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文地质图样本_第1页
读水文地质图样本_第2页
读水文地质图样本_第3页
读水文地质图样本_第4页
读水文地质图样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 2 气象与水文气象与水文 矿区属温湿多雨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 降雨量充沛 是本区地下水的 主 要补给来源 每年 3 8 月为雨季 约占全年降雨量的 75 左右 其中 3 5 月份 多为梅雨季节 阴雨连绵 夏秋之交为台风季节 受台风影响 常会出现连续 降雨或暴雨 11 月至翌年 1 月份为旱季 雨量较少 根据龙岩气象站多年统计 的资料 矿区多年平均降雨量 1681 9mm 最大降雨量 2495 5mm 1975 年 最 小降雨量 1188 9mm 1958 年 日最大降雨量强度 322mm 1965 年 7 月 28 日 连续累计最大降雨量 871mm 多年平均蒸发量 1672 2mm 区内水文网发育 主要溪流均向北西汇集注入龙岩盆地 较大的溪流有流 经矿区西侧的溪马河和北部的中甲河 两条溪流汇合于矿区西北龙岩市东山村 流入龙津河中 最终汇入九龙江 排向东海 溪马河发源于本区东南及南部山区 由两条主要支流于合溪村汇合而成 横切矿区南部 经矿区西缘 由南往北蜿蜒流入龙岩盆地 区内观测站测得平 均流量 5 258m3 s 马坑矿区就位于溪马河流域范围内 矿区内除溪马河以外尚发育有三条溪沟 即 I 号沟 发源于矿区东南部花岗岩区 汇水面积 4 44 km2 从 80 线东南 端流入矿区 从东往西横贯矿区于 65 线北西地段流入溪马河 丰水期流量为 126 l s 枯水期流量 10 66 l s 雨后最大流量达 3 98m3 s 号沟 发源于矿区东南部花岗岩区 71 线东南端流入矿区 汇水面积 为 0 21km2 流量为 9 23 l s 于 72 线附近汇入 I 号沟 号沟 由矿段泉水汇集而成 汇水面积 0 71km2 源头在 67 线南东地 带 雨季源头高 旱季低 由东往西横贯西矿段于 55 线北西端汇入溪马河 流程达 1200 余米 流量一般为 5 20 l s 洪峰流量达 809 20 l s 除上述 之外 矿区北西边界外侧尚有小娘坑沟 发源于矿区东北 观音座莲一带 汇 水面积 6 14 km2 流向自东至西 于 69 线北西 矿区外缘 汇入溪马河 流量与 I 号沟相当 1 2 3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本区总的地势是从南往北逐渐降低 区内最高峰为矿区东北的观音座莲 标高 1147m 最低侵蚀基准面为西北部龙岩盆地 标高 340m 区内主要的山脉 有两条 其一是西部的后垄山 九峰崎 部岭脚山脉 走向南北 主要由奥陶 志留系的浅变质岩和泥盆系的砂砾岩组成 山顶呈尖棱状 陡坡 沟谷深切 最高点后垄山 标高 1145m 比高一般为 200 600m 其二是中部的九层山 矮 头山 石宾崎 观音座莲山脉 走向大致为北东向 由燕山期早期花岗岩 奥 陶 志留系浅变质岩及下石炭系砂岩 砂砾岩组成 山顶较浑圆 山坡较陡 山谷深切 其最高点观音座莲 1147m 比高 300 700m 是控制本区水文网展布 的主要山脉 马坑矿区位于九层山 观音座莲山脉的西坡 介于分水岭至河谷地带之间 地形复杂 坡度陡 高差大 属中低山区 地势从东往西逐渐降低 