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各国自行车标准汇总对照表项目美 国 c p s c中 国 c n s日 本j i s澳 洲a s英 国 b s德 国 d i n加拿大 c a n精品资料1 定义1-1 自行车1-2 童车1-3 座高1-1 仅借人力驱动后轮,有两个轮子的交通工具。1-2 鞍座高度调整到最高位置1-1 仅借人力驱动后轮, 有两个轮子的交通工具。1-2 鞍座高度调整到最1-3 跑车:成人用 850mm孩童用 635 850mm1-3 迷你车:1-1 为一种双轮且全由人力驱动的车辆1-2 轮距在 640mm及 750mm (含)1-1 cycle :是指至少具有两个轮子且仅以人 力经脚踏传动的车辆。1-2bicycle :是指仅1-1 为一种两轮或三轮且由人力经机械方式驱动前进, 以作为人员及物品1-1 为一种以人类肌肉力量推进的两轮、单轨迹的车辆。时,其高度仍未超过635mm高位置时,其高度仍未成人用 750mm间之自行车有两个轮子的cycle 。输送的工具1-3 正规自行车座的自行车。1-3 当自行车两轮成一直线并与地面垂直时,鞍管的中心线与鞍座面的交点至地面的距 离。超过 635mm 的自行车。1-3 当自行车两轮成一直线并与地面垂直时, 鞍管的中心线与鞍座面 的交点至地面的距离。孩童用 650 750mm1-3 轻快车:成人用 750mm孩童用 650 750mm1-3 实用车普通用 750mm ,20kg 搬运车 750mm ,20kg1-3 当自行车两轮成一直线并与地面垂直时, 鞍管的中心线与鞍座面的交点至地面的距离。1-3 当自行车两轮成一直线并与地面垂直时, 鞍管的中心线与鞍座面的交点至地面的距离。1-3为一种车辆直径达 450mm 、限制最高体重50kg 、单人骑驶的自行车。高必须大于635mm 的自行车。1-4 正常骑驶状态1-4 指骑乘者坐在车上双脚踩1-4 指骑乘者坐在车上1-4 在正常骑乘状态下车把转动1-4 指骑乘者坐于车上脚踏,双手扶握把,鞍座与车把均调整至骑乘者最舒适位置。(如有手闸装置,双手应处于随时可以制闸的位置)双脚踩脚踏,双手扶握把,鞍座与车把均调整至骑乘者最舒适位置。(如有手闸装置,双手应处于随时可以制闸的位置)角度须 60 以上,且把手套煞车把手位置不得高于骑者之肩并须 易于操纵。双脚踩脚踏,双手扶握把,鞍座与车把均调整至骑乘者最舒适位置。(如有手闸装置,双手应处于随时可以制闸的位置)2 机械性能要求2-1 装配2-1 凡由消费者自行装配的自行车,其所需的技能,应以不超过一般成年人所具有的知识能力为原则。2-1 凡由消费者自行装配的自行车,其所需的技能,应以不超过一般成年人所具有的知识能力为原则。2-1 必须确保牢固,不得有脱落、松动等现象。2-1 凡由消费者自行装配的自行车,其所需的技能,应以不超过一般成年人所具有的知识能力为原则。项目美 国 c p s c中 国c n s日 本j i s澳 洲a s英 国 b s德 国 d i n加拿大 c a n2-2 锐边2-2 凡骑乘者四肢有可能碰触到的地方, 不能有未经修剪的金属毛刺或尖锐部分; 冲剪金2-2 凡骑乘者四肢有可能碰触到的地方, 不能有未经修剪的金属毛刺或2-2 不得有尖锐毛边.突出物等骑驶时易刺伤人体的物体存在。2-2 凡骑乘者四肢有可能碰触到的地方,不能有未经修剪的金属毛刺2-2 在正常骑乘操纵及保养易被四肢接触的地方, 不得有暴露的尖锐2-2 自行车上所有暴露边缘均须加倒角, 卷边或用其他方2-2 暴露之边缘不 得 尖 锐 或 粗糙。属材料应予以卷边, 冲剪过程中形成的快口.毛刺和飞边等均需修光。尖锐部分;冲剪金属材 料应予以卷边,冲剪过程中形成的快口.毛刺和飞边等均需修光。或尖锐部分; 冲剪金属材料应予以卷边,冲剪 过程中形成的快口.毛刺和飞边等均需修光。边缘。法使其成为钝口。2-3 坚固性2-3 自行车车架.车把 . 车轮 .脚踏.曲柄以及车闸等零件 ,经载荷.刹车 .路试等试验之后 ,均不得有脆裂之现象 .2-3 自行车车架 .车把 .车轮. 脚踏 . 曲柄以及车闸 等零件 ,经载荷 .刹车 . 路试等试验之后.均不得有脆裂之现象 .2-3 各部螺丝均须有足够长度及强度 ,且于骑乘中不得有松脱现象.2-3 自行车车架. 车把 . 车轮 .脚踏 . 曲柄以及车闸等零件 ,经载荷 .刹车 . 路试等试验之后,均不得有脆裂之现象.2-4 五金件2-4 所有用以连接或紧固的螺栓.螺丝或螺帽 ,在进行各项试验中均不应破裂 . 