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武圣宫建筑特色.doc_第1页
恩施武圣宫建筑特色.doc_第2页
恩施武圣宫建筑特色.doc_第3页
恩施武圣宫建筑特色.doc_第4页
恩施武圣宫建筑特色.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恩施武圣宫建筑特色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德喜摘要通过对恩施武圣宫建筑的实地考察,介绍了这一纪念建筑的发展、组成分布和现状保护情况;分析了恩施武圣宫建筑特点和外观造型、建筑技艺、装饰艺术;恩施武圣宫建筑颇能显示湖北地区民间风采,是研究湖北地区古代建筑的宝贵实物资料。关键词湖北建筑武圣宫建筑特色装饰技艺武圣宫位于恩施市古城南门外城乡街104号,坐落在清江河西岸葫芦坪的高地上,与东岸五峰山上的连珠塔隔江相望,互为倚角。该建筑坐西北朝东南,长方形平面,四合院式布局,南北长68.05米,东西宽21.85米,占地面积1486.89平方米。武圣宫现为湖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群由山门(戏台)、回廊、前殿、大殿及配房组成(图1)。一、历史沿革武圣宫,又名关帝庙,开元寺。据恩施市志载:“关帝庙又称武圣宫大观阁,初建于唐开元(713741)年间,曾为开元寺,后祀。清顺治四年(1647)由督师何腾蛟主持修复。清时成为施南操防祭祀的宫”。明、清时期曾多次维修。另据清同治施南县志坛庙记载:“关帝庙,通礼,岁以春,秋仲月,及五月旬有三日致祭,府,知县主之;县,知县主之”。解放后湖北省文化厅曾拨款对武圣宫进行过一次简单的修缮,避免了房屋的倒塌。2003年时值恩施州州庆20周年之际,恩施市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对武圣宫的进行修缮,恩施市六角亭街道办事处出资210万元,搬家宫内住户13家。二、建筑形制武圣宫建在葫芦坪的高地上,采用中轴对称布局,由二进一天井组成。依次由山门(戏台)、回廊、前殿、大殿及配房组成。砖石、木结构。山门(戏台)二层,抬梁式构架,歇山顶,小布瓦屋面;回廊二层,前殿、后殿、配房均为抬梁式构架,硬山屋顶,小布瓦屋面。建筑面积528.80平方米(图2)。1、山门(戏楼)山门(戏台)平面呈“凸”字形,二层,面阔五间,12.28米,进深二间,9.225米。建筑面积113.30平方米。山门前檐明间为砖牌楼式门楼,两边为檐墙,两山为三花山墙,山墙前、后檐出墀头。内墙用白灰粉刷。后檐凸出部分为戏台。山门(戏台)梁架为二层,一层为通道,二层为戏台。抬梁式构架,高8.50米。5柱6檩,前后檐柱落地,高石础。柱间用梁、穿枋连接,前檐用砖墙封护,后檐出挑檐檩。室内一层地面为方石、条石墁地;二层为木楼板。前檐台基高2.41米,东面台基高3.50米,西面台基高6.0米戏台二层,为现代人字形构架(2003年年维修时所作),高9.65米,4柱13檩,前后檐柱落地,高石础。柱间用梁、枋连接。前、后檐出挑檐檩。二层前部为戏台演出,后部为化妆间。戏台屋面为单檐歇山顶,小布瓦覆盖,正脊、垂脊、戗脊为灰色花脊筒,正脊正中安“寿”字,两端安鱼形大吻。垂脊、戗脊无饰。山门为单檐硬山顶,小布瓦覆盖,砖砌石灰粉脊。2、前殿前殿与后殿连为一体,长方形平面。面阔三间,14.622米;进深一间,3.70米,通高7.16米,建筑面积54.10平方米。前殿院内台基高1.23米,院外东面高6.00米,西面高3.50米(连同墙基下保坎),用规整的条石砌筑在山崖上。前檐次间各设一踏跺,成双阶,硕有古制遗风。梁架为抬梁式构架,5柱7檩,前、后檐柱落地,高石础。前、后檐柱间用五架梁、三架梁连接。前、后檐出挑枋,承托檐檩。屋面为单檐硬山顶,小布瓦覆盖,砖砌脊,石灰粉脊。东、西山墙为三花砖山墙,前檐出墀头。前、后檐装修无存。3、后殿后殿与前殿连为一体,长方形平面。