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散控制系统综述.doc_第1页
集散控制系统综述.doc_第2页
集散控制系统综述.doc_第3页
集散控制系统综述.doc_第4页
集散控制系统综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集散控制系统综述 摘要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的集中分散控制系统,简称DCS系统。该系统将若干台微机分散应用于过程控制,全部信息通过通信网络由上位管理计算机监控,实现最优化控制,整个装置继承了常规仪表分散控制和计算机集中控制的优点,克服了常规仪表功能单一,人-机联系差以及单台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危险性高度集中的缺点,既实现了在管理、操作和显示三方面集中,又实现了在功能、负荷和危险性三方面的分散。DCS系统在现代化生产过程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关键字:集散控制系统;DCS一、DCS系统的产生背景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工业自动化装置采用的是分散性控制系统。也就是所有设备都是独立运行,不联网控制。操作员根据生产需求进行计算后,将独立设备的特性调节到适合的程度,然后就开始工作。之后采用了气动、电动模拟仪表组成过程控制系统,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集中监视、操作和分散控制。较好的适应了工业生产的需求。可是,随着生产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原有的控制系统显得滞后、笨重、繁冗、因为一台仪表只有一种控制规律,要实现某些复杂的控制就很困难。另外,控制仪表数量越来越多,用原来落后的仪表盘控制的话,控制盘越来越长,看得人眼睛都会花掉。最致命的就是老系统之间不便于实现通信,很难分级控制和综合管理。再一个就是它的系统变更比较麻烦,只有通过更换仪表和变更仪表连线才能实现。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将计算机用于过程控制。试图利用计算机所具有的功能特点,来克服常规模拟仪表的局限性。但当时采用的办法是用一台计算机控制几十甚至上百个回路,这样做的危险性很高,如果计算机出现故障,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这就是所谓的“危险集中”。若采用双机双工系统,虽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但成本太高,如果工厂的生产规模不大,则经济性很差,用户难以接受。直到上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渐成熟,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微处理器的诞生后,人们开始思考是否能将“危险分散”。就是原来靠一台大计算机完成的“艰巨”任务,能否用几十台微处理来完成?这样的话,即使某一处理器坏了,也不至于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使危险系数大大降低。答案是肯定的。至此DCS就诞生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更多新的技术被应用到了DCS之中。PLC是一种针对顺序逻辑控制发展起来的电子设备,它主要用于代替不灵活而且笨重的继电器逻辑。现场总线技术在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发展十分迅猛,以至于有些人已做出预测:基于现场总线的FCS将取代DCS成为控制系统的主角。二、集散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2.1现场控制级又称数据采集装置,主要是将过程非控变量进行数据采集和预处理,而且对实时数据进一步加工处理,供CRT操作站显示和打印,从而实现开环监视,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监控计算机。输出装置在有上位机的情况下,能以开关量或者模拟量信号的方式,向终端元件输出计算机控制命令。这一个级别直接面对现场,跟现场过程相连。比如阀门、电机、各类传感器、变送器、执行机构等等。它们都是工业现场的基础设备、同样也是DCS的基础。在DCS系统中,这一级别的功能就是服从上位机发来的命令,同时向上位机反馈执行的情况。拿军队来举例的话,可以形容为最底层的士兵。它们只要能准确地服从命令,并且准确地向上级汇报情况即完成使命。至于它与上位机交流,就是通过模拟信号或者现场总线的数字信号。由于模拟信号在传递的过程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失真或者受到干扰,所以目前流行的是通过现场总线来进行DCS信号的传递。 2.2 过程控制级又称现场控制单元或基本控制器,是DCS系统中的核心部分。生产工艺的调节都是靠它来实现。比如阀门的开闭调节、顺序控制、连续控制等等。上面说到现场控制级是“士兵”,那么给它发号施令的就是过程控制级了。它接受现场控制级传来的信号,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控制规律运算,然后将结果作为控制信号发给现场控制级的设备。