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阳病篇习题太阳病篇习题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一 一 A1A1 型题型题 1 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病提纲 A 头痛 B 恶寒 C 项强 D 脉浮 E 身体痛 2 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中风脉证提纲 A 恶风 B 发热 C 汗出 D 脉缓 E 头痛 3 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伤寒证必见之证 A 发热 B 恶寒 C 体痛 D 呕逆 E 脉紧 4 太阳中风之 脉缓 是指 A 怠慢迟缓 B 脉沉弱 C 松驰 D 柔缓而不紧急 E 脉细弱 5 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之 阴阳 指 A 表证与里证 B 三阴证与三阳证 C 实证与虚证 D 新病与痼疾 E 寒证与 热证 6 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 A 蒸蒸发热 B 翕翕发热 C 时发热 D 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 E 往来寒热 7 桂枝汤服法中 后服小促其间 适用于 A 一服后汗不出者 B 更服后又不汗者 C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 D 病重者 E 一服汗出病差 8 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 A 太阳病下之后 其气上冲者 B 脏无他病 时发热 自汗出者 C 脉浮紧 发热汗不出者 D 伤寒发汗已解 半日许复烦 脉浮数者 E 外证未解 脉浮 弱者 9 太阳病 发热汗出的主要病机是 A 荣弱卫强 B 卫弱荣强 C 风性疏泄 D 热迫津泄 E 卫表不固 10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 反烦不解 的病机是 A 表邪内陷 B 邪热内扰 C 正虚邪扰 D 正邪搏击 E 阳郁不解 11 太阳病 外证未解 脉浮弱者 的处理方法是 A 当以扶正 以小建中汤 B 当以汗解 宜桂枝汤 C 当以温阳 宜附子汤 D 当表里双解 宜桂枝人参汤 E 当表里双解 宜麻黄附子甘草汤 12 太阳病 下之后 其气上冲者 可与 A 麻黄汤 B 桂枝汤 C 桂枝加桂汤 D 苓桂甘枣汤 E 柴胡加龙牡汤 13 伤寒发汗已 半日许复烦 脉浮数者 处理原则是 A 宜辛凉解表 B 可更发汗 C 宜清泻里热 D 宜解表清热 E 宜育阴清 热 14 病常自汗出者 的处理原则是 A 止汗 B 发汗 C 固表 D 解表 E 收敛 15 桂枝加葛根汤的煎服法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 啜热粥 B 温覆取汗 C 如桂枝汤将息 D 如桂枝汤禁忌 E 先煮麻黄 去上沫 16 关于桂枝加附子汤证的病机 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 表证未除 B 阳气虚弱 C 阴亦不足 D 寒凝筋脉 E 筋脉失养 17 桂枝加附子汤证之阴阳俱虚 仲景之法是 A 阴阳双补 B 扶阳以固阴 C 健中调阴阳 D 温肾以固本 E 解表以护 正 18 桂枝去芍药汤 去芍药的理由是 A 因阴液未伤 B 因无腹痛 C 芍药阴柔 有碍宣通阳气 D 更利于解表 E 无需调和营卫 19 若微寒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之 微寒 指 A 轻微恶寒 B 指头寒 C 脉微恶寒 D 胸微恶寒 E 脉微弱 20 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新加汤证的辨证要点 A 身疼痛 B 脉沉迟 C 恶风寒 D 发热 E 无汗 21 麻黄汤证 无汗而喘 的机理是 A 风寒束表 腠理闭塞 肺气不宣 B 外寒内饮 壅塞于肺 肺失清肃 C 风寒束表 卫强营弱 肺气上逆 D 素有喘疾 外感风寒 引动宿疾 E 风寒束表 久郁化热 肺气上逆 22 对于麻黄汤来说 下列煎服法哪项是错误的 A 温覆取微汗 B 歠热稀粥一升余 以助药力 C 若一服汗出病差 停后 服 不必尽剂 D 禁生冷 油腻 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E 先煮麻黄去上沫 23 下列病证除哪项外 均可用麻黄汤治疗 A 太阳与阳明合病 喘而胸满者 B 太阳病 脉浮紧 无汗 发热 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 表证仍在者 C 太阳病 头痛发热 身疼腰痛 骨节疼痛 恶 风 无汗而喘者 D 伤寒发汗 已解 半日许复烦 脉浮数者 可更发汗 E 伤寒脉浮紧 不发汗 因致衄者 24 太阳伤寒如出现衄血是因为 A 感邪较重 病程日久 B 阳郁过甚 损伤阳络 C 热入营血 迫血妄行 D 气虚不能摄血 E 脾不统血 25 小青龙汤证中 服汤已渴者 的机理是 A 水饮未化不能上润 B 津液大伤难以上润 C 温解之余 上焦津液一时 尚少 D 余邪化热 灼伤津液 E 温解过度 津液受损 26 大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是 A 风寒束表 阳郁化热 表寒里热 B 风寒犯表 内陷心胸 心神受扰 C 风寒犯表 营卫不和 卫闭营郁 D 风寒袭表 营卫不和 卫强营弱 E 素有郁热 复感风寒 外寒内热 27 葛根汤的正确处方是 A 葛根 麻黄 杏仁 桂枝 甘草 B 葛根 麻黄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 姜 大枣 C 葛根 麻黄 半夏 桂枝 杏仁 甘草 D 葛根 麻黄 黄芩 黄连 甘 草 E 以上均不是 28 大青龙汤主治的烦躁是 A 短气躁烦 B 胸满烦惊 C 口燥渴 心烦 D 昼日烦躁不得眠 E 不汗出而烦躁 29 小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是 A 风寒束表 阳郁化热 表寒里热 B 风寒束表 水饮内停 表寒里饮 C 风寒犯表 营卫不和 卫闭营郁 D 风寒袭表 营卫不和 卫强营弱 E 素有郁热 复感风寒 外寒内热 30 小青龙汤正确组成是 A 麻黄 桂枝 芍药 炙甘草 干姜 细辛 半夏 五味子 B 麻黄 桂枝 炙甘草 干姜 杏仁 半夏 生姜 五味子 C 麻黄 桂枝 芍药 杏仁 半夏 五味子 炙甘草 厚朴 D 麻黄 