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选考一模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人口增长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如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会造成水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生物多样性锐减 环境污染加剧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如果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会造成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污染加剧等一系列问题,选D。考点:本题考查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2.下列有关真核细胞中细胞器的叙述,错误的是A. 核糖体可以分布在细胞器的表面或内部B. 高尔基体能与内含蛋白质的小泡融合C. 叶绿体均匀分布在成熟的植物叶肉细胞中D. 线粒体是细胞呼吸和能量代谢的中心【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真核细胞中细胞器的种类、功能以及分布情况。活细胞中细胞质基质是流动的,有些细胞器可以随着细胞质基质的流动而运动,所以在细胞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涉及膜的融合现象,体现了膜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详解】核糖体能附着在内质网表面,也能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基质中,A正确;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高尔基体能与来自内质网的小泡融合,其内含有内质网初步加工的蛋白质,B正确;叶绿体是可以运动的,其在细胞中的分布与外界环境也有关,所以在细胞中不是均匀分布,C错误;线粒体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D正确;故选C。3.下列生理过程不属于细胞凋亡的是A. 植物胚柄的退化B. 植物体内筛管的形成C. 单性植物中花器官的退化D. 植物体内通气组织的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叫细胞编程性死亡。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都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详解】植物胚胎发育中胚柄的退化是正常的生命现象,是基因控制下的程序性死亡,属于细胞凋亡,A正确;植物体内筛管细胞为了提高运输有机物的效率,其细胞核和细胞器退化,属于细胞分化,B错误;单性植物中花器官的退化与植物胚胎发育中胚柄的退化类似,都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C正确;通气组织是植物薄壁组织内一些气室或空腔的集合,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形成的,D正确;故选B。4.某同学进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将观察到的某个细胞大小变化情况绘制成了曲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细胞的初始大小相对值记为1)A. e 时液泡的颜色比a 时浅B. de 段,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C. bc 段,由于失水过多,细胞可能已经死亡D. cd 段,水分子的运动方向是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过程中,细胞液浓度变化情况以及细胞的状态。据图分析,ab细胞的相对值减少,说明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bc细胞相对值不变,细胞内外达到相对平衡状态;cd段,细胞的相对值增加,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de段,细胞的相对值不再变化,但大于细胞初始状态,由于细胞壁的存在,无法判断此时细胞内外浓度大小。【详解】e时细胞的相对值大于a时细胞的初始大小,说明细胞吸水,则液泡的颜色比a时浅,A正确;de段,细胞的相对值不再变化,但大于细胞初始状态,说明细胞先吸水,体积有所增大,但细胞壁的存在限制了细胞体积无限增大,所以外界溶液浓度可能低于细胞液浓度,B错误;cd段细胞体积增加,说明bc段细胞没有死亡,水分子进出平衡,C错误;细胞无论是发生质壁分离还是复原过程中,水分子跨膜运输都是双向的,D错误;故选A。5.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和优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的异常引起的疾病B. 成人的单基因病、染色体病发病率比青春期高C. 苯丙酮尿症和蚕豆病的致病基因都是有害基因D. 孕期受到放射线照射致畸属遗传原因所致【答案】A【解析】【分析】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2、判断某个基因利与害应与多种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详解】单基因遗传病是由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的异常引起的疾病,这类病的种类很多,但是发病率都很低,A正确;成人的单基因病发病率比青春期高,但成年人一般不会有新发染色体病,B错误;造成苯丙酮尿症的基因是有害的,但是不食用蚕豆,蚕豆病的致病基因就不算是有害基因,C错误;放射线属于外界环境,所以孕期受到放射线照射致畸不属遗传原因所致,D错误;故选A。6.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内环境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B. 淋巴细胞都在乙中发育成熟C. 丙中可能存在一些白细胞D. 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甲处含量一定高于丙处【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由图可知分别对应甲、丙、乙。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不同的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有所不同。【详解】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增殖分化并发育成熟为成B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为T细胞,B错误;由分析可知,丙为组织液,有些白细胞不仅存在于血液中,也存在于身体各处的结缔组织以及淋巴循环中,C正确;内环境中各部位胰岛素含量与机体状态有关,进食后,血糖含量升高时,刺激胰岛细胞产生胰岛素,此时甲血浆处胰岛素含量低于丙组织液处,D错误;故选C。7.某同学进行“探究pH 对过氧化氢酶影响”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据表分析正确的是缓冲液pH5.0pH6.0pH7.0pH8.0收集的气体体积(mL)0.5min a1 b1 c1d11min a2 b2 c2d2A. 该实验不需设置空白对照组B. 该实验的无关变量包括温度、酶的活性C. 若d1 最小,说明pH8.0 抑制过氧化氢分解D. 1min 时收集的气体体积均不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因素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在实验设计中要注意对照组的设置,以及对自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详解】本实验为对比实验,不同pH的实验组互为对照,无需另外设置空白对照组,A正确;该实验过程中,pH值为自变量,酶的活性为因变量,温度、过氧化氢溶液的量、收集气体的时间等为无关变量,B错误;若d1 最小,说明pH8.0下过氧化氢分解最少,原因可能是pH8.0抑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C错误;题干中未提到加入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如果过氧化氢溶液量少,1min中内全部反应完,则有可能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相同,D错误;故选A。