松脱或失去其连接或紧固的功能 .2-4 所有用以连接或紧固的螺栓.螺丝或螺帽, 在进行各项试验中均不 应破裂 .松脱或失去其连接或紧固的功能.2-4 螺丝锁紧后 , 突出尾端长度不得大于螺丝直径 , 但有尾套尾塞则不在此限 .2-4 所有用以连接或紧 固的螺栓 .螺丝或螺帽, 在进行各项试验中均不 应破裂 . 松脱或失去其连接或紧固的功能.2-5 突出物2-5凡 能 与 直 径83mm.长 2-5以 圆 筒 状 试 具 2-5 刹 车 把手. 车把 . 停车架尾端2-5凡能与直径 2-5凡能与直径 2-5 突出之零件及250mm的圆筒状试验器中间 长 75mm部分接触者 ,为暴露突出物83mm找出高于7.9mm 的突出物。2-5 突出物部分须符合须倒圆角或以尾塞套管等保护,且不得轻易脱落.83mm. 长 250mm 的 圆筒 状 试 验 器 中 间 长75mm 部分接触者 ,为83mm 长 250mm 之 圆筒 状 试 验 器 中 间 长75mm 部分接触者 , 为构件如操纵杆端螺 钉 末 端 突 出 达8mm以上 而未用2-5 以 圆 筒 状 试 具 找 出 高 于8mm的突出物须符合下列规定下列规定t 3.2mm w12.7mm暴露突出物 .2-5 以圆筒状试具找出高于 8mm的突出物须暴露突出物2-5 以圆筒状试具找出高于 8mm之突出物须护盖遮住者,其突出物部分之末端最大为 25mmt 3.2mmw 12.7mmr 6.3mm符合下列规定t 3.2mm符合下列规定t 3.2mm2-5 倒角之r 3mmw 12.7mmw 12.7mmr 6.3mm项目美 国 c p s c中 国c n s日 本j i s澳 洲a s英 国 b s德 国 d i n加拿大 c a n2-6 护盖2-6 用来遮盖突出物使其不外露,其应能承受6.8kg 之力而不脱落 .2-6 用来遮盖突出物使其 不 外露 , 其 应 能承 受7.0kg 之力而不脱落 .2-6 车把尾端须以把手套或类似之物包裹 .2-6 使用把手套拉脱力不得小于7kg且不得回旋使用尾塞脱力不2-6 用来遮盖突出物使其不外露, 其应能承受7.1kg 之力而不脱落.得小于 3kg.2-7 限制区域2-7 在自行车车架上管的上方,由鞍座起至其前方30mm 不得有突出物, 但钢绳直径等于或小于6.4mm, 钢绳夹的材料厚度等于或小于4.8mm者可安装于上管 .2-7 在自行车车架上管的上方 ,由鞍座起至其前方 30mm 不得有突出物, 但钢绳直径等于或小于6.4mm, 钢绳夹的材料厚度等于或小于4.8mm 者可安装于上管.2-7 在车身垂直面两侧各 3mm 距离之平行面; 把 立 管 平 行 线 后90mm; 鞍 座 前 端 相 切线及上管上面5mm 平行线 ; 由鞍座前端至把接头的连接线, 称限制区域 , 不得有任何突出物.2-7 在自行车车架上管 的上方 , 由鞍座起至其前方 30mm 不得有突出物, 但钢绳直径等于或小于6.4mm, 钢绳夹的材料 厚度 等 于 或 小 于4.8mm者可安装于上 管.2-8 螺丝长度2-8 螺丝露出螺母之长度必须受小于螺丝的限制.2-8 结合后突出的螺丝长度须小于螺丝之直径. 2-8 身体可触及处须小2-8 螺丝锁紧后突出尾端长度不得大于螺丝直径, 但有尾套尾塞则不在此限 .2-8 锁紧长度须大于螺丝长度,且突出长度不 得大于螺丝外径的1.52-8 螺丝超出螺母之长度应小于螺丝本身之直径.于 3.2mm2-8 用于调整的螺丝未2-8 螺丝牙纹必须符合jis 规定, 倍。且精度须符合6h6g 或 3 级配合。 2-8 骑乘者身体可能触暴露于正常骑乘状态者不受此限。及之处除非加护盖外, 突出长度不得3mm 。项目美 国 c p s c中 国c n s日 本j i s澳 洲a s英 国 b s德 国 d i n加拿大 c a n2-9 钢绳尾端2-9 钢绳尾端均应加护盖或特殊处理 , 以防止丝股分散 ,护盖应夹紧且须承受 0.9kg 拉脱力不得松脱 .2-9 钢绳尾端均应加护盖或特殊处理,以防止丝股分散 ,护盖应夹紧且须承受 1kg 拉脱力不得松脱.2-9 钢绳尾端均应加护盖或特殊处理 ,以防止丝股分散,护盖应夹紧且须承受1kg 拉脱力不得松脱.2-9 钢绳尾端均应加护盖或特殊处理, 以防止丝股分散, 护盖应夹紧且须承受0.9kg 拉脱力不得松脱 .2-9 钢绳尾端均应加护盖或特殊处理,以防止丝股分散, 护盖应夹紧且须承受0.9kg 拉脱力不得松脱 .2-9 钢绳尾端均应加护盖或特殊处理, 以防止丝股分散,护盖应夹紧且须承受0.9kg拉脱力不得松脱 .2-9 钢绳尾端均应加护盖或特殊处 理 , 以 防 止 丝股 分 散 , 护 盖 应夹 紧 且 须 承 受0.9kg拉脱力不得松脱 .2-10 钢绳擦伤2-10钢绳不可擦碰固定的车体零件 , 且应沿着鞘管方向进出,以免发生擦伤 .2-10钢绳不可擦碰固定的车体零件 ,且应沿着鞘管方向进出 ,以免发生擦伤.2-10不得有多余松弛现象,余长依各客户需求另定.2-10 钢绳的安装 ,应保证 其 被擦 伤 的 影 响最小.3 制动系统自行车应装备前后轮制动装3-1 自闸把销轴至闸把3-1 座高3-1 轮距 760mm 的自 3-1 自闸把销轴至闸把3-1手闸握距不得3-1 自闸把3-1 手闸握距置,或单装后轮制动装置.3-1自闸把销轴至闸把中心,其间各点的握距须89mm童车须 76mm3-1 从中点向开口端之握距可略 增 大 , 最 大 增 大 量 须12.7mm3-1 由开口端向内12.7mm之中心 , 其间各点的握距须89mm童车须 76mm3-1 从中点向开口端之握距可略增大,最大增大量须 12.7mm3-1由 开 口 端 向 内12.7mm之间不受此限330mm-470mm握距 70mm 3-1 座高470mm-550mm握距 80mm3-1 座高 500mm以上握距 95mm(闸把尾端外缘算起40mm处,行车握距90mm, 一般童车握距 75mm3-1从中点向开口断之握距可略增大, 最大增大量须 12mm.3-1由 开 口 端 向 内12.7mm之间不受此限制.中心 , 其间各点间的握距须 90mm童车须 76mm3-1 从中点向开口端之握距可略增大,但除了尾部 20mm 处之外不得超过 100mm(前刹车线装右侧,后 75mm童车握距不得 62mm.销轴至闸把中心, 其间各点之握距须90mm童车须 76mm 3-1 从中点向开口端之握 距可略增大 ,间不受此限制 .制.把手套与闸把两端外缘宽度)(前刹车线装右侧,刹车线装左侧)但除了尾部后刹车线装左侧)20mm 处之外不得超过100mm.(前刹车线装右侧 , 后 刹 车 线 装左侧)项目美 国 c p s c中 国c n s日 本j i s澳 洲b s英 国 b s德 国 d i n加拿大 c a n3-2 制闸力3-2手闸制闸力 : 在离闸把开口端 25mm处,施加握力4.5kgf,应能使闸皮触及轮辋表面.3-2脚闸制闸力 : 于脚踏处加力制动 ,制动力与与脚蹬力相反, 制动力与脚蹬力间差应60 , 同时应能独立运转不受驱动机械位置及调整影响。3-2手闸制闸力:在离闸把开口端 25mm 处, 施加握力 4.5kgf, 应能使闸皮触及轮辋表面.3-2脚闸制闸力:于脚踏处加力制动 ,制动力与与脚蹬力相反 ,制动力与脚蹬力间差应60 , 同时应能独立运转不受驱动 机械位置及调整影响。3-2手闸制闸力 : 在离闸把开口端25mm处, 施加握力 (童车 4.5kgf, 成车 6kg) 应能使闸皮触及轮辋表面.3-2 手闸制闸力 :在离闸把开口端25mm处,施加握力4.6kgf, 应能使闸皮触及轮辋表面.3-2 闸皮在 120 3 c 预热 30分钟不得融化起泡.3-2 手闸制闸力 :在离闸把开口端25mm处, 施加握力4.6kgf, 应能使闸皮触及轮辋表面.3-2 闸皮在 120 3c 预热 30分钟不得融化起泡.3-2 手闸制闸力 :在离 闸 把 开 口 端25mm 处,施加握力4.6kgf, 应能使闸皮触及轮辋表面. 3-2闸皮在120 3c预热30分钟不的丧失刹车功能 .3-3 载荷试验3-3自行车整车在确定制动系统 正 确 调 整 后 , 于 闸 把 尾 端25mm处正对把手套的平面方 向施力 45.5kgf, 至少 10 次(如3-33-3自行车整车在确定制动系统正确调整后, 于闸把尾端25mm处正对把手套的平面方向施3-3自行车整车在确定 制动系统正确调整后, 于闸把尾端25mm 处正对把手套的平面方向施3-3自行车整车在确定 制动系统正确调整后, 于闸把尾端25mm 处正对把手套的平面方向施3-3自行车整车在确定制动系统正确调整后 ,于闸把尾端25mm处正对把手3-3 自行车整车在确定制动系统正 确 调 整 后 , 于闸把尾端25mm所施力尚未达到 45.5kg, 闸把就已碰到车把 ,载荷到此为止) , 制动系统不得失去功能 .