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兰亭集序》(语文北师大必修3).doc_第1页
【教学设计】《兰亭集序》(语文北师大必修3).doc_第2页
【教学设计】《兰亭集序》(语文北师大必修3).doc_第3页
【教学设计】《兰亭集序》(语文北师大必修3).doc_第4页
【教学设计】《兰亭集序》(语文北师大必修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甘肃省金塔县中学 常宝华教材分析:兰亭集序是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中第六课,作者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以书法名世,全文共28行,324字。书于东晋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宋代米芾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相传真迹殉葬昭陵。有摹本、临本传世。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文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教材将此文编入“生命之思”的单元主题中。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教学目标:1.掌握书序体裁的特点;2.积累文言实虚词及特殊句式,提高把握文言词类、句式的能力;3.理解作者关于生死的慨叹,把握作者对生死不得等量齐现,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诞之意。教学重难点:1.把握书序的特点,学习本文洗练、自然、清新、生动的语言风格;2.解读作者借题发挥、阐明的生死观。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在完成对课文的批注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熟课文,对课文进行初步背诵;3.建议学生课外阅读西晋石崇金谷诗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苏轼赤壁赋等,以加深对古人生死观的深刻理解。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从传世角度,可由“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导入;2.从人物的角度,可以由刘义庆世说新语故事导入,也可由晋书王羲之传导入。世说新语故事原文如: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费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言语篇)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雅量篇)晋书王羲之传原文节选如: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设计意图】“天下第一行书”的故事,东床坦腹的故事,书扇换鹅的故事,等等,学生都应熟悉,由此导入,最能激趣。二、作家作品信息要点:1.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脱放。他曾一度做官,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多媒体显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2.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3.“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成文的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意旨、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词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参看课后知识短文)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情形(“一觞一咏”)、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成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设计意图】为学习提供背景性的以及文学性的知识支撑。建议此环节由学生完成。文体部分需教师适当点拨。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一)教师范读;(二)学生朗读。(三)在反复诵读,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结合文下注释,梳理文言基础知识。信息要点:【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 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 今: 抱在怀里; 胸前; 心里存着;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表凭借,用来。 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 (环绕)一觞一咏( 喝酒 )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一词多义】 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 )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特殊句式】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倒装句: 1.介宾短语后置( 于+宾语 也叫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状语后置);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2.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四)对课文内容作总体把握。全文有三段,各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要点:第1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第2段抒发人生感慨第3段交代作序目的。板书:记会慨叹明意【设计意图】对文言文进行词类的划分和活用及特殊句式的梳理,似是文言文学习必做之事,文言阅读能力提高的必由之途。然而我总是认为这些本当是大学本科的功课。所以,不妨真的淡化语法,只由学生积累重要文言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意和用法最好。或者,就交由学生,能理清几个是几个。四、研读文本,理解情感(一)研读文章第1自然段。1.学生朗读。2.理清背诵思路。3.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话,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要点: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 人物:“群贤少长”环境:“此地有,又有”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事件起因:“修禊事也”经过:“引以为流觞曲水”感受:“信可乐也”讲析过程中,给学生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选一学生根据内容要点提示,尝试背诵。设置鉴赏点,赏析本段写法的高妙之处4.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要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教师适当补充: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提示学生朗读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学生尝试背诵。教师提示重点词句: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注意此句中的“游”“骋”为使动词。此句应译为:这样来纵展目力(观察事物),开阔胸怀(欣赏景物),尽情享受看和听的乐趣,实在可以(使人)快乐啊。在背诵过程中,有学生容易出错,把段末一句“信可乐也”错背为“信可乐矣”,师生共同探究,这个“也”字能否改为“矣”。要点:“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用“也”语气平缓,笔调稳健;用“矣”语气激越,情感外露,略显张扬。联系上面对写景状物部分的赏读,作者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即使喜悦,也不过分显露。5.第2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齐读1、2自然段看看作者为何而乐?要点:本段中,作者描述这次聚会是“群贤必至,少长咸集”,是为一乐;“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赏心,是为四乐;而“仰观俯察”,可谓乐事,是为五乐。总之,人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五乐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突出情感的主旋律“乐”。(二)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1.学生齐读。2.理清背诵思路。3.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要点: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人生忧患的根源是相同的。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4.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生死是绕不过去的,正如史铁生说的:“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这种“痛”是痛什么?要点: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人生的长短和最终的死亡都是我们主观意志无法左右的,那什么又是我们能够把握的呢?怎样生和怎样死我们可以主宰。怎样的活着更精彩,怎样的死更厚重!面对生死,屈原毅然赴死,爱国之心铸就中华之魂,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司马迁忍辱而生,史记光耀千秋,这种生,像日月般生辉!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尝试背诵。5.朗读语调提示承第1段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议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调读出慨叹语气。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用心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6.学生背诵第2段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三)研读文章第3自然段。1.学生朗读。2.理清背诵思路。3.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要点: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既点明悲,又回答悲的原因:一悲古人:死生亦大矣;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是对个体之痛理性思考的结果。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试背。4.朗读语调提示“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5.学生自由朗读第3段6.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要点:乐痛悲古今后作者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7.请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理解。要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应译为: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荒谬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悄无声息,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评价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愿我们珍惜生命。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身边悄悄逝去。死生又怎么能没有不同呢。作者这样写,是对当时在士大夫阶层盛行的庄子虚无主义思想的批判,对老庄“一死生”、“齐彭觞”的否定,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8.学生齐读课文,背诵。【设计意图】细读,讨论,可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分别设问:是什么?为什么?最后,回到作者试图作出的回答:怎么办。五、深入探究,小结提升1.结合教参对本文的分析,回答作者由痛而悲的思想,是否全然是消极的?“纵观全文,作者不为玄谈家们的论调所蔽,而借题发挥,阐明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前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要点:作者在慨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时,没有走向消极无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哲学观点,于悲伤感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珍惜。“未知死,焉知生?”正因为生命有尽头,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生命;正因为人生无奈,所以我们才要创造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悲叹生命,因为生命的可悲、人生的悲剧性才会让我们懂得珍惜!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这种思想认识,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是难能可贵的。2.小结。本文第1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第2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扬长避短,以书法、美文来充实生命空间。第3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在玄谈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人生苦短”是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古诗十九首中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汉武帝有“少壮几时奈老何”的慨叹;陶渊明虽然感叹“人生似虚化,终当归空无”,但更唱出了“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高调;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引来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这种流风遗韵的远年流注,使众多的传统士人也为之深深地沉浸。如李白虽呼“人生在世不称意”,却依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鲁迅于“绝望和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钱钟书先生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这正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在经受着人生局限性的同时,依然努力创造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