8.下列关于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唯一载体B. 都有着丝粒、长臂和短臂等结构C. 人体的Y 染色体属近端着丝粒染色体D. 各生物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均不同【答案】A【解析】【分析】1、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由DNA、蛋白质构成。2、根据着丝粒的位置不同,把染色体分为三种类型:中间着丝粒染色体,两臂大致等长;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一臂长一臂短;端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染色体一端。【详解】细胞核内遗传物质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所以染色体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唯一载体,A正确;由分析可知,染色体的三种类型中,端着丝粒染色体无短臂结构,B错误;由分析可知,人体的Y 染色体属端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染色体一端,C错误;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目一般保持一定,D错误;故选A。9.下列关于人体骨骼肌上神经肌肉接点叙述中,错误的是A. 兴奋传到神经末梢可以引起乙酰胆碱的释放B. 释放的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通透性发生变化C. 更多的乙酰胆碱引发肌膜产生更大的动作电位D. 人体内骨骼肌收缩必须依赖于神经末梢的兴奋【答案】C【解析】兴奋传到神经末梢可以引起乙酰胆碱的释放,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A正确;释放的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能使突触后膜通透性发生变化,B正确;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离子进出细胞的多少有关,与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多少无关,C错误;人体内骨骼肌收缩必须依赖于神经末梢的兴奋,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名师点睛】神经细胞由一个细胞体、一个轴突和若干个树突构成,轴突末端经多次分支,膨大部分形成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是细胞体共同构成突触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产生并释放,只能作用于突触后膜,没有刺激时的静息电位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原因是K+外流,兴奋部位的动作电位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原因是Na+内流。10.图为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的“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T2 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所以沉淀物中完全没有放射性B. 若T2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后未经过搅拌,则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下降C. 可用含35S 的小鼠细胞培养T2 噬菌体,从而实现对其蛋白质的标记D. 用1个含35S 标记的T2 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裂解释放的子代噬菌体中只有2 个含35S【答案】B【解析】【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组装释放。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3、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详解】由图可知,T2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但如果搅拌或离心不充分,有少量噬菌体仍吸附在细菌表面,则沉淀物中也可能有放射性,A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如果T2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后不经过搅拌,则多数噬菌体仍吸附在细菌表面,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下降,B正确;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不能侵染小鼠细胞,C错误;35S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体内,不参与子代噬菌体的形成,裂解释放的子代噬菌体中均不含35S,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是“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要求学生掌握实验流程,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对宿主细胞的要求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对放射性物质存在场所的分析。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迁移能力。11.图是某地新迁入的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b 点之后,开始出现环境阻力B. c 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 d 点之后,种群数量不可能再增加D. 改变种群性比率,可能延长到达K 值的时间【答案】D【解析】图示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增长过程中,环境阻力始终存在,A项错误;c点后,种群数量仍在增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项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在K值上下波动,C项错误;种群性比率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可能延长到达K值的时间,D项正确。【点睛】年龄结构和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不同:(1)年龄结构: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2)性比率:只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12.某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度较高的室内,关于其体温调节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 温度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血管舒张B. 辐射、对流和蒸发散热均通过皮肤进行C. 通过调节来增加散热,减少产热D. 