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目录字样居中,该页的顶行,小四号黑体加粗。引言 .5一、环境侵权的概念及特征 .6 (一)、环境权和环境侵权的概念 .6 1、环境权的产生 .6 2、环境侵权的概念 .6 (二)、环境侵权的特征 .8 1、主题方面的特征 .8 2、客体及原因行为与侵害过程方面的特征 .8 3、内容方面的特征 .9二、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9(一)归责原则体系 .91、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中过错责任的确立 .102、过错责任缺陷 .103、过错责任原则的调整 .10(二)环境侵权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确立 .11 1、无过错责任的确立 .11 2、无过错责任在环境法中的适用 .12三、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12(一)污染环境的行为 .13(二)损害事实 .13 1、财产损害 .14 2、人身损害 .14 3、精神损害 .14(三)因果关系 .14四、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责任承担方式 .15 (一) 排除妨害 .15 1、停止侵害 .16 2、排除妨碍 .16 3、消除危险 .16(二) 赔偿损失 .16 1、赔偿的形式 .16 2、赔偿的范围 .17五、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 .18(一)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抗辩事由概述 .18 1、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中抗辩事由的概念 .18 2、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中抗辩事由的分类 .18(二)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具体抗辩事由 .18 1、不可抗力 .18 2、第三人过错与受害人过错 .19 3、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19总结 .21参考文献 .22致谢 .23目录内容为五号宋体,不包括摘要,包括绪论、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摘 要摘要字样小四号黑体加粗居中。 二十世纪以来在词句开头,空四个字符吗,两个字的位置。,环境问题日益泛滥。环境污染、生态破环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人们在运用经济、政治、行政等手段解决和探讨环境问题的同时,也开始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环境问题,运用法律手段,可以维护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可以增强企事业单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群众。本人从环境权的产生衍生出对环境民事责任的概念及特征、归责原则、构成要件、抗辩事由、责任方式进行论述。环境权具有主体的不平等性和不可互换性,原因行为在价值上判断上的妥当性,侵害过程的间接性、持续性与复杂性,损害后果的潜伏性、滞后性、难消除性和广泛性的特点,这决定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特殊性。确定环境民事责任制度,有利于对环境侵权人的受害人进行更好的民事救济,以实现民事责任的公平承担,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摘要内容五号宋体,400字以内。关键词关键词小四号黑体加粗,居左。:环境民事责任,环境侵权,无过错责任,因果关系关键词内容,五号宋体AbstractSince twentieth century the grow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ge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human beings.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economical damage has become the significant problem. Environment problems have been solved by means of economy、politics、administration etc. Meanwhile, also the civil law has exclusive function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Solve the problem by the civil law, also through investigating and affixing the responsibility for environment infringement consciousnes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enterprise can be enhanced, the common people can be educated.This thesis comments on environmental torts, then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tort, the liability of environment tort, the requirement of environmental tort, the requirement of counterplea, the pattern of the civil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torts. Environmental torts have the traits of inequality, difficult to make judgments of cause and value, indirect and sustaining of infringement, latency and unrecoverable of the damage results. Which lead to the exclusive property of the civil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torts. Determine the environmental civil liability system and help to environmental infringer victim better civil relief,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ivil liability of the fair bear,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Environmental civil liability ,Environmental torts, Nofault liability, Causality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引 言引言小四号黑体加粗,整篇文章行间距1.5倍 在工业如此发达、我国对外开放经济建设的二十余个年头,国内工业也得到了发展,成为了“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有成为“世界垃圾场”的兆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是我国的问题,而成为了世界性的问题,如今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触目惊心,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环境的日益恶化在运用其他手段无法解决,也开始运用法律的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法律手段成为了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导致了环境侵权的频繁发生,带给了人类生活的极大危害,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健康到来了极大的威胁。 环境侵权在我国是一种新的侵权形式出现,各方面的法律以及救济手段都还极不成熟,希望通过这篇论文的探讨对完善我国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献绵薄之力。本文从环境权的产生和对环境权的解释入手,通过分析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及抗辩事由等方面,指出目前我国环境侵权民事制度的不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环境、保障受害人的权益的目的,从而使经济和环境之间协调发展。内容:小四号宋体。 一、环境侵权的概念及特征一级标题四号黑体。 (一)环境权和环境侵权的概念二级标题小四黑体。 1、环境权的产生三级标题和内容一样,小四号宋体。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也日趋严重,污染行为和破环行为逐渐引起了人类的警觉和重视,进而将环境权提出和扩充到环境法体系中。在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开始了对环境权的讨论和研究。1960年,原联邦德国的一位医生就有些国家向北海倾倒放射性物质的时间向欧洲人权委员会提出控告,认为倾倒行为违反了欧洲人权条约中有关保障清洁卫生的环境规定。以此为开始,引发了各国对于是否应该将环境权益加入欧洲人权清单的大讨论。在1960年,美国也掀起了一场举世瞩目的争论,即对于环境的保护和环境权益的维护。