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梁初步设计优化最终(1).doc_第1页
温家梁初步设计优化最终(1).doc_第2页
温家梁初步设计优化最终(1).doc_第3页
温家梁初步设计优化最终(1).doc_第4页
温家梁初步设计优化最终(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鄂尔多斯温家梁二矿1.5Mt/a新井设计前 言毕业设计是在学习完采矿学、井巷工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井通风与安全、矿井开采设计等采矿工程专业课以及完成实践环节后充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完成新建矿井的设计与开采。通过毕业设计,全面系统地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矿井设计的方法、步骤及内容,提高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编写技术文件、运算的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及CAD等相关软件的操作能力。通过毕业设计基本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锻炼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动手能力。该说明书为温家梁二矿1.5Mt/a新井设计说明书。在所收集的地质资料的前提下,由指导教师给予指导,合理运用平时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查找相关资料,设计出一个高产、高效、安全的现代化矿井。本设计说明书从矿井的开拓、准备、回采、通风等各个开采环节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在很多处进行了技术和经济比较,论证了本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完成了毕业设计要求的全部内容。同时在说明书中插入了一些图片说明,使得设计的内容更简洁、明了。 211 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1.1 概述1.1.1 井田位置及范围鄂尔多斯市乌兰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温家梁二号煤矿(以下简称温家梁二号煤矿)为资源整合矿井,属于股份制企业,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新庙乡境内,行政区划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新庙乡所管辖。温家梁二号煤矿资源整合范围包括原乌兰集团温家梁二号煤矿、原伊旗新庙乡温家梁煤矿、原伊旗新庙乡丁家梁乌审扶贫煤矿三个矿井及周边矿业权空白地带。1.1.2 自然地理温家梁三号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行政隶属伊金霍洛旗新庙镇。具体位置在束会川以西、温家梁以南、丁家圪堵以东,高家渠以北一带。其地理坐标为: 东 经:11018581102042 北 纬:392458 3926081.1.3交通概况井田位于伊金霍洛旗新庙乡西北,距新庙约7km,距弓家塔约12 km。边(家壕)弓(家塔)运煤专线公路从井田中南部穿过。该公路与包府公路相界,向南约27km可到陕西省大柳塔镇,向北约60km到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井田交通条件较为便利。见交通位置图1-1-1。1.1.4地形地貌矿区地形总体为中部高,向南向北逐渐降低,且北部坡度较陡,南部地形平缓。最高点位于井田中部,海拔标高为1311.7m,最低点位于矿区北部,海拔标高1216.2m,最大标高差95.5m,一般相对高差15m20m左右。区内植被稀少,属荒漠半荒漠地区。区内地势平坦,风积砂广布,具高原侵蚀性丘陵地貌特征。植被稀少,属半荒漠区。1.1.5地表水系在井田内水系不发育,北界附近有一条由西向东流水的季节性沟谷,即庙沟。这条沟谷旱季无水,雨季在暴雨过后可形成短暂的洪流,向东流入束会川后,经勃牛川向南汇入陕西省窟野河,最终注入黄河。1.1.6气象及地震(一)气候条件矿区区域属半沙漠干旱半干旱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暂,春季少雨多风,秋季多雨凉爽。据伊金霍洛旗气象站资料,年平均气温6.2,最高气温36.6(1975年7月22日),最低气温-29.6(1961年2月11日),年平均降水量350mm,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内,年平均蒸发量2492.1mm,为年均降水量的7倍,最大冻土深度2.04m。冬春季节多刮西北风,夏秋季节多刮东南风,平均风速3.2m/s,最大风力8级,最大风速达24m/s。(二)地 震据中科院地震局编制的地震资料,鄂尔多斯市附近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为0.05,相当于地震烈度6度,为弱震区的预测范围,历史上亦无破坏性地震记载。井田内地形平缓,无泥石流、滑坡及塌陷等不良地质灾害现象发生。1.1.7供电电源本矿以西2.3km处有温家梁35kV变电站,有35kV和10kV两个电压等级,10kV侧现有出线间隔并有富余容量。本矿在工业场地内建一座10kV箱式变电站,双回路电源分别引自温家梁35kV变电站10kV侧不同母线段,当任一回路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回路电源能够担负全矿井用电负荷,因此电源可靠。线路选用LGJ-150架空线路,砼环形杆,双回路线路长度分别均为2.3km,电压等级10kV。