神经调节为上述体温调节的主要方式【答案】B【解析】【分析】1、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2、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度较高的室内调节过程:温暖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减少产热(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度较高的室内,需要提高散热,减少产热,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血管舒张是提高散热的途径之一,A正确;平常情况下,人体每小时大约蒸发37g的水,其中1/3是通过呼吸排出的,2/3是从皮肤蒸发的,B错误;机体维持体温相对恒定需要借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通过增加散热、减少产热以达到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C正确;体温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D正确;故选B。13.某种病毒的DNA含有899个碱基,关于该DNA 的说法错误的是A. 主链基本骨架中不含遗传信息B. 该DNA 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C. 分子中A+G 的数量不一定等于T+CD. 分子中共有898 个磷酸二酯键【答案】B【解析】【分析】多数生物的DNA分子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但是也有部分生物DNA分子为单链结构,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之间的数量关系不确定。【详解】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即遗传信息,主链的基本骨架是由磷酸、脱氧核糖、磷酸交替排列构成的,不含遗传信息,故A项正确;由题干中病毒的DNA含有899个碱基推知,该DNA可能为单链结构,不可能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故B项错误;DNA含有899个碱基,可能为单链结构,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分子中A+G不一定等于T+C,故C项正确;DNA含有899个碱基,该分子中含有的磷酸二酯键为8991,即898,故D项正确;故选B。14.下列人体内有关生理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A. 甲、乙、丙三个过程均有氢键的破坏也有氢键的形成B. 甲、乙、丙三个过程中只有一个过程能在胰岛 细胞核内进行C. 图乙表示翻译,通过多个核糖体的工作,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多条肽链D. 图甲表示DNA 的复制,通过增加复制起始点,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复制出大量的DNA【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图甲中进行多起点复制,表示DNA复制;图乙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表示翻译过程;图丙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表示转录过程。【详解】甲表示DNA复制过程,该过程涉及氢键的破坏和形成;乙为翻译过程,存在氢键的破坏和形成;丙过程为转录形成RNA的过程,该过程存在DNA的解旋,存在碱基之间互补配对形成氢键的过程,A正确;胰岛B细胞没有增殖能力,故没有DNA复制过程,但可进行转录和翻译,转录在细胞核内完成翻译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完成,B正确;图乙表示翻译,通过多个核糖体的工作,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多条肽链,C正确;图甲表示DNA的复制,通过增加复制起始点,细胞可缩短DNA复制的时间而不是短时间内复制出大量的DNA,D错误。15.疏果(人为地去除一部分幼果)对某植物CO2 同化速率及叶片蔗糖和淀粉积累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疏果百分率越大,叶片光合作用速率越高B. 若将部分叶片遮光有可能提高非遮光叶片CO2 同化速率C. 疏果百分率下降会导致叶片蔗糖和淀粉积累增加D. 叶片合成的蔗糖和淀粉积累在叶肉细胞的细胞溶胶中【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叶片在光照条件下,利用CO2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蔗糖等有机物,并将有机物运送到其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利用或储存起来。由图示看出,疏果百分率越大,CO2同化率越小,而叶片蔗糖、淀粉积累增加。【详解】由图可知,随着疏果百分比的提高,CO2 同化速率相对值下降,叶片光合速率下降,A错误;叶片遮光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成为需要光合产物输入的器官,那么未遮光叶片的部分光合产物会运输到遮光叶片,未遮光叶片光合产物积累较少,对光合作用抑制程度减弱,二氧化碳同化速率会提高,B正确;据图分析,疏果百分率升高会导致叶片蔗糖和淀粉积累增加,C错误;合成的蔗糖和淀粉分别积累在叶肉细胞的细胞溶胶和叶绿体中,D错误;故选B。16.用不同标记的噬菌体侵染不同标记的细菌,经保温培养、充分搅拌和离心处理后,下列预期的实验结果中错误的是A. 用含3H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上清液和沉淀中均有放射性B. 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15N 标记的细菌,上清液和沉淀中均有放射性C. 用含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 标记的细菌,上清液和沉淀中均有放射性D. 用含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2P 标记的细菌,上清液和沉淀中均有放射性【答案】B【解析】【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2、噬菌体侵染细菌并增殖时,模板由噬菌体提供,所有原料来自于宿主细菌,所以新产生的噬菌体的各种原料基本由细菌决定。3、噬菌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蛋白质组成元素为C、H、O、N、S,DNA的组成元素为C、H、O、N、P。【详解】蛋白质和DNA都含有H元素,用含3H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上清液和沉淀中均有放射性,A正确;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15N标记的细菌,实验过程中要求短时间保温,子代噬菌体并未裂解释放,所以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B错误;用含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氨基酸)的细菌,有少部分噬菌体未吸附注入,所以大部分放射性存在于沉淀物中,上清液中也含有少量放射性,C正确;用含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32P标记(脱氧核苷酸)的细菌,上清液(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沉淀(噬菌体的DNA和细菌)中均有放射性,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要求学生掌握噬菌体的化学组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以及噬菌体如何将自身的蛋白质和DNA分开;并且需要学生准确把握放射性物质的来源以及离心后的存在部位。本题综合性较强,重点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17.如图表示的神经元为假单极神经元,a结构位于感受器,c结构位于神经节(非脊髓部位),e结构位于反射中枢。据此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神经元为感觉神经元,d结构为神经纤维B. 