细辛 半夏 五味子 桂枝 紫菀 冬花 炙甘草 E 麻黄 厚朴 半夏 桂枝 细辛 五味子 炙甘草 干姜 31 淋家 不可发汗 是因为 A 失血过多 气血两虚 B 热盛伤阴 阴伤火炽 C 阴精亏损 营血不足 D 湿热下注 久则伤阴 E 阳气虚损 营阴不化 32 小青龙汤的作用是 A 化气行水解表 B 健脾利水解表 C 扶阳发汗解表 D 外解风寒 内清郁热 E 外解风寒 内散水饮 33 葛根汤证的治法是 A 辛温解表 调和营卫 B 辛温解表 升津止渴 C 辛温解表 清热止利 D 辛温解表 升津舒经 E 辛温解表 温阳柔经 34 大青龙汤证中烦躁的机理是 A 寒邪束于外 阳热郁于内而无从宣泄 B 无形邪热内扰心神 C 太阳中 风 热邪内扰 D 浊邪上干 犯扰心神 E 少阴阳虚 心神浮越 35 下列方中麻黄用量最大的是 A 麻黄汤 B 葛根汤 C 小青龙汤 D 大青龙汤 E 麻杏甘石汤 36 以下除哪证外均可见喘证 A 麻黄汤证 B 桂枝汤证 C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D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E 小青龙汤证 37 以下哪项应取微似汗 A 麻黄汤 B 桂枝汤 C 葛根汤 D 大青龙汤 E 皆须取微似汗 38 太阳病变证的治疗原则为 A 先解其表 后攻其里 B 表里双解 C 先温里 后解表 D 观其脉证 知 犯何逆 随证治之 E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39 形似疟 一日再发者 汗出必解 应选何方 A 桂枝麻黄各半汤 B 桂枝二麻黄一汤 C 桂枝二越婢一汤 D 小柴胡汤 E 大青龙汤 40 下之后 复发汗 必振寒的病机是 A 里虚 B 表阳虚 C 内外俱虚 D 脾阳虚 E 肾阳虚 41 下之后 复发汗 必振寒 脉微細的治则 A 扶阳益阴 B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C 先补阳 后养阴 D 先养 阴 后补阳 E 温补肾阳 42 本发汗 而复下之 此为逆也 若先發汗 治不為逆 是何病的治则 A 表里同病时 里证不急不重 当循先表后里的原则 B 表里同病的治则 C 表 里同病时 解表碍于里 治里碍于表的治则 D 表里同病时 里证为重的治则 E 表里同病时 表证为重的治则 43 本先下之 而反汗之 为逆 若先下之 治不為逆是何病的治则 A 表里同病时 里证为急为重 先救其里 先里后表的治疗原则 B 表里同病 的治则 C 表里同病时 解表碍于里 治里碍于表的治则 D 表里同病时 里证为重的 治则 E 表里同病时 表证为重的治则 44 不恶寒 但热者 实也 当和胃气 用何方治疗 A 大承气汤 B 小承气汤 C 调胃承气汤 D 麻仁滋脾丸 E 以上都不 是 45 伤寒 医下之 续得下利 清谷不止 身疼痛者治宜 A 理中汤 B 四逆汤 C 五苓散 D 桂枝汤 E 以上都不是 46 发汗吐下后 虚烦不得眠 治宜 A 栀子豉汤 B 栀子甘草豉汤 C 栀子生姜豉汤 D 黄连啊胶汤 E 以 上都不是 47 发汗若下之 烦热 胸中窒者治宜 A 栀子豉汤 B 栀子甘草豉汤 C 栀子生姜豉汤 D 黄连啊胶汤 E 以上 都不是 48 伤寒下后 心烦腹滿 卧起不安者 治宜 A 栀子豉汤 B 栀子甘草豉汤 C 栀子生姜豉汤 D 梔子厚朴湯主之 E 以上都不是 49 栀子干姜汤证的病机是 A 胸膈有热 中焦有寒 B 上焦有热 下焦有寒 C 肺热脾寒 D 心下有热 下焦有寒 E 以上都不是 50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证的病机是 A 阳明热盛 B 邪热壅肺 宣降失司 C 肺与大肠俱热 D 邪热壅肺 热盛 肉腐成脓 E 以上都不是 51 服桂枝汤 大汗出后 大烦渴不解 脉洪大者的确切病机是 A 表邪化热入阳明 B 服桂枝汤后 热盛津伤 转属阳明 津气两伤 C 阳明 气分热盛 D 发汗太过 阴液不足 E 以上都不是 52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病机是 A 热盛于里 邪热下迫大肠 B 重在表证未解 外邪内迫肠道而下利 C 太 阳少阳合病 D 大肠滑脱不禁 E 以上都不是 53 自汗出 反不惡寒發熱 關上脉細數的病机是 A 表邪已解而里气未和 B 胃中虚冷 C 里热盛 D 脾胃气虚 E 以上都 不是 54 病人脉数 数为热 当消谷引食 而反吐者的病机是 A 胃实热 B 胃阴虚 C 胃虚热 D 发汗不当 致膈间阳气虚弱 胃阳衰微 中焦失于和降 E 以上都不是 55 兩耳聾無聞的病机是 A 少阳中风 B 湿邪蒙蔽清窍 C 汗后气液大伤 心阳虚损 甚则伤及肾气 D 肝阳上亢 E 以上都不是 56 梔子厚朴汤的药物组成以下哪项说法正确 A 梔子 厚朴 枳實 B 梔子 厚朴 豆豉 C 梔子豉汤加生姜 D 梔子 豆豉 生姜 E 以上都不是 57 梔子生姜豉汤的药物组成以上哪项说法正确 A 梔子 厚朴 枳實 B 梔子 厚朴 豆豉 C 梔子豉汤合小承气汤 减豆 豉 大黄 D 梔子 豆豉 生姜 E 以上都不是 58 梔子干姜湯的药物组成及用量以下哪项说法正确 A 豆豉用量是四两 B 梔子十四个 香豉四合 干姜二兩 C 梔子十四 个 干姜二兩 D 梔子十四个 豆豉四合 甘草二兩 E 以上都不是 59 梔子豉湯的药物组成及用量以上哪项说法正确 A 梔子十四个 豆豉四两 B 梔子十四个 香豉四合 C 梔子十四个 香豉四合 干姜二兩 D 梔子十四个 香豉四合 甘草二两 E 以上都 不是 60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的用量以下哪项说法正确 A 麻黄四兩 杏仁五十个 甘草二兩 石膏半斤 B 麻黄六兩 杏仁五十个 甘 草二兩 石膏半斤 C 麻黄四兩 杏仁五十个 甘草二兩 石膏三两 D 麻黄四兩 杏仁五十个甘草二兩 石膏四两 E 以上都不是 61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适用于 A 气血损伤惊悸证 B 心阳虚烦证 C 心阳虚惊狂证 D 邪气弥漫烦惊谵语 证 E 以上都不是 6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 A 脾虚而饮停中焦 B 胃虚而饮停中焦 C 脾虚饮停兼表证 D 脾虚心悸而 腹痛证 E 中风表虚而兼里证 63 太阳病 发汗过多 病人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 欲得按 其治疗方剂是 A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B 桂枝加桂汤 C 桂枝汤 D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E 桂枝甘草汤 64 原文见 