力 45.5kgf, 至少10次( 如 所 施 力 尚 未 达 到45.5kg, 闸把就已碰到车把,载荷到此为止) , 制动系统不得失去功能力 45.9kgf, 至 少 10 次( 如 所施 力 尚 未 达到45.9kg, 闸把就 已 碰到车把 ,载荷到此为止) , 制动系统不得失去功能力 45.9kgf, 至 少 10 次( 如 所施 力 尚 未 达 到45.9kg, 闸 把就 已 碰到车把 ,载荷到此为止), 制动系统不得失去功能套的平面方向施力45.9kgf, 至 少 10 次(如所施力尚未达 到45.9kg, 闸 把 就已碰到车把 ,载荷到此为止) ,制动系统不得失去功能处正对把手套的平 面 方 向 施 力45.9kgf, 至 少 10 次(如所施力尚未达到45.9kg, 闸把就已碰到车把 , 载 荷 到 此 为止),制动系统不得失去功能项目美 国 c p s c中 国c n s日 本j i s澳 洲 a s英 国 bs德 国 d i n加拿大 c a n3-4 推拉试验3-4在自行车鞍座上加重至少68.1kg, 加力使闸把碰到车把 , 或施力 45.5kgf, 向前后推拉 ,每次向 前 或 向 后推 拉 距 离至 少3-4在自行车鞍座上加 重至少 68.1kg, 加力使闸把 碰 到 车 把 , 或 施 力45.5kgf, 向前后推拉, 每3-4 在 自 行 车 鞍 座 上加 重 至 少60.0kg, 闸把尾端 25mm 处作刹车状施力 35kgf, 向前后推拉 ,每次向前或向后推拉距离至少 80mm, 共3-4 在自行车鞍座上加重至少68.1kg, 加力使闸把碰到车把,或施力45.5kgf,向 前 后 推 拉 ,3-4 在自行车鞍座上加 重至少 70.0kg, 加力使闸把 碰 到 车 把 , 或 施 力18.4kgf, 向前后推拉, 每77mm, 共推拉 6 次,任何具有制动功能的组件均不可松动。次向前或向后推拉距离 至少 77mm, 共推拉 6 次, 任何具有制动功能的组 件均不可松动。推拉 6 次. 任何具有刹车功能的组件均不可松动。每次向前或向后推拉 距离至少77mm, 共推拉 6 次,任何具有制动功能的组件均不可松 动。次向前或向后推拉距离 至少75mm, 共推拉10 次,任何具有制动功能的 组件均不可松动。3-5手闸性能试验3-5 由一体重68.1kg但全重不超过91kg的骑乘者 ,在摩擦系数 1,斜度 1%, 风速 11km/h 条件下 ,于 g.d. 5 以 24km/h 时速 ;g.d. 5 以 16km/h时速 , 其制停距离须4.57m.3-5 制停距离取 4 次平均值计算, 施力点应在闸把尾部 25mm 内, 施力不超过 80kg 为准,体重每增加 4.5kg 可增长制停距离3-5 由一体重 68.1kg 但全重不超过 91kg 的骑乘者, 在摩擦系数 1, 斜度1%, 风速 11km/h 条件下 , 于 g.d. 5 以24km/h 时速;g.d. 5 以16km/h 时速 ,其制停距离须 4.57m.3-5 制停距离取 4 次平均值计算 ,施力点应在闸3-5由一体重70-85kg之骑乘者 , 在摩擦系数1, 斜度1%, 风速 3m/s条 件 下 , 于c.d. 5以24km/h时速 ;g.d. 5 以 16km/h 时速 .其制停距离钳式5.5m; 捏式 15m3.5 制停距离取 5 次平均值计算 , 施力点应在闸把尾部 25mm 内施力 g.d. 5 以 18kg;g.d. 5 以10kgf 为准 , 速度体重增加另以公3-5 由一体重70.0kg 但全重不超过91kg 之骑乘者 ,在摩擦系数 0.5, 斜度 0.5%, 风速 3m/s条件下 , 于 g.d. 5以24km/h时速;g.d. 5 以 16km/h 时速 ,其制停距离须 5.57m.3-5 制停距离取4 次平3-5 由一体重 70.0kg 但全重不超过 91kg 之骑乘者, 在摩擦系数 0.5, 斜度 0.5%, 风速 3m/s 于c.d. 5 以 24km/h时速;g.d. 5以 10km/h 时速 ,其刹停距离钳式 5.5mm, 捏式 15m3.5 刹停距离取5次平均值计算 ,施力点应在闸3-5由一体重70.0kg但全重不超过 91kg之骑者在摩擦系数0.5, 斜度0.5%, 风 速 3m/s, 于 g.d. 5 以24km/h 时速, g.d. 5 以 16km/h 时速其 刹 停 距 离 须 5.57m.0.3m.把尾部 25mm 内,施力不超过 80kg 为准 ,体重每增加 4.5kg 可增长制停距离 0.3m.式计算 .3-5 捏式出水量为4ml/s.均值计算 , 施力点应在闸把尾部25mm内,施力不超过80kg为准 , 体重每增加1.0kg 可增长刹停距离0.7m.