在b处给予适宜刺激,能产生负电波并双向传导C. e结构称为神经末梢,可直接与肌细胞相连并支配其运动D. c结构位于脊髓外,且含有细胞核【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干和图示分析,该图为传入神经元即感觉神经元,a结构位于感受器,则b是树突,c为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d是轴突,e为传入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详解】由题干已知,a结构位于感受器,c结构位于神经节,所以该神经元为感觉神经元,d结构为轴突神经纤维,A正确;在单个神经元中,刺激某位点,兴奋可以双向传导,所以在b处给予适宜刺激,能产生负电波并双向传导,B正确;e为传入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入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连接的是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才可以直接与肌细胞相连并支配其运动,构成效应器,C错误;由题干已知,c结构位于神经节,位于脊髓外,为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内含细胞核,D正确;故选C。18.下列有关进化正确的是A. 进化可被称为“带有变异的传代”B. 种群个体间存在变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C. 基因突变属于适应进化的因素D. 可遗传的变异是进化的动力【答案】A【解析】【分析】进化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自然选择等因素的作用,种群可以发生变化。达尔文将进化称为“带有变异的传代”。进化使一个物种演变为另一个物种,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发生不同的变化来适应各自的环境,种群之间发生性状的分歧,一个物种可以发展出多个物种,一种类型可以发展出多种类型。【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达尔文将进化称为“带有变异的传代”,A正确;在一个自然种群中,只要个体之间存在着变异,而且某些变异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从而使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之间在存活率和繁殖率上出现了差异,自然选择才会发生作用,B错误;自然选择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C错误;在种群中普遍存在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选择是进化的动力,D错误;故选A。19.下列有关种群数量波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的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低纬度环境中B. 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C. 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包括气候、疾病、行为调节等D. 病源物和寄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答案】B【解析】【分析】在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空间、人类影响等多种外源因素,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能内源性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详解】种群的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A错误;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在种群密度高的年份,只有优势个体才能占有领域,而竞争力较弱的个体则无领域可占,因而失去繁殖后代的机会,这样就可保证种群不致因繁殖过剩而过度消耗资源。在种群密度较小的年份,全部个体都能占有领域并繁殖后代,使种群数量得以增长,B正确;行为调节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C错误;病源物和寄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种群密度越大,抑制增长的作用力也就越强,D错误;故选B。【点睛】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数量通常在环境容纳量附近上下波动。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呈周期波动。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包括气候、食物等外源性因素和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等内源性因素。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因素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20.下图表示种群中1 和2 两个指标的变化(假设后续趋势不变),X 轴表示时间,Y 轴表示相对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若1 表示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则该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B. 若2 表示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则该种群不存在K 值C. 若1 和2 表示两个不同种群的数量,则P 时刻种群密度相同D. 若1 和2 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则P 时刻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答案】B【解析】【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2、种群数量增长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又称为逻辑斯谛增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详解】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过程中,其增长率和环境阻力有关,种群数量越多,其环境阻力越大,种群增长率越小,A错误;若2 表示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则代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该种群不存在K 值,B正确;若1 和2 表示两个不同种群的数量,则P 时刻种群数量相同,但不确定两个种群生存空间的大小,种群密度大小未知,C错误;若1 和2 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则P 时刻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故选B。2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及时作出防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体内某些成熟B 淋巴细胞带有识别流感病毒的受体B. 流感病毒未侵入前,人体中已经存在带有流感病毒受体的淋巴细胞C. 活化的细胞毒性T 细胞裂解被感染的体细胞后病毒可能被释放D. 效应B 细胞分泌的特异性抗体使病毒被中和而失效【答案】D【解析】【分析】病毒、细菌和其他的致病因子在淋巴细胞的表面存在带有表明它们特殊身份的分子标志即受体,当一个入侵者所携带的“非己”标志被识别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开始反复分裂,形成巨大的数量。同时分化成不同的群体,以不同的方式对入侵者作出反应。一部分成为效应细胞与入侵者作战并歼灭之。另一部分分化成为记忆细胞进入静止期,留待以后对同一类型病原体的再次入侵作出快速而猛烈的反应。