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复习指南为了复习巩固前一阶段所学的知识,查漏补缺,并为期末考试做好准备,现将复习内容以章节呈现。第一章 声现象第一节 声音是什么1.声音的产生(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也称发声体(1)乐器(2)生物发声时的声源靠声带振动发声;靠翅膀或尾巴摩擦的振动发声;靠鸣膜,气囊等处的振动发声。(3)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3.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2)真空不能传声,因为真空中没有任何物质。(3)声波: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4.声与能量:声音具有能量,可以清洗精密仪器。可以降低污染,可以治疗结石。5.判定发声的方法: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是发声体。物体在发声时,一定在振动。6.判定声音的传播条件:发声体振动发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但真空不能传声。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1.响度(1)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决定。(2)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人听到的声音越弱;振幅越小,响度越小,人听到的声音越弱。(3)响度与发声体距离的关系: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4)增大响度的方法:声音从声源向四周传播出去,越远处越分散,用喇叭形的传声筒能传的更远,医生用的听诊器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2.音调(1)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2)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用每秒钟内振动的次数来表示。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Hz(3)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高音调高,听起来尖而细;频率低音调低,听起来低而沉。(4)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的材料等多种因素的关。如弦乐器的音调可以通过改变琴弦的粗细、长短、松紧来改变。(5)音调与响度的区别一是定义不同;二是它们的决定因素不同。3.音色(1)音色:每个物体发出的声音特有的品质,也称音质或音品。(2)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因此,音色的影响因素是发声体的本身。“闻其人而知其身”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自的“语声”,即音色不同,听到说话声便可辨别是谁。4.声速(1)声速: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是最快,在液体在次之,在气体中最慢。(3)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4)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是:340m/s5.回声(1)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这种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2)人耳能分辨出回声的条件也是人耳能区分二次回声的条件,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了一起使原声更强。6.区分音调与响度的方法:声音的高低叫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响度主要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例如:男低音放声歌唱。这里的男低音是指声带每秒振动的次数少,即音调低;放声歌唱是指声带的振幅大,即响度大。一个正在发声的物体,振动快则音调高,振幅大则响度大。第三节 令人厌烦的噪声乐音和噪声(1)乐音:从物理学角度来看,乐音是发声体有规律振动产生的,它的波形是有规律的,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2)噪声: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噪音。(3)噪音的控制: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第四节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1.超声波(1)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它是人耳听不到的,人耳能听到的声波范围通常在20Hz20000Hz之间,我们把它叫做可听声。(2)超声波的特点: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3)超声波的应用:回声定位,B超原理,清洗。2.次声波(1)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它也是人耳听不到的。(2)次声波的特点:传播距离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第二章 物态变化第一节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1.物质存在的状态及物态变化 (1)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2)在一定条件下,吸热或放热,物质存在的状态就可以发生变化。2.温度及温标(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要测量物体的温度我们要用温度计。(2)温标有多种,实验室温度计采用摄氏温标(用字母0C来表示),摄氏温标下的温度称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0C,沸水的温度为1000C。(3)温度计工作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外壳,玻璃泡,毛细管,刻度及温标温度计的正确使用: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使用时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量的物体充分接触,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需和被测物体紧密接触。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常见的三种温度计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量程为350C-420C)构 造量 程分度值用 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0.1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需甩一下实验温度计无-2010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无-30501同上关于温度计的示数和读法要注意两个问题:(1)弄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它的分度值。(2)要正确判断玻璃管内的液面位置,若位于0刻度线的上方,则刻度越往上数字越大,温度计的示数为正,若位于0刻度线下方,则刻度越往上数字越小,读数时应从上往下读,温度计的示数为负。第二节 汽化和液化1.汽化和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汽态叫汽化,是吸热过程。如:水变为水蒸气,酒精的蒸发等。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是放热过程。如:水蒸气变为水,烧开水时冒“白气”等。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它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汽化过程缓慢。要加快蒸发,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表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3.沸腾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是:(1)烧杯中放适量的热水可以节约时间。(2)可以在烧杯上加盖子使水尽快沸腾。(3)水温接近90时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沸腾后再持续几分钟为止。4.液化使气体液化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5.判断液体是否沸腾的方法:液体沸腾必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加热。第三节 熔化和凝固1.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如:冰变为水。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如:水变为冰。2.晶体和非晶体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如:冰、海波、萘、明矾、食盐及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如: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3.熔点和凝固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液体凝固成晶体也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熔点的凝固点。4.晶体熔化的条件和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晶体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5.区别熔化与凝固图像的方法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的熔化图像,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温度总体上都是在上升。而凝固图像,随着放热时间的增加,温度总体上都是在下降。6.区分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图像的方法:晶体的熔化图像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而非晶体的没有。