所以,过程控制级要具备聪明的大脑,能将“士兵”反馈的军情进行分析,然后做出命令,以使“士兵”能打赢“战争”。这个级别不是最高的,相当于军队里的“中尉”。它也一样必须将现场的情况反馈给更高级别的“上校”也就是下面讲的过程管理级。 2.3 过程管理级DCS的人机接口装置,普遍配有高分辨率、大屏幕的色彩CRT、操作者键盘、打印机、大容量存储器等。操作员通过操作站选择各种操作和监视生产情况、这个级别是操作人员跟DCS交换信息的平台。是DCS的核心显示、操作跟管理装置。操作人员通过操作站来监视和控制生产过程,可以通过屏幕了解到生产运行情况,了解每个过程变量的数字跟状态。这一级别在军队中算是很高的“上校”了。它所掌握的“大权”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手动自动切换、修改设定值,调整控制信号、操纵现场设备,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控制。 2.4 经营管理级又称上位机,功能强、速度快、容量大。通过专门的通信接口与高速数据通路相连,综合监视系统各单元,管理全系统的所有信息。这是全厂自动化系统的最高一层。只有大规模的集散控制系统才具备这一级。相当于军队中的“元帅”,他们所面向的使用者是厂长、经理、总工程师等行政管理或运行管理人员。它的权限很大,可以监视各部门的运行情况,利用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预测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从企业全局利益出发,帮助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帮助企业实现其计划目标。 改善工业控制需要在不同生产设备之间实现高效、可靠、标准化的互连,使DSC在新的技术环境中发展。从现场应用来看,人机界面、控制器、I/0卡件三级硬件结构和现场总线、控制器与人机界面相连的两层网络还将维持较长的时间,有人称之为3+2结构。有关专家预言,在最近的20年内,不会改变DCS、PLC的这种结构,如图所示。三、集散控制系统的前沿应用3.1人机界面 人机界面包括操作站、工程师站、实时数据库等。操作站和控制器除操作系统外,主要有三种类型的软件,它们分别是人机界面的显示软件,标签数据库,由这两个软件和PC硬件构成操作站。标签数据库应该有优化软件的接口,如神经元网络的计算等。显示内容包括模拟量的趋势、报警综合、各种报表、动态流程图和各种标签。控制器的编程平台就是老DCS的工程师站。人机界面采用普通PC,Windows操作系统已经成为共识。监控软件完成显示,并和标签数据库交换数据。由驱动软件形成DCS的标签数据库,读取控制器中的数据,将运行人员的命令下传给控制器。为了能与第三方系统通讯,需增加OPC服务器,以便能读、写不同系统的数据。目前人机界面的监控软件有几十种,在我国应用比较多的如国外的lnTouch、iFIX、Citect、Cimplicy、WinCC和RSView等,国产的有组态王、力控等。采用这些软件作DCS的人机界面时,应该考查该软件有没有这种型号的驱动软件或OPC服务器。如果有,就可以考虑作操作站用,然后考虑原DCS的老操作站的文本和图形能否用软件转换。如果不能用软件转换,文本和图形必须手工制作,需要化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较新的软件应该文持VB、C+等语言,并支持ActiveX,DDE、OPC等,以便在软件转换和互连中起作用,并有实时数据库的功能,而且能利用微软的一些软件和控件。 人机界面的主要缺陷是目前还没有确立国际标准,各家的软件编制差别很大。即使同一个型号的软件,由于版本不同,相互也不能重复使用操作站的组态。使得用户在作操作站的技术改造时,都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画图和建立标签数据库,而且,在同一个操作站内建立数据库、做趋势、报警时都要做一遍。如果大家都遵从一个标准来描述一件事物,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做到一次设计,多次使用。因为被控对象有相似的地方,尤其在做控制系统改造时,被控对象是不会改变的,阀门还是阀门、管道还是管道,只是人们在描述这些事物时,采用不同方法而造成很大的区别。在用户使用时,由于采用不同的监控软件,造成时间和精力的很大浪费。如果现场采用两种以上型号的监控软件,在转换时,也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笔者认为应该把XML的技术应用到监控软件的编制中。最新软件SL-GMS已经采用XML技术,并且具有动态图形的能力,另一个重要发展是把监控软件和微软的DNA技术结合在一起。意大利的Movicon软件与微软的技术结合很紧,它有许多系统的驱动软件,如Modbus、以太网等,但是它缺乏老系统的驱动软件。因为目前老系统和新老系统是并用的,并且老系统不会在短时间内退出市场,这样也影响Movicon的应用范围。3.2 I/O 原来各系统的I/0都是定制的,一种系统一套I/0卡件,与别的系统不能互换。各种型号的DCS由它们自已定制的AI卡接收现场来的420mA的信号,经过A/D转换后,作为控制器计算的原始数据。DI卡接收开关量信号。由AO卡经D/A转换后送420mA的信号给执行机构。DO卡送开关量给现场。目前在现场应用的变送器和阀门还是以模拟量的为主,数字的占很少部份。数字变送器和阀门的价格比较高,还没有达到人们能接受的程度。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控制器的定制I/0和现场总线并用。