最高点为 北东的天山凹 标高 1069m 最低侵蚀基准面为西南部马坑村溪马河出口处 标高 420m 比高约 600m 矿区内一般高程 550 650m 比高一般为 50 280m 图图 1 21 2 马坑矿区区域三维地形影像图马坑矿区区域三维地形影像图 1 2 4 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概况 矿区所处的龙岩市为闽西政治 经济 文化的中心 储藏有煤 铁 钨 锰及石灰石等多种矿产资源 是福建省重要的能源与重工业基地之一 矿区内有崎濑村和马坑村两个行政村 崎濑村位于马坑铁矿以北 分为上 崎濑 下崎濑 李家山三个自然村 全村共 198 户 715 人 拥有山林地 3 3 万 多亩 耕地 815 亩 马坑村位于矿区西侧 全村共 60 余户 248 人 拥有山林 地 2 5 万亩 耕地 100 亩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另有少量蔬菜 经济作物以杉 木 松林和毛竹为主 目前 当地村民主要的经济活动为矿山开采 运输和进 水泥厂打工 2004 年 两村人均年收入约 5500 元 是龙岩市新罗区经济较发 达的村组 第二章第二章 矿区地质及水文地质背景矿区地质及水文地质背景 2 1 区域地质条件区域地质条件 据 1 5 万龙岩幅 适中幅区域地质资料 结合矿区及外围矿床 点 的地质 资料分析 区内出露地层较完整 并以晚古生界地层最为发育 组成本区基底 地层为下古生界奥陶 志留系 O S 浅变质岩系 印支运动 特别是燕山运动 在本区甚为强烈 表现为岩浆和火山活动频繁 褶皱和断裂发育 断裂以北东 向和北北东向为主 次为北西向和东西向 侵入岩主要为印支期的基性岩和燕 山早期的花岗岩 2 1 1 地层地层 马坑铁矿区域地层以奥陶 志留系至侏罗系为主 其中以石炭 二叠系最 为完整发育 区域地层发育情况详见表 2 1 2 1 2 岩浆岩岩浆岩 一 侵入岩一 侵入岩 1 印支期侵入岩 辉绿岩类 零星见于马坑等地 侵入层位从林地组 C1l 直至文笔山 组 P1w 马坑矿区分为辉长辉绿岩与辉绿闪长岩 见有燕山早期花岗岩 r52 3 c 脉穿插 2 燕山期侵入岩 燕山期花岗岩 r52 3 c 南北向侵入的大洋岩体和北东向侵入的莒舟岩体 岩性以肉红色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 中粗粒 斑状 似斑状结构 成份以长 石 石英及黑云母为主 岩性较稳定 区域内燕山期侵入岩还有少量的细粒花 岗岩 二长花岗岩及石英斑岩出露 表表 2 12 1 龙岩适中一带地层表龙岩适中一带地层表 界界 系系统统组组段段代号代号 厚度厚度 m m 岩岩 性性 上统南园组 第二段 J3nb 1648 上部 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 下部 流纹岩 莲花山为爆发角砾岩 藩坑组 下 段 J1f2870 英安质晶屑凝灰岩 火山角砾岩 流纹质晶屑 凝灰岩夹薄层粉砂岩等 上 段 J1xb689石英砂岩 粉砂岩 侏 罗 系 下统 下村组 下 段 J1x2123 594 石英砂岩 杂砂质砂岩 偶见层凝灰岩 上 段 T3wb308 粉砂岩夹泥岩 含砾石英砂岩 偶夹煤线 上统 文宾山组 下 段 T3w2263石英砂岩夹泥岩 含砾石英砂岩 底部砾岩 溪尾组T1xw350长石石英砂岩 石英砂岩夹粉砂岩 上 段 T1xb 618 中薄层状钙质粉砂岩 粉砂质泥岩夹泥质钙质 砂岩 