7.正确阅读晶体熔化图像的方法(1)达到熔点前的图像含义:吸热,温度升高,处于固态。(2)熔化过程的图像含义是: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图像开始时是晶体刚达到熔点,全是固态;中间是熔化过程,固液混合态;图像结束处是熔化刚好结束,全是液态。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1.升华和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放热)。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发生升华和凝华现象,它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请同学们一定要记住一些常见的升华与凝华现象。2.识别升华和凝华物态变化的方法判定方法就是根据概念。现在是固态,是由气态变来的就是凝华。现在是气态,是由固态变来的就是升华。第五节 水循环1.水的循环(1)物质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称为物态变化。常见的有六种物态变化:汽化、液化、熔化、凝固、升华、凝华。物态变化总是伴随吸热和放热,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2)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水蒸气随气流能运动到各处,在高空遇冷时,有的液化成小水滴,有的凝华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也会凝固成小冰晶;云中的小水滴长大到一定程度后,向地面降落,这就是雨。雨水汇入江河,流向大海;云中的小冰晶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高山、地面、这就是雪;积雪熔化后变成水,汇入江河,冰山上的积雪升华后直接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2.识别物态变化的方法首先,看一下目前看到的物质是什么状态,再看一下它是由什么状态变来的。进而好区分。第三章 光现象第一节 光的色彩 颜色1.光的色散(1)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分解成七色光带(叫光谱),形成的光带自上而下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2)能够分解的光叫复色光,如白色的太阳光;不能分解的光叫单色光,如:红、橙、黄、绿、蓝、靛、紫。2.光的三原色(1)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光的三原色。(2)自然界中红、绿、蓝三种色光是无法通过用其它颜色的光混合而得到的。(3)其它颜色的光都可以通过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的适当的混合而得到。3.颜料的三原色(1)红、黄、蓝三种颜色称为颜料的三原色。(2)红、黄、蓝通过一定的比例混合可调出其它不同的颜色。(3)其它颜色的颜料任意混合不可能调出红、黄、蓝三种颜色。(4)一般来说:黄、橙、红属于暖色,绿、蓝等属于冷色。4.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第二节 人眼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1)在光谱的红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红外线。(2)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发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3)红外线的主要特点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如:加热、烘干、诊断、理疗等。(4)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强。多用来进行红外遥感。2.紫外线(1)在光谱的紫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2)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防伪。(3)紫外红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照相机底片感光。3.红外线与紫外线应用的区别红外线与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到的光。但是这两种光的作用不同,红外线主要是热作用强,在遥感技术上有重要作用;紫外线主要是化学作用强,应用在消毒、防伪等方面。4.红(紫)外线与红(紫)外线灯光的区别红(紫)外线灯除了发出不可见的红外线光外,还有少量的红(紫)光。第三节 光的直线传播1.光的传播由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可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成因。2.光速(1)光在真空(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物理学中用字母c表示:c3108m/s。(2)光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玻璃中大,但都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3.光年是光一年内通过的路程,可由s=vt求出约为9.46081012km。4.小孔成像与影子的区别:小孔成像与影子的形成的原因是相同的,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小孔成像是物体的实像,而影子是物体的轮廓。小孔成像与孔的形状无关,若孔过大则会形成影子。第四节 平面镜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3.平面镜的应用:(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第五节 光的反射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3.光速: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为C=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5.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注意: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光的反射定律:“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8.两种反射现象(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复习指南第一节 光的折射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2.光的折射规律理解:(1)三线一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第二节 透镜1.透镜及分类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2.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3.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成像大小像的虚实像物位置像距( v )应用u 2f缩小实像透镜两侧f v 2f照相机u = 2f等大实像透镜两侧v = 2ff u 2f幻灯机u = f不成像u u放大镜2.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口决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运像变小”口决二:三物距、三界限,成像随着物距变;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口决三: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3.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第四章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1.照相机与眼睛:成倒立、缩小、实像,晶状体镜头,视网膜胶片。人的眼睛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一样,都是在一定条件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但人的感觉靠神经的传递又把看到的倒立的像“再倒过来”。2.视力缺陷:近视眼、远视眼。3.视力矫正:近视眼戴凹透镜,远视眼戴凸透镜。第五章 望远镜与显微镜1.望远镜的结构凹透镜作为目镜,以凸透镜作为物镜,可以做望远镜。以焦距较小的凸透镜作为目镜,焦距较大的作为物镜,可以做成望远镜。2.显微镜的结构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目镜,焦距较小的作为物镜,可以做成显微镜。来自物体的光先通过物镜形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通过目镜又一次被放大,这样显微镜观察到的像比实物大很多倍。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复习指南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看: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供水设备采购与安装方案
- 老旧厂区改造建设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玉米出口贸易代理服务合同范本
- 离婚协议中知识产权分割及补偿协议范本
- 水厂水质升级改造工程技术方案
- 离婚协议书起草及财产分割方案协商合同
- 离婚抚养权分配协议:男方获得孩子抚养权及监护权
- 夫妻协议离婚及出轨方赔偿金支付及财产分割协议
- 离婚协议违约金及赡养费支付及子女抚养权合同
- 深远海养殖设施建设与设计方案
- 涂层材料与叶轮匹配性研究-洞察分析
- 《国际跳棋教学》课件
- 食品进货与供货商档案相对应制度模版(3篇)
- 防治血吸虫病主题班队课
- 讯问笔录课件教学课件
-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2年版)
- 2.3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文园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数学试卷(无答案)
- 12SG121-1 施工图结构设计总说明
- (正式版)JB∕T 7052-2024 六氟化硫高压电气设备用橡胶密封件 技术规范
- NB-T31053-2014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建模及验证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