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立走向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doc_第1页
从对立走向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doc_第2页
从对立走向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doc_第3页
从对立走向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doc_第4页
从对立走向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 届学士学位论文 从对立走向和谐 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 学 院 政法学院政法学院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学 生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年 月 日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0 届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从对立走向和谐 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 摘要 回顾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发展历程 有助于我们在新时期重新审视人与自然 的和谐关系 更科学理性的看待人类所面临的困境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实质是人 类的发展问题 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中 产生了不同的人类文明 伴随着人类文明 的演进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 这是一个由肯定 否定 否定 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这一演变过程既是辩证法发展逻辑的必然 也是现实的要 求 同时 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 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 人类所追求的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没有对立的和谐 而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对 立统一基础上的共生共荣共进的和谐 这种和谐需要通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 面自由的发展来实现 是以人为本的和谐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对立 和谐 辩证法 以人为本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0 届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From Confrontation to Harmon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f Dialectics WANG Xi fu Abstract Reviewing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ill help us re examin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the new era and make us treat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mankind more scientifically and more rationally The esse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the problem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constant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had a different human civilization Along with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s also experienced a long evolution this is a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ure the negative Negation of Negation This evolutionary process is the inevitable logic of dialectics development but also practical requirem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lso is human assiduous there is a profound origins of theory This kind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ursued by human is not antagonistic to harmony but the symbiosis and common prosperity on the basis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is kind of harmony which is anthropocentric needs human society s development and person s comprehensive free development to realize Keywords Man and Nature Dialectics Harmony Confrontation Anthropocentrism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0 届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目 录 引言 1 一 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程 1 一 肯定自然的阶段 1 二 否定自然的阶段 2 三 对自然的否定之否定阶段 6 二 和谐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 10 一 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理论渊源 10 二 和谐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统一 14 三 和谐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中的 人本 向度 17 结语 19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0 届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1 引言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 其实质是人类的发展问题 在 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中人类不断进化和发展 产生了不同的人类文明 伴随着人类 文明的演进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 这是一个由肯定 否定 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这一演变过程既是辩证法发展逻辑的必然 也是现实 的要求 一 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程 一 肯定自然的阶段 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 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原始时期 这一时期 在人与 自然的辩证关系中对自然的肯定性一面占据了支配地位 即承认自己是自然的产物 甚至把自己当成奴仆屈从自然 以肯定自然的方式肯定自己的存在 在这一阶段尽 管人类已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殊存在 也在使自然人化以适应人的生存和发展 但此时的人类主要依靠血肉之躯同自然环境抗争 其对自然的否定性力量是极其有 限的 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脆弱的 天意 支配着人意 人只能以低等的姿态逆 来顺受 而人对自然的影响则微乎其微 人们只能与自然保持着最大的 天人合 一 的同一性才能生存 1这一阶段 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人类缺乏必要的物质 和精神手段 以采集 狩猎为生 对自然的开发和支配能力极其有限 依赖自然界 直接提供的生活资料生存 被动的适应自然 把自然作为主宰 等待自然的恩赐 人的精神生产能力和物质生产能力同样低下 对自然顶礼膜拜 原始的图腾崇拜就 是个明证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 在原始人看来 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 神秘的 超越一切的东西 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 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 化自然力 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 