量值的准确度与精密度3.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4. 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5.有效数据及其运算规则6.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学习指导1、 复习教材和笔记中本章内容。2、阅读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4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3、阅读林树昌,胡乃非编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阅读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习题精解科学出版社2003出版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绪论一、分析化学的任务1化学的分类无机、分析、有机、物化、高分子2分析化学的定义 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结构的分析方法以及相关理论的一门学科。 3分析化学的任务.二、分析化学的作用三、分析化学的分类 任务: 定性、定量、结构对象:有机、无机原理:化学、仪器式样用量:常量0.1g常量分半微量0.010.1微量0.110mg痕量1% 微量组分 W 0.01%1% 痕量组分 W99.9% c.试剂应该相当稳定。 d.摩尔质量较大,可减少称量误差。2标准溶液配制: a.直接法b.标定法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四、滴定分析法计算1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1) 物质的量浓度. mol/L (2).滴定度(T ):指每毫升滴定剂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 g/mL2滴定剂与被滴物质之间的计量关系 (1)标准溶液的配制(直接法).稀释与增浓 (2)标定溶液浓度的计算 3物质的量物质与滴定度之间的换算4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教案首页授课内容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所需课时11学时主要教材或参考资料华中师大主编分析化学,第4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出版林树昌,胡乃非编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出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酸碱溶液中各形式分布分数的计算。2掌握溶液pH的计算。 3.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选择依据。4一元酸碱滴定过程中pH变化规律。5掌握滴定误差的计算。6掌握重要的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实例。 能力目标:要求掌握酸碱滴定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德育目标:1. 培养学生用化学的处理方法和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激发学生对分析化学研究的兴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3. 培养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学重点溶液pH计算;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教学方法1.全程多媒体教学,2.讲授法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1.酸碱质子理论2.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3.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1)3.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2)4. 酸碱缓冲溶液5.酸碱指示剂6.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的滴定(1)6.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的滴定(2)7.多元酸碱的滴定 8.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学习指导1、 复习教材和笔记中本章内容。2、阅读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4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3、阅读林树昌,胡乃非编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阅读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习题精解科学出版社2003出版作业及思考题思考题:1 判断下列情况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a. 标定NaOH溶液时,邻苯二甲酸氢钾中混有邻苯二甲酸; b. 用吸收了CO2的NaOH溶液滴定H3PO4至第一化学计量点情况怎样?若滴定至第二化学计量点时,情况又怎样?2 有人试图用酸碱滴定法来测定NaAc的含量,先加入一定量过量标准HCl溶液,然和用标准NaOH溶液返滴定过量的HCl。上述设计是否正确?试述其理由。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第3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31 概 述一、发展史二、酸碱反应实质 :质子的得失(转移)三、 浓度、活度和平衡常数1活度和浓度的计算2酸碱平衡常数及其表示方法32 分布分数的计算一、几个概念 酸度 酸的浓度 平衡浓度 分析浓度二、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1分布分数2一元弱酸、弱碱分布分数 3多元弱酸、弱碱分布分数3-3 质子条件与pH的计算一、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条件1物料平衡(MBE) MBE 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2电荷平衡(CBE)aq:CBE 3质子平衡(PBE)PBE 二、pH的计算1强酸(强碱)溶液以浓度为c的HCl为例:H+= 若 2一元弱酸(弱碱)溶液以浓度为c的一元弱酸HA为例精确度: 近似式: 最简式: 3多元酸(碱)溶液以二元弱酸H2B为例PBE:当CKa20Kw时, 即可忽略二级离解,而按一元弱酸处理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 4.