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表-浙江中医药大学课程网.doc_第1页
申报表-浙江中医药大学课程网.doc_第2页
申报表-浙江中医药大学课程网.doc_第3页
申报表-浙江中医药大学课程网.doc_第4页
申报表-浙江中医药大学课程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本科)推 荐 单 位 浙江中医药大学所 属 学 校 浙江中医药大学课 程 名 称 内经选读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验(践)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中医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课 程 负 责 人 郑红斌 申 报 日 期 2010.8.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二一年三月填 写 要 求一、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1 课程负责人情况1-1基本信息姓 名 郑红斌性 别男出生年月196311最终学历 研究生职 称 教 授电 位 博 士职 务研究生处处长传 真所在院系 基础医学院E-mailZHB1963YAHOO.COM.CN通信地址(邮编)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研究方向内经脾胃学说与形神理论1-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1.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1)内经选读,专业基础课,每周4学时,中医本科生5届约300人; (2)内经学,专业基础课,每周4学时,七年制本科3届180人; (3)内经学研究,专业课,每周3学时,研究生5届20人; (4)中医经典原著研究,专业课,每周1学时,研究生2届20人; (5)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基础课,每周3学时,本科生5届约300人。2.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中医药类研究生培养环境研究,浙江省教育厅课题,2005年,排名第二。3.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形神关系及其在中医学中的体现,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04 (2)内经脾主四时理论探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9.02(3)脾主时令形成渊源初探,国医论坛,2007.03(4)从内经时脏的确立看脾主长夏的主导地位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5(5)科学量化人才指标,规范建设导师队伍,浙江中医药大学学院,2007.051-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1.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麦芽纤维抗UC的菌群调控及NF-KBDNA结合活性机制研究,浙江省自然基金,2005-2007.课题负责人 (2)麦纤散抗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作用研究,浙江省自然基金,2009-2010.课题负责人 (3)修龄要指文献整理研究,国家体育总局,20082009,课题负责人。 (4)何任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2005-2007,排名第三 (5)慢性萎缩性胃炎计算机分析系统,浙江省卫生厅,2005-2007,排名第二2.发表的学术论文 (排名第一):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评何任医学经验集,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7.01(2)清肠愈溃膏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作用研究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03(3)HPLC法测定清肠愈溃膏中靛玉红的含量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6.03(4)中医药研究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03(5)麦芽纤维对UC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083.学术研究奖励: (1)何任临床经验集,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三等奖,浙江省卫生厅,排名第三。2008.06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2. 主讲教师情况2(1)-1基本信息姓 名包素珍性 别女出生年月1963.07最终学历研究生职 称教 授电 话057186613773学 位博 士职 务教研室副主任传 真所在院系基础医学院E-mailb_s_通信地址(邮编)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内经教研室(310053)研究方向内经学术思想对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影响2(1)-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1.近五年来主要讲授的课程(1)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基础课,周6学时,5届,300人。(2)中医学概论,基础课,周6学时,5届,300人。(3)内经选读,专业基础课,周3学时,3届,180人。(4)中医学精要,基础课,周7学时,1届,70人。2.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审阅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30篇。3.近五年编著的教材(1)中医学概论,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副主编,2005,08 (2)中医基础学,科学出版社,编委,2008.01(3)实验中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编委,2008.62(1)-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1.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1)基于nm23/TIMP的表达探讨脾气虚证影响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Y206667),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7.01-2009.12,课题负责人(2)补中益气汤对脾气虚证胃泌素调节作用的基因表达研究(M303719),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3.122006.12. 排名第二(3)麦芽纤维抗UC的菌群调控及NF-KBDNA结合活性影响机制(Y204387),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4.122006.12. 