1.1.8通信条件由于目前该地区有线、无线通信网络已经覆盖,矿井行政通信由当地电信部门解决。1.1.9供水水源本区无可靠的地表水源可供使用,区内用水一般采用就地打井取自第四系潜水。本矿井现有一眼大口井,出水量为20m3/d,可以作为矿井生产、生活及消防用水的供水水源。1.2 井田地质特征1.2.1 地层东胜煤田地层沉积序列与华北地区侏罗纪各煤田沉积序列基本相同,地层区划属于华北地层区,鄂尔多斯地层分区。区内沉积的地层由老至新有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和安定组(J2a)、侏罗系上统白垩系下统志丹群(J3-K1zh)、第三系上新统(N2)、第四系更新统(Q3)全新统(Q4)。2、区域构造东胜煤田位于鄂尔多斯台向斜东胜隆起之东南边缘地带,基本构造形态表现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N25W,倾向S65W,倾角13,煤田内未发现紧密的褶皱和大的断层,地质构造简单。3、岩浆岩本区岩浆岩不发育,没有发现任何岩浆活动。没有发现对矿层有破坏作用的岩体和脉岩。区域地层特征详见表1-2-1,东胜煤田区域地层表。1.2.2井田地质概况(一)井田地层本井田为东胜煤田的一部分,主要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其沉积基底为三迭系上统延长组(T3y),其上覆地层有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安定组组(J2a);白垩系下统伊金霍洛组(K1y);第三系上新统(N2);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组(Q3m),第四系全新统(Q4)。区内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东胜煤田区域地层表表1-2-1地 层单 位厚度(m)最小最大平均岩 性第四系Q全新统Q4068.2416.41主要由风积砂层,次为河流淤积、洪积层。风积砂成份以细粒石英为主,沙流淤积层岩性为砂、粉砂或砾石,洪积层以砂、砾石为主。更新统Q3上部为淤积层,岩性为砂、粉砂及黑色土壤,底部为马兰黄土,岩性为淡黄色亚砂土,柱状节理发育,含钙质结核。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第三系R上新统N2010.144.43上部为粉红色砂质粘土、亚砂土,下部为灰色、桔黄、棕红色砾岩夹棕红、棕黄色砂岩,分选及滚园度差,呈半胶结状态,松散。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侏罗系上统白垩系下统J3K1zh7.37185.8585.86上部以砖红、粉红及灰绿色的细、粉砂岩为主,局部含砾,泥质胶结,较疏松,具大型斜层理。下部为紫红、桔黄色的杂色砾岩及含砾粗砂岩互层,夹粉砂岩,砾石以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石英岩等组成。分选差,磨园中等,泥质胶结,较疏松。与下伏地层不整合侏罗系中统J2安定组J2a11.2648.7427.47为一套紫红、砖红、黄棕色中、细粒砂岩,中夹灰紫色砂质泥岩。底部为浅黄色,向上变为浅紫色的巨厚层状砂岩。与下伏地层假整合直罗组J2z15.56161.8596.07上部为一套杂色的细、中粒砂岩,颜色为灰白、灰黄、灰兰、灰绿、灰紫色等,泥质或粘土质胶结。底部为厚层状的灰黄色中粗粒砂岩,局部相变为砂质泥岩。含较多铁质、泥质结核。底部局部含1号煤层。与下伏地层假整合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上岩段J1-2y339.7084.0963.06上部主要由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2号煤组成。底部为灰白、黄绿色细、粉砂岩及泥岩,具小型波状层理及水平层理。中岩段J1-2y233.1078.3063.77主要由灰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细砂岩和3、4号煤组组成。底部为厚层状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具波状层理、楔状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下岩段J1-2y113.6696.9764.96主要为灰、灰白色细砂岩、粉砂岩及灰黑色、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煤组成。含5、6号煤组。底部为灰色灰白色的细中粒砂岩,局部相变为粗砂岩或砾岩,发育大型槽状交错层理。与下伏地层假整合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132.80由灰绿色、灰白色细、中粒石英砂岩组成,含较多云母及少量的暗色矿物,粘土质胶结,局部地段顶部有明显的风化壳产物。1、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矿区内无出露,仅在钻孔中见到,钻孔揭露厚度32.37m61.72m,为煤系地层沉积基底,岩性为灰绿色中、粗粒砂岩,岩石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含少量绿泥石及云母,发育大型交错层理,夹薄层砂质泥岩。2、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为矿区主要含煤地层,由于后期侵蚀、剥蚀作用,厚度变薄,为137.40m169.60m,平均153.50m。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及灰黑色炭质泥岩、煤层等,含36五个煤组。根据其岩性组合及沉积旋回特征,将其划分为五个岩段。与下伏延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3、第三系上新统(N2)仅在矿区北部出露,钻孔揭露厚度为10.28m24.36m,平均17.23m。