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满语地名与地域文化.doc_第1页
黑龙江满语地名与地域文化.doc_第2页
黑龙江满语地名与地域文化.doc_第3页
黑龙江满语地名与地域文化.doc_第4页
黑龙江满语地名与地域文化.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满语地名与地域文化第24卷第2期2011年3月潍坊教育学院JOURNALOFWEIFANGEDUCATIONAICOLLEGEVo1.24No.2Mar.2011黑龙江满语地名与地域文化于龙(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哈尔滨150025)摘要:黑龙江作为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厚的满族文化资源,现今遗存下的满语地名是珍贵的满族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独特的文化内涵.满族和其他民族通过交流互相吸收,包容不同的文化,形成本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通过对其地名和文化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满族文化的认识,加强保护利用.关键词:满语地名;地域文化;民族精神中图分类号:K92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080(2011)02004502我国自古以来便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住一起共牧为主,与此息息相关的满语地名也非常普遍,仅就清代文同杂居是一种普遍现象,黑龙江地区也是如此,这里有满,汉,献而论,钦定盛京通志,吉林通志于山川,水道中收录了同,蒙古,锡伯,赫哲,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朝鲜等十多个当时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衙门辖域内之水体地名约一千六民族交错杂居,共同生活在这一广袤地域.当然,黑龙江是满百条,剔除了汉语,其他民族语者,余下至百余条满语地名中,族的世居之地,满族是这里的土着居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以动物为名者达170条,占2l%强.虽然资料中包括了东程中,特别是清代,这里产生了大量的满语地名.可以说,地三省的地域,但通过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黑龙江这方面的名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文化传承性,特定的文化创造特定的满语地名也占有很大比例.如与游牧有关,以动物取名的有地名,特定的地名也反映出特定的文化,黑龙江的地名即具有特门河,满语义为驼,穆棱,满语义为马,虎林,满语尼鲜明的满族民族色彩和地方风格.满,义为山羊;与渔猎有关,以动物取名的有宝清,满语义一,地名的沿革为猴子,海伦,满语义为水獭,尼什哈,满语义为小鱼;黑龙江是我国文明产生地之一,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最早与渔猎有关的有布特哈,满语义为渔猎,饶河,满语义为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据清代西清所着黑龙江外记禽兽众多之地,阿素满语义为网;与游牧有关的有阿敦,记载:黑龙江今为东j省之一,在京师东北_千三百余里.满语义为牧群,阿都齐,满语义为牧马人,瑚尔哈,满语古肃慎氏遗墟,汉鲜卑魏勿吉,隋黑水蛛耦,唐黑水府,宋契义为羊羔.还有同渔猎游牧有关的以物产取名的,如勃利,丹,辽上京,金蒲与路,元开元路,明朵颜卫,皆其地也.清满语为博和里,义为豌豆,海林,满语为海兰,义为榆代初年为宁古塔将军,黑龙江将军所辖之地,清末设黑龙江树,鸡西,满语义为带毛狍皮.省.1644年,满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建立全国性政权,随后便将从以上所举与江河山川,渔猎游牧有关的地名可知,满族关外(包括盛京,吉林,黑龙江)的所渭龙兴之地划为禁地,人依据本地自然环境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和自身生活实施封禁政策,限制汉族人进入.宁古塔纪略称:凡各密切相关的地名,从汉语语义上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又具有村序满洲人居者多,汉人居者少,由于满族人在此地是主恰当合理的一面.可以说,这只是黑龙江满语地名的一部分,要民族,确屯了满语的主导地位,很多地名带有明显的满族文黑龙江满语地名遍及全省四分之三地区,今天保存下来近万化色彩,构成了今天我国几大民族语言地名区之一的黑龙江条之多.满语地名区,如今虽说有些满语地名都早已被陆续译成汉语,二,黑龙江地域文化特色但基本都保持了满语原有的含义,江河山川如黑龙江:满语黑龙江历史悠久,多民族聚居,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萨哈连乌拉,萨哈连义为黑,乌拉义为江,即为定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满黑色的江;绥芬河:满语义为锥子,即锥子河;阿什河,族也不例外,本土的满族等土着居民的文化和外来文化多元满语为阿勒楚喀毕拉,义为支儿;张广才岭,满语遮根融合,形成了本地区丰厚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博大精才林,义为幸头好,吉祥如意;完达山,满语完达阿林,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为梯子.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丌放性和包容性.满族作为本地古黑龙汀森林茂密,河流纵横,世居此地的满族多以渔猎游老的渔猎游牧民族,人口长期占有多数,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收稿日期:20101129作者简介:于龙(1985一),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008级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452011年第2期于龙:黑龙江满语地名与地域文化占有重要地位,直到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大批满族人从龙入关,人口开始急剧减少,此后的清代历次战争,清政府将黑龙江作为兵源之地,抽调人口入关作战,据统计,从1696年到1894年近二百年间,清政府在黑龙江共抽调兵员69次.5加之统治者视关外为龙兴之地,在黑龙江实行严厉的封禁政策,不准外族轻易进入,使得本地区人口稀少.