中 生 界 三 迭 系 下统 溪口组 下 段 T1x2609含粉砂泥岩 泥岩 透辉石角岩夹泥岩 大隆组P2d152薄层状泥岩 粉砂岩夹石英砂岩 上 段 P2cpb252 325 薄层状泥岩 粉砂岩夹煤层或煤线 上统 翠屏山组 下 段 P2cpa288 322 厚层状粉砂岩 石英砂岩夹泥岩 底为含砾石 英砂岩 第三段 P1jc412粉砂质泥岩 粉砂岩 泥岩夹煤层 第二段 P1jb 125泥岩 粉砂岩夹石英砂岩加福组 第一段 P1ja202 464 中薄层状粉砂岩夹砂岩 泥岩及煤层 下统 文笔山组P1w 321粉砂质泥岩 泥岩夹少量粉砂岩 上段P1qb 16 6 硅质岩夹粉砂质硅质岩 二 迭 系 下统栖霞组 下段P1qa 59中厚层状燧石条带泥晶生物碎屑灰岩 上统船山组C3c 148生物碎屑灰岩 中统 经畲组 黄龙组 C2j C2h 176 硅泥质角砾岩 角砾状硅泥岩夹灰岩 火山岩 马坑为硅质铁质层 底部 硅质碳酸盐质铁 质层夹安山玄武岩 流纹质凝灰质砂质泥岩 厚度最大达 174m 平均 60 余 m 古 生 界 石 炭 系 下统林地组上段C1lb 200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与粉砂岩 泥岩互层 马坑为粉砂岩 砂岩中夹数层流纹质凝灰岩砂 质泥岩 下段C1la300厚层状石英砾岩 石英砂砾岩夹石英砂岩 上段497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 粉砂岩夹石英砂岩 桃子坑组 下段471石英砂砾岩夹石英砂岩 粉砂岩 上段444石英砂岩 粉砂岩 铁质砂岩泥岩 泥 盆 系 上统 天瓦栋组 下段366厚层状石英砾岩 石英砂砾岩 砂岩 第三段 301 薄层状千枚状含硅质泥岩 变质碳质泥岩 千 枚岩 第二段571变质细砂岩夹变质粉砂岩 奥陶 志留系 第一段 234 变质细砂岩 变质粉砂岩夹千枚状含炭质泥岩 二 喷出岩二 喷出岩 矿区区域范围内的火山喷出岩出露较少 在之前的研究中对火山喷出岩也 不够重视 随着马坑矿区内勘探孔中火山喷出岩的陆续发现 人们才逐渐认识 到早 中石炭世火山岩与马坑式铁矿具有密切成生关系 三 脉岩三 脉岩 马坑铁矿区域内中基性岩脉最多 主要是闪长岩脉 辉绿岩脉 其次是酸 性岩脉 石英岩脉 2 1 3 构造构造 马坑铁矿区位于永梅上古坳陷东部次一级龙 岩 漳 平 复向斜 即大田 龙 岩坳陷带南段 南部 政和一大埔大断裂北西侧 龙岩 山 字型构造前弧东翼 内侧 矿区所处区域内断裂 褶皱 岩浆活动均很强烈和复杂 反映了在漫长 的地史中区内多期次构造运动作用的结果 区内主要构造线方向为北东 北北 东和南北向 表现为各方向的褶皱和断裂十分发育 此外尚有北西和近东西向 的断裂 反映马坑铁矿区处于多组构造的交汇部位 见 2 5 万区域水文地质图 一 褶皱一 褶皱 1 马坑背斜 位于图之中部 其轴部虽因燕山早期莒舟花岗岩体侵入而受 破坏 但仍可看出以下石炭统林地组下段地层为核 上段为翼的背斜形态 其 轴向为 NE40 轴长约 7 公里 应为印支期的构造 2 大洋背斜 见于图内西部 轴向南北 长 13 公里 宽 7 公里 其轴部 虽已为燕山早期的大洋花岗岩体所占据 但仍可看出它是由奥陶一志留系 上 泥盆和下石炭统等地层所构成 应属印支期背斜构造 3 苦坑 崎濑向斜 位于图内北部 实际是龙漳复向斜的仰起部位 虽然 它受后期各组断裂活动破坏而残缺不全 但其形态仍断续可见 总体呈 NE30 40 方向展布 图内长 7 公里以上 它以上二叠统翠屏山组上段为核 以翠屏 