岩性为浅红色粉砂质泥岩,有滑感,吸水后具可塑性,含似层状钙质结核。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4、第四系(Q4)矿区内第四系主要为全新统风积细砂(Q4eol)及冲洪积砂和砾石层(Q4al+pl),厚度10m。与下伏老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二)井田地质构造井田构造形态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13。井田内无紧密的褶皱,局部有宽缓的波状起伏,区内未发现断层存在。构造复杂程度类型为构造简单型。(三)岩浆岩本区岩浆岩不发育,没有发现任何岩浆活动。没有发现对矿层有破坏作用的岩体和脉岩。三、含煤地层及含煤性(一)含煤地层矿区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根据其沉积旋回特征,可划分为五个岩段,由于后期剥蚀作用,第五岩段残缺。现就五个岩段的沉积特征分述如下:1、第一岩段(J12y1)岩段划分从延安组底界到1煤层顶板砂岩底界,钻孔揭露厚度9.43M28.45m,平均17.78m。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粗、中粒砂岩,深灰色砂质泥岩,含煤组12层煤,可采1层,即1煤层。2、第二岩段(J12y2)岩段划分从1煤层顶板砂岩底界到1煤层顶板砂岩底界,钻孔揭露厚度34.93M40.02m,平均38.08m。岩性主要为灰色、深灰色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夹中细粒砂岩,含煤组34层煤,可采12层,即1、2煤层。3、第三岩段(J12y3)该岩段从1煤层顶板砂岩底界到2煤层顶板砂岩底界,钻孔厚度37.73M45.94m,平均41.88m。岩性主要为深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灰白色砂岩,含煤组23层煤,可采煤层1层,即2煤层。4、第四岩段(J12y4)该岩段从2煤层顶板砂岩底界到2煤层顶板砂岩底界,钻孔揭露厚度2.67M34.78m,平均24.44m,局部剥蚀。岩性上部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下部为灰白色、浅灰色中细粒砂岩,含煤组1层煤,可采煤层1层,即2煤层,煤层沿露头自燃。5、第五岩段(J12y5)该岩段从2煤层顶板砂岩底界到延安组(J12y)顶界,钻孔揭露厚度0m28.71m,上部地层剥蚀。残存地层岩性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灰白色、浅灰色粗、细粒砂岩,煤组全部被剥蚀,矿区内不含煤层。(二)含煤性矿区含煤地层为侏罗中下统延安组(J12y),含煤地层总厚度101.59m169.60m,平均135.84m,含煤610层,煤层总厚度1.897.55m,平均5.72m,含煤系数4.2%,含可采煤层25层,可采煤层总厚1.89m6.13m,平均4.57m,可采含煤系数3.4%。四、可采煤层根据钻孔揭露及岩煤层对比结果,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为3-2、4-2、5-1、5-2、6-1煤层。井田各可采煤层赋存情况分述如下:(1)3-2煤层:位于延安组第四岩段顶部,矿区内东北部剥蚀,且沿露头自燃,在本次核实利用的6个钻孔中,只有QK3203和QK3204两个钻孔见到该层煤,揭露煤层厚度1.89m4.44m。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为矿区大部发育、对比可靠、全区可采的较稳定,顶底板岩性以砂质泥岩为主。与2煤层间距33.99m37.96m,平均35.98m。(2)4-2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三岩段顶部,矿区内东部小范围剥蚀,且沿露头自燃。钻孔揭露煤层厚度2.34m3.16m,平均2.86m,煤层厚度变化不大,结构简单,不含夹矸,为全区发育、对比可靠、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顶板岩性为粉砂质泥岩、细粒砂岩,底板以细粒砂岩为主。与1煤层间距34.37m40.25m,平均37.92m。(3)5-1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二岩段顶部,钻孔揭露煤层厚度0.43m0.98m,仅ZK3204钻孔1孔可采,厚度为0.98m,煤层由西北向东南变薄,结构简单,不含夹矸,为全区发育、对比可靠、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顶板岩性为细粒砂岩、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为粉砂质泥岩。与2煤层间距8.68m13.17m,平均10.86m。(4)5-2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二岩段中上部,钻孔揭露煤层厚度1.18m1.75m,平均1.38m。煤层厚度变化不大,结构简单,不含夹矸,为全区发育、对比可靠、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顶板岩性为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为粉砂质泥岩、细粒砂岩。与1煤层间距23.61m25.53m,平均24.39m。(5)6-1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一岩段顶部,钻孔揭露煤层自然厚度0.51m1.20m,平均0.93m,储量可采利用厚度0.80m1.20m,平均1.05m。煤层由东向西变薄,结构简单,不含或局部含1层夹矸,为全区发育、对比可靠、全区可采的较稳定煤层,顶板岩性为砂岩、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各可采煤层特征见表1-2-2。