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体会.doc_第1页
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体会.doc_第2页
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体会.doc_第3页
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体会.doc_第4页
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体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体会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指教师应当具备的能促使自己思想、业务、人格不断趋于完善和发展。主要包括教师的学习、教育教学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创新、处理人际关系的发展。它是教师在每一节课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更是如此。作为从教多年来的化学教师,我从化学教学的角度浅谈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体会:一、学会灵活地从三维空间制订教学目标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是师范大学生常挂嘴边的内容,但对于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来说,这几个方面就变得陌生、不清晰了。在第一年的化学教学中,我对于初中化学的“双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把握不准,但经过集体备课的学习、老教师的培养、自身的教学实践,使我对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如下:1、知识与技能:就是通过学习初中的化学课程,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化学与生活(如:水的净化、燃烧与灭火、金属材料等)、化学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如:有机合成材料、新能源的发现与使用等)的相关知识,体会化学与社会息息相关,与人类文明密切相连,能掌握常用化学仪器及化学基本实验操作要求,具有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如: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洗涤仪器等),能学会运用实验得出正确结论,学会从实验中学习化学;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问题(如:学习了灭火的原理,懂得怎样对付各种火灾;学习了金属资源的保护,懂得有什么方法保护周围的金属资源)等。2、过程与方法:就是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教育学生,使其能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用引导思考的方法,使其掌握分析、归纳、概括等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如:在进行“单质和化合物”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写出两组物质的化学符号,第一组物质是碳、硫、磷、氧气、氮气;第二组物质是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再分析符号特征,通过大写英文字母对应一种元素,判断元素种类的多少,引导学生把这些物质分类,从而归纳出判断单质和化合物的标准是:元素种类的多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教学中要贯穿人文精神,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坚定、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道德高尚、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唤起学生关注地球、关注人类,提高环境道德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初三化学的第一堂课讲到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烧瓷器,告诉学生中国的英译名“China”是由陶瓷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的,可见外国人是通过陶瓷来认识中国的。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佩,祖国的荣誉感油然升起,进行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再例如,在铁的性质中讲到,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发现铁能从某些含铜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铜来。到宋朝利用这个反应来进行冶铜生产。这种方法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躯,增强学生对我文明古国的认识。而在讲到第十一单元常见的盐中,介绍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侯德榜,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在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教育学生有理想有抱负。二、学会上好每一节课,做到“虎头猪腰凤尾”课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营养餐,精心设计和搭配这份精神营养餐,才能使学生们自觉自愿地、充满愉悦地将其吃下去。对于新教师来说,上好“一节课”可能还不难,但要上好“每一节课”就真的很难做到。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要上好一堂课,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以生动形象、优美风趣的语言和科学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的状态之中。枯燥无味的教法会使学生无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教师的板书、语言应给学生一种“听有所得,品有余香”的感觉。45分钟的教学中教师应要开好头,续好中,结好尾,正所谓“课伊始,趣已生;课正行,趣正浓;课已毕,趣尤在”。以下是我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开讲情境:1、运用化学实验,以趣开讲。例如: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我安排学生从家中带来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一开始上课,就让学生自制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大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不溶解的蔗糖时,我就指出学生现在所得到的上层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引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想不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时我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回答如果改用热水或添加一些水,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就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自制糖水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学习该课题开了个好头,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2、联系生活实际,以思开讲。例如:在“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联想自己每天都骑的自行车,自己是怎样保养它的。很多学生回答出“不要淋雨”、“涂油漆”、“在车链上补充足够的润滑油”等,这样学生就自然理解了该怎样保护金属;另外,在“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教学中,我拿着一根炸油条作为引入“制作美味的炸油条,需要我们今天所学的一种物质纯碱,这是为什么呢?”带着生活中的疑问,学生学习起来更加专心了。3、追踪社会热点,以新开讲。例如:在“初中化学复习课”的教学中,我利用了“神州六号”这一社会热点,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在课堂开始时就进行展示,并结合有关资料提出几个思考题:“第一、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其中一种最环保的燃料是什么?该燃料与液化石油气相比有什么优点?第二、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第三、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LiOH)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气的利用、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诸多旧知识点在一个新鲜的情境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展开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4、利用化学故事,以奇开讲。例如在“初三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入了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却很快地找到了“纵火犯”。谁是纵火犯呢?学生围绕着故事开展学习,到最后,大家都能找到纵火犯就是草料,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更有成就感。5、猜化学谜语,以疑开讲。例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我用了这样一个谜语引入“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学生很快就知道了答案,但至于为什么二氧化碳会有这样称呼,学生还是不懂,教师就可以根据谜语中二氧化碳的性质逐一开展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每一节课好的开讲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它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正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三、学会反思,随时记录总结学生常见错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这句话显然道出了反思的重要作用。初中化学是化学这门学科的启蒙阶段,初中教学的好坏关系到今后学生学习化学的成败得失,然而初中阶段许多化学用语和原则性问题却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误和混淆。作为教师,对于这些学生的错误应该要及时记录,分析、总结错因,为以后的教学做更好的铺垫。例如:在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过程中,对于反应条件的正确书写,学生也经常会产生一些迷惑。例如:“加热”写成“高温”,“点燃”写成“燃烧”等等。其实点燃、加热、高温和燃烧是几个不同的概念。点燃,通常用于可燃物燃烧的反应,点燃的目的是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点燃的结果是使可燃物发生燃烧,可燃物被点燃后,燃烧产生的热量可使其继续燃烧。因此,点燃只是用来引发化学反应,不需伴随反应的全过程;加热,一般是指温度不超过500,用酒精灯的外焰即可得到。对大多数需加热的化学反应,特别是吸热反应,则加热需伴随化学反应的全过程;高温,一般指高于酒精灯外焰温度,其温度一般在1000左右,可用酒精喷灯得到;燃烧,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点燃或加热的结果,是反应现象。因此对于初中化学来讲,物质燃烧的条件一般是点燃,而加热通常用表示 。又例如:学生容易混淆实验中的“现象”和“结论”两个概念,常常混为一谈。“现象”是指人用自身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能够看到或感受到的情况,如:发光、放热、有刺激性气味、生成沉淀等;而“结论”则是通过现象推导出来的结果。有的学生这样描述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碳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二氧化碳”,这是错误的说法。因为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人不可能看到或闻到,而只是通过石灰水变浑浊这一现象才能推导出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所以“生成二氧化碳”是结论。对于学生答题时出现的错误,我们最好采用收集汇总、制成课件的方法,在讲解题目时把它投影出来,让全班学生知道该知识点常见错误所在,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并对自己的错误或别人的错误认识清楚,加深理解该知识点,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