两性物质溶液 :为例PBE: 相当于两性物质中碱组分的共轭酸的相当于两性物质中酸组分的5强酸与弱酸的混合溶液例:浓度为的强酸+的弱酸PBE:34 酸碱缓冲溶液一、缓冲溶液pH的计算以HANaA配制的缓冲溶液为例MBE: CBE: 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二、缓冲容量与缓冲范围缓冲容量 既缓冲容量:使1L溶液的pH增加dpH单位时,所需强碱的量为dD(mol) C 当时,缓冲范围:三、缓冲溶液的选择:选择酸组分的(需要稳定)C=0.011mol/L组分不干扰分析反应35 酸碱指示剂一、酸碱指示剂的原理二、指示剂理论变色点、变色范围HH 当时,即点为理论变色点范围内,可观察到由pH引起的指示剂颜色的范围这一区间是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三、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主要因素1指示剂用量1)单色指示剂:变色范围受用量影响2)双色指示剂:其变色范围向PH减小的方向发生移动温度中性电解质4溶剂四、混合指示剂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36 酸碱滴定法基本原理一、酸强碱滴定 以 NaOH滴定等浓度的HCl为例滴定前:计量点前: V加入NaOH体积V=19.98(-0.1%误差)pH=4.30计量点:pH=7.00计量点后:V=20.02mL(+0.1%误差)pH=9.70 滴定曲线 pHV作图滴定突跃:在计量点前后0.1%相对误差范围内,滴定液pH值的突变。称为滴定突跃滴定突跃范围:滴定突跃包括的pH称为滴定突跃范围CpH突跃且C增加一个数量级,滴定突跃扩大两个pH单位 终点误差: 二、强碱滴定一元弱酸 以0.1000mol/LNaOH滴定V0=20.00ml等浓度的HAc为例:滴定前: pH=2.89sp前: -0.1% pH=7.74sp: pH=8.72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sp后: +.01% pH=9.70 Cka 越大, 滴定突跃范围越大 对指示剂实际变色点的判断误差 直接准确滴定某一元弱酸的判据()终点误差: 三、强碱滴定多元酸二元酸H2A可被滴定的方式如下:()1, ,。可被分步滴定,形成两个突跃2,。可分步滴定,滴至第一计量点3,。不能分步滴定,滴总量4,。不能被准确滴定以0.1000mol/L NaOH滴定等浓度的H3PO4 : C=0.050mol/L pH=4.70 甲基橙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 C=0.033mol/L pH=9.66 百里酚酞四、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标定和测定采用相同指示剂在同条件进行有助于减小或消除CO2的影响对于NaOH溶液无论CO2的影响是发生在浓度标定之前还是之后只要采用甲基橙为指示剂进行标定和测定浓度都不会受到影响合碱的分析(双指示剂法)1 PP V1 HCl MO V2 HCl 2 PP V1 HCl MO V2 HCl 变化: 式样组成: 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2极弱酸(碱)的测定 弱酸的强化方法:1)络合法: 2)沉淀法: 3)氧化还原法: 4)非水溶液中 (在某些有机溶液中可测)3铵盐中氮的测定(甲醛法)甲醛与铵盐作用,生成等物质的量的酸(质子化的六次甲基四胺和): 质子化的六亚甲基四氨以PP为指示剂,用NaOH标液滴定此法能否测中含氮量?4有机化合物中氮的测定-凯氏定氮法5硅氟酸钾法测定硅:试样溶解: 试样KOH熔融 转化 以NaOH标液滴HF教案首页授课内容第四章 络合滴定法所需课时8学时主要教材或参考资料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4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林树昌,胡乃非编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出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掌握应用副的应系数及条件稳定常数处理络合平衡的方法。2。2掌握络合滴定原理(包括金属指示剂、滴定过程中pM变化及影响 滴定突跃的因素以及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能力目标:要求掌握络合滴定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德育目标:1. 培养学生用化学的处理方法和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激发学生对分析化学研究的兴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3. 培养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学重点络合平衡中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混合离子的选择性滴定的有关计算。教学难点滴定误差的计算。教学方法1.全程多媒体教学2.讲授法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1.概述2.溶液中各级络合物型体的分布3.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和条件形成常数4.EDTA滴定曲线5.络合滴定指示剂6.终点误差和准确滴定的条件7.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8.络合滴定的方式和应用学习指导1、复习教材和笔记中本章内容。2、阅读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4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3、阅读林树昌,胡乃非编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阅读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习题精解科学出版社2003出版作业及思考题思考题:1. 