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doc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doc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doc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doc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常德市第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导学案 语文版主备人 复核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授课时间 课 题21.古文二则学习目标 1、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2、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使用说明: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扫除字词障碍,阅读课文。 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导学过程知识链接一、基础题填空四知选自于_,作者_,_史学家,字_。私心,选自于_,主人公是_,_是复姓。范晔,字_,南朝宋时著名_,主要作品_。后汉书以_为体例,与_、_相同。1. 解释加粗词语。(1)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_(2)君不知故人_(3)吏人奏记及便宜者_(4)然少蕴藉_2.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4分)(1)何谓无知!_(2)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_(3)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_(4)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_二、整体感悟1. (杨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_ _ 2. 你知道“清官”还称什么吗?你能举出两个古代的“清白吏”吗?_ _3. 你认为杨震拒金的故事,今天对我们有教育意义吗?请简要分析,不少于50个字。四、讲解私心1、第五伦简介: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2、课文注释: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阿附违心。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就予以训斥并赶走他们,吏员们的上奏及对国家有利的上奏之事,也一并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天性质朴诚实,没有文采雕饰,任职以贞洁清白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也因为这样而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未接受,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无法忘记此事,但始终没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来后就安然入睡;我的儿子生病,虽然没去看望,却整夜难眠。像这样,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3、结构分析:全文分成两层,一、(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清洁廉明。二、(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4、主题分析: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5、写法分析:语言简洁,朴素无华。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第五伦的“私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属人之常情,人皆有之。三、四.目标检测阅读课文私心,完成下列问题。1.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1)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 (2)然少蕴藉( )(3)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3.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1)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_(2)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_4. 本文题目是私心,而文章意在表现第五伦的公正无私心,你认为题目恰当吗?请简析理由课堂小结一.知人论世。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文二则 导 学 案 主备人 复核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授课时间 课 题21.古文二则学习目标 1、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2、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使用说明: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扫除字词障碍,阅读课文。 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导学过程知识链接一、基础题填空四知选自于_,作者_,_史学家,字_。私心,选自于_,主人公是_,_是复姓。范晔,字_,南朝宋时著名_,主要作品_。后汉书以_为体例,与_、_相同。1. 解释加粗词语。(1)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_(2)君不知故人_(3)吏人奏记及便宜者_(4)然少蕴藉_2.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4分)(1)何谓无知!_(2)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_(3)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_(4)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_二、整体感悟1. (杨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_2. 你知道“清官”还称什么吗?你能举出两个古代的“清白吏”吗?_3. 你认为杨震拒金的故事,今天对我们有教育意义吗?请简要分析,不少于50个字。四、讲解私心1、第五伦简介: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2、翻译: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然少蕴藉,不修威仪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3、结构分析:全文分成两层,一、(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 。二、(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 。4、主题分析: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5、写法分析:语言简洁,朴素无华。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第五伦的“私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属人之常情,人皆有之。三、四.目标检测阅读课文私心,完成下列问题。1.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1)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 (2)然少蕴藉( )(3)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3.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1)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_(2)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_4. 本文题目是私心,而文章意在表现第五伦的公正无私心,你认为题目恰当吗?请简析理由课堂小结一.知人论世。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22课 与朱元思书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备课人: 年级:七年级语文下 单元:第六单元 审阅人:教学内容与朱元思书总课时2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进行朗读训练,掌握文言虚实词,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虚实词。 2把握课文的主旨,背诵课文。 导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人课题: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去领略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二出示目标:教学目标1、2三检查预习;1. 作者简介:吴均,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2.生字生词: 飘荡(dng)急湍 (tun) 轩(xun)邈 泠泠(lng)经纶(ln)横柯(k)3.朗读课文:学生朗读、点评,教师补充。四指导自学: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1)注意语速。 (2)注意停顿。 (3)注意重音。 (4)注意节拍。)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学生朗读或范读课文。五学生自学及展示:1.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同桌交流 ,感知文意。 2 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3. 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六.当堂训练:(一).解释句中画线的词。一百许里( ) 急湍甚箭( )蝉则千转不穷( ) 横柯上蔽( )经纶世务者( )任意东西( )互相轩邈( ) 鸢飞戾天( )望峰息心( ) 负势竞上( )反思 22课 与朱元思书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备课人: 年级:七年级语文下 单元:第六单元 审阅人:教学内容与朱元思书总课时2课时1-2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进行朗读训练,掌握文言虚实词,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文言虚实词。 2把握课文的主旨,背诵课文。导学设计(二)、按要求写出句子。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三)、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七.布置预习:1.翻译课文。2.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背诵课文 。 2.听写生字。二出示目标:教学目标2、3三指导自学:1.选择关键词语,把握写景的脉络。2. 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3.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四学生自学及展示:1理清文章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第二段先写 “异水“,再写“奇山” 。2.