【详解】成熟的B淋巴细胞能合成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受体分子,且受体分子在合成后便移到细胞膜上,A正确;由分析可知,病毒、细菌和其他的致病因子在淋巴细胞的表面存在带有表明它们特殊身份的分子标志即受体,B正确;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会进入宿主细胞进行繁殖,可引发细胞免疫,使活化的细胞毒性T 细胞裂解被感染的体细胞,体细胞被裂解后,其内入侵的病毒可能被释放,C正确;抗体可与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结合,致使病毒一类的抗原失去进入寄主细胞的能力,使一些细菌产生的毒素被中和而失效,还可使一些抗原(如可溶的蛋白质)凝聚而被巨噬细胞吞噬,D错误;故选D。22.下列有关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A. 自然选择只对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的变异起作用B. 自然选择过程的发现引起达尔文注意到人工选择C. 自然选择是导致种群发生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D. 自然选择在淘汰不利变异的同时使有利变异积累【答案】B【解析】【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1)自然选择学说的四点主要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2)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遗传使生物保持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3)过度繁殖产生的大量个体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而且还加剧了生存斗争。(4)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5)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而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6)遗传和变异是内因,过度繁殖是前提,生存斗争是手段,适者生存是结果。【详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中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间在存活率和繁殖率上出现了差异,即自然选择就发生了,A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研究的是自然条件对生物的选择,达尔文没有研究人工选择的作用,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但却是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C正确;自然选择不仅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逐代积累,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难度不大。23.如图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 的二倍体动物(2n=4)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细胞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二极体B. 该细胞中每一极的3 条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C. 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D. 若该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参与受精,形成的后代为三体【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型为AaBb 的二倍体动物(2n=4),正常体细胞中有四条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应有8条染色体,与图不符,所以该细胞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形成的配子比正常配子多一条染色体。【详解】由分析可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为第一极体,不能是第二极体,A错误;由于该动物2n=4,所以减二后期的细胞染色体数应为4,由图可知,该细胞应该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所以每一极的3条染色体不是一个染色体组,B错误;该细胞形成过程中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发生了染色体畸变。又由于该生物的基因型是AaBb,所以该细胞子染色体上一个是B基因,一个是b基因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交叉互换,C错误;该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多了一条染色体,若参与受精作用形成的后代会多一条染色体,为三体,D正确;故选D。24.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这种改变使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 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 该种灌木个体高低不一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 大灌木时期的种群成员间既不互相吸引也不互相排斥【答案】A【解析】【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包括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3、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详解】该种灌木种群空间特征的改变会改变整个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这种改变只是该灌木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过程,也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和C错误;大灌木在空间上呈均匀分布,是个体所需的空间较大,相互之间种内竞争的结果,D错误;故选A。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生产量和生物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量高的生态系统,其净初级生产量也高B. 影响次级生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初级生产量C. 生物量约等于总初级生产量减去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D. 与海洋生态系统相比,陆地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更高【答案】B【解析】【分析】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呼吸消耗掉了,剩下的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这部分为净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随温度和雨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现成有机物质而生产出来的有机物质为次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归根结底是要依靠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所产生的有机物质;,海洋的初级生产量之和只有陆地初级生产量的1/2,但海洋次级生产量却相当于陆地次级生产量的三倍多。【详解】A. 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生物量(干重)的单位通常是用g/m2或J/m2表示,但生物量高的生态系统,其净初级生产量不一定高,A错误;B. 