到处创造了许多神 2在这里 风雨雷电 日 月星辰等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都成了超自然神灵的体现 1刘远传 社会本体论 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19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0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1 672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0 届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2 进入农业社会之后 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对自然力的利用 大大加强 开始使用各种金属工具 大大加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同时 在对 自我的认识上 开始把自己同其它万物区分开来 提升了自己在万物中的地位 认 为 惟天地万物父母 惟人万物之灵 1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 都比较落后 人类没有也不可能创造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对自然的肯定性一面 仍然是占据支配地位的 农业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 顺天 和 靠天保佑 的文明 仍摆脱不了 自然关系占上风 人受自然的支配并是自然的奴隶 的受支配 受 制约的处境 2 总之 在肯定自然阶段 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 然的能力都处于极低的水平 没有形成系统的发展理论 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破坏 没有超过自然的自我更新和修复能力 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 以自然为 中心 的低层次的和谐状态 人类屈从于自然 但正如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反 抗一样 人类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大自然的反抗 尽管这多半是徒劳的 这种反抗 源于人类所独有的自觉能动性 人类总是力图改造自然使自然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 发展 这种人化自然的行为始终没有停止过 一旦人类的力量足够强大 就会冲破 这种屈从关系 从而进入到对自然的超越和否定阶段 二 否定自然的阶段 人类文明发展到近代 人文主义唤醒了人类的主体意识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人类拥有了移山倒海的力量 这时的人类已不再是被动和渺小的 而是无比豪迈 地喊出了 人定胜天 的口号 正如比尔 麦克基本在 自然的终结 一书中所说 的 我们再也不能认为我们自己是被巨大的力量抛来抛去的物种 现在 我们就是 那些巨大的力量 飓风 雷暴和大雷雨已经不再是上帝的行动而是我们的行动 3人 1杨萍 中国历史读本 尚书 M 吉林 人民出版社 2005 142 2刘远传 社会本体论 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199 3 美 比尔 迈克基本 自然的终结 M 孙晓春 马树林 译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12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0 届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3 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逆转 人类进入到对自然的否定阶段 特别是传统发展观的兴 起 在它的指导下 人类力图彻底摆脱自然的束缚 使自然臣服 以此来消解人与 自然的对立 人类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征服和驾驭自然的神 对自然进行了肆意掠夺 资源被毫无节制的消耗 大自然成了人们排放废弃物的垃圾箱 人与自然的矛盾尖 锐化 实践证明 无论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还是社会综合发展观都不能消 解人与自然的对立 相反却越走越远 1 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1 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的兴起及其内涵 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又称工业文明的发展观 是指仅仅追求经济增长的 一种发展观 这种发展观盛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 这 一时期人类仍然处于否定自然的阶段 这一发展观是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兴起的 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特别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速 发展 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具备了毁灭性的力量 使人与自然 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此外 这一时期 伴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空前高 涨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一大批亚非拉国家获得了独立 这些国家为了振兴 本国经济 消除贫困 重新确立本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纷纷开始探索本国的发 展道路 而战后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医治战争创伤 恢复国力的现实问题 发展问题 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焦点 于是单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在 50 60 年代 盛行全球 在这一发展观的指导下 人类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促进 了经济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 对自然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但是这种发展观却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使人类的发展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2 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的缺陷 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下 以单纯 GDP 的增加作为发展的唯一衡量指标 即发展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 是国民生活幸福的象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0 届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4 征 大功率 高速行驶的 经济列车 有助于社会稳定与民主化 它是公平分配 的物质前提 贫困国家通过增长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最终消除贫困现象 1但 这种发展观的理论构想却没有能够得到实践结果的印证 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 不仅没有带来发展 反而带来了生态破坏 能源浪费 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发展问题 发达国家也面临着诸如社会不公平加剧 犯罪率上升等日益增多的 社会病 的侵 扰 在这种发展观指导下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但却出 现了人口爆炸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资源枯竭等等全球性问题 已经严重危及到 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存在着急剧改变地球和威胁到地球上许多物种 包括人 类生命的环境趋势 每年 600 万公顷具有生产力的旱地变成无用的沙漠 它的总面 积在 30 年内将大致等于沙特阿拉伯的面积 每年有 1100 多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破坏 这在 30 年内将大致等于印度的面积 在欧洲 酸沉降破坏了森林 湖泊以及各 国的艺术和建筑遗产 它还可能使大片土壤酸化以致达到不可恢复的地步 矿物的 燃烧将二氧化碳排入大气之中 造成了全球气候逐渐变暖 这种 温室效应 到下 世纪初可能将全球平均气温提高到足以改变农业生产区域 提高海平面使沿海城市 被淹以及损害国民经济的程度 其他工业气体有耗竭地球臭氧保护层的危险 它将 使人和牲畜的癌症发病率急剧提高 海洋的食物链将遭到破坏 工农业将有毒物质 排入人的食物链以及地下水层 并达到无法清除的地步 2这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 员会在 我们共同的未来 一书中对这一发展观指导下的人类实践活动所结出的文 明苦果的经典描述 2 社会综合发展观下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 