排名第三(4)十全大补汤抗肺癌转移分子机理的研究(20040673),浙江省教育厅, 2004.122006.12. 课题负责人(5)黄芪建中汤对脾气虚证肺癌小鼠PTEN表达及FAK介导的信号传导的影响 (2006C014),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2006.032008.03.课题负责人2.近五年来发表的论文(排名第一)(1)十全大补汤诱导肝癌H22小鼠肿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急症,2006.05(2)十全大补汤对肝癌H22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06(3)血虚证与肿瘤发展的关系及四物汤的干预作用,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07(4) 从干预C-myc基因的表达探讨十全大补汤对肺癌转移的影响,中国中医急症,2006.06(5)十全大补汤抗小鼠Lewis肺癌转移的实验研究,中医药学刊,2005.063.获得的学术研究奖励(1)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三等奖,浙江省卫生厅,排名第一,2006.04(2)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排名第二,2005.04(3)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三等奖,浙江省卫生厅,排名第二,2005.04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主讲教师情况(2)2(3)-1基本信息姓 名张俊杰性别女出生年月197003最终学历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电 话057186613773学 位 博 士职务教研室副主任传 真所在院系基础医学院E-mail通信地址(邮编)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内经教研室研究方向内经学术思想对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作用2(3)-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1.近五年来主要讲授的课程(1)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基础课,周6学时,5届,800人(2)内经选读,专业基础课,周6学时,5届,300人 (3)内经学,专业基础课,周6学时,5届,300人2.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审阅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15篇。3.近五年编著的教材2(3)-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1)加味桃核承气汤对复合因素致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2004C001),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2004.42006.12;课题负责人.(2)芩连合剂对胃溃疡大鼠胃粘膜钙离子通道和血清钙的影响(2003Y003),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2003.42005.12;课题负责人.(3)芩连合剂保护胃粘膜作用及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愈合质量的影响(2002-60) ,浙江中医学院,2003.122005.12;课题负责人.2.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排名第一) (1)芩连合剂对HP相关慢性胃溃疡大鼠胃粘膜bFGFmRNA、iNOSmRNA及PCNA的影响,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12 (2)芩连合剂拮抗HP延缓胃溃疡愈合作用及机制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11 (3)芩连合剂对HP相关性慢性胃溃疡治疗作用的机理研究,中医药学刊,2005,12 (4)芩连合剂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大鼠氧自由基参数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3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主讲教师情况(3)2(4)-1基本信息姓 名李 慧性别男出生年月1962.09最终学历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电 话057186613773学 位博 士职务传 真所在院系基础医学院E-mail通信地址(邮编)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浙江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310053)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2(4)-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1.近五年来主要讲授的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基础课,周6学时,5届,600人内经学,专业基础课,周6学时,1届,60人内经选读,专业基础课,周6学时,5届,300人2.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审阅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20篇。3.近五年来编著的教材和教学研究论文(1)中医学概论,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副主编,2005,08 (2)实验中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主编,2007,01 (3)中医护理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委 2007,08 (4)中医基础理论难点教学探析,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独著,2009,33(3):4344352(4)-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1近五年来承担的研究课题(负责)保肾汤对高脂血症大鼠肾脏CTGF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省教育厅课题, 2008年1月2009 年12月)2近五年来发表的论文(排名第一)(1)姜黄素防治大鼠高脂血症致肾脏损害的实验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9):1878 (2)内经“肾藏象”理论在慢性肾炎治疗中的应用,国医论坛,2007,22(4):13(3)内经相关理论对肾脏病诊治的启示,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6):622(4)姜黄素对高脂血症大鼠肾脏免疫组化的影响,中国中医急症,2009,18(5):774776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主讲教师情况(4)2(5)-1基本信息姓 名夏 瑢性别女出生年月196204最终学历研究生职称教授电 话057186613773学 位博 士职务传 真所在院系基础医学院E-mailX通信地址(邮编)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内经教研室(310053)研究方向内经体质学说的研究2(5)-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1.