火逆下之 因烧针烦躁者 应用 A 四逆散 B 桂枝甘草汤 C 四逆汤 D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E 桂枝甘 草龙骨牡蛎救逆汤 65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的病机是 A 汗伤心阳 心神浮越 B 心阳虚 心神不敛 复被痰扰 C 发汗过多 内伤 心阳 水寒乘虚上逆 D 心阳虚损 心神失养 E 心肾阳虚 阴寒内盛 阴 盛格阳 66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症可见 A 心下满微通 小便不利 起则头眩 脉浮紧 B 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 起则 头眩 脉沉紧 C 头眩 时时自冒 小便不利 脉沉紧 D 心下痞满 脐下 悸 头眩 脉沉紧 E 小腹硬满 小便不利 心下逆满 脉弦 67 桂枝加桂汤中重用桂枝的目的是 A 温经通阳 疏风散寒 B 温经散寒止痛 C 发汗解表 解肌祛风 D 通阳 化气以行水 E 通心阳而平冲逆 68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A 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 伴心悸等 B 脐下悸 欲作奔豚 小便不利 C 心 下逆满 气上冲心 心悸头眩 脉沉紧 D 惊狂 卧起不安 心悸 E 心悸 烦躁 舌淡 苔白 69 真武汤证有 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 头眩 身目闰动 振振欲擗地 其 中 身目闰动 振振欲擗地 的病机是 A 阳虚失于温养 水气浸渍四肢经脉 B 汗多血虚 气血不足 筋肉失养 C 发汗太过 津液受伤 筋肉失养 D 肾阴虚 水不函木 肝风内动 E 阴阳两 虚 阴不濡养 阳不温煦 70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证 A 胃肠燥实腹满证 B 热扰胸隔证 C 脾虚气滞腹账证 D 脾虚不运 寒湿中阻 之腹满证 E 中风误下脾虚水停证 71 原文 伤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烦者 应用 A 大建中汤 B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C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D 小建 中汤 E 桂枝人参汤 72 桂枝人参汤证的病机是 A 中阳不足 B 心阴阳不足 C 血虚而血不养神 D 气虚而肺气不足 E 脾 虚寒湿兼表邪不解 73 茯苓四逆汤的药物组成 A 茯苓 人参 附子 干姜 甘草 B 茯苓 芍药 生姜 白术 附子 C 茯 苓 甘草 生姜 桂枝 附子 D 茯苓 干姜 附子 葱白 人参 E 茯苓 甘草 干姜 附子 74 原文 发汗 若下之 病仍不解 烦躁者 其治疗方剂是 A 干姜附子汤 B 四逆汤 C 茯苓四逆汤 D 大青龙汤 E 桂枝甘草龙骨牡 蛎汤 75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A 微恶风寒 脚孪急 脉浮 B 心下悸 头眩 脉沉 C 恶寒 脚孪急 脉微 D 心动悸 脉结代 E 脚孪急 经脉挛急 76 炙甘草汤证的脉症见 A 心下悸 头眩 身目闰动 B 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 C 伤寒脉浮 自汗出 小便数 D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E 太阳病发汗 汗出不解 77 真武汤的方药组成 A 茯苓 泽泻 猪苓 桂枝 白术 B 茯苓 人参 附子 干姜 甘草 C 茯苓 芍药 生姜 白术 附子 D 茯苓 桂枝 甘草 白术 E 茯苓 干姜 附子 葱白 人参 78 小建中汤有 心中悸而烦 其病机是 A 心阳虚 脾不运化 水气凌心 B 心阳虚 神失所养 C 肾阳虚 水气泛滥 D 脾虚而气血不足 心神失养 E 中焦虚寒 气血不足 复被邪扰 79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A 惊狂 卧起不安 心悸 B 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 伴心悸 C 心悸 烦躁 舌淡 苔白 D 心悸 欲得按 E 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 心悸头眩 脉沉紧 80 以下不是炙甘草汤方药组成的是 A 麻仁 生地黄 B 人参 生姜 C 白术 芍药 D 阿胶 麦门冬 E 甘草 桂枝 81 伤寒挟虚误汗见厥逆 咽干 烦躁 吐逆 脚挛急 其正确的治法是 A 先温中复阳 后酸甘复阴 B 回阳救逆 益气养阴 C 先温里 后解表 D 温中复阳 回阳救逆 E 先酸甘复阴 后温中复阳 82 下列各项症状 不属干姜附子汤证的是 A 不呕 B 不渴 C 脉沉微 D 心下悸 E 夜而安静 83 伤寒若吐 若下后 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 起则头眩 脉沉紧 应辨 证为 A 脾虚心悸而腹痛证 B 中风表虚而兼脾虚证 C 脾虚兼表证 D 脾虚气滞 胀满证 E 脾虚水停证 84 由人参 甘草 白术 桂枝 干姜五味药组成的方剂是 A 炙甘草汤 B 桂枝人参汤 C 小建中汤 D 大青龙汤 E 四君子汤 85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脉象应为 A 脉浮弱 B 脉浮缓 C 脉沉弱 D 脉沉紧 E 脉迟 86 黄连汤证的主证是 A 心下痞硬 噫气不除 B 心下痞 呕吐下利 C 腹中痛 欲呕吐 D 腹 中痛 下利不止 E 腹中雷鸣 下利 87 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药物组成的不同点是 A 有桂枝无人参 B 有黄芩无半夏 C 有桂枝无黄芩 D 有黄芩无干姜 E 有桂枝无半夏 88 治疗上热下寒证的主方是 A 大青龙汤 B 桂枝二越婢一汤 C 栀子干姜汤 D 黄芩汤 E 黄连汤 89 结胸证最基本的脉证特点是 A 按之痛 寸脉浮 关脉小细沉紧 B 按之痛 寸脉大 关脉沉 C 按之痛 寸脉浮 关脉沉紧 D 按之痛 寸脉浮 关脉沉 E 按之痛 寸脉浮大 关 脉沉 90 结胸证的成因为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 其 阳 是指 A 太阳病 B 三阳病 C 太阳中风证 D 阳热体质患者 E 素体有痰水实 邪内停之人 91 