把尾部 25mm 内, 施力不超过80kg为准 , 体重每增加 1.0kg可增长刹停距离 0.7m.3-5捏 式 出 水 量 为4ml/s.3-5 刹停距离取4 次平均值计算,施力点应在操纵杆尾部25mm内施力不超过 80kg为准 ,体重每增加1.0kg可增长刹停距离0.7m.项目美 国 c p s c中 国c n s日 本j i s澳 洲a s英 国 b s德 国 d i n加拿大 c a n3-6 脚闸性能试验3-6将车轮向前转动半至一圈 时, 沿其切线方向于脚踏施力, 随着脚蹬力由9.1kg逐渐增至32kg, 其所产生的制闸力至少须 18kg.3-6 制停距离取4 次平均值 ,应4.57m3-6将车轮向前转动半 至一圈时 ,沿其切线方向于脚踏施力 ,随着脚蹬力由 9.0kg 逐渐增至 32kg, 其所产生的制闸力至少 须 18.5kg.3-6 制停距离取4次平c.v. 最大齿速比 =fr.v. 最大齿cd=2.54* *速比 *车轮直径3-6 将车轮向前转动半至一圈时 , 沿其切线方向于脚踏施力,随着脚蹬力由 9.2kg 逐渐增至31.6kg, 其所产生的制闸力至少须18.4kg, 3-6 制停距离取4 次平3-6将车轮向前转动半 至一圈时 ,沿其切线方向于脚踏施力,随着脚蹬力由15.3kg逐 渐 增 至30.6kg, 其所产生的制闸力至少须 15.3kg,3-6 制停距离取4次平3-6 将车轮向前转 动半至一圈时,沿其切线方向于脚踏施 力 , 随 着 脚 蹬 力 由10.2kg逐 渐 增 至30.6kg, 其间制闸力线性变化差异应在均值 ,应 5.5m均值 ,应 5.5m3-6 在脚踏中心点施力20% 以内 , 施力达30.6kg, 时刹车力须15.3kg, 呈刹车状态15秒, 重复 10 次,刹车系统 15.3kg3-6 制停距离取4均值 ,应 4.57m不得损坏 .次平均值 ,应 5.5m3-6当施以14.3kg/km驱动扭距时其驱动与刹停 间角度需 60 3-7 童 车 脚 闸性能试验3-7 随着脚蹬力由4.5kg 逐渐增加到23kg时,脚蹬力与制闸力之比应不得大于2:1.3-7随 着 脚 蹬 力 由4.5kg逐 渐 增 加 到23kg 时,脚蹬力与制闸力 之 比 应 不 得 大 于2:1.4 转向系统4-1 把 立 管 插入标记4-1 把立管插入标记为一永久性标示 ,应距离把立管的最下端( 不 含乌司), 至少 为其直径之4-1 把立管插入标记为一永久性标示,应距离把立管的最下端( 不含 乌4-1 把立管插入标记为一永久性标示 ,应距离把立管的最下端( 不含乌司 )至少为 60mm 以上 .4-1 把立管插入标记为一永久性标示,应距离把立管的最下端(不含4-1 把立管插入标记为一永久性标示,应距离把立管的最下端( 不含 乌4-1 把立管插入标 记为一永久性标示, 应距离把立管的最2.5 倍距离 .司),至少为其直径之2.54-1 把立管标记下端一倍直径的乌司 ), 至少为其直径之司), 至少为其直径之2.5下端 (不含乌司), 至4-1 把立管标记下端一倍直径的长度上应保持与上端同强度倍距离 . 4-1 把立管标记下端一长度上应保持与上端同强度.2.5 倍距离 .4-1 把立管标记下端一倍距离 .4-1 把立管标记下端一少 为 其 直 径 之65mm以上倍直径的长度上应保持倍直径的长度上应保倍直径的长度上应保持4-1 把立管标记下与上端同强度.持与上端同强度.与上端同强度.端一倍直径的长度上应保持与上端同强度 .项目美 国 c p s c中 国c n s日 本j i s澳 洲a s英 国 b s德 国 d i n加拿大 c a n4-2 把横管4-2 车把两端内侧连线距离应大于350mm 小 于 700mm.4-2 车把两末端位置须与自行4-2 车把两端内侧连线距离应大于350mm小于 700mm. 4-2 车把两末端位置须4-2 车把两端内侧连线距离应大于 450mm 小 于 600mm.4-2 车把两末端位置须与自行车纵向轴对称 , 当鞍座处于最低位置4-2 车把两端内侧连线距离应大于400mm小于 660mm. 4-2 车把两末端位置须4-2 车把两端内侧连线距离应大于350mm小于 700mm. 4-2 车把两末端位置须4-2 车把两端内侧连 线 距 离 应 大 于350mm小于700mm.4-2 车把两端内侧连线距离应大 于 350mm 小于 700mm.车纵向轴对称, 当鞍座处于最低位置而车把处于最高位置时,车把 末 端 不 可 高 出 鞍 座 面400mm.4-2 车把两末端须加覆盖物且须能承受7kg 的拉脱力 .4-2 车把之旋转左右角度不得小于 60 .4-2 车 把 须 能 承 受 成 车506kg-cm, 童车 235kg-cm 之扭距 ( 锁 紧 扭 距 不 得 高 于185kg-cm) 无滑动或损坏现象 .