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观察能力 提高作文水平.doc_第1页
培养观察能力 提高作文水平.doc_第2页
培养观察能力 提高作文水平.doc_第3页
培养观察能力 提高作文水平.doc_第4页
培养观察能力 提高作文水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培养观察能力 提高作文水平江苏省东海县石湖中学 傅玉玲【摘 要】本文是循着从观察应带着目的、情感、思考进行;还要做到在观察中抓特征、找差异、激情趣;进而达到观察生活,贮蓄情感;重新观察,升华感情的思路。多角度论证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最后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关键词】培养 观察 目的 情感 思考 特征 差异 情趣 贮蓄情感 升华情感 提高水平分析初中学生作文水平不高、害怕作文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观察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多观察,才能锻炼出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捕捉生活的亮点,积累起丰富的写作素材。鲁迅先生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是产生情感的源泉,头脑中没有观察所得的对事物、对生活的种种认识,作文当然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么也不可能丰润、繁茂起来。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的一艘汽船上当了四年掌舵工,这是多么平凡枯燥的生活,但他把河流当作“一本书来读”。这四年里,他熟知了航道里的每一个木桩,每一个航标,每一个暗礁,目睹了来往于河道上奸商市侩、赌棍歹徒的罪恶活动,窥视出了他们卑鄙肮脏的灵魂,融进自己强烈鲜明的爱憎情感,写出了著名的密西西比河,成为迄今为止描写这条河流的最为生动的一部作品。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明白观察对写作的重要,那么,怎样培养观察能力,提高作文水平呢?一、带着目的观察观察决不是感官对生活的简单、机械、孤立的感知和摄取,它是有目的地感知自然或社会现象,从而获取写作材料的一项活动。必须依靠和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的一起调动和作用,对客观事物进行细看、详审、慎识、深究。它是情感和知觉、感觉、思维共同作用的一种心智技能过程。春天就要来了笔者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春天,通过视觉观察春天花草树木的萌发情况,通过听觉观察春天的百鸟和鸣、风声雨声,通过嗅觉观察春天沁人心脾的幽幽花香,通过触觉感受“吹面不寒杨柳风”温柔,并写一篇观察日记。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啊,春天!你惠临大地,生命也伴随你一起来到人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小树上嫩芽吐绿,抽叶开花;各种野花也赶趟儿似的,还眨呀眨的;斑鸠鸣唱,鸽子咕咕,羊儿咩咩;春风拂面,就像母亲的手抚摸一般,这就是欣欣向荣的春天。”如果不是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观察,他们是不会写出了这么好的观察日记的。二、带着情感观察情话源自观察。学生观察时应该带着情感进行。怀着喜爱的情感观察自然,不仅可以观察到自然的万事万物的颜色、形状、气味等是不同的,更主要的可以体会到万事万物也是有感情的,阳光普照大地,雨露滋润万物,暖风吹拂花草树木,圆月象征美满幸福;鸟儿钟爱蓝天,鱼儿思恋故渊。想想世间何物无情,学生若能带着情感观察,观察来的材料自然就会感人。笔者的学生通过对冬天的观察写出了这样感情真挚的句子“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断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耸立?”从这些极富感情又极富哲理的语句不难看出,带着情感观察是何等的重要。三、带着思考观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的“学”与“思”必须紧密结合的论断,因此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在观察时要带着思考,思考对观察是很重要的。没有思考的观察是现象的、肤浅的、感性的;融入思考的观察才是本质的、深层的、理性的。观察只有和思考结合,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有所创新。朱自清对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风、春天的雨、春天的人进行观察和思考,于是诞生了脍炙人口的春;美国的莱特兄弟面对蜻蜓进行观察和思考,于是飞机上天了;苹果熟透就落地,司空见惯,谁也没有注意到它,牛顿偏问为什么,于是“万有引力定律”问世了。让观察伴着思考,闪光的思想火花就可能燎原,创新思维就可能成长,各种个性的创新作文就可能层出不穷。四、观察找特征“一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标志”就是特征,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征,并激发他们的精思妙想。