清中期后,统治者不限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使得人口迅速增加,关内地区人口稠密,可耕种土地有限,而关外人口稀少土地广阔,开始有大批流民为生计出关,统治者屡禁不止,汉族人出关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特别是道光年间的鸦片战争,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光绪年间日俄对东E侵略等事件,严重刺激了清朝统治者,加剧了其政治,经济危机,使其被迫改变了长期实行的封禁政策,大批汉族人开始陆续涌人,成为本地人中稳定的组成部分,逐步改变了本地民族构成和人口分布,满族人口开始居于少数地位,汉族人的大量流入也使民族语言发生变化,满语不再是主体语言,如宁古塔尚淳朴,耕作之余,尤好射猎.近年汉字事件日增,兢谈文墨,文化呈现融合性,中原汉族文化与本地民族文化互相吸收转化,形成独具特色的黑龙江语言文化环境,同时一些满语地名也悄然发生变化,很大一部分满语地名取其音译汉字的一部分,或者根据音译汉字的谐音和音转,满语的汉义构成了貌似汉语成分的新地名,如借音的有巴彦,即满语伯颜苏苏,义为富裕的村庄,依兰即满语依兰哈嘈,义为三姓,拉林即满语剌怜,义为爽快;取义的有如黑河,旧称大黑屯,即满语安巴萨哈连,安巴义为大,萨哈连义为黑.汉族等民族迁入黑龙江,不同民族间文化开始交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丰富了本地区的文化底蕴.清代末期至民国时期关内迁到黑龙江的人口大量增加,据统计,内地移民大批涌入黑龙江,高潮期是19111931年.在这短短的20年时间里,迁入黑龙江的人口达300万之多,使黑龙江的总人VI达到600多万.汉族带来的文化一部分影响了本地语言环境,风俗习惯,改变了部分土着地名语义特征以至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与黑龙江地域土着文化碰撞交流,丰富了黑龙江本地文化,成为黑龙江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满族文化精神及现实价值满族曾经是一个弱小落后的民族,而其作为一个只用了几十年时间便从弱小民族到成为庞大帝国统治者凭借的不仅仅是强大的军事力量,还有他们勇武善战,不畏艰险的性格,以及具有包容性及创新性的民族精神,满族生活的特殊自然环境孕育了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地处边疆,经济文化落后,在发展过程中,势力弱小时就要求其必须主动学习其他民族先进文化,具有包容精神.参照蒙古文字,以满语和满音的特点创制出满族人自己文字一满文,为其思想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接受汉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翻译儒家经典着作,拜孔子为先师,按儒家等级观定名分,实行科举制度,开科取士,按照中原王朝的选官制度,一系列表现说明满族凡是先进的文化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包容其进步性,融入到本民族的发展中,不断完善自我.当然,满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吸收包容其他民族文化,在适应自身环境发展时,也进行必要的创新,如皇太极时的科举考试不问考生阶级出身和社会关系,不拘一格的选用人才,相比较从前的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突破和创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扩大选拔人才的层面,增加统治基础,包容和创新精神是满族文化中民族精神方面的体现,是满族在东北黑龙江这块土地上长期渔猎游牧中,从弱到强,从小变大的重要因素,由于渔猎游牧经济的善变性,其敢于正视自己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不足,积极吸取包容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文化,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其最终入主中原,建立统治中国长达268年的清王朝的关键因素.黑龙江的满族文化有其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价值,但现实中一些文化已面临消失的危险,如作为满族基本语言的满语,现在会说的仅有富裕县三家子村及黑河地区一些满族村屯的部分满族老人和少数中年人了,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变迁,一些文化遗产几乎被遗忘了,保护和传承满族文化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只单纯的保护并不能起到有效作用,应唤起民众对满族文化的认识,需让更多人熟悉了解满族文化特色,并充分利用其丰富文化遗产开展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弘扬满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建设既能使文化得到广泛宣传,了解其文化底蕴,又能成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满族是我国多民族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黑龙江地区作为满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保存了很多满族先民留下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造就了我们具有满族风情的地域文化.深入了解和研究满族文化资源,有助我们加深对满族文化的全面认识,保护其在现代社会中不至于消逝,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参考文献:1清西清.黑龙江外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2吴振臣.宁古塔纪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