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古典诗歌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知识点汇总一、 修辞手法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作用: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例:“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2、比拟概念: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例3: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析】 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3、双关(隐语)作用: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4、借代概念: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5、夸张概念: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6、对偶概念: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7、设问概念: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作用: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析】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8、反问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例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析】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9、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例2:烟笼寒水月笼沙【析】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10、用典用典有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典故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等等和愿望,属于借古抒怀(讽今)。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析】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11、对比作用: 1.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2.强化作者思想感情。 例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析】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12、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例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析】“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13顶真概念: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的修辞格式。作用: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例: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如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14、反复作用: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深化主题,加强节拍的修辞效果。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5【叠词】作用:叠字声韵和谐,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在意义表达上,叠字形象生动,含蓄隽永。 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表达方式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诗歌鉴赏中重点注意描写、抒情。三、表现手法(注意:实际考查中,当题目问及表现手法时,往往把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 (一)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借事抒情1、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2、 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析】“朝雨” 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3、 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注意区别: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这种抒情方式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4、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5、用典抒情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例1: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析】诗人通过化用“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忆华年”时对往事似幻似真、迷离恍惚之感,意境朦胧凄美。6、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1:李清照的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析】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7、借事抒情,即用现实之事抒发情感。例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代张籍秋思)【析】诗歌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二)描写方式1.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移步换景、定点换景2.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视听结合3.描写方法:(1)正侧结合 (2)动静结合(3)虚实结合(4)点面相结(5)白描工笔 (6)衬托 (7)渲染1、正侧结合(衬托)例1: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析】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 (1)、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衬托雪之大。(2)、从“窗户明”来写,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3)、从“折竹声”来写,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另:从描写内容,此诗还从触觉、视觉、听觉来描写。(2)、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例1、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首联、颔联写自然美景: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静),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动)。颈联进一步写动景: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指眼前的、现实的、具体的景、事与过去的、想象中的、虚构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虚写: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如:虞美人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4)、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例1、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析】“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例2、朱敦儒的好事近:“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析】 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全诗点面结合,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5)白描工笔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例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析】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通过景象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伤感之情。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例、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析】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异乡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6)衬托手法有正衬和反衬之别,但最常用的还是反衬。乐景衬哀情 为了突出人的愁苦之情,诗人有时会用鸟语花香、莺歌燕舞之类的“景”来作反衬,借乐景与哀情之间的矛盾达到“倍增其哀”以动衬静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寂静时的偶尔声响,都会使寂静更明显。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7)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例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的约客)【析】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三)其他表现手法(8)象征概念: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作用: 1、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1:“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皎然寻陆鸿渐不遇)【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9.)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打比方用比喻,兴复杂一些,主要意思就是外界事物触动了诗人的兴致,引发诗人歌唱。诗人找到一个话头,因此兴多数用在诗歌的开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经中得到广泛的运用。(10)曲笔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从对方着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例: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析】三、四两句写想家,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11)以小见大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例: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析】江山更替,朝代兴衰,人事沧桑该让诗人生发多少感慨喟叹!可诗人的笔下只是一只轻盈的燕子,一只四百年前高门士族王谢家的燕子(当然是极度的艺术夸张!),现在却飞进了寻常百姓家中。一只小小的“燕子”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也成为诗人感慨人事沧桑兴亡盛衰的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影像学放射影像解读技能检验答案及解析
- 机构编制发展新质生产力
- 2025年耳鼻喉科学科听力评估与康复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骨科外伤急救操作技能测评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民族团结的课件
- 2025年耳鼻喉科术后护理观察考核答案及解析
- 公考面试新质生产力应答指南
- 2025年神经外科手术并发症管理综合能力考核答案及解析
- 产业链协同与新质生产力
- 有关同学聚会的活动策划方案(精创)
- 粮库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 医师临床“三基”训练综合试卷(含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综合能源服务市场竞争策略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土地要素保障课件教学
- 2025-2026粤教粤科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鸿蒙应用开发项目教程》全套教学课件
- 2025年陕西省中考数学试题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注册计量师考试计量器具管理与维护试卷
- 国内公司外汇管理办法
- 高中数学教师学情分析现状的调查研究
- 起重作业安全知识考核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