观察过程中,如果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并伴随着联想,就能收到奇特的效果,写作时就能生动、传神地再现描写对象,然而,大自然千姿百态,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人物形象形形色色,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心理品质、个性特点、内心体验的差异和局限,观察的态度和感应、内化的程度势必也会有其异同。有的学生可能走马观花,不深入细致;有的学生可能只凭一时兴趣,观察浮于表面,抓不住事物特征;有的学生可能目光狭窄,思维阻滞,不去深究义理,进行联想。但毕竟景有其姿,人有其貌,物有其态,事有其理,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予以学生有效的诱导和激发,增强他们观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引发他们的种种奇思妙想,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五、观察找差异一百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知识储备、观察角度、思想感情、境况际遇的不同,即使观察同一个事物,所产生的感受也肯定是不同的。如:同一座山,郭熙发现“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可许古却说“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同是面对滚滚东流水,孔子悲叹“逝者如斯夫”;李煜愁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却高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所以,引导学生观察时,笔者要求学生从“自我”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感情去体悟,对学生表达的独到见解和主张大加赞赏,鼓励学生在观察时积极找差异,大胆去奇想,这样不仅可以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更多地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六、观察激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都谈了“兴趣”对从事各项活动的重要,自然观察也离不开“兴趣”,尤其是激发学生在观察中的“情趣”就更重要了。如果学生对观察感到很有乐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做,就会主动地参与生活,进而产生拥抱生活的热情。社会生活五彩缤纷,只有热情投入生活,才会有无限的感觉产生,才会产生生活的情趣,大家想必还记得清代散文家沈复的幼时记趣吧,他自幼就喜欢观察,“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在观察中的情趣是尤为重要的。学生有了情趣才会乐意观察,观察时才能专心致志,观察时才会产生浓厚的“物外之趣”。有了这种“物外之趣”就有了情感,就有了新发现,学生的创新作文就有可能诞生,这样下去还愁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不了吗?七、观察生活,贮蓄情感没有对生活的观察就没有独特的感受。观察是基础,观察多了,感受就丰富了;感受是对生活的独特情绪体验,是情感因素的内化领悟,是心物相生、心物融合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在观察基础上情感、认识的升华。古今中外作家的创作经验都充分证明:生活感受越丰富,内心情感的波澜就越激荡,写作欲望也就越旺盛;感受越深刻,表达也就越深刻;感受越新颖,文章也就越新颖,立意也就越高远。学生作文,当然不能与作家相提并论,但对生活的感受体悟之道应当是相通的。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常常带领学生进行春游、秋鉴;参加劳动生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留心观察身边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引导学生切身体味生活,用自己的情感倾向去品味生活,对生活的真、善、美进行由衷的敬慕、赞美;对生活的假、恶、丑进行无情的憎恶、鞭挞。同时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对生活进行艺术的感觉;让学生学会扑捉形象、发现美点,哪怕是极普通、极平凡的素材,也能发掘一种情趣、一种哲理。八、重新观察,升华情感学生正值妙龄,感情丰富,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瞬息万变的世界,最容易触发他们的内心感受而情思激荡。他们面对人事变迁,考场、赛场拼搏,亲历亲友家人、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恩怨、纠纷、误解等等,不可能不引发他们情感的波动,从而产生种种感受。因此,写作时如能重新观察生活,唤醒旧有的生活感受,让它与当前的写作构思交相融汇,就能产生相互引发、相互强化的奇效,从而打开记忆的闸门,使感情的潮水源源而来,冲荡起旺盛的写作热情。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推荐一些书刊和影视,引导他们通过眼观心察、阅读鉴赏,从中阅人、阅文、阅情,观自然之天趣,察人间之事态,悟人生之真意,达到“入乎其内”,再“出乎其外”,沟通自己原有的生活感受,不仅增加学识,重要的是丰富了情感,加深了生活的认识,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生活天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