1 社会综合发展观的兴起及其内涵 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的指导下不仅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 而且造成 了社会内部各系统发展的不协调 社会不平等现象严重 人的异化凸显 人们在饱 1魏恩政 解芳 人类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新发展观的确立 J 东岳论丛 2005 05 80 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我们共同的未来 上 M 王之佳 柯金良等译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3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0 届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5 受 有增长无发展 和环境破坏的痛苦折磨之后对这一发展观进行了反思 提出了 一种新的发展观 社会综合发展观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的社会综合发展观 又称为社会中心型发展观 该发展观 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即满足人的基本需要 包括消除贫困 失业和收入不平等 等 这种发展观以社会 政治 经济 文化 环境等的综合发展作为衡量发展的指 标 摒弃那种以单纯的 GDP 增长作为唯一指标的做法 发展的内涵由单一性 片面 性转向多元性 全面性 20 世纪 80 年代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出版了 新发展观 一书 对新发展观进行了阐述 提出了这种新发展观的标志 整体的 综合的 内 生的 所谓 整体的 就是要全面发展 综合的 就是不同部门 地区和社会阶 级之间的协调发展 内生的 就是充分依靠本国力量和资源实现发展 2 社会综合发展观的缺陷 这种发展观看到了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的片面性 强调发展的综合性 但这种发展理论本身也存在着缺陷 首先 在这种发展观下人的需要成为关注的焦 点 而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其次 这种发展观关注的主要是 当代人的发展 对人的持续和长远的发展关注不够 再次 这种发展观关注的主要 是人的生理需要 对人的全面性发展认识不够深入 这就决定了社会综合发展观仍 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观 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也难以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关 系 总之 在否定自然的阶段 人类中心主义 取代了肯定自然阶段的 自然中心 主义 随着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的兴起 出现了以人类为绝对利益中心的 绝对人类中心主义 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 自在自然全面终结 人与自然矛盾全面凸显 虽然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但是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无 知和妄自尊大必将遭到自然的严厉报复 因为人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人作为 自然存在物 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一方面具有自然力 生命力 是能动 的自然存在物 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 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 另一方面 人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0 届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6 作为自然的 肉体的 感性的存在物 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 受限制的存在物 1这 种人和自然的辩证法是不能违背的 否则必然要遭到惩罚 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全球性生态失衡和生存环境的恶化昭示了这一切 三 对自然的否定之否定阶段 在人类对自然的否定阶段 人类盲目的行为结出了文明的 苦果 从蕾切 尔 卡逊的 寂静的春天 到罗马俱乐部的 增长的极限 再到比尔 麦克基本的 自然的终结 都给沉醉在工业文明辉煌成果中的人们敲响了警钟 引起了人们对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 在对以往 的不可持续发展观及其后果进行深刻总结和彻底反思的基础上人类提出了一种全新 的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它的提出和确立 标志着人类在发展理念上的一次根 本性变革 人类开始寻找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此开始进入 到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否定之否定阶段 即在强调人作为能动性和受动性统一的 特殊存在的基础上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谋求建立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共荣共进的 新型和谐关系 1 可持续发展观下人与自然关系的缓解 1 可持续发展观的兴起及其内涵 可持续发展观的萌芽可以追溯到 1972 年 6 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 的人类环境会议 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人类关于环境和发展问题思考的第一个里程碑 1992 年 6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和签署了 里约热 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 21 世纪议程 等重要文件 把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向了全球 性的行动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主流发展观念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走向了同 传统的只重视经济增长 忽视资源和环境保护这种落后的旧的发展观念决裂的可持 续发展道路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 卷 上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67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0 届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7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公布的题为 我们共同的未来 的报告中将可 持续发展界定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的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 害的发展 1这是一个包括了生态 经济 社会 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其中心思想集中体现在 经济发展的持久性 自然资源利用的持久性 社会组织和 制度的持久性 伦理上的公平合理性 2 这是一个比社会综合发展观更具综合性 全面性和进步性的发展观 是对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的扬弃 与以经济增长 为中心的发展观相比有四个转变 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 社 会 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 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 从注重眼前 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注重长远和整体利益的发展 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 知识经济推动型的发展 3这一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 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生态保护为条件 构建一种人 自然 社会之间协调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 使每一 个历史时期人口 资源 环境 社会都能够保持相互协调 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 步 总之 可持续发展观较好的破除了传统发展观念的负面影响 肯定了发展的必 要性 强调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主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追求自然 人和 社会的永续发展 2 可持续发展观的局限 但是 可持续发展观仍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 在这种发展观下 可持续标准仍 