山组下段和加福组地层为翼 它可能是在加里东基底的向斜上进一步发展的印 支期向斜构造 二 断裂二 断裂 区内断裂构造按其走向可分如下几组 1 北东向断裂 华夏系构造 主要有十华里 鲜邦 太保林 大水坑 郭罗坪等断裂 构成 NE45 方向的断裂带 带中单条断裂长数公里至十余公里 走向 NE45 左右 倾向北西或南东 倾角 50 80 均发育于古生界地层中 反映为区内早期的断裂构造 2 北北东向断裂 新华夏系构造 分布于北东向断裂带的东南和西北两 侧 构成二个北北东向断裂带 它是区内最强烈又醒目的构造 虽然常复合迭 加于早期北东向或龙岩 山 字型构造的前弧东翼断裂上 但仍显示出呈 NE20 30 方向展布的独立性 该断裂的地层以中生代的各类地质体为主 反 映其生成时间较晚 应属燕山期的产物 3 南北向断裂 经向构造 主要有王庄 赖保田 马坑矿区的溪马河和 大水坑等南北向断裂 它们与龙岩 山 字型构造的脊柱重叠复合而又切过其 前弧 表现为一独立的南北向断裂带 带中单个断裂长 5 20 公里 倾向东或 西 倾角 40 80 从其主要发育于古生界地层中而又局部切入大洋岩体的 现象看 它们可能具有长期反复活动的特征 4 北西向断裂 见于黄坑至暗坑一带 构成一 NW320 方向的断裂带 带 长 17 公里以上 宽约 5 公里 单条断裂走向 315 320 长数公里至 10 余 公里 倾向多为南西 倾角较陡 从它们多处为北东和北北东向断裂所错断而 又有切穿燕山早期花岗岩体现象分析 推测它可能自加里东期至燕山晚期均有 活动 5 东西向断裂 纬向构造 王庄至下隔和公祠至象山二个东西向断裂带 单条断裂长仅 1 5 公里 呈断续状出现 倾向南或北 倾角 50 70 根据 地层主要为古生界及常为北北东向断裂错断等现象看 它们可能是南岭东西向 构造带在印支期及其以后进一步活动的产物 三 构造演化三 构造演化 据前述并结合区内各地质时期的沉积 岩浆建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 可看出区内各期次构造运动一方面分别控制了各相应时期的沉积建造 对马坑 铁矿床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又使马坑铁矿床受后期的热液改造 甚至破坏 区内奥陶一志留纪时为地槽型的复理石沉积 志留纪末 加里东运动使地 槽褶皱回返并接受剥蚀夷平而缺失中一下泥盆统地层 这一时期的主要构造线 方向为 NE45 如火德坑背斜 龙漳复向斜和十里华断裂等 此外尚有北西向 断裂 如黄坑至暗坑北西向断裂带 由它们构成的加里东基底构造格架对以后 各阶段的地壳运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晚古生代海西期 区内主要为升降运 动 反映为早石炭世末至早二叠世和晚二叠至早三叠世的二次由南西向北东大 规模海浸及上泥盆至上二叠统地层间的几个假整合面 从区调资料看 此时期 区内各层组地层的沉积厚度和沉积相均有较大变化 反映了区内升降运动具有 不均衡升降的差异性 即以在加里东基底构造格架上的不均衡断陷运动为特征 由于这种断陷作用 早石炭世末马坑至中甲一带形成一北东向的断陷 并随海 浸的扩大而为海水淹没 近年来区内下石炭至二叠统地层中普遍发现少量火山 岩的事实 说明伴随地壳升降差异作用有火山活动 从沉积建造上看 马坑铁 矿赋存于碎屑岩一火山岩一硅质岩一碳酸盐岩建造中 反映火山作用是以喷溢 大量富含铁质的气液为主 这样 中石炭至早二叠世时区内地壳升降运动差异 的结果 