生态系统的生产量有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由于次级生产量来源于初级生产量,所以初级生产量是影响次级生产量的主要因素,B正确;C. 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C错误;D. 海洋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比陆地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更高,D错误。26.下表为实验测得离体培养的胡萝卜根尖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时间。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胡萝卜根尖细胞,处理X小时后发现所有的细胞处于G1和S期交界以及S期。去除DNA合成抑制剂Y小时后,再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Z小时,最终发现所有细胞均处于G1和S期交界(注:去除DNA合成抑制剂后细胞可继续分裂)。则X、Y、Z可以为A. 4.8;2.7;4.8B. 3.5;2.7;4.8C. 1.9;2.7;3.5D. 4.8;2.7;3.5【答案】A【解析】【分析】DNA的合成在S期,当在培养液中加入DNA合成抑制剂时,DNA合成被抑制,即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若使其他细胞都停留在G1、S期交界处,则刚完成DNA复制的细胞需要经过G2、M和G1。去除DNA合成抑制剂后,细胞可继续分裂,至少2.7小时后所有细胞完成S期,这时可继续添加DNA合成抑制剂,最终使所有细胞均处于G1和S期交界处。【详解】由分析可知,DNA抑制剂会抑制DNA 分子复制,已经完成复制的细胞会继续完成G2、M和G1,最终停留在G1、S期交界处,而处于S期的细胞会停留在S期,则第一次添加DNA抑制剂会使细胞停留在G1、S期交界处或S期,最长需要G2+M+G1的时间即4.8h。去除DNA合成抑制剂后,细胞可继续分裂,至少2.7小时后所有细胞完成S期,可第二次用DNA抑制剂 处理,最长再需4.8h,所有细胞停留在G1、S期交界处。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27.下图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饲养草鱼时的能量流动过程示意图,ai 表示能量值,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B. g+h 为草鱼的次级生产量C. 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h/bD. 通过投放消化酶可能提高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D【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自然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但人工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还有人工输入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每传递一次损失一大半,最终都将以热的形式耗散到周围空间,所以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输入能量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2、每一营养级的能量一般情况下,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同化,一部分流向分解者,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详解】由分析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加上人工输入的能量,A错误;草鱼从第一营养级获得h,从人工饲料中获得能量g,但只有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i属于次级生产量,B错误;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是a,第二营养级从第一营养级所获得的同化量为h,故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h/a,C错误;投放消化酶可提高动物的消化吸收量,从而提高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28.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系谱图如下,一家庭不带有另一家庭致病基因,其中隐性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下列叙述正确的 A.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 乙病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别差异C. 4 与6 的致病基因来自于母亲D. 3 与4 生出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1/6【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中-1、-2、-2可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由题干中“隐性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3、-4、-5可知,乙病为显性遗传病,而题干中提到另一种病为伴性遗传病,则乙病致病基因应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致病基因为显性基因,且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A错误;乙病致病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属于伴性遗传病,其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可能出现性别差异,B正确;由-3、-4、-5可知,-4的X染色体上不携带致病基因,致病基因存在于Y染色体上,则-4 Y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肯定来自于父亲,X染色体上是否有致病基因不确定,-6 的致病基因来自于母亲,C错误;若甲病用A、a表示,乙病用B、b表示,则-3 基因型为1/3AAXbXb或2/3AaXbXb,-4基因型为AAX-YB,两人婚配,后代均不患甲病,但所有男孩均患乙病,生出正常男孩的概率为0,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29.图1表示某河流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关系,用金字塔表示(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_。(2)图2中属于次级生产者的有_(用图中文字回答)。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3)该河流附近有发育良好森林,植物从树冠到地面可以依次看到有树冠层、_、_、_、地表层五层。森林中的动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布则主要与_有关。(4)现要调查该水域水质,下列选项中不需要测量的是_。A.温度 B.不溶性颗粒 不溶性颗粒 C.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D.丙【答案】 (1). 水草甲丁 (2). 乙、丁、其他鱼类、分解者 (3). 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未利用) (4). 下木(矮树)层 (5). 灌木层 (6). 草本层 (7). 食物(和栖息场所) (8). D【解析】【分析】分析图:图1中水草和藻类为第一个营养级,它们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构成了生产者营养级;甲和乙以植物为食都归属第二个营养级,即植食动物营养级;丙、丁为第三个营养级,是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丁以丙为食时占据第四营养级。