停留在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没有真正赋予自然以发展主体的地位 不是把自 然 人 社会作为有机的发展主体系统来看 自然的发展只是类似于经济增长这样 的发展 对自然带有强烈的功利性 其次 在可持续发展观中没有明确人的发展所 处的地位 把社会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人的发展等同于社会发展 再次 可持续 发展观所制定的标准和实现构想 是想在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内部解决问题 缺少全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我们共同的未来 上 M 王之佳 柯金良 等译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54 2魏恩政 解芳 人类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新发展观的确立 J 东岳论丛 2005 05 82 3钱易 唐孝炎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39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0 届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8 球视野 1此外 在实践过程中与传统发展观存在着类似的地方 主要关注的是经济 的增长 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不够 往往走的是先破坏再保护这样一条道路 这些局限决定了可持续发展观最终无法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 人的全面发 展也只能是空想 在向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之否定阶段过渡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2 科学发展观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涵 20 世纪 80 年代人们提出了旨在解决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可持续发展观 这 一发展观一经提出很快成为人们的共识 并被众多国家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战略付诸 实践 这是人类文明进程中质的飞跃 中国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4 年 3 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了世纪议程行动方案 即 中国 21 世纪议程 党的十四 届五中全会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九五 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 开始了这一发展战略的正式实施进程 2003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 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即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 经济 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方面相互联系 有机统一 其实质是实现经济 又好又快的发展 3这种发展观深刻反映了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反映了当今世 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情况 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 是准 确把握世界趋势 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 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的 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指导思想上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它弥补了可持 续发展观理论视野的局限性 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传承 完善和发展 逻辑地蕴涵 着可持续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又包含着许多理论创新 2 科学发展观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1董强 孙红 论新视野下可持续发展标准的系统性 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5 03 32 略有改动 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N 人民日报 2003 10 21 1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06 2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0 届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9 在人和自然关系方面 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线 强调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发展 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 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把建设资 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的重大举措 这一举措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做出的正确抉择 具体 一点来说实施这一举措就是 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 资源支撑力 生态环境承受 力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 资源 环境的关系 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 的需要 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 展道路 1把节约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这一举措的重要途径 科学发展观 跳出了主客二元分立的思维模式 以哲学反思的方式追根溯源 并系统地考察了人 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和本 它把人置于自然之中 把自然比喻为人类的母亲 同 时在本体论上又把自然 人 社会当作三位一体的有机系统进行思考 以深刻的学 理和现实情怀为人类正确认识社会 摆脱全球发展危机 走出生存困境 走向和谐 社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理论依据和哲学视野 在人的和谐发展方面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 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 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以人 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人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身生理身体的自然属性上的和谐和 体现在个人素质层面和个人心灵层面的社会属性上的和谐 同时 以人为本是实现 公平和效率的指导原则 而社会公平又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问题 这一 基本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 和谐 是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人 包括他人 和自身 三者的和谐统一 为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解决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06 2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06 53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0 届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10 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 人与自然关系从肯定 否定 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表明 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否定之否定阶段的到来既是辩证法发展逻辑的必然 也是现实的 要求 这种和谐不是对原始的 以自然为中心 的低层次和谐的简单复归 也不是 工业文明的 绝对人类中心主义 这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特征和基础的人和自 然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阶段 人和自然的辩证发展历程呈现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运 