面阔三间, 14.622米,进深五间,15.17米,通高10.27,建筑面积221.82平方米。后殿内原有塑像,不知何时毁圮,已无从查考。梁架为抬梁式构架,13柱14檩,前后5柱落地,高石础。前、后金柱间用六架梁、五架梁、三架梁连接。前金柱与前檐柱间用四架梁、三架梁连接;后金柱与后檐柱间用单步梁、穿枋连接。前檐出檐檩,后檐用砖墙封护。屋面为单檐硬山顶,小布瓦覆盖,屋脊为莲花脊筒。东、西山墙为猫弓式山墙,前、后出墀头。4、东、西回廊东、西回廊呈南北连长方形,二层,南与山门(戏台)、北与配房相连。面阔四间,15.70米,进深一间,3.80米,通高6.50米。建筑面积119.32平方米。室内一层为三合土地面,二层为木楼板,构架为抬梁式构架,5柱6檩,前后檐柱落地,高石础。二层在楼板枋上再挑出方形抹角檐柱,下置木柱础。柱间用梁、枋连接。前檐出挑檐檩,檩下无枋。二层设有楼层,作为观看演戏之用。后檐用砖墙封护。屋面为屋面有举无折,单檐硬山顶,小布瓦覆盖,砖砌脊,石灰粉脊。南、北山墙为砖墙,后檐墙为乱石墙,山墙后檐出墀头。回廊二层前檐(院内)安花木栏杆,中间有木雕“暗八仙”图案。檐下安花格雀替。东回廊二层南山墙安砖花窗。5、东、西配房东、西配房南与回廊相连,紧挨前殿,平面长方形,面阔一间,进深二间;地面与前殿等高,室内为三合土地面。梁架为抬梁式构架,7柱8檩,3柱落地,高石础。前檐柱与后金柱间用五架梁、三架梁连接。后金柱与后檐柱间用单步梁连接。前檐出挑枋,承托挑檐檩。屋面为单檐硬山顶,小布瓦覆盖,砖砌石灰粉脊。东、西配房与前殿共山墙,山墙后檐(北)出墀头。6、天井东、西配房前檐(南面)与回廊之间(东、西、南三面)有单坡屋顶,形成一小天井。天井均用石块砌成,南面设有石阶上回廊。三、建筑特色平面平面中轴由二进三天井组成,布局紧凑。前殿与后殿采用勾连搭的做法。勾连搭的做法,主要是为了扩大室内使用空间。这种做法也是恩施地区比较常用的一种手法,如恩施市文昌宫的卷厅和桂花厅就采用这种形式。梁架梁架有二种:一种为抬梁,用于中轴线的山门(戏台)、前殿、后殿明间及回廊上,用来扩大室内空间。梁架特点之一是抬梁式构架的三架梁之上采用雕花板骆峰以代替脊柱(如前殿梁架、县殿前廊梁架上),均采用这一作法。其二是抬梁式结构方式与清官式抬梁式结构有所不同,具有浓郁的荆楚风格。官式抬梁结构是1: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再立柱,如此重迭而上,逐层缩小,加高,构成双坡屋顶。结构方式是在梁头上挖桁碗,桁条直接搁在梁头的桁碗里。武圣宫抬梁式结构方式:是在柱础上立柱,柱中端开卯口,将梁头削成榫头,把梁从上往下套在柱上的卯口里,柱顶端挖桁碗,柱直接承托桁条。这是湖北地区明、清时期抬梁式构架普遍采用的一种结构方式,也是湖北地区抬梁式结构与清官式抬梁式结构上最大的区别。其三是抬梁式梁头做工精细,梁头多雕有花纹装饰(图13、图14)。一种为穿斗式,用于后殿次间两山。屋顶层顶有硬山顶,歇山顶,特别是前殿与大殿屋顶采用勾连搭的做法。勾连搭的做法,主要是为了扩大室内使用空间。这种做法也是恩施地区比较常用的一种手法,如恩施市文昌宫的卷厅和桂花厅就采用这种形式。装修山门明间为牌楼式门楼,是鄂西地区常用的一种手法,如恩施市文昌宫、利川如膏书院就采用这种形式。武圣宫内林装修有板门、木板壁、木花栏杆、方格雀替、木花窗、砖花窗等。山墙墀头样式有三花山墙、猫弓式山墙、平顶式山墙等。前、后檐墀头均叠涩各式线条。用材武圣宫中轴线上建筑用材粗壮,规整,结构严谨。建筑最小柱径180180mm,用于厢房前檐,特别是西轴线第二进主房前檐4根方檐柱,柱径360360mm;承重梁断面均为匾作,断面为300250550450mm之间;额枋断面为20080mm;楼板枋断面为200360mm;檩条大部分过小,有的檩径只有100mm,可能是后来维修时所改,檩枋为20080mm;穿枋断面为700180mm;椽子为10030 mm。柱础均为下方上圆的高柱础,式样多样(图24)。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