研读思考: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 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组内交流。 五.当堂训练:1、哪里语句写“异水”;哪里语句写“奇山”呢? 明确: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2.作者怎样写“异水”,写了哪几方面? 明确:写水,突出“异”。写水色、水清、水急。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4作者怎样写“奇山”? 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 写 了哪几种景物?明确:化静为动;听觉;泉水、鸟、蝉、猿,四种。 5.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6.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六.课堂小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完成练习(一)(二)题3.预习下一课反思22与朱元思书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备课人: 年级:七年级语文下 单元:第六单元 审阅人:教学内容与朱元思书总课时2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进行朗读训练,掌握文言虚实词,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文言虚实词。 2把握课文的主旨,背诵课文。 导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人课题: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去领略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二出示目标:教学目标1、2三检查预习;1. 作者简介:吴均,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 2.生字生词注音: 飘荡( )急湍 ( ) 轩( )邈 ( )泠泠( )经纶( )横柯( )3.朗读课文:学生朗读、点评,教师补充。四指导自学: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1)注意语速。 (2)注意停顿。 (3)注意重音。 (4)注意节拍。)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学生朗读或范读课文。五学生自学及展示:1.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同桌交流 ,感知文意。 2 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请写出各种疑问记录下来。3. 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六.当堂训练:(一).解释句中画线的词。一百许里( ) 急湍甚箭( )蝉则千转不穷( ) 横柯上蔽( )经纶世务者( )任意东西( )互相轩邈( ) 鸢飞戾天( )望峰息心( ) 负势竞上( )反思 22 与朱元思书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备课人: 年级:七年级语文下 单元:第六单元 审阅人:教学内容与朱元思书总课时2课时1-2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进行朗读训练,掌握文言虚实词,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虚实词。 2把握课文的主旨,背诵课文。导学设计(二)、按要求写出句子。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 3.写听觉感受的: (三)、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七.布置预习:1.翻译课文。2.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背诵课文 。 2.听写生字。二出示目标:教学目标2、3三指导自学:四学生自学及展示:1理清文章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第二段先写 “异水“,再写“奇山” 。2.研读思考: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 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组内交流。 五.当堂训练:1、哪里语句写“异水”;哪里语句写“奇山”呢? 明确:2.作者怎样写“异水”,写了哪几方面? 明确: 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4作者怎样写“奇山”? 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 写 了哪几种景物? 明确: 5.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明确: 6.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明确: 六.课堂小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完成练习(一)(二)题3.预习下一课反思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送东阳马生序 教 学 案 主备人 复核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授课时间 课 题23.送东阳马生序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重点、难点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使用说明: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扫除字词障碍,阅读课文。 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导学过程知识链接一、 文学常识。1、宋濂,字 ,号 , 朝人。有宋学士文集。二、 解释下列加线字。余幼时即嗜学 致书以观 假借于藏书之家弗之怠 录毕 走送之 稍逾约因得遍观群书 益慕圣贤之道 无硕师名人尝趋百里外 执经叩问 德隆望尊稍降辞色 援疑质理 礼愈至 俟其欣悦卒获有所闻 负箧曳屣 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寓逆旅主人 日再食 腰白玉之环 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緼袍敝衣 禀稍之供 岁有裘葛之遗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 冻馁之患 博士为之师非天质之卑 流辈甚称其贤 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 言和而色夷 故道为学之难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 四支僵劲不能动2、 同舍生皆被绮绣四、解释下列句子。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4、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5、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6、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8、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9、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10、 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11、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1、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与“”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6、“ 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例。 7、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8、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 9、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10、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12、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13、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14、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15、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16、“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17、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8、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19、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 20、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种写法的作用。 21、“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2、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23、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24、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2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26、 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27、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28、读书要善于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9、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30、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送东阳马生序答案1、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2、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3、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4、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5、嗜学 家贫6、1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2 “ 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7、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8、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9、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10、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11、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12、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13、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14、 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15、 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16、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17、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得出结论: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18、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19、 1“日有廩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 2“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 3“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对比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20、 1“我”与“同舍生”生活条件的对比; 2“我”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对比。 