动过程 否定之否定阶段的完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呈现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并且实践方面通常是滞后于理论的构想的 现在人类正处于向这一阶段的过渡时期 二 和谐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 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观的演变过程表明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 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要求 追求这种和谐的终极目 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同时 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 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 释 道各家经典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 述中都包含有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同时 这种和谐不是没有对立的和 谐 而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基础之上的和谐 是以人为本的和谐 一 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理论渊源 1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 释 道各家经典著作中都包含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思想 他们从自然的同源性和统一性出发去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是包含合理因素 的 但它是基于经验和感性直观基础上的 是传统农业文明的产物 具有朴素直观 性 它轻视科学理性 同时也忽视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一面 人与自然关系的拟人化 导致迷信学说泛滥 消极的顺应自然的变化 弱化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 如何以现 代文明的眼光来扬弃传统文化 既是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条件 也是解决人类生态 问题 引导人类摆脱生存困境的明智之举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0 届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11 1 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 是对自然 人生的一种感悟 儒家作为这一思想的集大成者 对此有其深刻的认识 对于 天 的含义 理论界有众多观点 此处仅仅指自然之天 天与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北宋儒学家张载在其著作中说 乾称父 坤 称母 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 1这里的 乾 和 坤 是天与地的代称 他认为 天地是万物和人的父母 天下人都是我的亲兄弟 万物是我的朋友 此外 儒家 伦理的核心思想是 仁 认为人之至善的本性 仁 源于天地万物一体 保有 仁 的天性 就能与天地万物密切相干而为一体 把 仁 推广到大自然中 不仅要爱 人 而且要爱万物 提出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2 人在自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首先 仁民爱物 有 仁 的境界的人应自觉 保护天地万物 不任意破坏 其次 人还要协助天地化育万物 促进万物的顺利生 长 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能赞天地之 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3 总之 儒家从人与万物同源和 仁 的本体论根源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 系 强调 万物一体 倡导爱人爱物 如同爱己 并且指明了人在促进人与自然和 谐中应有的作用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指出了人与其它万物 的区别 2 佛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佛家认为众生皆有佛性 皆能成佛 从而提倡 众生平等 青青翠竹 尽是 法身 郁郁黄花 无非般若 4就是对众生皆有佛性的阐述 从这一点出发 佛教 徒认为万物都有自身的价值 在自然中有其特殊的地位 倡导要珍爱生命 1 宋 张载 张载集 乾称篇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8 62 2四书 M 王国轩 张燕婴 蓝旭 等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282 3四书 M 王国轩 张燕婴 蓝旭 等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128 4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M 大珠慧海禅师语录 下卷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0 届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12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是其慈悲行为的重要思想基础 佛教徒修行 以普渡众生 救众生与苦海为己任 主张食素 反对杀生 凡杀生多为人食 若不食 亦无杀事 是故食肉与杀同罪 1认为在人的所犯罪恶中 杀罪最重 杀生作恶死后要堕入恶 道轮回 要遭到被杀的恶报 为了避免恶道轮回 必须以慈悲之心对待万物 此外 佛教徒追求净土 最具代表性的净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诸教所赞 多 在弥陀 2这样的净土必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地 这种思想也体现在他 们对修行之地选择上 多为远离世俗的深山 幽静之所 以亲近自然 构造人间净 土 接近极乐世界 以启迪人们参悟佛性 同时他们还提倡对自然的保护 反对破 坏大自然的行为 总之 佛家从众生皆有佛性出发 提倡众生平等 关爱生命 追求极乐世界 提倡保护自然 构建人间乐土 这些思想包含了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有助 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但是佛家的众生平等思想把人与自然完全等同却是不 可取的 3 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道 是道家学说的根本范畴 有 无源出于道 而 无 名天地之始 有 名万物之母 3 因此 道 是万物的本质 这是人与万物同源的依据 要求人类 从 道 的高度观照万物 尊重自然 关爱生命 道家强调 自然无为 就是要让万物按其本性发生发展 万物都应遵循自然法 则而为 不妄为 认为这样万物就能和谐相处 同时 老子还提倡 慈 和 俭 慈 就是要以慈爱之心对待万物 在自然中与万物和谐相处 俭 就是主张在 物质上 知足寡欲 认为多欲是违反人的自然本性的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 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4但是 在精神上则 1大乘入楞伽经 卷 6 M 大正藏 卷 16 624 2止观辅行传弘决 卷 2 M 大正藏 卷 46 182 3冯达甫译注 老子 M 上海 古籍出版社 2007 1 4冯达甫译注 老子 M 上海 古籍出版社 2007 22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0 届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13 是有崇高追求的 那就是对 道 这个人生的最高境界的追求 总之 道家从 道 这个天地万物之根本的哲学本体论出发来论述人与自然的 关系 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同源性 提倡以慈爱之心对待万物 以寡欲对待物质享受 和为 道 的精神追求 依自然之法而为的行为准则 追求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与自然之道合一 超越人的有限 达至无限 但是道家认为 道法自然 在他看 来自然是高于人的 这种思想无疑否定了人的主体地位 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包含有丰富的关于人和自然和谐的思想 是我们深入 理解人和自然关系 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1 人是自然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材料为基础 明确提出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 产物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所以 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 关于他的产生过程 它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 1恩格斯明确指出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 