近五年来主要讲授的课程(1)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基础课,周6学时,3届,400人 (2)内经选读,专业基础课,周4学时,3届,500人 (3)内经学,专业基础课,周2学时,2届,230人(4)内经学研究 专业基础课 周2学时,2届,20人2.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审阅和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25篇。3.近五年编著的教材和发表的教学论文(1)中医护理学,编委,?出版社,2005,8(2)专题式讨论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探索,中医教育,2009,28(1)(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法刍议,浙江中医杂志,2008,72(5)-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1.近5年来承担的研究课题(1)复方胰敏颗粒剂对代谢综合症作用机制研究,浙江省科技厅,课题负责人(2)超微粉化栝楼根对糖尿病大鼠感染防御因子不全的活化研究(国中医药研2006LHR1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负责人(3)中医痰湿体质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20050832),浙江省教育厅,课题负责人.(4)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07052),浙江中医药大学,课题负责人。2.近五年发表的学术论文 (排名第一)(1)中医痰湿体质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变机制探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8(2)eCAM.Nourishing Yin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in TCM to treat haemorheologic disorder in diabetes mellitus in rats. 2006,04(3)葛琳仪主任医师学术精华纂要,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4)(4)中医三焦气化理论的应用研究 对糖尿病病变机制的再探索,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8(3)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3. 教学队伍情况3-1人员构成(含外聘教师)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郑红斌男1963-11教授内 经教学、教改及课程建设包素珍女1963-07教授内 经教学、教改及课程建设张俊杰女1970-03副教授内 经教学、教改及课程建设李 慧男1962-09副教授内 经教学、教改及课程建设夏 瑢女1962-02教授内 经教学、教改及课程建设刘玉良男1976-08讲师内 经教学、教改及课程建设余涛男1970-08讲师内 经教学、教改及课程建设卢启飞男1980-12助教教育技术教改及课程建设3-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本课程教师现有6人。有内经专业研究生毕业并从事教学10余年教授,又有一批年富力强的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已经形成了一支知识、年龄结构合理,学历水平高,有着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学梯队。1.年龄结构:其中3040岁2人;4150岁4人。平均年龄43.3岁。2.职称结构: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3.学历结构:博士6人。 4. 学缘结构:本校毕业博士3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2人,日本大学博士1人,学缘结构比例合理。5.师资配置情况:教研室内经主讲教师共有6人,其中教授3人(博士,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2人(博士,硕士生导师),讲师1人。师生比例6:3003-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到传统文化、中医课程教学与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参加教改课题3项,提出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注重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提倡互动式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培养中医思维。在中医本科、七年制、研究生及留学生开展实施以来,受到学生的欢迎,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确立了中医理论体系,是中医古典理论的奠基之作,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临床诊治内容,2500年以来一直被奉为医学理论之宗,为学习中医者的必读书籍。内经选读课程是选择黄帝内经中的理论精华,对中医本科生进行教学的一门课程。本课程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的提高课程,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药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但因为内经成书于秦汉时代,文字古奥,义理隐晦,给学习和研究带来不少困难。长期以来内经教学普遍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学空间狭窄,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枯燥,与临床结合较少,难以发挥内经对中医临床的重要指导价值,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内经的兴趣。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状况,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教师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重点对课堂教学与考试进行改革,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临床病例进行教学,编辑内经选读计算机题库,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发表内经相关研究论文论著等,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著作: (1)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黄帝内经.编委,王庆其主编 (2)中医基础理论,编委,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曹洪新主编 (3)中医学概论,编委,浙江省重点教材。