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_第1页
‘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_第2页
‘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_第3页
‘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案作者:小言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本课说理的逻辑2、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3、掌握古今异义词和活用4、领会课文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教学内容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1、作者简介见课下注释2、课文背景介绍,见参考书。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魏徼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3、文学常识-疏疏,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出师表(诸葛亮)陈情表(李密)二、整体认读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除了标题中外,还有15个思,圈出来,看看这些思字的意思一样吗?这些字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回答:本文的中心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1、2思国之安者想要,希望3、居安思危想到考虑4-14十思想到并做到15不必苦思费心思三、分析课文第一段1、教师范读,给学生正音。长浚2、逐句翻译,重点字词总结。必固其根本使动根本(古今异义: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今义:事物的本质)臣虽下愚(古今异义词:今: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形容词活用做名词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判断句)第1句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论点的?比喻。这是正面的论述,用了一组排比。第2句:从反面论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继续用比喻、排比。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结构上递进,语气上反问。况强调太宗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敢于直谏、善于言辞。第3句,进一步指出人君如果。,权势高、地位重,更显示出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第二段承天景命(古今异义古义:大。今常用于景色。)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今异义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今异义古义:路人今义:走路)倒装句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结构后置)(民众)终苟免而不怀仁。(省略句主语民众)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提出了善始善终的事实-原因在于不同时期统治者的不同态度-通过正反对比。进一步推导,骨肉为行路-严刑、威怒-覆舟。对比和层层推论,揭示不积德义的危害。第三段,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动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乐盘游(意动用法乐:以。为乐)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今异义: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即把它当作。今义:认为)则思三驱以(之)为度(省略句介词宾语之)则思虚心以纳下,则思正身以黜恶使动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今异义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5个方面,但具体又有所侧重。戒奢侈-俭戒骄躁-谦不要放任纵欲-慎用人-正执法-明十思的排比的手法。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四、写作特点:比喻论证,生动形象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了出来。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本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诫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灵,即使不用再举出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1.判断句(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1(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直接表判断)2.省略句(1)则思三驱以(之)为度(省介词宾语之)3(2)(民众)终苟免而不怀仁。(省主语民众)23.倒装句(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结构后置)2古今异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今义:事物的本质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2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3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即把它当作。今义:认为。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3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5、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16、承天景命(景,大。今常用于景色。)2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今异义古义:路人今义:走路)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2.形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