在pH=56时,以二甲酚橙作指示剂,用EDTA测定黄铜(锌铜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现有以下几种方法标定EDTA溶液的浓度。 a. 以ZnO作基准物质,在pH=10的氨性缓冲溶液中,以铬黑T作指示剂,标定EDTA溶液; b. 以CaCO3作基准物质,在pH=12.0时,以KB指示剂指示终点,标定EDTA溶液;c. 以ZnO作基准物质,在pH=6.0时,以二甲酚橙作指示剂,标定EDTA。试问,用上述哪一种方法标定EDTA的浓度最合适?试简要说明其理由。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第四章 络合滴定法41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一、简单络合物二、螯合物三、乙二胺四乙酸(EDTA)HOOCH2C CH2COO- CH2CH2 -OOCH2C CH2COOH1无逐级络合,通常形成1:1的络合物。2MY 非常稳定,配位原子间都相隔2个C, 形成多个五元环结构3成络的广泛性4在水溶液中,有7种型体5MY 易溶于水,其颜色:a.金属离子无色,则MY无色 b.金属离子有色,则MY无色42 洛合平衡一、洛合物的形成常数1:1型 1:n 型 : : 常逐级累积形成常数(n)1 = K1 ML = 1ML2 = K1 K2 ML2 = 2ML2 n = K1 K2 Kn MLn =nMLn二、溶液中各级络合物的分布对于1:n 型 CM=M+ML+ML2+ + MLn=M+1ML+ 2ML2+ +nMLn=M(1+ 1L + 2L2 + + nLn)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仅仅是L的函数,可作L曲线43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形成常数主反应:主要考察的一种反应副反应:与主反应相关的其它反应M + Y MY 主反应 M(OH) ML HY NY 副反应 : : :M(OH)n MLn HbY水解效应 络合效应 酸效应 共存离子效应林邦提出副反应系数(),巧妙的解决了副反应问题一、副反应系数1滴定剂Y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1)EDTA的酸效应和酸效应系数(2)共存离子效应和共存离子效应系数(3)EDTA总副反应系数:2、 金属离子M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络合物MY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1)(2) M的水解效应系数 (3)M的总反应系数:二、MY络合物的条件形成常数1定义:无副反应时, K=MY/MY称形成常数(它只和络合物性质有关)有副反应时,K 随条件不同而变化,此时K称为条件形成常数KK=MY/MY2K与K 关系:(以 建立关系)副反应越大, K越小;K在何值时,反应不能再进行?4-4 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一、络合滴定曲线例:以0.01000 molL -1EDTA滴定等浓度 V0=20.00mL的Ca2+1滴定前:Ca2+ = 0.01000molL1 a =0 2计量点前: -0.1% VY = 19.98mL a =0.999由于CaY 的KCaY=1010.69,可以认为滴入的EDTA全部与Ca2+络合, 体系中Ca2+ 取决于剩余的Ca2+的浓度 Ca2+= 0.01000 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计量点时: 常4计量点后: +0.1% pCa=7.69影响滴定突跃的主要因素:1. Cm 越大,突跃越大2. KMY越大 ,突跃越大化学计量点时pMSP值的计算 二、终点误差 讨论 E t与pM,cMsp 、KMY关系 cM E t pM E t KMY E t 如果能够满足,则说明有可能在N存在下选择性地滴定M。因此我们推导仅有Y(N) 时的选择性滴定判据。若在滴定反应中有其他副反应存在,则分别滴定的判别式以条件形成常数来表示 当时,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 4-5 金属离子指示剂一、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1)定义:能与金属离子络合,并且由于这种络解离作用而产生明显颜色改变的 物质叫金属离子指示剂。滴定前: 甲色 乙色滴定终点: 乙色 甲色铬黑T(EBT)In : (NaH2In)EBT :PH:811蓝色 MEBT 红色二、甲酚橙(XO):pH6.3呈红色,pH6.0呈黄色 MXO呈紫红色pH=6.06.3呈中间色(橙色) 所以Ph4时,Al水解 Al使二甲酚橙等有封闭三、置换滴定法置换出金属离子如 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置换出Y如测锡青铜中的锡常 Zn2+四、间接滴定法教案首页授课内容第五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所需课时6学时主要教材或参考资料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4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林树昌,胡乃非编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出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氧化还原电对电极电位及有关的计算。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 3.掌握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反应条件的控制。 能力目标:要求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德育目标:1. 培养学生用化学的处理方法和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激发学生对分析化学研究的兴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3. 培养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学重点氧化还原滴定原理,氧化还原法的应用。教学难点氧化还原滴定原理及相关计算。教学方法1.全程多媒体教学2.讲授法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第五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1.氧化还原平衡2.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3.氧化还原滴定曲线4.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5.