郑小伟主编 (4)实验中医学,编委,郑小伟主编 (5)内经白话详解,郑红斌主编教学研究课题与成果主要有:(1)中医基础理论多媒体制作研究,浙江省教育厅课题。(2)中医药类研究生培养环境研究,浙江省教育厅课题。3-4师资培养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是内经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现有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大学学位的1人。同时青年教师均经过教育学理论培训。中青年教师能够承担起课堂教学,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研究,参与教改课题,发表教学论文,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好评。新到教研室的青年教师由副教授以上的高年资教师带教,带教的方式有讲课示教,指导备课和听课指导等。经过1-2年的带教,新到的青年教师都能胜任内经课程教学。近5年来教师队伍有3人次被评为校优秀授课教师,获教学成果1项。师资培养模式如下:教研室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主要采取的措施有:1.建立青年教师听课制度 在坚持集体备课、主任听课的同时,要求青年教师系统听老教师的课,并按要求作好总结笔记。并指定一名教授负责一名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定期听取青年教师的授课,切实地在教案书写、教态、教学方法等方面,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和提高。2.开展形式多样的培养方式 多年来,我室一直坚持形式多样的青年教师培养方式,如鼓励在职攻读学位,目前已有1人在职完成了博士学位的学习。鼓励青年教师多参与全国性的学术活动,以便尽快掌握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学术动态,派有经验的内经老师参加全国内经师资培训班。近三年共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5人次。3.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工作 教研室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项目,不仅提高了教学研究工作的效率,更培养了青年教师的团队精神。这些措施使得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和各项技能都有了长足的长进,目前全体中青年教师都能够承担多门课程主讲任务,并能开展教学建设和教学研究。同时也促进了教研室学历层次的提高,改善了整体的知识结构,为教学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4课程描述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1)1959-1969年:创建高等中医院校,奠定内经教学基础。1959年本校在浙江中医专科学校基础上创建浙江中医学院,黄帝内经在建校之初即被确定为中医学主干课程,作为最早设立的中医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一批浙江名中医前辈如何任、徐荣斋、陆芷青、冯鹤鸣、蒋文照、叶德铭、朱古亭等从事我校高等中医专业人才培养的内经教学工作,在先期采用内经知要、 素问直解等版本选读的基础上,自编内经讲义进行授课,由于各名家前辈精通中医经典与中医临床,在教学中能很好地阐释经文含义并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讲解,加深了学生对内经理论的理解,提高了中医临床辨证应用能力,从而奠定了高等中医院校内经教学的基础并成为我校内经教学的良好传统,在全国内经教学研究与实践方面也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2)1977年-1991年:确定内经选读必修课程,开展内经教学研究。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招生,浙江中医学院正式成立中基内经教研室,选用全国统编四版内经选读作为通用教材,全部课时达142学时,并确定内经选读为中医专业必修考试课程。期间内经教研室又陆续引进培养了范永升、李妙珠、董襄国、沈浪泳、龚一萍、郑红斌、陆卫东等一大批新生力量充实内经教学工作,还派遣李妙珠教授等参加全国内经师资培训班,参加华东地区内经教学研讨会等。在教学改革方面则在抓好课堂授课,重视内经字词句阐释与经文涵义发挥以外,还在教学计划中安排教学讨论课与学习心得讲评课,同时密切联系临床实际剖析经典难题;教研室还安排内经专业研究生开设本科内经教学辅导课,负责内经答疑解难。此外,积极开展内经学术与教学研究工作,主编出版素问玄机元病式及内经研究文摘等专著,进一步提高了内经教学质量。(3)1992-2006年:不断改革内经教学,与时俱进开展经典研究。 1992年始,随着学校学分制教学改革实施及本科培养学科的不断分化,内经选读被确定为限定选修课,教学时数也缩减为56学时,此后一直在中医专业作为专业基础课开展教学,期间教育部规划统编教材不断改革,分别编写出版五版、六版、七版内经选读,并于2004年编写七年制本科内经学规划教材。内经教研室认真按教育部教材改革要求及时应用新版规划统编教材开展内经教学工作,认真备课,集体讨论。适时对应教材改革需要编写完成内经题库用于本科考试,并积极参加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开展学术讨论与教学研讨。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各种现代教学新理念与新技术、新手段不断运用,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内经教学与研究工作亦全面展开,首先在教学层次上不断扩展教学对象,目前已涵盖研究生、留学生、本科生及专科生各个层次,内经研究讲座作为名医培养战略被列入教学计划之中,网络化教学与答疑正在有序开展,教研室积极引进多名博士毕业研究生从事内经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积极申报各类内经教学改革项目,开展PBL教学法,力争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材编写、网络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踏实工作,打开新局面,跻身全国内经教学领域先进行列。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办学定位是立足中医,理工医管文协调发展,逐步向研究型大学发展方向不断努力,争创高层次、研究型、外向型、国内先进、世界闻名的一流中医药大学。作为立校之本的中医经典教学,在我校培养中医人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培养继承创新人才,实现中医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与创新化,本课程在中医药专业培养中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对加强学生传统中医理论修养,强化中医经典阅读能力,以及巩固中医专业思想等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目前我校中医专业除七年制全部为一本招生外,五年制专业70%生源的录取分数也达到和超过一本投档资格线,生源情况良好。为充分贯彻我校高层次、研究教学型、多学科协调发展型的办学定位,以及个性化、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学制的本科内经教学需要,本课程主要以提高中医学本科生的中医基础理论素养,扩大其他学科本科生的中医学源流认识,了解中医学理论精髓,以及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更好地继承中医古典理论精华,培养学生中医传统临床辨证思维能力与继承创新为目标。