与自行车纵向轴对称,当鞍座处于最低位置而车 把处于最高位置时, 车把末 端 不 可 高 出 鞍 座 面400mm.4-2 车把两末端须加覆盖物且须能承受7kg 之拉脱力 .4-2 车把之旋转左右角度不得小于60 .4-2 车手须能承受成车450kg-cm,童车230kg-cm之扭距 (锁紧扭距不得高于167kg-m) 无滑动或损坏现象.而车车把处于最高位置时,车把末端不可高出鞍座面400mm.4-2 车把两末端须加覆盖物且须能承受 7kg 之拉脱力 .4-2 车把之旋转左右角度不得小于 60 大于 180 .4-2 车把须能承受成车500kg-cm 之 扭 距 ( 锁 紧 扭 距 不 得 高 于200kg-m) 无滑动或损坏现象.与自行车纵向轴对称, 当鞍座处于最低位置 而车把处于最高位置 时 ,车把末端不可高出鞍座面 400mm.4-2 车把两末端须加覆盖物且须能承受7kg 之拉脱力 .4-2 车把之旋转左右角度不得小于60 .4-2 车把须能承受成车506kg-cm童车235kg-cm之扭距 ( 锁紧 扭 距 不 得 高 于185kg-m) 无滑动或损坏现象 .与自行车纵向轴对称,当鞍座处于最低位置而车 把处于最高位置时,车把末 端 不 可 高 出 座 垫 面400mm.4-2 车把两末端须加覆盖物且须能承受7kg 之拉脱力 .4-2 车把之旋转左右角度不得小于60 .4-2 车把须能承受成车506kg-cm童车235kg-cm之扭距 ( 锁紧扭距不得高于185kg-m) 无滑动或损坏现象.4-2 车把两末端位置须与自行车纵向 轴对称 ,当鞍座处于最低位置而车把处 于最高位置时,车把末端不可高出座垫 面 400mm.4-2 车把两末端须加覆盖物且须能承受 7kg 之拉脱力 . 4-2 车把之旋转左右 角 度 不 得 小 于60 .4-2 车把须能承受成车506kg-cm童车 235kg-cm之扭4-2 车把两末端位置须与自行车纵 向 轴 对 称 , 当鞍座处于最低位置而车把处于最高 位 置 时 , 车 把末端不可高出座垫面 400mm.距(锁紧扭距不得高于 185kg-m) 无滑动或损坏现象 .项目美 国 c p s c中 国c n s日 本j i s澳 洲a s英 国 b s德 国 d i n加拿大 c a n5 脚踏构造5 脚踏应左右各一且对称,左踏左牙纹 , 右踏右牙纹.无法作固定面则须具有双踏面及止滑装 置, 单踏面须有随时向的之功能.5 脚踏前后须装反光器(装有定趾器者可单面), 其颜色为无色或琥珀色,童车可不装脚踏 反光器 .5 脚踏应左右各一且对称, 左踏左牙纹,右踏右牙纹 . 无法作固定面则须具有双踏面及止滑装置, 单踏面须有随时向上之 功能。5 脚踏前后须装反光器(装有定址器者可单面),其颜色为琥珀色.5脚踏应左右各一且对称, 左踏左牙纹 ,右踏右牙纹. 无法作固定面则须具有双踏面及止滑装置,单踏单面须有随时向上之功能。5脚踏前后须装反光器(装有定趾器者可单面), 其颜色为琥珀色且须为嵌入型 .5 脚踏应左右各一且对称左踏左牙纹右踏右牙纹无法作固定面则须具有双踏面及止滑装置 ,单踏单面须有随时向上之功能。5 脚踏前后须装反光器(装有定趾器者可单面) 其颜色为琥珀色且须 有 as mark 标示 .5脚踏应左右各一且对 称左踏左牙纹右踏右牙 纹无法作固定面则须具 有双踏面及止滑装置,单踏单面须有随时向上之 功能。5脚踏前后须装反光器( 装有定趾器者可单面) 其颜色为琥珀色且须有 bs mark 标示 .5脚踏应左右各一 且 对 称 , 左 踏 左 牙纹 , 右踏右牙纹. 无法作固定面则须具 有双踏面及止滑装 置,单踏单面须有随时向上之功能。5脚踏前后须装反光器 (装有定趾器者可单面 ), 其颜色为琥珀色6 定趾器6 定趾器应牢固的固定在脚踏上 , 此种脚踏可无须装踏面; 可装或不可装定趾 器的脚踏则须踏面 与止滑装置 .6 定趾器应牢固的固定在脚踏上 ,此种脚踏可无须装踏 面;可装或不可装 定趾器的脚踏则须 踏面与止滑装置6 定趾器应牢固的固定在脚踏上,此种脚踏可无须装踏面 ;可装或不可装定趾器的脚踏则须踏面与止滑装置6 定趾器应牢固的固定在脚踏上 ,此种脚踏可无须装踏面; 可装或不可装定趾 器的脚踏则须踏面 与止滑装置6 定趾器应牢固的固定在脚踏上 ,此种脚踏可无须装踏面; 可装或不可装定趾 器的脚踏则须踏面 与止滑装置6 