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6.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7.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学习指导1、复习教材和笔记中本章内容。2、阅读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4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3、阅读林树昌,胡乃非编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阅读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习题精解科学出版社2003出版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第五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51 平衡一、概述二 、条件电位 三、 氧化还原平衡常数 氧化还原反应: 有关电对反应: 当反应在任一点达到平衡时,都有 E1=E2四、 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的程度用于滴定分析的氧化还原反应,一般要求其完全程度在化学计量点时至少达到99 设当时, 当时, 五、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一般较其他反应(酸碱,络合)要小.1反应物浓度:c, 则 V2 温度:t ,则 V t增加10,则V增大23倍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六、催化反应和诱导反应1催化反应2诱导反应 诱导体 诱导反应受诱体 受诱反应1).反应诱导k2).反应加快52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一、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一)分类)自身指示剂)自身指示剂 )氧化还原指示剂(二)氧化还原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范围,理论变色点。 变色范围: 理论变色点:二、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以0.1000mol/L Ce4+滴定等浓度Vo=20.00mL Fe2+为例1计量点前:采用Fe的电对(-0.1%) 2计量点:3计量点后:采用Fe的电对(+0.1%) 曲线:EV作图 越大 滴定突越越大曲线特点: 对称:在突跃中间。不对称:偏向n值较大的电对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三、化学计量点电位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电位反应: 四、滴定突跃范围滴定突越与,的值及有关三、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53 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一、定义:在氧化还原滴定前,使待测组分转变为一定价态的步骤,称为预处理(先氧化或先还原)。二、预先处理所用的氧化剂或还原剂 应符合下列要求:1.反应进行完全,速度快;2.过量的氧化剂或还原剂易于除去3.反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三、滴定剂一般为氧化剂(因为还原剂易受空气中O2的作用)四、常见的预氧化剂或预还原剂氧化剂:(NH4)2S2O8 KMnO4 H2O2 HClO4 还原剂:SnCl2 TiCl3 SO254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一、高锰酸钾法1特点:强酸: 中性: 强碱: 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2标定:以基准物质 标定时应控制条件:a7080 t 90 H2C2O4CO2hh快速分解b滴定速度为 先慢后快c酸度为0.51mol/L 低 高H2C2O4分解d半分钟内不褪色即为到达终点。 3应用1)直接滴定法:酸性条件下测H2O2:2)间接滴定法:测Ca2+3)返滴定法:测MnO2二、重铬酸钾法1特点: 2应用: 测铁矿(K2Cr2O7法测铁矿为国标法)矿石Fe3+ Fe2+ Fe3+注意:a.溶样不能用HNO3(HNO3氧化性) b.SnCl2要过量,且半滴 c.除过量SnCl2以HgCl2来除去,HgCl2只氧化Sn2+, 不氧化 Fe2+. d.H2SO4和H3PO4作用 e.要滴定快速。常三、碘量法: 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一) 直接碘量法:I2滴定较弱的还原剂 如: (二)间接碘量法: 1酸度:弱酸性或中性。 2I2 易挥发(产生负误差) 3I易被氧化(三)Na2S2O3 标液的配制和标定配制时,应用新煮沸,冷却的蒸馏水,且加入少量的Na2CO3(弱碱性,抑菌)放置一周,标定。(四)应用:铜矿或铜盐中铜的测定 I-的作用:a.沉淀剂 b.络合剂 c.还原剂临近终点时加入KSCN 四、溴酸钾法:如测苯酚含量:试样+酸化+试样+Br2三溴苯酚+Br2(过量)教案首页授课内容第六章-沉淀滴定法第七章-重量分析法所需课时6学时主要教材或参考资料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4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林树昌,胡乃非编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出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溶解度的计算。2掌握沉淀条件的选择。 3.掌握沉淀滴定的方法及测定条件。 能力目标:要求掌握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德育目标:1. 培养学生用化学的处理方法和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激发学生对分析化学研究的兴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3. 培养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学重点沉淀的溶解平衡,沉淀条件的选择。教学难点沉淀溶解度的计算。教学方法1.全程多媒体教学2.讲授法学习指导1、复习教材和笔记中本章内容。