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昉传言的一点异议.doc_第1页
李绍昉传言的一点异议.doc_第2页
李绍昉传言的一点异议.doc_第3页
李绍昉传言的一点异议.doc_第4页
李绍昉传言的一点异议.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绍昉(1787-1845),广西北流市清湾镇候山村人。清嘉庆廿四年(1819年)34岁,中了个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后任河南、浙江、云南道监察御史,兵科、工科、吏科给事中,最后任浙江省宁波、绍兴、台州兵备道。于是便有人吹嘘他中的是“复元”(状元)。是“神童”、“一代才子”、“才压三江”(浙江、江苏、江西)等等。这些都是不实之辞,而且,又多是抄袭别人的现成作品。这是很不严肃的。最近还有人写成了长篇传记文学一代才子李绍昉。2007年9月11日广西日报还刊登了才压三江李绍昉文章。对此,我很有些感想,于是写下了下面这些文字,就正于行家。李绍昉祝寿联和祭文辨伪李绍昉,清嘉庆廿四年(1819年)上京参加了会试、殿试,中了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职国史编修。据说嘉庆廿五年(1820年)年)是嘉庆皇帝六十大寿,满朝文武官员搜了天下珍宝,恭献皇上。唯独李绍昉不带奇珍异宝,只献大米一袋,红纸对联一副。众人窃笑。皇上展开对联一看,顿时龙颜大悦,立即叫人将对联挂在殿正中。其联曰: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原来这副对联,将清代五朝皇帝年号和功德都嵌上去了,使得皇上如获至宝,群臣拜服。从此李绍昉名声大振。真的,这副对联是李绍昉作的吗?有没有其他版本?有。据1998年10月,广东人民出版杜出版的,余德全、盂成英编著的古今绝妙对联汇赏646页,名联谈趣引台湾出版的广东文献第三卷第三期云:广东才子宋湘做湖北督粮道时,正直嘉庆万寿(50岁),因为官清正,无宝可献,遂撰一联,进云:顺穆康贤,雍和乾乐嘉千古;治平熙泰,正直隆恩庆万年。这两首祝寿联,同出一臼是无疑的了。只是李的祝寿联改了四个字“世”、“然”、“是”、“乐”。但是,你信谁的?这两首基本相同的对子,两相比较,宋湘撰的,就很工整。李绍昉改了四个字的对子,就不工整了。如李对的“宁”与“世”,词性就不对。两副对子,除了嵌五朝皇帝的年号以外,还嵌了五朝皇帝的功德。李对的“世”、“然”、“是”指的什么功德?有准能说得清楚其内涵?况且,嘉庆帝51岁生日时(1810年),李绍昉才23岁.还是个乡间秀才距他进京考中进士,还有9年呢!(李绍昉是1819年己卯科中的进士,时年34岁)更说不上在朝为官了。而宋湘当时已50多岁,已是朝廷命官了。两首对子,都是献给嘉庆帝的。一首是51岁寿诞宋湘献,一首是60寿诞李绍昉献,内容基本相同。孰先孰后,大家一目了然。由此可推,所谓李绍防向嘉庆帝献的寿联,实是“子虚乌有”,是后人杜撰出来,强加给李绍昉的.无独有偶,其时适逢皇太后病逝,朝廷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与李绍昉有宿怨的三江籍大臣穆彰阿等,密谋加害李绍昉,于是向皇上推荐李绍昉读祭文。但事前并不写祭文,等读祭文时间到时,才交给他一张纸。李绍昉打开一看,只见四个“一”字.但他镇定自若,略思考,当即琅声读道:上宛一枝花,洞庭一湖月,巫山一段云,峨嵋一捧雪。云散雪消,花残月缺。天子悲哀,万民泣血。如是是真的,这的确是一段好祭文,可说是祭文的绝唱。但是,这,又有另一版本吗?是的,又有。据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巴诚主编的中国对联故事总集卷一,162页的村妇一时难倒举人一文,介绍广东才子宋湘时说,宋湘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赴京会试,适逢皇太后去世。京城一些官员和文人,素闻宋湘有才,想试他一试.便安排他在皇太后的奠礼上读奠章.到时他接过奠章,一看是张白纸,明白是众人为难,心里一惊,但不慌张,略一思索,出口唱道:东边一朵云,西边一片月,南边一枝梅,北边一堆雪。