可采煤层特征表表1-2-2煤层编号煤层厚度(m)可采厚度(m)煤层间距(m)对比可靠程度可采程度稳定性最小-最大平均值(点)最小-最大平均值(点)最小-最大平均值(点)321.894.443.17(2)1.894.443.17(2)33.9937.9635.98(2)基本可靠全区可采较稳定422.343.162.86(4)2.343.162.86(4)可靠全区可采稳定34.3740.2537.92(4)510.43 0.980.72(4)0.983.5基本可靠局部可采不稳定8.6813.1710.84(4)521.181.751.38(4)1.181.753.38(4)基本可靠全区可采稳定23.6125.5324.39(4)610.51 1.200.93(4)0.801.2010.05(3)基本可靠全区可采较稳定四、煤 质(一)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1、煤的物理性质区内煤呈黑色,条痕褐黑色,沥青光泽,局部为油脂、丝绢光泽,贝壳状及参差状断口,裂隙较发育,局部充填有黄铁矿或方解石薄膜。条带状结构,块状或层状构造。燃点300左右,燃烧试验为剧燃,残灰为灰白色粉未。显微硬度19.520.3kg/mm2。2、煤岩特征煤岩特征:宏观煤岩类型:32、42、52、61煤层为半亮型,51煤层为半暗型。显微煤岩类型:根据中国地科院对显微岩类型的分类方案,区内32、42、51、52、61煤层均为丝质亮暗煤。3、煤的其它物理性质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矿区详查地质报告,煤层的视密度为钻孔中所采煤层视密度样测试结果的综合平均值。各可采煤层视密度值见表123。可采煤层视密度一览表表123煤层号3242515261视密度(t/m3)1.241.251.261.261.26透光率:区内可采煤层透光率在60-64%之间,平均63%。(二)化学性质1、工业分析根据本次核实利用的6个钻孔,煤芯煤样化验资料分析整理,井田内各主要可采煤层的化学性质见表1-2-4。由表1-2-4可以看出:(1)3-2煤层:原煤水分(Mad)7.8614.41%,平均11.28%;灰分(Ad)8.23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表表1-2-4煤层编号洗选情况工 业 分 析 (%)焦渣类型St.d(%)Pd (%)发热量MJ/kg煤质评价MadAdVdafQnet.d3-2原7.86-14.4111.28(7)8.23-16.2910.85(7)33.18-39.4237.62(7)0.61-3.401.49(7)0.00325.64-26.6226.13(2)长焰煤(Cy41)洗4.87-15.5411.06(6)5.49-11.987.68(5)33.18-39.6637.23(6)0.17-0.340.24(6)0.00125.17-27.1726.06(5)4-1原3.10-14.838.78(7)6.67-15.5711.99(7)35.09-38.1136.88(7)0.60-1.270.94(2)25.46-27.3026.38(2)长焰煤(Cy41)其次不粘煤(BN31)洗3.30-12.026.81(6)4.46-8.967.01(6)34.64-38.1536.60(6)0.14-0.220.18(2)0.00125.59-27.6226.52(4)5-1原3.19-13.177.63(5)8.95-19.2213.41(5)31.33-35.5333.45(5)0.34-1.240.61(5)0.00127.04长焰煤(Cy41)其次不粘煤(BN31)洗1.94-11.256.63(3)4.95-11.729.03(3)34.01-37.2435.44(3)0.13-0.200.16(2) 0.00125.10-27.4325.95(3)5-2原3.25-14.269.34(6)13.41-24.0018.30(6)33.66-37.1635.38(6)0.99-3.702.16(5)0.005-0.0090.007(2)23.46-26.0824.77(2)不粘煤(BN31)其次长焰煤(Cy41)洗2.20-10.336.70(6)6.77-11.059.51(6)33.16-39.8534.84(6)0.15-0.250.21(5)0.00325.21-27.5426.22(5)6-1原3.33-13.1010.27(5)16.03-30.2121.51(5)32.44-35.6834.36(5)0.16-0.980.43(5)0.00223.65-24.7224.18(2)不粘煤(BN31)其次长焰煤(Cy41)洗3.58-11.407.90(3)6.86-18.6110.82(3)35.32-37.9336.95(3)0.19-0.270.23(2)27.4016.29%,平均10.85%;挥发分(Vdaf)33.1839.42%,平均37.62%;全硫含量(St.d)0.613.40%,平均1.49%;磷含量(Pd)0.003%;发热量(Qnet.d)25.6426.62MJ/kg,平均26.13 MJ/kg。洗煤水分(Mad)4.8715.54%,平均11.06%;灰分(Ad)5.4911.98%,平均7.68%;挥发分(Vdaf)33.1839.66%,平均37.23%;全硫含量(St.d)0.170.34%,平均0.24%;磷含量(Pd)0.001%;发热量(Qnet.d)25.1727.17MJ/kg,平均26.06 MJ/kg。为低中灰,低中硫,特低磷、高热值的长焰煤(Cy-41)。(2)4-2煤层:原煤水分(Mad)3.1014.83%,平均8.78%;灰分(Ad)6.6715.57%,平均11.99%;挥发分(Vdaf)35.0938.11%,平均36.88%;全硫含量(St.d)0.601.27%,平均0.94%;发热量(Qnet.d)25.4627.30MJ/kg,平均26.38 MJ/kg。洗煤水分(Mad)3.3012.02%,平均6.81%;灰分(Ad)4.468.96%,平均7.01%;挥发分(Vdaf)34.6438.15%,平均36.60%;全硫含量(St.d)0.140.22%,平均0.18%;磷含量(Pd)0.001%;发热量(Qnet.d)25.5927.62MJ/kg,平均26.52MJ/kg。