为马坑铁矿的形成创造了物质来源和沉积空间的必要条件 发生于早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在区内为强烈的褶皱运动 并有大规模的断 裂产生 它具明显的继承性 既加强了区内早期北东向的褶皱和断裂 又使南 北向的构造和龙岩 山 字型构造得以产生和发育 晚三叠世后区内进入燕山 运动旋回阶段 主要以陆相粗碎屑和中一中酸性火山沉积建造为特征 表现为 反复多次的褶皱 断裂及大规模的岩浆喷发侵入活动 其构造线方向为北北东 如后岭 王母山向斜和北北东向断裂带 从区内的燕山期火山喷发岩和侵入岩 的分布看 岩浆活动主要受北北东 北东向的断裂和背斜控制 尤其当它们与 其它方向构造交汇处更是岩浆侵入的良好部位 如马坑矿区东西两侧的莒舟和 大洋花岗岩体 其西南根部显然是处于多组构造交汇处的同一岩体 印支至燕 山期的岩浆侵入作用强烈的迭加 改造了马坑铁矿床 形成热液型辉钼矿和石 榴石型磁铁矿 并使马坑铁矿床具有明显的热液交代现象 2 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 2 1 岩层富水性岩层富水性 区域上出露地层比较齐全 火成岩侵入也较广泛 各地层岩性富水程度不 一 地下水类型也较多样 计有松散岩层孔隙水 基岩裂隙水 岩溶水和火成 岩体 主要是花岗岩 风化孔隙 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 以裂隙水分布最广 岩 溶水最丰富 表 2 2 各岩层富水性分别叙述如下 表表 2 22 2 马坑铁矿区域含水岩组及富水性一览表马坑铁矿区域含水岩组及富水性一览表 含水岩组含水亚组代号富水程度 冲洪积层孔隙含水亚组 Q4al pl 富水性中等松散岩类 孔隙含水岩组残坡积层孔隙含水亚组 Q4el dl 富水性弱 O S D3t D3tz P1j1 P2cp 富水性中等 层状岩类裂隙含水亚组 C1l P1j3富水性弱 基岩裂隙 含水岩组 块状岩类裂隙含水亚组r5 相对隔水 碳酸盐岩类 岩溶含水岩组 C3c P1q富水性强 隔水层P1j2 P1w C2j隔水 一 孔隙水含水层 1 富水性中等的第四系冲洪积孔隙水含水层 主要分布于龙岩盆地 上部为黄或灰黄色的亚粘土和亚砂土 下部为砂 砂砾和砾石层 厚度一般为 5 20m 局部达 80m 富水性较好 泉流量可达 2 552 l s 渗透系数 3 97 10 98 m3 d 水位埋深 1 3m 之间 2 富水性弱的第四系残坡积 坡洪积孔隙水含水层 主要分布于溪马河沿岸 马坑矿区中矿段和新祠一带也有零星分布 岩性 多属土黄 黄褐色粘土夹碎瓦 常见砂砾石层透镜体 富水性较差 多属透水 不含水层 泉水流量多在 1 0 l s 以下 二 层状岩类裂隙水含水层 区内分布最为广泛 均属碎屑沉积岩层 据其富水性可分为 1 富水性中等的裂隙水含水层 1 奥陶一志留系浅变质碎屑岩 O S 广泛出露于本区西部后垄山 九峰崎 东北部的观音座莲 下甲村一带 是本区山峰主要的组成部分 岩性比较复杂 计有浅灰 灰黑色 中厚层状或 中薄层状变质粉砂岩 变质泥岩 变质细砂岩 砂岩 千枚状硅泥岩等 中部 夹透镜状灰岩 总厚度 1000m 岩性坚硬 致密块状 裂隙发育 主要含风化 裂隙水 泉水流量为 0 170 2 715 l s 富水性中等 矿化度为 0 092 g l 属 SO4 K Na Ca 水 2 上泥盆系天瓦栋组 D3t 与桃子坑组 D3rZ 前者分布较广 后垄山 九峰崎以西 观音座莲以北均有出露 后者仅见 于矿区南部三坑村一带 