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2人类与自然的这种伦理关系 决定了人类对于自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决定了我们必须尊重自然 爱护自然 使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 人靠自然而生活 人虽然是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殊存在 但 是自然是先于人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以先在的自然存在为 基础的 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改变着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使自然物人化 以满足人 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 和动物一 样 靠无机界来生活 而人较之动物越是万能 人赖以生活的那个无机自然界的范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 卷 上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3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74 375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0 届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14 围也就越广阔 人在物质上只有依靠这些自然物 不管是表现为食物 燃料 衣着的形式还是居室等等 才能生活 1 3 人的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点在于人具有自觉能动性 能自觉地利用和支配自然 动物也进行生产 但是他们的生产对周围自然界的作用在自然界面前等于零 只 有人才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 因为他们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 而且也 改变了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的面貌 气候 他们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 使他 们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上的普遍死亡一起消失 2 但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 人类只能认识和利用 自然规律而不能创造和消灭自然规律 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能否取得积极的效果 在于人类是否按自然规律办事 劈柴不照纹 累死劈柴人 而活动效果的大小则 取决于人类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程度 现今世界人与自然矛盾的凸显 是由于人类没 有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而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带来的 恶果 恩格斯特别警告 人们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 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每一次胜利 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往后 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 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3 这里的 报复 指的就是自然对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的惩罚 因此 只有在改 造自然的过程中按照自然本身的固有规律行事 在人和自然之间建立相互协调的共 存共荣的和谐关系才能防止自然对我们的 报复 总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这一切都阐明了人与自然理应是一 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1 德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4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0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1 373 37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83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0 届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15 二 和谐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始终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矛盾着的物质世界 矛 盾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即矛盾无处不在 矛盾无时不有 人与自然也是作为一个对 立统一的矛盾体而存在和发展着 这一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 这就决定了人 与自然的和谐并非是绝对的没有对立的和谐 它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基础之 上的和谐 因此 明确人与自然对立关系存在的现实必然性 有利于我们重新构建 人与自然的和谐 1 人与自然对立的现实必然性 1 人对自然的单方面依赖造成的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 础 但是 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是一种 对象性的存在物 与自然存在着对立的一 面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 但这种依存是单方面的 从严格意义上讲 自 然并不依赖于人类 古人云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1 说的就是这个 道理 即使人类毁灭了地球 但作为包括整个宇宙在内的整个自然依旧存在 被 毁 灭 的那部分自然又转化为另一种存在形态的自然 我们所毁灭的是它的现有形态 因为人类所能改变的只能是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然要使自然人 化 即改变自然的具体形态使其适合人类的需要 而自然却总是力图保持自己的原 有状态 这就产生了 人化 和 反人化 的对立 只要人与自然这对对立面双方 依然存在 这种对立就必然会发生 同时 这种单方面的依赖关系还表现在 自然有自身的固有的客观规律 人类 的行动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 否则就要遭到自然的惩罚 但是由于不同时期人类的 生产力水平和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 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是有限度的 数量上和程度上 再加上自然规律的表现是复杂多变的 有时无法完 1梁啟雄 荀子简释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220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0 届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16 全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甚至会出现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 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就 会时常发生 2 对自然和人自身认识不清 人需要生存和发展 就必然要向自然界索取 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 换 从动态的角度来讲人类对于自然的这种需求和索取是无限 而自然资源在一定 时期内的供给总是有限的 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 在一定时期内当人类的索取超过 了自然的供给能力时 人与自然就会发生矛盾 同时自然环境对于人类所排放废弃 物的净化和修复能力也总是有限的 这种有限和无限的对立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人 类无视这种客观存在 对自然的影响超越了自然的承受能力 必然会激化人与自然 的矛盾 同时 人类对自己能力的盲目夸大是造成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直接原因 以人 类为绝对利益中心的 绝对人类中心主义 的盛行 盲目夸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主 体能动性 自封为自然的主宰 使得人类的行为无视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 无视人 的受动性的一面 也忽视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这一伦理事实 以致滥用科技妄图征服自然 这就直接导致了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 2 超越人与自然对立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自然属性 