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本科生内经课程的知识模块顺序安排在本科学生修读完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后,作为必修课目前安排在中医专业本科五年制及七年制进行教学,各为51学时。其中,中医专业选用内经选读,七年制本科选用内经学教材,意在使学生初步了解内经中的理论精华。1。内经选读主要教学内容(1)内经选读在绪篇部分主要讲述了内经的成书和沿革、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内经的学术价值以及如何学好内经;(2)原著选读部分从内经的养生思想、阴阳理论、藏象学说、人体生理、经络学说、发病规律、疾病分论、诊脉之法、治疗特色等方面分为宝命全形、阴阳应象、藏气法时、血气精神、经脉之道、百病始生、病之形能、脉要精微、异法方宜等九个单元,每一单元除了所节选的经文内容,还设原文导读、单元小结。(3)在附篇部分,讲述了内经的注家与注本、内经的运气学说,最后还从内经与天文历法、内经与医学气象学、内经与时间医学、内经与医学地理学、内经与物候学、内经与医学心理学、内经与体质学说、内经与生物全息律和内经与古代哲学九个方面对内经研究现状提要钩玄地进行了介绍。2。内经学主要教学内容(1)内经学上篇概论部分介绍了内经学的概念,内经学的学习方法,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黄帝内经的学术体系以及黄帝内经的历代研究等内容;(2)中篇黄帝内经的医学原理部分介绍了生命与人体,藏象,疾病,诊法,论治,摄生与康复,分别选择相关条文进行医学原理阐释,每章后并附经文辑要加以说明。 (3)下篇黄帝内经的多学科思想部分主要介绍了医学哲学思想,天文医学,地理医学,气象医学,时间医学,体质医学,心理医学,社会医学思想及五运六气学说,重点对内经多学科医学相关思想进行论述。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课程的重点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奉为“医书之宗”,自唐以降,凡学中医者无不以内经为门径,为必读之书,至今仍然是高等中医教育的必修课程。内经选读作为高等中医教育中医专业本科生后期的提高课程,在中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本课程的重点就是使学生不仅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学术思想,而且具有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能力。(2)课程的难点 主要是因为内经成书于秦汉时代,文字古奥,义理隐晦,给学习和研究带来不少困难,而且单一的理论学习又十分枯燥,这些都妨碍了学生学习内经的兴趣。(3)解决办法 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教师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在内容上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引导,课堂教学重点对疑难字句进行解释,并对经文背景等选择介绍;教学形式上开展PBL教学法,避免教师一言堂方式,引入问题讨论,经文提示,问题回答以及网络咨询等方式,以此打开内经教学的新局面。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本课程目前以理论教学为主,暂不安排实践教学内容。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一、教材建设与使用本科生系列教材:1、内经选读新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年4月2、内经学新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年9月自考成教系列教材:1、内经选读全国统编自考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0年7月2、内经全国成人教育教材. 湖南中医药出版社, 2002年5月 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中医必读杭州出版社,2000年5月。目前用于学生自学及学生社团模拟医院经典必读教材。实践证明,该教材选读的经文对学生背诵与巩固课堂知识均有辅助作用,获得同学的普遍好评。黄帝内经白话祥解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8月。目前用于教师备课及学生自学。该书通俗易懂,获得老师和学生的好评。三、实践性教学环境 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主要是结合临床病例的经典应用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中医辨证论治思辩能力等。在课程教学的理论联系实践方面,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拥有三所附属医院及二所中医门诊部,实践教学环境优良。四、网络教学环境 实行网络化教学是教学现代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本课程在计算机命题及题库创建方面曾作出重大贡献,在网络化教学环境方面拥有多媒体制作经验,学校网络齐备,设施完整,能较好完成本课程的网络化建设任务。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1)教学目标 本课程主要以提高中医学本科生的中医基础理论素养,培养具有扎实中医理论和创新意识的中医药学接班人为目的,在充分继承中医古典理论精华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中医传统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和自学古籍能力等。(2)课堂教学形式 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要讲清内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术观点,临床诊疗技能。既有中规中矩的板书,又有新颖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引用生动的临床案例以加深同学对内经理论的理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经典的能力,掌握内经的学术思想,具备初步的临床诊疗思维。课堂教学集中讲授学生规模为50100人/班,每年承担约500人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有重点的讲解,较为全面地了解课程学习的难点、重点,教师也可通过课堂讲授,高效率地示范掌握内经学习的方法,学生籍此可直接了解古今医家对内经的不同解释,同时也可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教师为其准备的拓展性教学资料(如案例解析、医家注释、研究进展等)。(3)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为了提高学生运用内经理论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将内经理论临床运用的古今案例,分专题讲座,介绍内经心身医学、体质医学以及病机十九条、痛证、消渴、痿证、积聚、五脏理论、睡眠障碍、汗证等病证理论的临床运用。目前开展3个班次,学生反映良好。(4)教学辅助软件的制作与应用根据内经选读的内容,制作计算机考试题库,编辑了题目500余道,附有答案、评分标准等。