面积较小 其中 天瓦栋组 D3t 上段以浅灰 紫灰色 中薄层状粉砂岩 泥岩 细砂岩为主 夹灰白色中薄层状砂砾岩类 下段以灰 白色中厚层状砾岩 粗砂岩为主 夹细砂岩 粉砂岩 厚度 810m 桃子坑组 D3tz 以紫红色细砂岩 粉砂岩 泥岩为主 夹砾岩 粗中粒砂岩 厚度 497m 岩性均较坚硬 致密 块状 主要含风化裂隙水 泉水流量为 0 221 2 861 l s 富水性中等 矿化度为 0 19 g l 属 SO4 Cl k Na Ca 水 3 下二叠系加福组一段 P1j1 为浅灰 灰黑色薄层状泥岩 粉砂岩夹细砂岩和煤层 厚度 202m 含风化 裂隙水或构造裂隙承压水 泉流量 0 202 1 243 l s 钻孔单位涌水量 q 0 151 0 207 l s m 孔口自流涌水量达 11 9 l s 陈 5 号孔 属富水性 中等的裂隙水含水层 矿化度达 0 041 0 133 g l 水质类型为 HC03 Na K Ca 和 HCO3 SO4一 Ca Mg 型水 4 上二叠系翠屏山组 P2cp 主要分布于本区北部苦坑 陈坑 崎赖 王庄一带 东南部杨头村以东亦 有出露 上段为浅灰 灰色中薄层状粉砂岩 泥岩夹细砂岩 砂质泥岩 下段 岩性为浅灰色中厚层状粉砂岩 细中粒砂岩夹砂质泥岩 底部有一层厚 20 25m 含砾砂岩 砂质泥岩 总厚度 647m 裂隙较发育 含层间裂隙承压水 地层出 露面积较广 泉水出露也较多 流量为 0 15 1 75 l s 富水性中等且较均一 矿化度为 0 012 0 020 g l 以 HC03 SO4 K Na Ca 水为主 2 富水性弱的裂隙水含水层 1 下石炭系林地组 C1l 主要分布于马坑铁矿区及其南部的 合溪 三坑一带 东部石宾崎山西部 的盂头村也见出露 上段为灰白色 浅灰色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与粉砂岩 泥岩互层夹石英砾石 石英砂砾岩 石英粗砂岩 下段为灰白 浅灰色巨厚 层状石英砾岩 石英砂砾岩夹石英砂岩 粉砂岩 泥岩 厚度 710m 主要含 风化裂隙水 局部含构造裂隙水 深部含水微弱 隔水 泉水流量为 0 102 0 506 l s 2 下二叠系加福组上段 P1j3 与上二叠系大隆组 P2d 前者主要分布矿区北部的陈坑 芦田底一带 后者仅东南部杨头村见有 岩性均属浅灰或深灰 灰黑色薄层状粉砂岩 泥岩 砂质 泥岩夹细砂岩 P1j3中尚夹煤层 裂隙较发育 含微弱层间裂隙承压水 泉流量 0 014 0 717 l s 矿化度 0 030 0 085 g l 以 HCO3 Ca 或 HCO3 Na Ca 型水为主 3 上三叠系文宾山组 T3w 仅见于本区东部黄田村之东及东南部的公祠村 出露面积小 上段为灰 灰黑色中厚层状粉砂岩夹砾岩 砂岩 下段以浅灰 灰黑色中厚层状砂岩和中 厚层状砾岩夹泥岩 砂质泥岩 砂岩为主 厚度大于 300m 因其所处的位置 较高 多为透水 局部含微弱风化裂隙水 泉流量为 0 184 l s 三 岩溶水含水层 本类含水层区内计有上石炭 下二叠系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下三叠系 溪口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两类 其中 1 上石炭系船山组 下二叠系栖霞组 C3C P1q 区内分布较广 除龙岩盆地和马坑矿区外 两地之间的陈坑煤矿区的陈 22 孔也见隐状灰岩分布 据龙岩盆地供水勘探和马坑矿区地质勘探资料 栖霞组上段 