痞证的成因是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 此外 阴 是指 A 太阳伤寒证 B 阴寒体质患者 C 素体无痰水内蓄之人 D 少阴病 E 三阴病 92 以下哪项不属于大陷胸汤证的证候 A 心下硬痛 B 短气躁烦 C 舌上燥而渴 D 不大便 日晡所小有潮热 E 身黄 小便不利 93 大陷胸汤证的病机是 A 水热互结 B 水寒互结 C 痰热互结 D 瘀热互结 E 燥热互结 94 大陷胸丸证病位偏上的证候特点是 A 但头汗出 B 项亦强 如柔痉状 C 气上冲咽喉不得息 D 项背强几几 E 头项强痛 95 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是 A 大陷胸汤加杏仁 桔梗 白蜜 B 大陷胸汤加杏仁 贝母 白蜜 C 大陷 胸汤加杏仁 葶苈子 白蜜 D 大陷胸汤加杏仁 瓜蒌 白蜜 E 同大陷胸 汤 96 小结胸病的主脉是 A 浮数 B 浮缓 C 浮大 D 浮滑 E 浮而动数 97 小结胸病的治法是 A 清热涤痰开结 B 清热逐水开结 C 泻热涤痰开结 D 泻热逐水开结 E 清热涤痰逐水 98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是下列何证的证候表现 A 抵当汤 B 大陷胸汤 C 桃核承气汤 D 抵当丸 E 三物白散 99 但头微汗出 是下列何证的主证 A 小陷胸汤证 B 三物白散证 C 大陷胸汤证 D 桂枝加附子汤证 E 真 武汤证 100 小陷胸汤的药物组成是 A 黄连 半夏 贝母 B 黄芩 半夏 栝蒌实 C 黄连 杏仁 栝蒌实 D 黄芩 半夏 贝母 E 黄连 半夏 栝蒌实 101 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 是下列何证的主证 A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B 桂枝人参汤证 C 大陷胸汤证 D 小陷胸汤 证 E 大陷胸丸证 102 治疗寒实结胸证的主方是 A 文蛤散 B 瓜蒂散 C 牡蛎泽泻散 D 五苓散 E 三物白散 103 病在膈上必吐 在膈下必利 是服下列何方后的药效 A 大陷胸汤 B 三物白散 C 大陷胸丸 D 大柴胡汤 E 抵当汤 104 不利进热粥一杯 利过不止 进冷粥一杯 是服用下列何方的将息法 A 三物白散 B 抵当汤 C 十枣汤 D 大陷胸汤 E 大承气汤 105 三物白散的药物组成是 A 巴豆 杏仁 贝母 B 巴豆 大黄 贝母 C 巴豆 桔梗 贝母 D 巴 豆 杏仁 桔梗 E 巴豆 半夏 桔梗 106 结胸证见下列何种脉象不可下 A 浮而动数 B 沉而紧 C 浮大 D 浮滑 E 寸脉浮 关脉小细沉紧 107 结胸证悉具 见下列何证预后不良 A 烦躁 B 短气 C 但头汗出 D 谵语 E 潮热 108 以下何项不是脏结证的脉证表现 A 饮食如故 B 寸脉浮 C 如结胸伏 D 关脉沉 E 时时下利 109 脏结证见下列何项为难治 A 脉浮大 B 烦躁 C 舌上白胎滑 D 其人反静 E 胁下素有痞 连在脐 旁 痛引少腹入阴筋 110 脏结证出现下列何项为死候 A 烦躁 B 舌上胎滑 C 胁下素有痞 连有脐旁 痛引少腹 入阴筋 D 脉浮大 E 时时下利 111 心下痞 按之濡 关上脉浮者 治疗用 A 大黄黄连泻心汤 B 附子泻心汤 C 半夏泻心汤 D 生姜泻心汤 E 甘 草泻心汤 112 除哪一项外 均为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主要证脉之一 A 心烦 B 口渴 C 心下痞 D 腹中雷鸣 E 关上脉浮 113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 A 大黄 黄连 B 大黄 黄芩 黄连 C 大黄 黄连 半夏 生姜 D 大黄 黄芩 黄连 半夏 生姜 E 大黄 黄连 半夏 生姜 大枣 炙 甘草 114 附子泻心汤证的病机是 A 邪热聚结心下 气机阻滞 兼阳虚不固 B 误下损伤脾胃 寒热错杂于中 升降失常 C 脾胃不和 寒热错杂 水饮食滞 D 脾胃重虚 寒热错杂 水谷不化 E 胃虚痰阻 胃气不和 虚气上逆 115 附子泻心汤证 除 心下痞 外 应有 A 身痛 B 恶寒汗出 C 呕而发热 D 下利 E 厥逆 116 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是 A 上四味 以麻沸汤二升 渍之须臾 绞去滓 分温再服 B 上四味 切三味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 须臾 绞去滓 内附子汁 分温再服 C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D 以水五升 先煎附子 后纳诸药 煎取二升 分温再服 E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117 半夏泻心汤证见 心下痞 是属 A 痰气痞 B 水痞 C 寒热错杂痞 D 热痞 E 呕利痞 118 以下除哪项外 均是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之一 A 心下痞 B 肠鸣 C 呕吐 D 噫气不除 E 下利 119 半夏泻心汤的功效是 A 泄热和胃消痞 B 扶阳和胃消痞 C 降逆和胃消痞 D 散水和胃消痞 E 补中和胃消痞 120 半夏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 A 大黄 黄芩 黄连 半夏 干姜 人参 大枣 炙甘草 B 大黄 黄芩 黄连 半夏 生姜 人参 大枣 炙甘草 C 黄芩 黄连 半夏 干姜 生姜 人参 大枣 炙甘草 D 黄芩 黄连 半夏 干姜 人参 大枣 炙甘草 E 黄芩 黄连 半夏 生姜 人参 大枣 炙甘草 121 下列何证最适宜用生姜泻心汤治疗 A 发热腹痛 下利肛灼 B 发热口渴 下利脓血 里急后重 C 胸胁满而呕 日晡所发潮热 微下利 D 下利 干噫食臭 腹中雷鸣 心 下痞硬 E 心下痞满 呕吐下利 往来寒热 122 生姜泻心汤证的病机是 A 邪热聚结心下 气机阻滞 兼阳虚不固 B 误下损伤脾胃 寒热错杂于中 升降失常 C 脾胃不和 寒热错杂 水饮食滞 D 脾胃重虚 寒热错杂 水谷不化 E 胃虚痰阻 胃气不和 虚气上逆 123 生姜泻心汤的功效是 A 泄热和胃消痞 B 扶阳和胃消痞 C 降逆和胃消痞 D 散水和胃消痞 E 补 中和胃消痞 124 以下除哪项以外 均为甘草泻心汤证的主证 D A 下利日数十行 谷不化 B 腹中雷鸣 C 心下痞硬而满 D 噫气不除 E 干呕心烦 125 甘草泻心汤证的病机是 A 邪热聚结心下 气机阻滞 兼阳虚不固 B 误下损伤脾胃 寒热错杂于中 升降失常 C 脾胃不和 寒热错杂 水饮食滞 D 脾胃重虚 寒热错杂 水谷不化 E 胃虚痰阻 胃气不和 虚气上逆 