为低中灰,低硫、特低磷、高热值的不粘煤(BN-31)。(3)5-1煤层:原煤水分(Mad)3.1913.17%,平均7.63%;灰分(Ad)8.9519.22%,平均13.41%;挥发分(Vdaf)31.3335.53%,平均33.45%;全硫含量(St.d)0.341.24%,平均0.61%;磷含量(Pd)0.001%;发热量(Qnet.d)27.04MJ/kg。洗煤水分(Mad)1.9411.25%,平均6.63%;灰分(Ad)4.9511.72%,平均9.03%;挥发分(Vdaf)34.0137.24%,平均35.44%;全硫含量(St.d)0.130.20%,平均0.16%;磷含量(Pd)0.001%;发热量(Qnet.d)25.1027.43MJ/kg,平均25.95 MJ/kg。为低中灰,低硫,特低磷、特高热值的不粘煤(BN-31)。(4)5-2煤层:原煤水分(Mad)3.2514.26%,平均9.34%;灰分(Ad)13.4124.00%,平均18.30%;挥发分(Vdaf)33.6637.16%,平均35.38%;全硫含量(St.d)0.993.70%,平均2.16%;磷含量(Pd)0.0050.009%,平均0.007%;发热量(Qnet.d)23.4626.08MJ/kg,平均24.77MJ/kg。洗煤水分(Mad)2.2010.33%,平均6.70%;灰分(Ad)6.7711.05%,平均9.51%;挥发分(Vdaf)33.1639.85%,平均24.84%;全硫含量(St.d)0.150.25%,平均0.21%;磷含量(Pd)0.003%;发热量(Qnet.d)25.2127.54MJ/kg,平26.22 MJ/kg。为低中灰,中硫,特低磷、高热值的不粘煤(BN-31)。(5)6-1煤层:原煤水分(Mad)3.3313.10%,平均10.27%;灰分(Ad)16.0330.21%,平均21.51%;挥发分(Vdaf)32.4435.68%,平均34.36%;全硫含量(St.d)0.160.98%,平均0.43%;磷含量(Pd)0.002%;发热量(Qnet.d)23.6524.72MJ/kg,平均24.18 MJ/kg。洗煤水分(Mad)3.5811.40%,平均7.90%;灰分(Ad)6.8618.61%,平均10.82%;挥发分(Vdaf)35.3237.93%,平均36.95%;全硫含量(St.d)0.190.27%,平均0.23%;发热量(Qnet.d)27.40MJ/kg为低中灰,特低硫,特低磷、高热值不粘煤(BN-31)。2、有害元素分析:根据所利用钻孔统计结果,全硫(St.d)含量0.34-1.73%,平均1.13%,磷(Pd)含量0-0.003%,平均0.003%,As含量0.50-1.10%,平均0.80%。(三)工艺性能1、发热量:井田内各可采煤层原煤干燥基低位发热量(Qnet.d)平均值在26.4430.26MJ/kg,均为中高发热量煤。2、煤对CO2的反应性:当试验温度为950时,区内各可采煤层对CO2反应性为67.9-76.3%,区内各可采煤层的反应性能高。3、结渣性:原详查报告成果,区内煤在0.2m/s鼓风,强度时,结渣率,4-2中煤层为50.48%,5-1煤层为36.3%,6-2中煤层为44.25%,属中强结渣煤。4、热稳定性:区内各可采煤层TS-6:3-2煤层为42.72%,4-2煤层为35.47%,5-1煤层为35.39%,5-2煤层为37.12%,6-1煤层为39.72%,热稳定性为中等。5、低温干馏:区内各可采煤层焦油产率分别是3-2为4.4%,4-2为4.2%,5-1为4.7%,5-2为3.4%,均为含油煤。6、煤灰成分、煤灰熔融性:(1)煤灰成分:根据所利用钻孔统计,SiO2含量最高,33.97-51.73%,Cao含量10.57-18.79%,Fe2O3含量为8.08-17.01%,Al2O3含量8.07-16.73%。(2)煤灰熔融性:区内各可采煤层低熔灰分所占比例为76%-88%,均低熔灰煤。7、粘结性:井田内各可采煤层的粘结指数为零,焦渣类型为2,故区内煤无粘结性。8、可选性:原详查报告称选择和生产大样在试验中执行GB477-87、GB478-87规程,试验结果,粒度在0.5-100mm,各粒级所占比例一般在10.3-15.76%之间.浮沉试验结果,浮煤分级主要集中在1.1-1.3、1.3-1.4、1.4-1.45三级。根据“中国煤炭可选性评定标准”“采用+0.1含量法”进行评定。灰分在7-8%时,各样+0.1含量均在10%以下,可选性等级为极易选,故区内煤的可选性好。(四)煤 类根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1低变质煤的分类指标为洗煤挥发分(Vdaf)、粘结指数为(GRI)及透光率(Pm)。本次利用钻孔煤芯煤样化验测试成果及规范对煤类划分方案,将主要可采煤层进行了煤类划分,确定32、42、51煤层以长焰煤为主(CY41),局部为不粘煤(BN31),52、61煤层以不粘煤(BN31)为主,长焰煤(CY41)次之。(五)煤的工业用途区内煤以长焰煤为主,其次为不粘煤,各煤层煤质特征基本相似,故其利用方向基本一致。区内各可采煤层有害成分低,为特低灰、低中灰、特低硫、特低磷、中高发热量煤,是良好的动力及民用燃料,适用于各种工业锅炉、火力发电、蒸汽机车等,也可在建材工业、化学工业中作焙烧材料。煤粉加粘结剂,可制作煤砖、煤球、蜂窝煤等。区内煤的气化性能好,煤对二氧化碳反应性能高,热稳定性好,可作气化用煤。区内煤属富油煤,也可作低温干馏用煤。五、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一)水文地质条件1、区域水文地质(1)区域概况东胜煤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海拔1200-1400米,地貌属侵蚀黄土丘陵及风积沙漠区,中部的“东胜梁”是区域地表水分水岭。由于水流的侵蚀作用,区内地形切割剧烈,沟谷纵横。东胜梁南北两侧主要沟谷有马兰木兰河、勃牛川、罕台川、哈什拉川、西柳沟等。地表水体不发育,较大地表水体仅在煤田南部,有红碱淖,储水量5-6亿m3。其次有红海子,储水量1.5亿m3。