云散雪消,花残月缺,天子悲哀,士民泣血!宋湘于是名振京师。看来这两篇祭文,也是同出一臼,故事也大抵相同。但是,你又信谁的?宋湘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赶京会试并读祭文。而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李绍昉才五岁(李生于乾隆52年(1787年),他还没有启蒙呢!由此可见,所谓李绍昉的祭文,又是窜改宋湘祭文而成。不过窜改后的文辞是美妙了些,但旧痕尚存,让人识破庐山真面。而且窜改者也不聪明,为什么只改头.不改尾?把尾巴让人抓着?我总是这样想。寿联也好,祭文也罢。都不是李绍昉生前本意,而是某些人,为了张扬其祖宗的才德,而乱揖鬼头,强加于李绍昉的头上。甚至有些书刊.作者未作细探而转载,以讹传讹,真真假假,使人莫辩。这是极不严肃的。李绍昉高中复元(状元)的质疑及其“才压三江”之我见李绍昉,嘉庆廿四年(1819年)到北京参加会试、殿试,发榜之日,他只中了个进士,状元却被湖北蕲水的陈沆所中。这位被人誉为“才压三江”(江苏、浙江、江西)的李绍昉为何没中状元?原来是主考官穆彰阿做了手脚。皇太后读过李绍昉的文章,认为他是一才子。听说李绍昉没中状元,大为惊诧,于是她从中干预。皇帝只好再召见李绍昉,再次命题作答。阅卷后,龙颜大悦,曰:“今科状元理应卿占,但己为陈沆所中,联今赐你为复元”。赐状元袍一件。这,真有点像戏台上的“状元公”了。李绍昉真的在保和殿上复试。高中“复元”(状元)么?还得从清代科举制谈谈.清代科举有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李绍昉嘉庆十年(1805年)18岁参加童试(县试),考中了秀才;嘉庆十八年(1813年)27岁参加乡试(省试考中了举人;嘉庆廿四年(1819年)34梦,进京参加己卯恩科会试中了进士。这些都是事实。北流县志民国版、共和国版,都有所记载。至于说殿试中高中“复元”(状元),则民国版和共和国版县志并无此说,光绪版和嘉庆版是1878年以前版本,也没有记载。如果真的中了“复元”(状元),县志岂有不载之理?在封建社会里,中状元是十分荣耀的事啊!我们也查了清史,根本就没有“复元”这一名堂。我们再从状元、榜眼、探花授官情况分析。清代殿试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榜眼、探花均授翰林院编修。其余第二甲、第三甲之进士再考择优送翰林院学习三年,再考择优授翰林院编修检讨。余者授主事(部员)、中书、知县。李绍昉会试、殿试之后,授什么官?授的是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又是什么官?庶吉士是从新进士中擅长文学与书法者任之。他的职责和修撰、编修一样,都是专事修史。李绍昉初授是庶吉士,而非“修撰”、“编修”,可见李绍昉中的是个进士,而非“复元”(状元)。李绍昉后来也授“编修”。这个编修是怎么授的?上面说了,除状元、榜眼、探花之外,其余进士再考择优送翰林院学习三年,再考择优授翰林院编修。李绍昉经过了两次再考才授其编修职位的。其族人李某某撰的李绍昉生平年表也是这样说:“1823年癸未,在保知殿复试获一等一名,授职翰林院编修。”可见当时(1819年)只中进士,绝非状元一级。在封建社会里,再考获得第一名,皇帝赐个“复元”匾,也是有可能的。复者,再也;元者,头也、第一也。但这个“复元”与那个“复元”(状元)就相差甚远了。李绍昉是北流一才子,否则他就不可能中进士,授庶吉士。但说他“才压三江”(江苏、浙江、江西),未免有些过誉,言过其实。就李绍昉的文才,与他同时代的“三江人”龚自珍(浙江杭州人),邓廷祯(江苏南京人)比,恐怕还差些尺寸。与李绍昉是同一时代的“三江人”还可以举出若干,如陆嵩(江苏)、贝青乔(江苏)、姚燮(浙江)、黄燮青(浙江)等等。至于同一时代,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广西人,也只有朱琦(临桂人)一人。朱琦与彭显尧、吕横、龙启瑞、王拯等五人,是当时广西省内有名的大古文家。同一时代省内有名的诗人有江运(临桂人)、彭显尧(临桂人)、况澄(临桂人)、王维新(容县人)、朱玉仙(北流人)。就是找不到李绍昉之名。