126 甘草泻心汤的功效是 A 泄热和胃消痞 B 扶阳和胃消痞 C 降逆和胃消痞 D 散水和胃消痞 E 补 中和胃消痞 127 甘草泻心汤方与半夏泻心汤方组成的不同是 A 加炙甘草去半夏 B 加重炙甘草用量 去半夏 C 加重炙甘草用量 D 加炙甘草 E 加重炙甘草用量 去黄芩加桂枝 128 旋覆代赭汤证见 心下痞 是属 A 痰气痞 B 水痞 C 寒热错杂痞 D 热痞 E 呕利痞 129 旋覆代赭汤证的主证是 A 腹中痛 心下痞硬 欲呕吐 肠鸣下利 B 心下痞硬而满 呕吐 干噫食 臭 腹中雷鸣 下利 C 心下痞硬 噫气不除 D 心下痞 噫气不除 呕吐 痰涎 头眩 脉弦紧 E 心下痞硬 干呕心烦不得安 谷不化 腹中雷鸣 下利 130 旋覆代赭汤证的病机是 A 脾虚胃弱 痰湿内聚 胃气上逆 B 脾胃阳虚 寒痰中阻 升降失常 C 脾运失职 聚湿生痰 胃气不逆 D 胃虚痰阻 虚气上逆 E 肝脾不调 胆热犯胃 升降失司 131 旋覆代赭汤证的治法是 A 和胃降逆化痰 B 和中降逆消痞 C 镇肝和胃利水 D 疏肝解郁行气 E 辛 开苦降宣通 132 心下痞可见于以下除哪项以外的方证 A 生姜泻心汤证 B 旋复代赭汤证 C 五苓散证 D 黄连汤证 E 桂枝人 参汤证 133 下列汤证除哪项外 均以心下痞为主证 A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B 附子泻心汤证 C 五苓散证 D 半夏泻心汤证 E 甘草泻心汤证 134 以下除哪项外 均为痞证可见之症 A 痞塞不适 B 心下硬满 C 呕吐 D 下利 E 腹痛 135 噫气 是指 A 短气 B 嗳气 C 呃逆 D 欲吐 E 反酸 二 二 A2A2 型题型题 1 患者 女 50 岁 素易感冒 此次低热三天 伴恶风 汗出 鼻塞 干呕 口和 二便调 舌淡 苔薄 脉弱 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B 麻黄汤证 C 小建中汤证 D 桂枝汤证 E 桂枝新 加汤证 2 患者 男 60 岁 发热一周 前医以青霉素肌注 发热渐退 但汗出不止 现证 恶寒微热汗出 鼻塞头痛 咳嗽痰稀 量不多 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 小青龙汤证 B 麻杏甘石汤证 C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D 麻黄汤证 E 桂 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3 患者 男 43 岁 颈项拘急并牵涉至背部三天 伴恶风 汗出 临床辨证 当是 A 葛根汤证 B 桂枝加葛根汤证 C 桂枝加附子汤证 D 附子汤证 E 白虎 加人参汤证 4 患者 女 25 岁 感冒一周 自服牛黄解毒片 恶寒发热未除 现新增胸 闷 心悸 舌淡暗 苔薄白 脉促 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 炙甘草汤证 B 桂枝去芍药汤证 C 桂枝新加汤证 D 苓桂术甘汤证 E 茯苓甘草汤证 5 患者 女 45 岁 时发热汗出三年余 余无特殊不适 体检未发现异常 二便调 纳可 口中和 舌脉如常 临床辨证当是 A 桂枝汤证 B 桂枝新加汤证 C 小柴胡汤证 D 白虎加人参汤证 E 桂枝加 附子汤证 6 患者 女 28 岁 产后身痛一周 伴恶风汗出 脉沉迟 临床辨证当是 A 桂枝汤证 B 桂枝加附子汤证 C 桂枝新加汤证 D 附子汤证 E 麻黄细辛 附子汤证 7 患者 男 60 岁 汗多恶风一年余 一年前因感冒注射青霉素 热退汗出 随后汗多连绵不断 不能自止 伴小便量少不畅 四肢常抽搐拘急疼痛 临床 辨证当是 A 桂枝汤证 B 桂枝加附子汤证 C 桂枝新加汤证 D 柴胡加龙牡汤证 E 桂 甘龙牡汤证 8 患者 女 58 岁 胸闷心悸半年 恶寒甚 脉微弱 近三日因感冒 稍鼻 塞 头痛 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 桂枝汤证 B 桂枝去芍药汤证 C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D 桂枝甘草汤证 E 苓桂术甘汤证 9 患者 男 24 岁 咳嗽已月余 现仍无汗 鼻塞清涕 偶感胸痛 咳而微 喘 痰白质稀量多 口干而喜热饮 舌苔薄白而滑 脉浮弦 宜选用 A 麻黄汤 B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C 小青龙汤 D 大青龙汤 E 麻杏 甘石汤 10 患者 女 30 岁 恶寒发热头痛 项背拘急不舒 无汗 鼻塞流清涕 周 身酸楚不适 纳减 食后欲呕 小便清 苔白 脉浮 治宜 A 麻黄汤 B 桂枝加葛根汤 C 葛根汤 D 大青龙汤 E 桂枝汤 11 患者 男 25 岁 发热一周 前医以 青霉素 肌注后 热不退 伴恶寒 全身疼痛 头痛 无汗 舌淡苔薄白 脉浮紧 临床辨证当是 A 麻黄汤证 B 桂枝汤证 C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D 葛根汤证 E 麻 杏甘石汤证 12 患者 男 32 岁 恶寒发热一周 自服 维 C 银翘片 病不解 现仍恶 寒发热 头痛身痛 无汗 并出现烦躁不安 胸闷气急 口干 脉浮紧 临床 辨证当是 A 麻黄汤证 B 小青龙汤证 C 大青龙汤证 D 麻杏甘石汤证 E 桂 枝汤证 13 患者 男 30 岁 颈项拘急不舒三天 伴恶风 无汗 临床辨证当是 A 桂枝加葛根汤证 B 桂枝加附子汤证 C 白虎加人参汤证 D 葛根汤 证 E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14 杨某 女 26 患者突然烦躁不安 谵妄 腹泻水样便数次 并高烧 口渴 喜饮 大汗淋漓 舌红少津 苔黄 脉数而虚大无力 应选何方 A 理中汤 B 黄芩汤 C 白虎加人参汤 D 白虎汤 E 以 上都不是 15 车某某 男 52 岁 脱肛 2 月余 诊见胸闷腹胀 烦热口苦 肢体困重 疲乏神倦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 舌边尖红 苔中心黄腻 脉弦滑数 应以哪 方为主 A 大承气汤 B 小承气汤 C 黄芩汤 D 葛根芩连汤 E 以上都不是 16 某 女 52 岁 患者 1 年半前因外出旅游食辛辣之品 当日即起红色风团 瘙痒剧烈 经外院治疗病情减轻 至全身偶起少量风团 便终止治疗 最近 2 天病情加重 现全身散发性红色风团 遇热加重 伴有瘙痒 纳眠可 二便调 舌质红 苔薄黄 脉浮数 应以哪方为主 A 麻桂各半汤 B 桂枝二麻黄一汤 C 桂枝汤 D 麻黄汤 E 以 上都不是 17 陈某某 男 13 岁 一周前感冒发热 家长给服感冒药后好转 药名不清 5 天前晚上发热又起 仍给服前药 但热不退 且见心烦 心悸 寐差 现 症 发热 心烦闷 心悸寐差 纳呆 恶心呕吐 二便正常 舌苔薄黄 