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通小学,不足以通国学.doc_第1页
不通小学,不足以通国学.doc_第2页
不通小学,不足以通国学.doc_第3页
不通小学,不足以通国学.doc_第4页
不通小学,不足以通国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通小学,不足以通国学2015暑假初级海印字课说明 古文字学古称小学,历经发展而成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是传统经学的入门之学。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教育毁灭性的打击,废止读经后就有了今天的语文,打倒汉字后就有了今天的简体字,这导致几千年文化发生断层。二十年前,经南怀瑾先生之倡导,民间兴起国学热,时至今日国家大力提倡,国学复兴已是大势所趋,国学教育的研究成了当务之急。国学教育如何登堂入室?是时候告别鸡汤和背诵决定一切的时代了,国学教育已经迎来中国教育变革的春天,而横梗于我们面前的第一道关卡,就是古小学。海印之所以提倡古小学,是因为现代的今小学是考试学,绝非三王时代之古小学,古小学是中国教育的源头,是用古文字奠定中国思维思想的启蒙教育,是从认字的思维上接通传统的大道。新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每一个人,尽管接受了现代教育,但我们却真的不认识汉字,看不懂古文!三千年教育的基本道路,就是“欲通经史子集之学,必先通小学。不通小学,则不通经学。” 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决然不同于西方教育的关键。汉刘向汉书 艺文志曰:“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 。” “六书”指的就是文字学。唐韩愈科斗书后记曰:“思凡为文辞,宜略识字。”,此韩昌黎读书识字之主旨。宋郑樵通志.六书略.六书序曰 “经术之不明,由小学之不振。小学之不振,由六书之无传。圣人之道,惟藉六经。六经之作,惟藉文言。文言之本,在于六书。六书不分,何以见义?”宋末元初戴侗曰“主于以六书明字义。谓字义明则贯通群籍,理无不明。”“注释未兴,经义常明;注疏日繁,经义日晦,非经有明晦,学者不知六书故也。”(六书通释),要以六书通文字,以文字通语言,通经籍(六书故)明赵谦曰:士之为学,必先穷理,穷理必先读书,读书必先识字。故曰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明则六经如指诸掌。赵谦博究六经百氏,尤精于文字学,为时所推重。明医家缪希雍曰:“凡为医师,当先读书;凡欲读书,当先识字。”(见神农本草经疏卷一祝医五则之二)清儒重考据训诂和文字音韵,穷经必先识字,识字必审形音,由训诂通大义,“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求义理”,从小学入手,即从文字、音韵、训诂开始,再经由小学而进入经学,自有其理。清项隶辨序曰:“夫欲读书必先识字。” 清陆世思辨录辑要曰:“古人读书当先识字。”清戴震六书论序曰:“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六书也者,文字之纲领,而治经之津涉也。载籍极博,统之不外文字;文字虽广,统之不越六书”。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六书音韵表序曰:“夫六经字多假借,音声失而假借之意何以得?训诂音声,相为表里。训诂明,六经乃可明。后儒语言文字未知,而轻凭臆解以诬圣乱经,吾惧焉。” “语言文字未知,而轻凭臆解以诬圣乱经” 清王筠教童子法曰:“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如弟子迟钝,则识千余字后乃能为之讲解,能识二千字,乃可使之读书。”清唐彪家塾教学法曰:凡教童蒙,清晨不可即上书,须先令认字;认不清切,须令再认,不必急急上书也。何也?凡书必令学生自己多读,然后能背;苟字不能认,虽欲读而不能,读且未能,乌能背也?初入学半年,不令读书,专令认字,尤为妙法。清章学诚曰:“童蒙子弟,欲正小学之功,不当先授句读,但当先令识字,夫积画而后字,积字而后句,积句而后章,一成之理也。”清李汝珍镜花缘曰“婢子闻得:要读书必先识字,要识字必先知音。” 清曾国藩曰:“看汉书有两种难处,必先通于小学、训诂之书,而后能识其假借奇字;必先习于古文辞章之学,而后能读其奇篇奥句。尔于小学、古文两者皆未曾入门,则汉书中不能识之字、不能解之句多矣。欲通小学,须略看段氏说文、经籍纂诂二书。”(载于咸丰六年十一月初五日字谕纪泽儿)清张之洞曰:“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史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书目答问附清代学者姓名略)。“此类各书(指小学),为读一切经史子集之钤键。”(书目答问卷一)。国学大师章太炎曰:“今欲知国学,则不可不先知语言文字之学。此语言文字之学,古称“小学”。周秦诸子,史记、汉书之属,皆多古言古字,非知小学者,必不能读。” “盖文字赖以传者,全在于形。论其根本,实先有义,后有声,然后有形;缘吾人先有意思,后有语言,最后乃有笔划也(文字为语言之代表,语言为思想之代表)。故不求声、义而专讲字形,以资篆刻则可,谓通小学则不可。三者兼明,庶得谓之通小学耳。说文以形为主,尔雅、方言以义为主,广韵之类以声为主。”(国学讲习会讲演记录第一章小学略说。“韩昌黎说:凡作文章宜略识字。所谓识字,就是通小学的意思。作文章尚须略通小学,可见在现在研究古书,非通小学是无从下手的了。”“研究国学,无论读古书或治文学哲学,通小学都是一件紧要的事。”(国学概论第一章)胡朴安曰:“读书必先识字。古书用字,假借为多,壶之为瓠,甲之为狎,所在皆是。故不明假借,即不可以读古书。古书字义,与今不同,流之为求,悠之为思,字形固异,义训亦殊。执今训以解古书,则扦格而不能入,故不明训诂,即不可以读古书。义随音异,往往而有,毁火音同,则毁可训火;能耐音同,而耐可训能。昧于声韵,训诂俱晦,故不明声韵,即不可以读古书。其他如缓言急言之不同,离章析句之或异;使不辨之明,考之确,即无以知古时之名物,而得古人之义理。汉学家读书方法:以声韵得训诂,以训诂析章句,以章句辨名物,以名物明义理,有条理,有系统。宋儒之空虚,不可与同语。” 俞大维曰:“关于国学方面,他(陈寅恪)常说:读书须先识字。因是他幼年对于说文与高邮王氏父子训诂之学,曾用过一番苦功。”(怀念陈寅恪先生)张舜徽曰:“读书以识字为先,学文以多读为本。必於二者深造有得,而后可以理解群书。故晓示门径,以斯二者居首。” “下笔为文,可用今字今义,阅读书籍,必识古字古义。士而有志习本国文史,则日接於目者,皆古书也。苟不识其文字,何由通其语意?故读书必以识字为先。古人称文字学为“小学”,意即在此,谓幼童入学,首在识字也。文字有形、有音、有义,分之则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合之则可统於一。”(初学求书简目)海印于1996年开始推动读经,2003年召开全国读经会议时,提出背经溜口歌难认字的问题,被宿儒讥为认字小道,何足挂齿。然而背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