定趾器应牢固的固定在脚踏上,此种脚踏可无须装踏面 ;可装或不可装定 趾器的脚踏则 须踏面与止滑 装置7 传动链条7 链条在链轮上传动时,不应卡住 或 咬 合 , 其 抗 拉 强 度 在817kg 以上 ,童车 636kg 以上 .7 链条在链轮上传动时, 不应卡住或咬合, 其抗拉强度在 817kg 以上 .7 链条在链轮上传动时,不应卡住或咬合 ,其抗拉强度在820kg以上 ,也不可太松太紧,必要时得装调链7 链条在链轮上传动时,不应卡住或咬合,其抗拉强度在816kg以上.7 链条在链轮上传动时, 不应卡住或咬合, 其抗拉强度在 817kg 以上.7 链条在链轮上传 动时 ,不应卡住或咬合 , 其 抗 拉 强 度 在817kg 以上.项目美 国 c p s c中 国c n s日 本j i s澳 洲a s英 国 b s德 国 d i n加拿大 c a n8 链罩8 单速自行车应装有链罩,且前端覆盖须90 , 链罩应向后伸展到距后轮轴8mm 处, 后轮前宽为链宽2 倍, 尾端为链宽1/2, 并能防止 9.4mm l76mm 圆棒 ,从自行车装链条的一侧,8 单速自行车应装有链 罩 , 且 前 端 覆 盖 须 90 ,链罩应向后伸展到距后轮轴8mm处, 后轮前宽为链宽2 倍,尾端为链 宽1/2, 并 能 防 止8 单速自行车应装有链罩, 且前端覆盖须 90 ,链轮装外变速器或弹簧张力盖 (disc) 者不受此限 .8 单速自行车应装有链罩 ,且前端覆盖须 90 , 链轮装外变速器或弹簧张力盖(disc) 者不受此限 .8 单速自行车应装有链罩 , 且 前 端 覆 盖 须 90 ,链轮装外变速器或弹簧张力盖(disc) 者不受此限 .链条与链轮交点至 链 罩 距 离 至 少 须8 单速自行车应装 有链罩 ,且前端覆盖须 90 ,并能防止9.5mm l75mm 圆棒自链罩外侧任何 点试靠均不被带入.在与链轮法线45 范围内的9.4mm l76mm圆 棒 ,25mm.任何方向上卡如链轮与链条的从自行车装链条的一侧,上部啮合处 .在与链轮法线45 范围内的任何方向上卡如链轮与链条的上部啮合处.9 多级飞轮应装有挡盘,防止因9 多级飞轮应装有挡盘,9多级飞轮应装有挡盘,防止因调9多级飞轮应装有挡9 多级飞轮应装有挡盘,9多级飞轮应装有9 多级飞轮应装调速不当或拔链器损坏时,造防止因调速不当或拔链速不当或拔链器损坏时,造成传动盘 ,防止因调速不当或防止因调速不当或拔链挡盘 ,防止因调速不有挡盘 , 防止因9 拔链挡盘成传动链条嵌入或卡住后轮.器损坏时 ,造成传动链条嵌入或卡住后轮.链条嵌入或卡住后轮.拔链器损坏时,造成传动链条嵌入或卡住后 轮.器损坏时 ,造成传动链条嵌入或卡住后轮.当或拔链器损坏时, 造成传动链条嵌入 或卡住后轮 .挡盖直径须大于后轮最大 齿外径 20mm 以上 .调 速 不 当 或 拔链器损坏时 , 造成 传 动 链 条 嵌入或卡住后轮 .10 车胎10 须以高 3.2mm字体塑上建议压力, 并充气达建议压力110% 再进行车圈试验,须承受205kg 车胎不得变形.10 须以高 3.2mm 字体塑上建议压力 , 并充气达建议压力 110% 再进行 车 圈 试 验 , 须 承 受205kg 车胎不得变形 .10 将车轮充气至指定胎压, 水平放置 ,然后对车轮轴施加200kgf 垂直负荷 ,经 30 秒后,车胎与钢圈结合不得脱离.10 充气至指定胎压放置48小时不得漏气 .10 使用者必须可由气嘴直接量侧气压.10 轮胎的建议充气压力必须模塑在侧壁且入胎后仍很容易识别.10充 气 至 指 定 胎 压110%, 放置5 分钟后车胎在钢圈上要保持原状.10依轮圈宽不同, 须符合下列压力32mm以下,4.5bar32-37mm,4.0ba r37-44mm,3.5ba r44-47mm,3.5bar10 轮胎 的建议充 气 压 力 必 须模 塑 在 侧 壁 且入 胎 后 仍 很 容易识别 .项目美 国 c p s c中 国c n s日 本j i s澳 洲a s英 国 b s47mm以上 , 2.5bar德 国 d i n加拿大 c a n11 车轮11-1 前后轮直线容许偏差11-1前后轮直线容许偏11-1前后轮胎与前后叉骨内侧的11-1 车轮偏摆11-1 车轮偏摆11-1 车轮偏摆11-1 车轮偏摆11-1 两轮对准27 11mm差间隙须3mm, 与钢圈边缘间隙 1.5mm 1.5mm 1.5mm 1.5mm26 10mm27 11mm须 5mm.11-1车轮转至任何位11-1 有装置钢圈刹车的,11-1 上下左右偏摆11-1上下左右11-1车轮转至任何位置时,车胎与前叉或车架上任何部件之26 10mm11-1车轮转至任何位置11-1 车轮偏摆 : 1.5mm 以内置时 ,车胎与前叉或车架上任何部件之间的上 下 左 右 偏 摆 须 2mm; 无 装 置钢 圈 刹 车4mm偏摆 4mm.