脉数 应以哪方为主 A 栀子甘草豉汤 B 栀子豉汤 C 栀子厚朴汤 D 栀子甘草豉汤 E 以上都不是 18 李某 男 27 岁 近 1 月来 脘腹胀满 右肋下隐痛 心烦失眠 卧起不安 伴恶心呕吐 口苦口渴 厌油腻 小便短黄 大便秘结 昨在某医院做肝功能 检查异常 诊断为急性黄疸肝炎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 应以哪方为主 A 四逆散 B 茵陈蒿汤 C 栀子厚朴汤 D 栀子厚朴汤 E 以上 都不是 19 某年冬 男 岁 发热 脉数 见喉头后壁出现灰白色假膜 时作犬吠 声咳嗽 鼻翼煽动 呼吸迫促而张口抬肩 舌苔白厚 应以哪方为主 A 麻杏甘石汤 B 麻黄汤 C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D 小青龙汤 E 以上都不是 20 城南妇人 腹满身重 难以转侧 口不仁 谵语 遗尿 应以哪方为主 A 白虎加人参汤 B 白虎汤 C 大承气汤 D 小承气汤 E 以上 都不是 21 钟右病伤寒七日 发热无汗 微恶寒 一身尽痛 咳痰不畅 痰色黄 宜用 A 麻杏石甘汤 B 麻黄汤 C 大青龙汤 D 小青龙汤 E 以上都 不是 22 男 五岁 昨晚发烧 今晨未退 呕吐两次 腹泻两次 有粘液 嗜睡 抽搐昏迷 舌苔黄 脉沉数 应以哪方为主 A 黄连汤 B 葛根芩连汤 C 葛根汤 D 白头翁汤 E 以上都不 是 23 姜某 患伤寒十余日 身热无汗 怫郁不得卧 非躁非烦 非寒非热 时发一声 如叹息之状 此用何方最佳 A 栀子豉汤证 B 栀子厚朴汤证 C 栀子甘草豉汤证 D 桂枝二越 婢一汤证 E 以上都不是 24 王某 男 40 岁 自述心悸而痛 喜按 多天来服许多止痛药无效 大小 便正常 时有自汗出 脉微缓 苔白滑 临床辨证当是 A 桂枝人参汤证 B 桂枝汤证 C 桂枝甘草汤证 D 苓桂术甘汤证 E 桂枝 加桂汤证 25 邓某 女 39 岁 近日时有气痛 自脐下少腹起 上冲到心 顷止 已而 复作 夜间尤甚 舌苔白滑 脉沉迟 临床辨证当是 A 桂枝加桂汤证 B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C 桂枝甘草汤证 D 桂枝加附 子汤证 E 桂枝麻黄汤证 26 李某 女 42 岁 病因受刺激而起 日夜恐惧不安 难以入寐且易惊醒 每醒则心悸阵作 神呆而身寒肢冷 拘急并引入阴筋 手足心出汗 舌淡 苔 白 脉沉弱 临床最佳辨证应为 A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B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C 桂枝甘草汤证 D 茯 苓四逆汤证 E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证 27 吴某 男 48 岁 素来心胸狭小 肝气郁结 由于近日生气后 突感脐部 跳动 继之有物上冲感 自心胸上至咽喉 巅顶 使头部相随而跳动 时而自 脐上至头 后下至下腹 循环往返跳动不已 忐忑不宁 惊恐万状 颇有欲死 之念 烦躁 恶梦多 问其小便不利 量少 而有排不尽之感 舌苔薄白 脉 滑大 临床辨证当为 A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B 茯苓四逆汤证 C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D 小建中汤证 E 五苓散证 28 刘某 女 47 岁 患风心病数年 近日心慌 心中悸动不安 舌苔薄白 脉结代 临床最佳辨证为 A 芍药甘草附子附子汤 B 甘草干姜汤证 C 芍药甘草汤证 D 炙甘草汤 E 真武汤证 29 段某 男 50 岁 素体衰弱 形体消瘦 近一年余 久治不愈 现症见 两目欲脱 烦躁欲死 高声呼烦 面色青黑 气喘不足以息 急汗如油而凉 四肢逆冷 脉沉细 临床最佳辨证为 A 茯苓四逆汤证 B 茯苓桂枝干草大枣汤证 C 茯苓桂枝干草汤证 D 小建 中汤证 E 大建中汤证 30 张某 男 37 岁 自述上腹部胀满不适 进食及入夜加重 大便稀溏 面 色萎黄 舌质淡 苔薄白腻 临床应辨证为 A 小建中汤证 B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C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D 茯苓甘草汤证 E 枳实栀子豉汤证 31 梁某 女 47 岁 患冠心病数年 现症状 心胸满闷 自觉有气上冲咽喉 心悸 站立时头晕目眩 不思饮食 大便稀溏 舌淡 苔白 脉弦而结 临床 最佳辨证为 A 茯苓四逆汤证 B 桂枝甘草汤证 C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甘草汤证 D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E 茯苓桂枝白术干草汤证 32 成某 男 50 岁 患者平素体虚 常眩晕欲倒 近日感冒 治疗二天 继 之出现心悸不安 烦躁不宁 头晕眼花 四肢麻木 消瘦 面色暗灰 眼青唇 白 神疲寡言 说话费力 便难纳呆 舌淡 苔白 脉沉迟 临床应辨证为 A 大建中汤证 B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C 小建中汤证 D 干姜附子汤证 E 真武汤证 33 赵某 男 68 岁 患者形体肥胖 平素即不喜欢饮水 颜面及下肢有水肿 食稍不适即肠鸣腹泻 近一月来 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唾液增多 一日一夜可 达一碗 舌淡而胖 并有齿印 脉沉迟 曾给予吴茱萸汤及五苓散数剂 病情 反而增具 临床应辨证为 A 炙甘草汤证 B 芍药甘草汤 C 甘草干姜汤证 D 真武汤证 E 干姜附子 汤证 34 患者 女 32 岁 昨晚突然腹中冷痛 恶心欲呕 舌尖赤 苔薄黄 脉弦 数 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 栀子干姜汤证 B 半夏泻心汤证 C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D 黄 连汤证 E 旋复代赭汤证 35 患者 男 42 岁 胸膈及胃脘部疼痛拒按二天 伴发热 心烦 但头汗出 脉沉紧 临床辨证当是 A 大柴胡汤证 B 大陷胸汤证 C 黄连汤证 D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证 E 小陷胸汤证 36 患者 男 36 岁 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三天 伴呕吐 胸胁满闷 心烦 上腹部胀满疼痛 临床辨证当是 A 大陷胸汤证 B 小柴胡汤证 C 黄芩汤证 D 小陷胸汤证 