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关系,水草、藻类同化的太阳能一部分流向其他鱼类,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流向乙,乙同化的能量又有流向丁,流向分解者的,图上没有表示出各营养级生物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详解】(1)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甲不摄食藻类,水草是第一营养级,甲是第二营养级,丁是第三、第四营养级,甲和丁未体现出食物联系,所以还可能有的一条食物链是水草甲丁。(2)凡是异养生物(包括各种分解者)都属于次级生产者,图2中乙、丁、其他鱼类、分解者都属于异养生物,故它们都属于次级生产者。图1中乙可以被丙和丁捕食,所以乙的能量去向除了流向分解者和丁之外,还可以传递给丙以及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3)苔藓、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不同生长型的植物,自下而上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层次性或垂直结构。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中,从树冠到地面可以看到有树冠层、下木层(矮树)、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苔藓、地衣),其中树冠层对群落影响最大。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森林中的动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布则主要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4)要调查该水域水质,测量的项目可以包括温度、pH、硝酸盐、磷酸盐、溶解氧、悬浮颗粒、不溶性颗粒、细菌含量及水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而不需要测量第三营养级丙的情况。【点睛】次级生产者是指能利用生产者产生的有机物进行次级生产,即生产新的有机物的生物。或者说,消费者在食物链上通过取食生产者生物或次级消费者生物,从而把能量或生物质转化为本级消费者生物质的生物。次级生产者都是异养型生物(包括各种分解者)。30.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可以消耗一定量的O2,这属于植物细胞光呼吸的重要环节。如图表示光合作用和光呼吸的部分过程,请回答:(1)发生在_中,并且需要ATP、NADPH分别提供_。黑暗下C-C-C不能经还原再生成_(填中文名称)而不能进行光呼吸。(2)催化过程和的均是Rubisco酶。CO2和O2会竞争酶的同一活性位点,结合形成_。因此当细胞中O2/CO2偏高时,会_(填“促进”或“抑制”)过程。(3)在干旱强光照的环境中,光呼吸可为光合作用提供_,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植物光合速率下降。(4)将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置于玻璃钟罩内,浇足含18O的水,在适宜光照下若干小时,空气中含有18O的是_。【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磷酸基团和能量、氢和能量 (3). 核酮糖二磷酸 (4). 酶底物复合物 (5). 抑制 (6). CO2、三碳酸(3-磷酸甘油酸或图中的C-C-C亦可) (7). 18O2、H218O、C18O2【解析】【分析】分析图:表示C3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该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表示CO2的固定,表示光呼吸,此过程消耗O2产生CO2,需要ATP和H的参与。【详解】(1)为C3的还原,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其中ATP为该过程提供能量和磷酸基团,NADPH为该过程提供氢和能量。(2)催化过程和的为同一种酶,均是Rubisco酶(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CO2和O2会竞争酶的同一活性位点,与核酮糖二磷酸形成酶底物复合物。所以高浓度的氧气,低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会促进光呼吸,抑制过程二氧化碳的固定。(3)由图可知,光呼吸可为光合作用提供CO2和C-C-C(三碳酸或3-磷酸甘油酸),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植物光合速率下降。(4)植物从溶液中吸收水进行生命活动,其中有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的水中有。光合作用中,水作为光反应原料,2H2OH+1/2O2,空气中氧气有,氧气提供给呼吸作用,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CO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州医科大学校本部招聘工作人员9人(第二次)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湖北咸宁市通城县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企业招聘18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广州银行经营机构人才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子公司18家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180人(第三批)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青年就业见习计划招募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黑龙江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工作人员招聘7人模拟试卷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招聘工勤岗位工作人员2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年湖南省郴州桂阳县龙潭街道城镇公益性岗位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新)
- 2025年上半年四川省教育化与大数据中心(四川省电化教育馆)招聘编外工作人员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德州齐河县事业单位“人才回引计划”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年湖南大学事业编制管理辅助岗位招聘58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GB 18664-2025呼吸防护装备的选择、使用和维护
- 室内设计方案施工流程
- 水库枢纽工程运行维护管理方案
-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2026年度秋季校园招聘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信息安全全员培训课件
- 2025-2026学年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208)
- 2025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物理试卷附答案
- 2026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复习:实数的混合运算专项训练(60题)解析版
- 任务一 编织平安结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劳动鲁科版五年级上册-鲁科版
- 2025至2030中国物业服务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与发展战略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