还有一种DCS的控制器就是采用PLC的I/0卡。控制器设计一种或几种PLC的I/0卡的接口,供用户选择,与人机界面、控制器集成以后成为DCS系统,如美国的UCOS系统;人机界面采用SL-GMS软件, 控制器的I/0采用AB的PLC的I/O,GE的PLC的I/0、施耐德的Quantum的I/0,西门子的PLC的I/0,大大减少产品的开发时间。3.3 现场总线 所谓现场总线是指现场仪表和数字控制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全数字化、双向、多站的通信系统。 对于一些现场仪表,如秤量设备、荧光分析仪器等, 大都设计有HART总线、Modbus总线的接口。在控制器的I/0这一级现在应用的有40多种现场总线,其中有12种现 场总线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其余的也在使用。DCS的控制器应该有定制I/0卡件的接口和现场总线的接口,两者同时应用,效果更好。现场总线传输远程I/0信号,近程的I/0仍然可以采用定制I/0卡件。如果采用FF总线,因为FF总线本身有许多功能块,能完成以PID为主的控制任务,所以能减轻控制器的负担。艾默生的DeltaV系统采用FF总线和HART总线,作为控制器的I/0,控制器把它们用不同的驱动软件集中起来,一个控制器可以连接几条现场总线,扩大系统。DeltaV系统既可以接收模拟信号,也可以接收现场总线的信号,所以销路很好。又如SDS现场总线,它是霍尼韦尔的产品,用于管道和矿区的数据采集,作为远程的SCADDA/RTU系统,应用也很普遍。HART虽然不在IEC的标准内,但在仪表中的应用也不少。12种国际标准的现场总线的其中4种是在1999年投票前就已经成为标准的,如SDS,DeviceNet、CAN、ASI,后来投票通过的有FF,HSE、Profibus、PNet、ControlNet、SwiftNet、WorldFIP、Interbus这8种。只有FF和HSE是从DCS发展起来的,FF是低速总线,HSE是高速以太网总线。其它都是从可编程控制器发展起来的。PNet,SwiftNet是在专用领域内使用。其它9种总线的竞争是很激烈的,在近期内作为标准的总线和不作为标准的总线共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竞争将会只有几种占主导地位。好几种总线都有国际化组织,各自都企图拓宽自己的应用领域,并极力开发与其它总线的接口。我国在1995年就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的工作,在产品设计时,尽量参照国际标准。日本承认国际标准是在21世纪,日本的总线开发比较晚,通常也不符合国际标准,在DCS开发方面,与欧美相比,尤其在通信方面,要晚一些。现场总线是由美国、欧洲发起的,国际标准化也是由它们主持的。 CC-link虽然没有成为国际标准,但它有国际化组织,通过500家会员公司销售、使用自己的产品,在我国也有40多家会员公司。3.4 工业以太网 以太网全面进入工业控制领域,不仅用在控制器和人机界面之间的连接网络,以太网现场总线正在蓬勃发展。以太网现场总线是值得关注的总线。把以太网作为现场总线,使得现场总线的竞争更加激烈。施耐德开发的设备能与多种总线相连接,它提出e网到底的总线方案,意思是在整个控制系统中,都采用以太网,它把Modbus协议嵌入到以太网中。以太网应用很广泛,因为Modbus协议的源代码是公开的,许多现场仪表和DCS的控制器都支持Modbus。有的DCS的控制器有硬件支持Modbus,有的有Modbus的驱动软件。 Modbus信号既可以通过RS485来传输,也可以通过以太网来传输。以太网接口卡和交换机很多,但目前都是在办公自动化中使用,如果成为工业产品在价格上会贵一些。总的来说,以太网应用比较多,比其它现场总线部件的价格低。工业以太网己经在许多地方得到应用。有的控制器和1/0卡都有以太网接口。如美国的SIXNET公司,它的产品一个部件有几个以太网口。虽然以太网的时间上的不确定性的问题现在基本都已经解决,但以太网的本质安全问题仍然存在。3.5 控制器 新DCS的控制器最多的是以PC机为基础的,插卡式安装和导轨式安装的结构应用都很普遍,通常称为软DCS或软PLC,如艾默生公司的OVATTION系统就是软DCS。 DCS的控制器采用如QNX、VxWorks、pSOS等实时操作系统,向下具有多种现场总线的接口,如Profibus-DP、ControlNet、HART等。在控制器中不需要预存很多常规的控制算法,可以存一些先进的控制算法。常规算法把它们存在安装编程软件的PC机中,该PC机相当于原来老DCS的工程师站。不过原来的工程师站只是控制器的组态工具,算法是存在控制器的ROM中的。这是因为原来DCS的控制器的CPU的运算速度不够快,存储器的容量小,为了合理利用CPU的运算能力和节省存储器的容量,工程师站只提供组态的工具。各家的控制器硬件为了节省运算时间和存储空间,设计了许多处理硬件的办法,如把算法存在控制器的ROM中,工程师站的组态方案存在NVRAM中,CPU根据组态的控制策咯调用ROM中的功能块和NVRAM中的参数。由于硬件处理方法不同,所以用于组态的工程师站也各不相同,可能差别很大,在做技术改造时,使得从事应用的技术人员将精力消耗在掌握使用工具和使用技巧上,而控制本身却无力过问。 由于PC机运算速度的提高、存储容量的增加,芯片的大幅度的降价,人们不用考虑在这方面的问题,如PCl04这样的机器就足以解决控制方面的运算和存储问题。因此,现在把算法存在工程师站中,组态后,下装到控制器,控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