2、阅读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4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3、阅读林树昌,胡乃非编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阅读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习题精解科学出版社2003出版作业及思考题思考题:1 解释下列现象: a. CaF2在pH=3的溶液中较在pH=5的溶液中的溶解度大; b. BaSO4沉淀要用水洗涤,而AgNO3沉淀要用稀HNO3洗涤; c. BaSO4沉淀要陈化,而AgCl或Fe2O3nH2O沉淀不要陈化;2 用银量法测定下列试样中的Cl-时,选用什么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比较合适? a. CaCl2; b. BaCl2; C. FeCl2; d. NH4Cl; e. NaCl+Na3PO4; f. Pb(NO3)+NaCl.3 何谓均匀沉淀法?其有何优点?试举一均匀沉淀法的实例。教案首页授课内容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所需课时4学时主要教材或参考资料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4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林树昌,胡乃非编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出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吸光光度法的原理。2掌握吸光光度法的测定方法以及测量条件的选择方法。 3.掌握吸光光度法测量条件的选择方法。 能力目标:要求掌握吸光光度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为仪器分析的学习奠定基础。德育目标:1. 培养学生用化学的处理方法和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激发学生对分析化学研究的兴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3. 培养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学重点吸光度法的原理、测定方法及测量条件的选择方法。教学难点测量方法及测量条件的选择。教学方法1.全程多媒体教学2.讲授法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第八章-吸光光度法1.光吸收基本定律 2.吸光光度法的仪器3.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4.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学习指导1、复习教材和笔记中本章内容。2、阅读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4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3、阅读林树昌,胡乃非编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阅读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习题精解科学出版社2003出版作业及思考题思考题:1 试说明吸光光度法中标准曲线不通过原点的原因。2 在吸光光度法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原则是什么?3测量吸光度时,应如何选择参比溶液?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81 概述一、吸光光度法的特点1光的基本性质:波动性: 粒子性:2吸收光谱产生的原理原子吸收光谱、分子吸收光谱溶液有颜色的原因:几个概念:单色光 复合光 互补光 互补色吸收曲线:A作图 有一个3吸光光度法的特点:二、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某均匀、非散射的溶液液的吸光度A与被测物浓度成正比,与液层厚度成正比。 有意义的取值范围 定义:透光率: 01吸光度: 0朗伯比尔定律: A=Kbc(K与aq性质、介质、T、有关)该定律是定量分析依据,也适合于红外、紫外光区。22摩尔吸收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s).1):A=Kbc K值随c、b所取单位不同而不同。当浓度c用mol/L,液层厚度b用cm为单位时,则K=表示,称为摩尔吸收系数通常以不同吸光物质在其各自最大吸收波长下的摩尔吸光系数max来衡量各物质可能达到的最大灵敏度。emax 灵敏度 10000灵敏 1000 不灵敏2)桑德尔灵敏度(s)当光度仪器的检出极限(即光度计所能检出的最小吸光度)为A=0.001时,单位截面积光程内所能检出的吸光物质的最低含量称为桑德尔灵敏度。单位为mg/cm2 s 不灵敏s 灵敏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三、比色法和吸光光度法及仪器1目视比色法2吸光光度法:吸光光度法是借助分光光度计来测量一系列标准溶液的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然后根据被测试液的吸光度值,在标准曲线A上求得被测物质含量的方法。3光度计及其基本部件: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系统信号显示系统工作波长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200760nm无机物、有机物测定红外分光光度计:0.7650um结构分析82 光度分析法的设计一、显色反应:将待测无色或浅色离子转变为有色化合物或络合物的反应叫显色反应对显色反应的要求:1.灵敏度要足够高 2.反衬度要大。 3.选择性要好。 4.有色化合物性质要稳定,且组成恒定。 5.显色反应条件要控制好。显色剂:无机显色剂: 有机显色剂:二、显色条件的选择1显色剂浓度(实验测定)ACR2酸度:(实验确定ApH)3温度:(实验确定)4时间:(作曲线确定t)5溶剂:(实验确定)6干扰及其消除清除干扰物质方法:控制溶液酸度 加掩蔽剂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 用参比溶液消除所有影响 选择合适的波长 采用适当的分离方法.三、测量波长和吸光度范围的选择1一般应选max为测量波长,若在max处有干扰 则应根据“吸收最大,干扰最小”原则选max附近的某一为测量波长。2吸光度范围应在0.20.8之间。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四、参比溶液的选择 试液 显色剂 参比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