区内沟谷常年干涸或溪流,仅在雨季,暴雨后形成洪流,水量较大,但历时较短,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径流,最后注入黄河。(2)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煤田内主要发育中生界陆相碎屑岩,其次为新生界半胶结岩层及松散沉积物。依据不同的含水特征,将区域含水岩组划分为三大类。即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半胶结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及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潜水-承压水含水岩组,区域含水岩组水文地质特征见表1-2-5。(3)区域地下水的补给、迳流与排泄煤田内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其次为地表水,在煤田深部亦接受侧向迳流补给。由于区内地表水体不发育,地下水的迳区域含水岩组水文地质特征表表1-2-5 含水岩组地层厚度(m)岩 性单位涌水量q(L/s.m)水化学类型矿化度(g/L)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岩组第四系(Q)095黄土、残坡积、冲洪积、风积沙0.00163.740HCO3CaMgSO4. HCO3K+NaMg0.2592.960半胶结岩层孔隙潜水含水岩组第三系上新统(N2)0100粉砂岩、砂质泥岩、砾岩夹含砾粗砂岩0.1710.370HCO3SO4CaMg0.3190.351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潜水承压水含水岩组志丹群(J3-K1zh)0612含砾砂岩与砾岩、夹砂岩及泥岩0.0082.170HCO3Ca HCO3K+Na HCO3CaMg0.2490.300侏罗系中统(J2)0554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夹泥岩及煤线0.0004370.0274ClHCO3K+Na0.7140.951侏罗系中下统延安 组(J1-2y)133279为一套各种粒级的砂岩与粉砂岩砂质泥岩互层,中夹2、3、4、5、6、7号六个煤组0.0006470.0144HCO3ClK+Na0.101175.400三叠系上统(T3y)090中粗粒砂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0.0003080.253HCO3SO4ClK+Na0.6601.415 23流条件较差,大气降水是区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第四系潜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渗入补给,中生界承压水在深部则以接受侧向迳流补给为主。第四系潜水的迳流受区域地形控制,以“东胜梁“分水岭为界,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迳流排出区外。该区年平均蒸发量一般在2000mm左右,是降水量的5-7倍,强烈的蒸发亦是第四系潜水排泄的主要途径,碎屑岩类含水层的迳流受构造控制,基本沿岩层倾向即南西方向迳流,在沟谷的深切地段以泉水形式排泄,在地形变化较小地段,则以侧向迳流的方式排出区外。2、井田水文地质条件本井田位于东胜煤田的东南部,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昼夜温差较大,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矿区地处干旱的半沙漠地区,区内及周边一带无常年地表迳流,仅在雨季时,矿区北部的庙沟中可形成短暂的洪流,向东流入束会川,经勃牛川汇入陕西省窟野河,最终注入黄河。据民井抽水资料,出水量为0.00232-5.556L/s。水位、水量随季节的变化较大,旱季甚至干涸。(1)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松散岩类含隔水层特征主要由第四系(Q4)全新统表土及风积砂(Q4eol)、冲洪积物(Q4al+pl)及上更新统马兰组黄土(Q3m)组成。a、风积砂(Q4eol):主要分布于各沟谷边坡及地形较高的平缓处,由于受风力作用,经常无规律移动,堆积成砂垅或砂丘,矿物成分多为石英颗粒。风积砂一般不含水,为透水层,在沟掌地形低洼处有水渗出。b、冲洪积物(Q4al+pl):分布于各大沟谷中,由洪积砂砾、砾石和冲洪积砂土、泥土混杂堆积构成,该层局部含水性较好。c马兰组黄土(Q3m):区内均有分布,为土黄色轻亚砂土,含粘土质,垂直节理发育,含大量钙质结核,该组一般不含水。井田内钻孔揭露第四系厚度0m29.93m,平均12.38m,该层可直接接受降雨补给,但地形切割强烈,富水性弱。 碎屑岩类含隔水层特征中下侏罗统延安组(J1-2y):该组为本矿区的含煤地层,各大沟谷中均有出露。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粉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砂岩、灰色细砂岩、粉砂岩及黑色炭质泥岩、煤等组成。该组地层厚度为72.90m274.69m,平均为171.52m。本组地层为一套以内陆盆地沉积为特征的碎屑岩含煤建造。依据其岩性、岩相及含煤特征,将该组地层划分为五个岩段。自下而上分述如下:a、第一岩段(J1-2y1):位于延安组下部,由煤系地层底界至6煤组顶界,含6-1、6-2号煤层。岩性下部以灰色灰白色砂岩为主,局部含细砾或相变为泥质粉砂岩。上部为灰色泥质粉砂岩,局部夹砂岩透镜体。该段厚度变化较大,厚度为24.47m73.55m,平均为45.07m。b、第二岩段(J1-2y 2):位于延安组中下部,从6煤组顶界到5煤组顶界,含5煤组。岩性下部以灰灰白色细粒砂岩为主,局部相变为粉砂质泥岩,夹有砂岩透镜体。上部以粉砂质泥岩为主,夹各粒级砂岩小透镜体。该段厚度为16.40m32.75m,平均为24.64m。