使学生在复习考试的过程中学习和重温知识点、掌握和理解重点和疑难的问题,并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5)考核方式改革注重在学习过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考核,实行笔试与撰写论文相结合的方法。笔试以计算机题库抽题为主,做到更客观更准确反映学生学习情况。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1)全国名老中医、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连建伟教授: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四大经典之一,它集中反映了古代的医学成就,确立了中医理论体系,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临床诊治内容,几千年来一直被奉为医学理论之宗,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该学科是我校最早的硕士学位授权点,早年在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中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指导培养了一大批我省中医药骨干人才,随着中医传统经典在我校教学改革中的回归,该教研室决心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在内经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再创佳绩。为此,他们已在内经选读课程建设中化了许多心思,做了不少工作,作了很多努力。我校的内经选读课程一直是本校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教研室的几位教师长期从事内经教学与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分别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出版与发表了不少学术文章。该课程已具备校级精品课程的条件,特推荐成为校级精品课程。(2)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 范永升教授:内经是中医学科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我校内经教研室是中医基础学科硕士点,历史悠久,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能力强,在内经课程建设和教学中成绩突出。上好一门古典医学课程,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为此,该课程着重处理好经典与现代、基础与先进的关系,把中医临床、科研、教改成果引入教学,诠解经意,提要钩玄,以启迪学生在扎实中医基础理论根底上的创新。为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该科室还相继编写了学习参考、辅导用书、学术专著等。 在教学条件方面,该课程配套有计算机题库和本科系列题库,并正积极发展网络教学。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该课程积极创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取得良好教学效果。(3)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胡鸿毅教授: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是高等中医教育课程体系的灵魂与标志,是中医各学科的理论源泉与指导大典,也是高等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浙江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作为中医基础学科硕士点,有在全国同行业中老一代知名专家奠定的坚实基础,也有发展势头强劲的中青年学者,构建了一支力量雄厚、学术造诣高、搭配合理、具有很强教学科研能力的学术梯队。多年来,浙江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进行大量、长期的学科建设工作,不仅在本院的教学科研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并且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内经学科中享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声誉。目前,仍在积极探索内经教学改革的新路子,进行课程建设工作。鉴于上述,本人认为该课程是一门优秀的精品课,完全有条件向更高层次攀登,以便发挥更大的作用。故特此推荐。(4)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说明:内经选读系学校医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学院内经教研室承担了全校各专业的内经选读课程,多年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该课程的任课教师队伍多为博士士学位,师资力量雄厚,学院教学督导组对该教研室教师多次听课,认为任课教师备课充分,教学内容翔实准确,教学形式多样新颖,课堂效果较好。在经典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是我校基础专业课程的代表。(5)学生评议:文一:“听了内经选读课后,我们都觉得得益匪浅。感受到了祖国医学的深奥与伟大,激发了我们进一步学习中医经典的热情,我们将为完成中医学习的目标不懈努力,争取更好成绩。 文二:“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内经学中关于病机十九条的问题,它是内经病机学说的重要篇章,老师的讲解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同时结合临床应用加以阐发,使我们受益非浅。相信在今后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们一定能充分解读黄帝内经,让其临床价值得到完美的体现。”5自我评价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1) 培养中医科学思维本课程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是整个中医理论架构之源出,凡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精气学说、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治则方论等均建立在内经理论之上,历代名家大家也无不以精研内经为立身之本,是培养中医科学思维之必需。(2)提高经典阅读水平本课程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文字古奥,义理深邃,又融古代多学科思想之精华,也是历代中医文献引用最多的经典著作,通过修习本课程能较快提高经典阅读水平,解决中医古典文献阅读难题。(3)加强中医创新能力中医药创新要在传承基础上才能真正发展中医,本课程不但能提高中医临证思辨能力,同时能对中医科研起到理论指导作用,能为培养个性化、多样化的中医药创新人才强化理论基础。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本课程20世纪80年代处于国内领先水平,90年代后随着一批国内德高望重的内经教学专家如徐荣斋、冯鹤鸣、陆芷青、叶德铭、朱古亭等老先生相继辞世或离任教学岗位,青年教师多从其他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