P1qb 为 灰 深灰色薄层状硅质岩夹砂质泥岩 灰岩 厚度 107m 下段 P1qa 为深 灰 灰黑色中厚层状含燧石团块 或条带 灰岩 厚度 59m 船山组 C3c 为 厚层 巨厚层状灰岩 厚度 148m 本地层多呈半隐伏分布 岩溶发育 龙岩盆地平均岩溶率达 2 71 马 坑矿区达 6 08 但均随深度的加深而减弱 为含水丰富的裂隙 溶洞 水含水层 其中 龙岩盆地岩溶泉众多 均以大型泉 群形式出现 涌水量小 则几十 l s 大者达 419 l s 曹溪村水塘泉群 钻孔单位涌水量 q 0 052 8 907 l s m 渗透系数 k 0 04 18 64m d 马坑矿区岩溶泉较 少 最大的为矿区 3 号泉群 最大涌水量为 41 06 l s 而钻孔自流涌水量 可达 1 32 万 m3 d 约 153 l s 矿区北面的陈坑一崎赖一带虽然地面未见灰 岩出露 且据陈坑井田钻孔资料 50m 标高以上未见灰岩层位 但其 临近溪 马河谷及溪马河断层的陈 22 孔打到灰岩 界面标高 47 97m 据地质构造推 断 该区应是灰岩隐伏分布区 与陈 22 号孔相距 500m 的崎赖泉群 出露标高 394m 左右 是该地隐伏灰岩岩溶水 受西侧大洋花岗岩体阻隔后 沿溪马河 断层及北东向断裂构造复合部位上升的大型岩溶泉群 水质类型为 HC03 Ca 水 矿化度 0 121 0 131 g l 与本区其他灰岩水相当 流量达 102 22 l s 从本区地质构造条件来看 其补给来源为本区小娘坑上游 观音座莲西 南出露的灰岩层 出露标高达 840m 属含水丰富的隐伏灰岩裂隙 溶洞水含 水层 2 下三叠系溪口组 T1x 分布于测区东部黄田一洋坑一新祠村一带 上段 T1xb 为青灰 黄灰色薄 层状粉砂岩 砂质泥岩 泥岩夹钙质 泥质细砂岩 厚度 618m 下段 T1xa 为浅灰 灰色中薄层粉砂岩 砂质泥岩夹厚层状灰岩 局部蚀变为硅质泥岩 角岩互层 厚度 609m 一般裂隙较发育 主要走向北西 灰岩中溶洞发育 地表可见溶沟 溶槽 溶斗 落水洞和溶洞等 为裂隙 一溶洞水含水层 含 水较丰富 泉水流量一般为 0 45 4 33 l s 在地形低洼 构造发育地段 洋坑一黄田 含水极丰富 最大的洋坑泉群 流量 349 9 l s 属 HCO3 Ca 水 矿化度 0 109 0 138 g l 四 块状岩类风化孔隙裂隙水含水层 矿区东 西两侧广泛分布的莒舟 大洋岩体为主 均属燕山早期侵入的 似斑状 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r25 3 c 出露面积占图幅面积的 l 4 以上 分别为 28 km2与 23 km2 风化作用较为强烈 呈砂土状 最大风化深度 60 70m 透水性较好 富水性中等 泉水广布 流量一般为 0 13 1 82 l s 最大达 4 348 l s 属富水性较均一的风化孔隙裂隙水含水层 带 矿 化度 0 037 0 165 g l 属 HCO3 SO4 Na Ca 水 深部则为新鲜坚硬不含水 是本区良好的隔水岩体 除此之外 尚见石英斑岩 辉绿岩 等侵入岩脉 因其分布 零星 面积甚小 不予详叙 五 隔水层 1 中石炭系经畲组 C2j 地表未见 矿区深部均有存在 厚度 176m 由磁铁矿体夹薄层火山岩 砂 质泥岩和砂岩组成 裂隙不发育 多被石英 方解石脉充填 一般 不含水 为隔水岩层 2 下二叠系文笔山组 Plw 分布于马坑矿区及其北西的龙岩盆地东南边缘 厚度 321m 为浅灰 紫 灰色薄层状砂质泥岩 泥岩夹粉砂岩 砂岩 除局部受构造影响含微弱裂隙 水外 