c、第三岩段(J1-2y 3):位于延安组中部,从5煤组顶界至4煤组顶界,含4煤组。岩性以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夹小的砂岩透镜体,厚度为11.55m47.08m,平均37.52m。该段顶部沟谷中见有泉水出露,流量0.283L/s,水质为HCO3-Ca型水,矿化度0.22g/L。d、第四岩段(J1-2y4):位于延安组中上部,从4煤顶界到3煤组顶界,含3煤组。岩性下部以泥质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夹有砂岩透镜体;上部以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主,局部相变为细砂岩。该岩段局部遭受后期剥蚀,厚度为2.95m49.67m,平均厚度35.66m。e、第五岩段(J1-2y5):位于延安组上部,从3煤组顶板到延安组顶界,在本区该段不含煤。岩性下部以细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夹有砂岩透镜体;中部以粉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夹细砂岩小透镜体;上部为厚层状砂岩,局部相变为泥质粉砂岩。该岩段区内大部遭受剥蚀,残存厚度变化较大,厚度为4.15m45.35m,平均厚度24.14m。据YD9、YD12号钻孔抽该组地层水抽水试验结果:单位涌水量q=0.004220.00866L/sm,含水层属弱富水性。水位标高1253.96m1258.66m,水质为HCO3-Ca型及HCO3-CaNa型水;矿化度0.250.26g/L,属低矿化度淡水;pH值7.17.7,属中性水。(2)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第四系冲洪积层潜水补给与排泄本区第四系砂砾石层孔隙潜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及东胜梁分水岭北侧迳流补给,由于大气降水时间较集中,且连续时间短。地表植被不发育,地形相对高差较大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使其补给量受到很大的限制。潜水的迳流主要通过大沟沟谷罕台川、潮脑向北排出区外。由于区内气候干燥,蒸发强烈,蒸发排泄亦为潜水排泄的途径之一,兼有垂直渗入及工业开采排泄。本区第四系潜水属补给-迳流带水。 罗系中下统含水岩组的补给与排泄本含水岩组含孔隙、裂隙潜水及承压水,其潜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下部承压水主要来源于沉积盆地北部及东北部边缘煤系地层出露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及邻区侧向补给,局部地段兼有越流补给。承压水迳流受构造控制,一般沿单斜构造的倾斜方向向南西迳流,其排泄方式以迳流排泄为主,其次是人工开采排泄越流排泄,亦有以泉的形式排泄。(3)矿床充水因素分析 大气降水:本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58倍,降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地形切割强烈,地形、地貌均不具备储水条件,易形成集中排泄,渗入地下很少。但矿井开采时应对沟谷地带,引起高度重视,提前做好防御工作,以免雨季地表水顺裂隙带或井口灌入矿井。 地质构造:本区地层平缓,地层倾角13,其构造轮廓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无断层及岩浆岩侵入,构造简单,故因构造引起矿井大量充水的可能性较小。 地下水:煤系地层为沉积碎屑岩,钻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q=0.004220.00866L/sm,渗透系数K=0.004410.00835m/d,含水层属弱富水性,加之矿区内沟谷发育,切割较深,浅部地下水多沿沟谷渗出。深部地层由于地下水补给贫乏,形成了静水压力大,水头高,水量小,以静储量为主要储水条件的地下水,造成矿井大量充水的可能性较小。 地表水:矿区内及附近无大的地表水体,较大沟谷均属季节性溪流,但雨季易暴发洪水,虽然洪水历时短促,也应提前做好防御工作,避免洪水灌入矿井。 老窑积水:本井田北部有数家生产矿井,目前主采煤层为3-2和4-2煤层,各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均较简单,正常生产时矿井涌水量1.7m3/h15m3/h,矿井涌水量很小。但在本矿井开采过程中,应加强对本矿井周边矿井的监察工作,不可越界开采,防止矿区附近有废弃的老窑及相邻矿井开采时带来的不良隐患。 (3)井田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评价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区内主要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储水空间以孔隙为主,裂隙次之,裂隙充水矿床,主要可采煤层均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下,贫乏的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区内无地表水体及大的断层存在,地形条件有利用自然排水。主要隔水层隔水性能好,主要直接充水含水层,q0.1L/s.m。据此井田水文地质类型第一第二类第一型,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4)矿井涌水量预计根据大井法和坑道法计算,矿井生产能力为0.45Mt/a时,坑道总长度约5000m,预计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0m3/h,最大涌水量为30m3/h。(二)工程地质条件1、工程地质特征矿区内松散层分布较广,主要以第四系风积砂、表土及第四系黄土为主,厚度分布极不均匀,为0m29.93m。