作用: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或推出论点)突出主旨。 鲜明而有说服力。21、 “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22、 作者意在说明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可能业不精,德不成。这根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我赞成“中有足乐”。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23、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甚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4、根本原因在于其用心不专;同意这种观点,学习条件的优越,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的主观上是否努力。25、 学习的好坏与天资无关,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更不能去埋怨别人,表明后天的努力的重要性。 26、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27、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勉励马生刻苦读书。28、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29、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30、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一.知人论世。2、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3、解题: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东阳,现在浙江省东阳市,明朝属于金华府。马生,即马君则,当时是国子监太学生;生,是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作者当时已经69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送东阳马生序 导 学 案 主备人 复核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授课时间 课 题23.送东阳马生序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重点、难点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使用说明: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扫除字词障碍,阅读课文。 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导学过程知识链接一、 文学常识。1、宋濂,字 ,号 , 朝人。有宋学士文集。二、 解释下列加线字。余幼时即嗜学 致书以观 假借于藏书之家弗之怠 录毕 走送之 稍逾约因得遍观群书 益慕圣贤之道 无硕师名人尝趋百里外 执经叩问 德隆望尊稍降辞色 援疑质理 礼愈至 俟其欣悦卒获有所闻 负箧曳屣 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寓逆旅主人 日再食 腰白玉之环 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緼袍敝衣 禀稍之供 岁有裘葛之遗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 冻馁之患 非天质之卑 流辈甚称其贤 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 言和而色夷 故道为学之难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 四支僵劲不能动2、 同舍生皆被绮绣四、解释下列句子。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4、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5、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6、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8、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9、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10、 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11、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1、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与“”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6、“ 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例。 7、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8、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 9、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10、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12、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13、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14、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15、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16、“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17、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8、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19、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 20、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种写法的作用。 21、“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2、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23、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24、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2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26、 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27、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28、读书要善于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9、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30、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一.知人论世。2、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3、解题: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东阳,现在浙江省东阳市,明朝属于金华府。马生,即马君则,当时是国子监太学生;生,是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作者当时已经69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与妻书 教 学 案 主备人 复核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授课时间 课 题24.与妻书学习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中的至情至性。 (二)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三)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 重点、难点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使用说明: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扫除字词障碍,阅读课文。 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导学过程知识链接正音听读 (1)下列加点的字该怎么读?(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 意映卿卿如晤() 几家能彀()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嗟夫()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使之肖吾() (2)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 范读旨在以教师的美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引导学生吟诵涵泳,体味文中的儿女情长和革命豪情。 2.朗读质疑 (1)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停顿恰当。 (2)质疑活动 策略: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决的,举手质疑。 3讨论交流 (1)落实下列加点的字词的意义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 适冬之望日前后恰好 吾之逃家复归,汝泣告我请求 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能承受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确实,的确 且以汝之有身也怀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自身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信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写 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代词,他 吾亦望其言是实代词,那 独善其身代词,自己 汝其勿悲副词,表示期望 (2)了解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形容词的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