E 大柴胡汤 证 37 患者 女 45 岁 不大便四天 伴发热下午稍有增高 腹部硬满疼痛拒按 口渴 舌苔干燥粗厚 临床辨证当是 A 大承气汤 B 小承气汤证 C 大柴胡汤证 D 大陷胸汤证 E 抵当汤证 38 患者 男 52 岁 腹部硬满疼痛拒按一天 伴不大便 口燥渴 心烦 发 热尤以午后为甚 舌红苔焦黄起刺 脉沉实有力 临床辨证当是 A 大柴胡汤证 B 大陷胸汤证 C 大承气汤证 D 小陷胸汤证 E 调胃承 气汤证 39 患者 男 60 岁 胸膈硬满疼痛二天 伴颈项部拘急不舒 俯仰不能自如 发热 汗出 短气 倚息不得卧 舌红苔黄 脉沉紧 临床辨证当是 A 桂枝加葛根汤证 B 葛根汤证 C 大陷胸丸证 D 大陷胸汤证 E 小陷 胸汤证 40 患者 女 34 岁 胃脘部痞硬胀满且按之疼痛三天 伴发热 胸膈满闷 咳吐黄痰 恶心呕吐 苔黄腻 脉浮滑 临床辨证当是 A 小陷胸汤证 B 黄连汤证 C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D 大陷胸汤证 E 半 夏泻心汤证 41 患者 女 67 岁 发作性胸闷 胸痛 心悸二个月 现证 心前区疼痛 胸中烦闷 心悸 气短 痰多粘稠 口干 舌红边尖紫暗 苔黄腻 脉细滑结 代 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 炙甘草汤证 B 小陷胸汤证 C 小建中汤证 D 大陷胸汤证 E 桂枝甘 草汤证 42 患者 男 60 岁 胸膈及胃脘部硬满疼痛三天 伴畏寒喜暖 不发热 口 不渴 大便秘结 苔白滑 脉沉迟有力 临床辨证当是 A 大陷胸汤证 B 大陷胸丸证 C 小陷胸汤证 D 三物白散证 E 十枣汤 证 43 患者 男 57 岁 上腹部硬满疼痛三天 伴食欲正常 时时下利 无发热 心烦等 舌苔白滑 脉小细沉紧 临床辨证当是 A 结胸证 B 痞证 C 脏结证 D 脏厥证 E 纯阴结证 44 患者症见心下痞满 按诊濡而不痛 伴心烦 口渴 小便黄赤 舌红苔黄 脉关上浮 治疗用 A 栀子豉汤 B 白虎汤 C 黄连汤 D 竹叶石膏知母汤 E 大黄黄连泻心 汤 45 患者心下痞塞不适 按之濡软不痛 复见恶寒汗出 治宜 A 桂枝汤 B 附子泻心汤 C 半夏泻心汤 D 生姜泻心汤 E 甘草泻心汤 46 发病第六日 症见呕吐 肠鸣 下利 心下痞满不痛 纳呆 微喝 舌色稍 淡 苔白腻 脉弦细数 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 柴胡证 B 结胸证 C 半夏泻心汤 D 生姜泻心汤 E 甘草泻心汤 47 患者感冒 4 天 经用解表剂后感冒好转 但出现心下痞满 噫气带有食臭味 腹中肠鸣 泻利 小便不利 舌淡苔白滑腻 脉弦滑 关脉弱稍沉 治疗用 A 理中汤 B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C 小建中汤 D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 参汤 E 生姜泻心汤 48 患者 男性 初患外感 发热 头痛 微咳 服解表药后 上证已除 但大 便稀烂 日五六次 胸闷欲吐 腹胀不痛 投以藿香正气散三剂未效 来诊时 证见胸中烦闷 上腹脘部痞塞不舒 暧气有食臭味 肠鸣即欲大便 水样便夹有 不消化食物残渣 无异臭 日五六次 量不多 脉濡数 苔薄白 辨证为 A 葛根汤证 B 黄芩汤证 C 桂枝人参汤证 D 生姜泻心汤证 E 黄连汤 证 49 患者 女性 52 岁 患感冒自服牛黄解毒丸后 见心下痞硬而满 干呕心 烦不得安 下利频作 每日十多次 见不消化食物 肠鸣增加 舌苔微黄滑腻 脉濡 治疗用 A 大黄黄连泻心汤 B 附子泻心汤 C 半夏泻心汤 D 生姜泻心汤 E 甘 草泻心汤 50 患者 男性 45 岁 素有慢性胃炎史 患感冒发热 3 天 经解表发汗等治 疗后 热退表解 但续而出现胃脘胀闷痞阻不舒 频频嗳气 呕吐 胃纳差 舌苔白腻 脉滑 治疗选方用 A 生姜泻心汤 B 吴茱萸汤 C 旋覆代赭汤 D 竹叶石膏汤 E 黄连汤 51 患者心下痞满 烦渴 小便不利 口干舌燥 苔白 脉浮数 临床辨证为 A 五苓散证 B 猪苓汤证 C 旋覆代赭汤证 D 半夏泻心汤证 E 大黄黄 连泻心汤证 三 三 B B 型题型题 A 桂枝去芍药汤 B 桂枝新加汤 C 桂枝加葛根汤 D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E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1 太阳病 项背强几几 反汗出恶风者 治疗宜用 2 太阳病下之后 脉微恶寒 胸满者 治疗宜用 A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葛根 麻黄 B 麻黄 杏仁 桂枝 炙甘草 葛根 C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葛根 D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人参 E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附子 3 葛根汤的方药组成是 4 桂枝新加汤的方药组成是 A 桂枝去芍药汤 B 桂枝新加汤 C 桂枝加葛根汤 D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E 桂枝加附子汤 5 扶阳解表的方剂是 6 调和营卫 益气和营的方剂是 A 先刺风池 风府 却与桂枝汤 B 当以汗解 宜桂枝汤 C 可更发汗 宜桂枝 汤 D 先其时发汗则愈 宜桂枝汤 E 可与桂枝汤 方用前法 7 太阳病 初服桂枝汤 反烦不解者 治当 8 时发热自汗出者 治当 A 恶寒 发热 无汗 咳而微喘 脉浮紧 B 头痛 发热 无汗 项背强 几几 脉浮紧 C 恶寒 发热 头痛 无汗 烦躁 脉浮紧 D 恶寒 发热 头痛 汗出 项背强 脉浮缓 E 恶风寒 头痛 无汗 身疼痛 脉阴阳俱紧 9 可用大青龙汤治疗 10 可用小青龙汤治疗 A 脾胃虚寒 B 水饮属寒 水停心下 C 水饮内停 气不化津 津不上 承 D 服汤温解后 寒饮将去 津液暂未上承 E 因无汗 热不得外越 化燥伤津 11 原文 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干呕 发热而咳 或渴 小青龙 汤主之 其中 渴 的机理是 12 原文 伤寒 心下有水气者 咳而微喘 发热不渴 小青龙汤主之 其中 不渴 的机理是 13 原文 伤寒 心下有水气者 咳而微喘 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 小 青龙汤主之 其中 服汤已渴 的机理是 A 葛根 麻黄 杏仁 桂枝 甘草 B 葛根 麻黄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 