由于受后期流水的冲蚀作用,地表冲沟极为发育,地形高差及坡度也较大。沟谷多呈“V”字型,每逢雨季受水流冲蚀,各沟谷不同程度有一些轻微的滑坡、崩塌等现象发生,但规模不大,水土流失较严重。因此,松散层的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易发生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基岩主要出露在各大沟谷中,主要为延安组(J1-2y)地层,因风化严重,裂隙发育,胶结疏松。据野外观察,未见大面积坍塌、滑落现象,较松散层稳定。2、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及岩石质量等级根据岩石的采样工作,做了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按岩石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分级:小于30MPa为软弱的,3060MPa为半坚硬的,大于60MPa为坚硬的。从试验结果总体看,各类岩石抗压强度小于30MPa的占51.2%,3060MPa的占48.8%,没有大于60MPa的。砂质泥岩及泥岩软化系数为0.090.62,遇水易软化。综合本矿区岩石力学性质,主要以软弱半坚硬岩石为主。根据对岩石质量RQD值统计结果,本区地层岩石比较整状,岩体完整性较好,岩石质量RQD值多在75100%之间,以级为主。3、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性质矿区各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多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根据1989年12月内蒙古105地质队编制的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矿区详查地质报告对各可采煤层的顶底板均采取了岩石物理力学试验样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为泥岩单向抗压强度均小于29.4MPa,属软弱岩石;粉砂岩单向抗压强度39.2058.80 MPa,多为49.00 MPa左右,属于半坚硬岩石;砂岩类岩石抗压强度介于48.4268.60 MPa,属半坚硬岩石。4、工程地质类型本区地层平缓,以碎屑岩为主,层状结构,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主要可采煤层直接顶板抗压强度在29.4039.20MPa之间,底板抗压强度在25.450.5MPa之间,均为软弱半坚硬岩石。岩石质量指标RQD值多数在75100%之间,岩石质量较好,岩体较完整。井田煤层顶底板岩石为层状碎屑岩类,强度变化较大,岩体各向异性,稳定性较差。井田内地貌条件简单,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构造不发育,但其岩性较为复杂,煤层顶底板岩石的力学强度低,多为软弱岩石,在开采沟谷地段或浅部煤层时,当导水裂隙高度达到第四系含水层底界时,也易发生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问题,综上所述,将井田工程地质类型划分为第三类第二型,即层状岩类,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型。(三)环境地质条件本区在自然状态下没有规模较大的地质灾害和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周边煤矿废水与煤渣、矸石对潜水有轻微污染,地下水水质良好(达到了GB/T14848-93)的类标准,区域稳定性好。未来煤矿开采状态下可能引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局部地面变形(地裂缝、地面沉降和塌陷)、地下水污染等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详查区地质环境类型划分为:第二类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型。(四)其它开采技术条件1、瓦 斯详查勘探选择20个钻孔,共采取了71个煤层瓦斯样进行了测试,从其瓦斯测试成果可看出,矿区主要可采煤层瓦斯含量0.160.68 ml/g燃,瓦斯中可燃气体含量6.01%9.92%,CO2含量5.2610.76%,N2含量85.93%90.16%,瓦斯分带属氮气带,矿井在开采时无瓦斯危害。但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瓦斯可能局部富集,所以在开采过程中应进行瓦斯含量测试,防止爆炸事故发生。根据2004年7月内蒙古安全计量防护一站鉴定的鄂尔多斯市乌兰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温家梁三号煤矿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的鉴定报告:“矿井瓦斯等级为低瓦斯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499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44m3/;矿井为低二氧化碳矿井,矿井二氧化碳绝对量为0.493m3/min,矿井二氧化碳相对量为1.42 m3/。”2、煤尘矿区煤层具有很高的挥发分,各煤层爆炸性指数在3746之间,远大于10的界限指标,属于易爆炸煤层。据所采煤尘样及生产大样试验结果:其火焰长度大于400mm,抑制爆炸的岩粉量6570%。表明各煤层均有爆炸性危险。3、煤的自燃矿区煤主要为低变质的不粘煤及长焰煤,煤中水份含量较低,挥发分产率高,化学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