间的间隙须 1.6mm 11-1 车轮偏摆 : 1.5mm 以内 .时, 车胎与前叉或车架上任何部件之间的间隙须 1.6mm间隙须 2mm.的 , 上 下 左 右 偏 摆 须4mm11-1 车轮偏摆 : 1.5mm 以内(结合点不算 )11-2 钢圈11-2 施力 204kgf保持 30 秒,11-2施力204kgf保持11-2 施力 204kgf 保持 30 秒, 不得11-2 施力 204kgf 保持11-2施力 204kgf保持除去负荷装在车架上运转应顺适,无粗糙感 .30秒, 除去负荷装在车架上运转应顺适, 无粗糙感.变形11-2 施力 18.2kgf 于钢圈之一点1分钟 ,其变形量不可超过1.5mm.30 秒,除去负荷装在车架上运转应顺适,无粗糙感 .30 秒除去负荷 , 装在车架上运转应顺适 , 无粗糙感.11-2 施 力 18.2kgf 于 钢圈之一点 1 分钟 , 其变形量不可超过 1.5mm.12 花鼓12-1 锁紧装置12-1 后 轮 : 锁 至280-320kg-cm之规定扭力 ,沿轮轴移出方向对称地施加一个181kg 的力 ,为时 30 秒,后轮轴与车架间不得有相对位移.12-1 前轮 :锁至 240kg-cm 之规定扭力 ,须能承受 173kg-cm 之拆卸力矩 .12-1后轮:锁至280-320kg-cm之 规 定扭力 , 沿轮轴移出方向对称地施加一个181kg的力,为时 30 秒,后轮轴与车架间不得有相对位移. 12-1前轮:锁至240kg-cm之规定扭力,须能承受173kg-cm之12-1 后轮 : 锁紧扭力须能承受280kg-cm 以上 .12-1 前轮 : 锁紧扭力在 200kg-cm 内于无安全华司之状态下 ,沿花鼓轴取出方向施加 50kg 的力, 前轮固定位置不可位移 .12-1后轮 : 锁紧螺冒或螺丝轮轴由手紧到 全部锁紧至少须转动180 以上12-1 前 轮 :锁 至240kg-cm之规定扭力须能承受 173kg-cm之后退扭力 .拆卸力矩 .项目美 国 c p s c中 国c n s日 本j i s澳 洲a s英 国 b s德 国 d i n加拿大 c a n12-2 快 卸 装 置(q/r hub pin 及q/r seat pin)12-2快卸装置应可由调整杠 杆位置而锁紧,且须有指示杠杆是否锁紧之标示, 其锁紧力量应能于勾爪或接头压出花印.12-2快速装卸装置应可 由调整杠杆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预应力工程施工进度优化方案
- 光山县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语文期末学业展示考题及答案
- 农村供水提升工程施工方案
- 2025年机械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租赁车间合同范本(含设备搬迁及运输服务)
- 2025年现代汉语下册试题及答案
- 污水处理厂扩建及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工程方案
- 房屋租赁合同签订租赁保证金缴纳及退还流程详解
- 零碳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建设工程方案
- 500MW光伏项目建筑工程方案
- 2024工勤人员考试公共课程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原理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原理模板
- 质量教育培训计划方案
- 产品追溯及模拟召回演练计划
- 访学归来讲座课件
- Stata统计分析与应用(第3版)
- 设备使用维修和检修技术通则
- 《酸辣土豆丝制作》课件
- 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方案
- 《肠造口术后并发症护理研究进展综述》7400字
- 建设用地报批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