一般均不含水 是本区稳定的隔水岩层 3 下二叠系加福组二段 Plj2 为浅灰色薄层状泥岩 粉砂岩夹细砂岩 裂隙不发育 为一隔水层 2 2 2 构造控水作用构造控水作用 本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 大小断层此隐彼现 由于这些大小断裂的发育 切割了时代不同或富水性强弱不一的地层 加之其力学性质各异 因而表现出 复杂多样的水文地质特征 叙述如下 1 北东向断层 据龙岩盆地和矿区资料 本组断层的导水性变化复杂 有随其产状变化而 变化的特点 似乎表现出倾向南东者多为压性断层 具有良好隔水性 如矿区 F3 及 F1 断层 67 线以东即是 倾向北西者属张性 具较好的导水性能 如矿区 F2 和 F1 断层 67 线以西地段和洋坑断层等 多见有大流量泉水出露 矿区 1 号 泉群和洋坑泉群的出露都与本组断层有关 2 北北东向断层 是区内最强烈 最醒目的构造 由于资料不足故其导水性能无法逐一作出 确切评价 但据其力学性质和零星资料推断多表现为隔水性质 然而由于本组 断裂往往存在成生联系的张性和扭性断裂 因而断层的局部地段 或断层的一 侧和两侧具有导水性能 如清水塘 芦田底断层的南东盘和苦坑 陈坑向斜两翼 的断层 在切割加福组的地段内可见到钻孔 如陈 5 号等孔 涌水和上升泉 崎濑泉 出露 说明其沟通了加福组层间裂隙水和下伏的岩溶水 因而涌水 量都很可观 如崎濑泉流量达 102 l s 3 南北向断层 本组断层主要有王庄 崎赖断层和崎赖以南包括溪马河断层在内的南北走 向断层 地貌上反映为河谷地形 泉水较发育 但流量都较小 但本组断层之 上盘可能有一组派生的横向张性或张扭性断层 因而断层不同部位可能有强弱 不同的导水性 勘探资料证明 溪马河断层为弱导水性断层 4 北西向断层 本组断层也较发育 多被北北东向断层错断 属张性断层 一般均表现为 导水性质 如矿区 F1 断层 即具有排泄岩溶水作用 5 东西向断层 本组断层生成时间较早 经历多次活动 常被北北西或北北东向断层错断 断层带常见有泉水出露 推测以导水断层为主 2 2 3 区域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区域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本区温暖湿润 大气降水丰富 成为地下水主要的补给来源 但除降雨因 素外 本区地下水的形成也密切受地形和地质构造 主要是断裂构造和火成岩 侵入 的控制 首先 断裂构造的发育限制了本区主要含水岩层 可溶岩的延伸 被断 失或褶皱倾没 从而使本区可溶岩层在 平面上呈现均以断层为边界的 方方 块块 断块 分布的特征 由于各断块升降幅度的不同 使可溶岩埋藏深浅 不一 标高变化很大 如矿区内的可 溶岩受马坑背斜的影响 呈半隐伏分布 出露标高 500 至 840m 而崎赖一陈坑地段的可溶岩则被厚达 400m 以上的基 岩封盖 分布标高低 其南段据观 6 孔揭露孔深 738m 标高 294m 才见到灰 岩 其北段据陈坑煤矿区 ZK22 号孔揭露埋深 428m 标高 50m 左右 除此之 外 该矿区其余 21 个钻孔标高在 50m 以上均未揭穿文笔山组 从而推测本地 段可溶岩即使有它的存在 其标高亦多在 100m 以下 证明本地段构造作用 下降最大 及至龙岩盆地又有抬高 出露标高十 300 至 340m 以上 因而 自然构成了马坑矿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