姜 大枣 C 葛根 麻黄 半夏 桂枝 杏仁 甘草 D 葛根 麻黄 黄芩 黄连 甘 草 E 麻黄 杏仁 桂枝 甘草 14 葛根汤的方药组成是 15 麻黄汤的方药组成是 A 桂枝汤 B 桂枝加葛根汤 C 葛根汤 D 麻黄汤 E 小青龙汤 16 太阳病 项背强几几 无汗恶风 治疗宜用 17 太阳病 头痛 发热 身疼 腰痛 骨节疼痛 无汗而喘 脉浮紧 治疗 宜用 A 与桂枝麻黄各半汤药物 药量均相同 B 取桂枝汤原方剂量的 1 4 越婢汤 原方剂量的 1 8 C 桂枝汤取原剂量 5 12 麻黄汤取原剂量 2 9D 越婢汤药由 桂枝汤加麻黄 石膏组成 E 以上都不是 18 桂枝二越婢一汤的药物用量以上哪项正确 19 桂枝二麻黄一汤的药物用量以上哪项正确 A 梔子十四个 厚朴四兩枳实四枚 B 梔子十四个 厚朴四兩 枳实四枚 豆 豉三合 C 梔子十四个 厚朴四兩枳实四枚 D 梔子 豆豉 生姜 甘草 E 梔子 豉汤加生姜 20 梔子厚朴汤的药物用量以上哪项说法正确 21 梔子生姜豉汤的药物组成以上哪项说法正确 A 豆豉用量是四两 B 梔子十四个 香豉四合 C 梔子十四个 干姜 二兩 D 梔子二十个 豆豉四两 E 梔子四十个 干姜三两 22 梔子干姜湯的药物组成及用量以上哪项说法正确 23 梔子豉湯的药物组成及用量以上哪项说法正确 A 麻黄六兩 杏仁五十个 甘草二兩 石膏半斤 B 麻黄四兩 杏仁二十个 甘 草二兩 石膏半斤 C 麻黄四兩 杏仁五十个 甘草二兩 石膏半斤 D 麻 黄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疗外寒内饮的喘证 E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疗肺热壅 盛的喘证 24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的药物组成及用量哪项说法正确 25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疗何种喘证 A 葛根黄芩黄連湯 B 白头翁汤 C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 D 大青 龙汤 E 以上都不是 26 喘而汗出伴利遂不止 脉促者 选用何方治疗 27 喘而汗出伴痰涎雍者 选用何方治疗 A 桂枝甘草汤 B 桂枝加桂汤 C 桂枝人参汤 D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E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28 火逆下之 因烧针烦躁者 治疗宜用 29 太阳病 外证未除 而数下之 遂协热而利 利下不止 心下痞硬 表里 不解者 治疗宜用 A 茯苓四逆汤 B 茯苓甘草汤 C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D 茯苓桂枝甘草大 枣汤 E 五苓散 30 发汗后 其人脐下悸者 欲作奔豚 治疗宜用 31 发汗 若下之 病仍不解 烦躁者 治疗宜用 A 小建中汤 B 真武汤 C 干姜附子汤 D 甘草干姜汤 E 芍药甘草汤 32 伤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烦者 治疗宜用 33 太阳病发汗 汗出不解 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 头眩 身目闰动 振振欲 擗地者 治疗宜用 A 桂枝 甘草 牡蛎 大枣 生姜 蜀漆 龙骨 B 桂枝 甘草 芍药 大枣 生姜 C 桂枝 甘草 大枣 茯苓 D 桂枝 甘草 白术 茯苓 E 桂枝 甘草 白术 人参 干姜 34 桂枝加桂汤的方药组成是 35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方药组成是 A 炙甘草 阿胶 麦门冬 人参 生地黄 桂枝 生姜 麻仁 大枣 B 附子 芍药 生姜 白术 茯苓 C 干姜 茯苓 人参 附子 甘草 D 桂枝 甘 草 白术 人参 干姜 E 饴糖 桂枝 甘草 芍药 生姜 大枣 36 小建中汤方药组成是 37 炙甘草汤方药组成是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西物资学校招聘高层次人才3人(第二批)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福建莆田市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企业员工13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贵州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金阳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赤峰上京医院招聘17名专业技术人员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广东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实验小学龙溪学校招聘编外教师1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向双江镇黄岗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选聘职业经理人工作1人实施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管理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外贸围巾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浴擦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工艺船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考研英语5500词汇表讲解
- MSA测量系统分析第四版
- 围手术期质量评价标准(手术室)
-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胶水)
- 吊篮操作工岗位风险告知卡
- 输血法律法规培训PPT
- 海姆立克急救(生命的拥抱)课件
- 越南语基础实践教程1第二版完整版ppt全套教学教程最全电子课件整本书ppt
- 标准化项目部驻地建设方案(五星级)
- 建筑结构:高层建筑结构选型
- 软件系统平台对接接口方案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