让我们把视线再转向当时北流的圭江,北流阙邦觐与李绍昉是同一时代的了,阙长五岁。二人同在铜阳书院攻读,可谓同窗了。但阙邦觐17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19岁中进士;而李绍昉18岁中秀才,27岁中举人,34岁才中进士,二人都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二人的才智,谁好些,谁差些,大家也就一目了然了。要知道,其时北流还有个被后人喻为“广西李清照”的帼国诗人朱玉仙啊!她比李绍昉小9岁,她的诗集画诗楼稿的集名,是当时中法战争,中方谈判全权代表,钦差大臣周德润所题写。湘湖女诗人韵琴陸翰缘评价她是“真从帼国见须眉”,“夫人原是女中师”啊!与李绍昉同一时代的北流进士梁宗敏,其文才与李绍昉也不相上下呢!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对历史人物不能随意拔高,不能随意美化,更不能无中生有,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样人们才能接受,否则就会走向反面。总之,“才压三江”也好,高中“复元”(状元)也好,我想都不是李绍昉的本意,而是某些人,为了张扬其祖宗的才德,而杜撰出来的。以讹传讹,迷惑于人,影响不佳。关于李绍昉对对子的传说,颇为神奇。在民间,甚至有些著述,传言他对的对子约有30联。其中有20多联,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或是张冠李戴,或是改头换面,把别人的对子,说成是李绍昉的对子,以讹传讹,很不严肃。如: 一次塾师带学生到山地间观看大自然风光,塾师见一老农引水灌田,即兴出联让学生对。塾师吟道: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李绍昉看见老农手中拿着扇子,随口对曰: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辨:1999年11月日人民政协报载,明代画家唐伯虎与祝枝山出游,见一农民车水灌田。祝枝山即兴编出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唐伯虎听后,环顾左右,见一农民用扇扬谷,触景随口对曰: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曹伯蕃著对联作法(下同),也引用了此联,也是说祝枝山出联,唐伯虎对联。塾师又吟道:禾叶桃叶芭蕉叶,草本木本;李绍昉思索了一会,对曰: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辨:据古今故事报载,一次乾隆皇帝微服出宫,见街道两旁鲜花盛开,乾隆兴浓,随口吟出上联,让和珅、刘墉争对下联。这自然是刘墉获胜。乾隆皇的上联是: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刘墉的对句是: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乾隆皇的“葡萄”与“蒲”“桃”是谐音,对得十分工整贴切。而塾师的“禾叶”“桃叶”“芭蕉叶”就没有谐音可言。纯是北流口吻。又如:嘉庆皇帝架崩,道光即位。有一次,道光皇帝召见群臣,议了正事之后,李绍昉见殿上有副对联对得不妥,便对皇上说:子当承父业;臣必报君恩。这个对联不妥。哪有君臣父子地位颠倒之理?应改为君恩臣必报;父业子当承。道光皇帝赞他改得好,立刻吩咐改正。辨:这也是原汁原味抄袭来的。中国对联故事总集卷二2-3页,吕蒙正联对结良缘一文说:北宋时河南洛阳有位赵员外,50多岁得贵子,很是高兴,重金招聘文人墨客作对联贴于府门,以示庆贺。有个工部侍郎的儿子,叫倪兴官的,提笔写道:子当承父业;臣必报君恩。适巧,吕蒙正路过,见状说:此联颠倒人伦,目无君父。岂能臣在君上,子在父前?员外听之,觉得有理,便请吕蒙正另作一联。吕蒙正说,不必重写,只把联中的字更动一下,上下联倒过来就行。于是吟道:君恩臣必报;父业子当承。赵员外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