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_第1页
33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_第2页
33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_第3页
33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_第4页
33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3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本院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总结2010年上报的33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药物品种、剂型分布、涉及部位、临床表现、同一批次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程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例中成药不良反应中,注射剂引起的有25例(75.75%),涉及8个品种,其余8例为口服制剂引起(24.25%);男18例(54.54%),女15例(45.46%),男性略高多于女性;高发年龄段为2130岁(21.21%)、5160岁(27.27%)、6170岁(15.15%);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神经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泌尿生殖系统损害;同一批次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有5个品种,均为注射剂;不良反应程度主要为一般的和新的一般的。结论临床应重视中成药临床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和分析工作,以尽量减少或避免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关键词中成药;不良反应;分析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2(a)-0109-03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品种、新剂型的不断开发,中成药在临床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但近年来的监测结果显示,有关中成药不良反应情况呈现上升趋势。为进一步总结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本研究回顾总结了2010年度我院全院上报的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以便为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制剂提供参考。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所有资料均来自我院各科室自发呈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报告时间为2010年1月2010年12月。1.2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与中成药有关的不良反应报告的内容及项目进行分类、统计、评价。2结果2.1一般情况共收到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40例,中成药引起的有33例(23.57%)。其中由注射剂引起的为25例,占中成药不良反应的75.75%;其余为口服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共8例,占中成药不良反应的24.25%。2.2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33例中成药不良反应病例中,男18例(54.55%),女15例(45.45%),男性略高多于女性;年龄189岁,高发年龄段分别是2130岁(21.21%)、5160岁(27.27%)、6170岁(15.15%)。见表1。2.2药物品种、剂型分布情况33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16个品种,其中8种为注射剂型,病例25例(75.75%);8种为口服剂型,病例8例(24.24%),分别为胶囊剂4例,片剂3例,口服液1例。见表2。2.3涉及部位和临床表现参照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及有关文献2对不良反应累及部位进行分类,33例病例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神经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泌尿生殖系统损害。2.4同一批次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情况33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中,同一批次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有5个品种,均为注射剂。2.5不良反应程度情况参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3中的有关标准,将药物不良反应分为一般的、严重的、新的一般的、新的严重的。33例中成药不良反应程度主要为一般的和新的一般的。3讨论3.1性别和年龄33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中,男18例,女15例,男性稍多于女性。不良反应的的3个高发的年龄段为2130岁(21.21%)、5160岁(27.27%)、6170岁(15.15%)。其中2130岁年龄段患者在使用治疗剂量的情况下,普遍存在静脉滴注时求快的心理而私自调快滴速的现象,另外也与药液稀释浓度偏高有关;5160岁及6170岁两个年龄段可能是与随着年龄的增大,患者普遍有生理机体功能减退、并发症多、配伍用药复杂等情况,从而导致不良反应高发。3.2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33例中成药不良反应中,由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25例,口服中成药引起不良反应8例,其中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占到总中成药不良反应的75.75%。由于注射剂是直接通过静滴的方式进入人体血液,不经过生物膜的跨膜转运吸收,因此,对人体的损伤较之口服可能更为迅速及严重。同时,中药注射剂受中药成分复杂、制药工艺不完善以及使用中滴速过快、浓度过高、多种药物混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不溶性微粒增加,较其他中药剂型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4。因此,临床应严格控制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尽量选择口服用药,确需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严格辨证施治,并注意药物过敏史,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3.3不良反应症状33例不良反应中,皮疹14例,占42.42%;静脉炎6例,占18.18%;寒颤3例,占9.09%;过敏性休克2例,占6.06%;头痛、胸闷2例,占6.06%;恶心、腹痛、腹泻2例,占6.06%;局部麻木1例,占3.03%;眼睑红肿1例,占3.03%;尿痛1例,占3.03%;注射部位瘙痒1例,占3.03%。以上结果提示,中药制剂并非人们所认为的“安全、无副作用”,其不仅可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临床医师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应对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有充分的认识。3.4不良反应发生时间33例不良反应中,首次使用后出现者18例,占54.54%;用药25d出现者7例,占21.21%;用药610d出现者4例,占12.12%;用药结束后第3天出现者1例,占3.03%。笔者在分析中发现,患者如果以往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食物过敏史的,在使用中成药时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患者首次使用中成药即发生的不良反应多数为皮疹及寒颤、头痛、胸闷、过敏性休克等。6例出现静滴中药注射剂引起的静脉炎不良反应,4例在静滴23d后逐渐出现并加重,2例在静滴67d才出现,均为静滴部位及静滴手臂出现红肿、疼痛,程度随静滴天数的增加而加剧。考虑是由中药组方复杂、成分复杂、工艺不完善等因素所致。有1例不良反应是在停止用药3d后出现药物性荨麻疹,考虑为迟发性药物不良反应。3.5同一批次药物在出现不良反应的中成药品中,有5个品种的中药注射剂出现了同一批次不良反应集中出现的现象,提示中成药药品生产工艺的不稳定。中药注射剂多为复方组成,有效成分复杂,而药品说明书大多只对其中某一成分有明确的检测标准,很多有效成分尚不清楚;制备过程中混杂的微量不纯成分,存放过程发生质量变化,导致不溶性微粒增加等都易引发不良反应。有学者对中药静脉注射液61种不溶性微粒进行检测,发现有26种微粒超标,超标率占42.6%5-6。制备质量控制不严及药物稳定性差,是导致产生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议对出现同一批次中成药发生的不良反应予以关联性分析、评价,必要时及时退货、更换批次,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3.6其他情况笔者对出现不良反应的16个中成药品品种的药品说明书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对说明书中有无不良反应项、有无使用注意及有无禁忌证提示项等进行了统计,发现有2个品种对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有比较详细的说明;有7个品种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及使用禁忌项只有简单的提示,如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孕妇慎用等;7个品种的说明书中不良反应项及禁忌项只提示尚不明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3例不良反应中出现新的不良反应有16例,占48.48%,可见有将近半数的不良反应在中成药药品说明书中没有提及。中药成分复杂,且中药药品本身多为组方配伍,许多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毒理、配伍禁忌等研究资料至今尚未阐明;现行的中成药质量标准,许多还处在经验检查和常规检查水平,对其中复杂的成分检测和临床监测缺乏有效的检测指标。因此,有必要对中成药加强质量标准的再评价,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加强临床试验,及时完善和更新药品说明书,为临床提供更可靠合理的使用标准7-10。另外,对于注射剂型中成药需谨慎联合用药。确需联合用药时,应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注意中药注射液各药味、各成分之间的配伍禁忌;注意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禁混合配伍,应分开使用;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综述所述,中成药的应用历史悠久,适应病症广泛。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结果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而药物品种选择、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证、合并用药等诸多方面,均是安全用药的重要因素,使用时要严格执行相应的规范,做到科学、合理。同时,医院临床药师要积极参与临床用药的观察,监测患者用药全过程,对药物的安全性做出综合评价,及时发现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保证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减少和避免药源性伤害。参考文献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N.中国中医药报,2010-07-02(3).2叶爱琴,王建平.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上市后的再评价J.医药导报,2006,25(12):1338-1340.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l1,13(3):173-179.4张树红,陈书忠.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2(14):1841-1843.5杜国安,付志荣,陈世明,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9):928-9290.6梁波.我院中药不良反应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0):21-22.7薛世萍,杨丽霞,郑慧.19例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重症病例分析J.西部中医药,2012,2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