人是自然的产物 人类的生 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并且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而自然也是普遍打上了人类烙印 的自然 是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着的自然 这就决定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统 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因此 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 使自然成为一个有利于万物生 存和发展的良性组织系统 这是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 也是自然的真正价值所在 在人和自然矛盾尖锐化的今天 如何超越人与自然的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 和解 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超越人与自然的对立不是否认对立 而是在对立的基础上实 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和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无处不在的 但不意味着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一般说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0 届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17 来 矛盾的解决途径主要有三种 一是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这种人与其生存环境一 同毁灭是人类所不愿意面对的选择 二是矛盾一方战胜另一方 这只能暂时的解决 矛盾 因为作为对立面的双方仍然存在 只是这种矛盾被弱化了 一旦被暂时压服 的一方有能力时 它就会起来反抗 甚至将局面逆转 从古代到近代人与自然关系 的演变历程证明了这一点 三是矛盾双方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矛盾体 这种情 况并非是矛盾双方的消亡 而是在矛盾双方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 在这种状态下对立是次要的也是必要的 能够通过彼此的相互调整成为人与自然发 展的动力 使人与自然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这种情况类似于各种文化之间 的交互融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 这就是人类所追求的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荣共进的和谐关系 当然这种和谐不 是对原始的低层次和谐的简单复归 而是经过扬弃的对立面双方的对立统一 呈现 出螺旋式上升的运动特点 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之否定阶段的到来 三 和谐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中的 人本 向度 1 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内核 以人为本 20 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凸 显 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遭到了来自 生物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 等各种非 人类中心主义者的严厉批判和指责 认为它是所有生态问题的罪魁祸首 那么 是 否真如非人类中心主义者所说的那样要解决当代的生态问题就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 义 究竟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有没有其合理性 这些问题的解决是 探讨以人为本的合理性的理论依据 1 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及其表现 根据 韦伯斯特第三次新编国际词典 解释 人类中心主义曾在三种意义上使 用 第一 人是宇宙的中心 第二 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 第三 根据人类价值和 经验来认知世界 1第一种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表现为 宇宙中心主义 认为人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0 届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18 是宇宙的中心 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早已被科学的发展所证伪 第二种人类中心主义 表现为近代人类中心主义 在这种思想指引下 认为 自然界中的一切为人而存在 供人驱使 一切依人需要而安排宇宙 1 人类以自然的主宰自居 形成了以人类为 绝对利益中心的 绝对人类中心主义 这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 这也 是非人类中心主义所极力批判的 但是 非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的利益绝对化 把 人完全等同于动物 这种取消人的做法是十分荒谬的 只能是空想 其错误的原因 是没有认识到人的特殊规定性 同时混淆了生存权力的平等与一切权利的平等的界 限 因为高级物种通常比低级物种拥有更多的权利 第三种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 表现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在现实中人是价值的裁判者 价值是以人的需要为前提 的 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的正当利益为中心的人本主义 是合理的 也是 人类无法超越的 2 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内核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倡导以人的正当利益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 即以人 为本的人类中心主义 这是一个合理的价值命题 是无法超越的 这里的正当利益 主要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根本利益 而不是那种为了人类利益而取消包括 其他生命物种在内的自然界任何利益的片面化 绝对化的利益 在这种发展观下人 类功利性的一面和超功利性的一面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这种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表现在 一方面 人类和所有其它生命物种同样 具有以 自我为中心 的生命本质 总是优先考虑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这是人类具 有的功利性的一面 另一方面人类又具有其他生命物种所没有的超功利的一面 人 类能够进行权衡 为其它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做出努力 有时甚至会放弃自己的一部 分利益 这种以人为本的人类中心主义 既承认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优先权 又能 够兼顾其它物种的生存和发展 为此 能积极主动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 1Webster 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Z 4th Merriam Co 1976 93 1刘湘溶 生态伦理学 M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80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0 届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19 生态系统 同时这种发展是为人的发展 有学者指出 人是全部人类社会历史的 构成基础 终极原因 内在本质和终极目的 1也就是说 以人为本的人类中心主 义 是把人的发展作为价值原点的 把人的全面 自由 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 和自然发展的关键和终极目标 因此 这种以人的正当利益为中心的发展观 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积极的 也是不可超越的 它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内核 2 以人为本与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追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终极价值目标 在人与自然的和 谐关系中人应有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这一部分所要探讨的 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是人的发展问题 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发展历程 贯穿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