1966年,联合国首次展开了“公民要求保护公共环境,要求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的法律依据”的大讨论。 环境权作为一项基于人权最终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充分接受是在20世纪70年代,是继诺贝尔奖获得者雷诺.卡辛在其发表的东京宣言中,把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在法律中确立下来。1972年,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该宣言庄严宣告:“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尊重的福利的环境中,享受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 我国1982年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我国的根本大法对公民享有的环境权和环境权益做出实质性的规定。环境保护法第一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制定本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等法律,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权的保护做出了规定。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承担民事责任。”可见,我国在对环境权立法上的确立,为环境侵权的受害者寻求法律救济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同时也对环境权以及环境保护在我国环境法律体系中确立下来。内容小四号宋体。 2、环境侵权的概念 “侵权”在各国民法中通过不同语言对其进行表示,英语为“tort”,拉丁语为“delictum”,德语为“unerlanbteHandlung”,法语为“delit”,在这些语言表明,侵权行为是一种社会所不容的行为。1、杨立新主编:侵权行为法案例教程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版 第5页脚注的话请参照以下脚注,内容具体到页。 研究环境侵权首先得对侵权行为进行界定,侵权行为概念存在广义和狭义说。狭义的侵权行为概念以过错为核心确立,也就是说,侵权行为是一种行为人实施的过错行为。广义的侵权行为认为侵权行为是产生责任的依据,包括因行为人的过错而导致的侵权行为和基于法律的规定而产生的责任。也就是说,侵权行为不仅包括过错行为责任,还包括行为人依据公平原则产生的责任和无过错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3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可见我国民法通则采纳了广义侵权行为说,包括了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 “环境,就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周围的情况和条件。”2、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出版社1983年版 第490页但是就法律意义上讲,则有不同的含义。我们所指的环境,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影响的周围自然因素。依照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引起自然因素的总体的不良变化,就称为环境污染或破坏环境。”3、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 有关环境侵害的法律思想、法律规范古已有之,古代我国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法规,甚至没有“环境保护”一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在其著作法律中指出:“水不可用受到任何药物污染,因此需要法律保护如下:任何故意污染者除赔偿之外,应负责使用任何规定的方法来净化水的源头或容器。”4、参见王明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早期对于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只是小模的,对于人类生存发展并未构成实质性的威胁。环境问题的突出和恶化,是从近代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开始的,由于使用大机器生产,大量使用煤、石油等能源,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的这种改造行为与和谐的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环境公害时间不断发生。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保障环境的法律法规应运而生。 环境侵权是指因行为人从事生产生活造成环境污染,使他人的人生、财产和其他权益受到损害,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从该概念中,不难看出将环境权或环境权益作为环境侵权的客体,而环境侵权是侵权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私法范畴,主要保护人身权和财产权,强调对私权的保护;而环境权益其本质为公共利益的维护,是私法无法解决的。就归责原则而言,民法通则确定污染的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原则,不以行为的违法性为构成要件。而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包括过错原则和无过错原则。 (二)、环境侵权的特征 作为现代社会特有的权益侵害现象,环境侵权不同于一般的侵权行为,环境法学家金瑞林先生把环境侵权的特征概括为主体不平等、侵害对象的广泛性、合法性、连续性和不确定性、侵害程度及范围为严重的社会权益侵害。5、金瑞林:环境侵权与民事救济兼论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环境科学1993年第三期194页公害法学者邱聪智教授把侵权行为特征概括为不平等性、不确定性、延长性、合法性、综合性。6、参见邱志聪:公害法原理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84年版 第1922页环境侵权是对各式各样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所产生权益侵害的总称。所谓环境侵权的特征,从总体上而言,其相对于现实生活中各种具体的环境侵权形态有一定的伸缩性与相对性。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我认为环境侵权的特征应从环境侵权的主体、客体及原因行为、内容等方面作出对于环境侵权特征的探讨。1、 主体方面的特征。(1) 当事人地位事实上的不平等及行为人与受害人实际地位的不平等。代资本主义正处于自由发展时期市场经济多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在他们之间经济相差大。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工商业日益发达,企业规模呈现大型化,在组织大生产时造成的危险和危害也随之显现出来,例如矿山造成农作物灾害,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污染环境等,在这一侵权现象中,加害人多为具有特殊经济、科技、信息实力和法律地位的工商企业和企业集团,而受害人多位欠缺规避能力和抵抗能力的普通市民和农民,具有事实上的不平等性。(2) 环境侵权的主体不仅包括当代人,而且可能包括后代人,甚至当代人侵害的完全是后代人的环境权益。2、 客体及原因行为与侵害过程方面的特征。(1) 环境民事侵权侵害对象具有广泛性与复合性。传统侵权直接作用于受害人的人身或者财产,环境侵权则通过环境这一中介作用于人身及财物。(2) 原因行为的在价值判断上的社会妥当性,传统的侵权行为直接作用于受害人的财物,在道德和法律的价值判断上,是没有价值的,应收到制裁。而环境侵权行为的发生,伴随着经济发展造成环境侵权的原因事实。如排放煤烟、倾倒废物等,本身是为人、社会创造财富,却因为侵害行为而被禁止,可见环境侵权不能认定是一种无价值的事实和行为。3、 内容方面的特征。(1) 宏观上环境侵权行为具有价值双重性。传统的侵权行为,其行为本身在法律规范的价值判断上就是一种吴价值行为,其行为本身就具有违法性。而环境侵权行为可能在技术规范和行政管理上是合法的,其伴随着合法的生产活动而产生。(2) 环境侵害具有持续性、潜在性及不明确性。传统侵权一般为一次性损害;而环境侵权往往不能立即被受害者发现,具有持续性和不明确性,举证往往也比较困难。二、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环境民事责任中的“归责”是指责任的归属,即应由谁来承担责任。归责原则是归责的规则,确定行为人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贯穿于整个民事责任制度。环境侵权的归责指的是实施环境侵权的行为人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时,应当依何种规则使其承担责任。它解决的是侵权民事责任的基础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判断过程,目的是为责任的成立与否寻求根据和标准。 (一)、归责原则体系 随着现代侵权行为的发展,一元或二元的归责体系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王利明教授认为归责原则包括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孔祥俊教授认为包括过错责任原则、危险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台湾学者王泽鉴则认为包括过错责任原则、无过失原则及衡平原则。7、曹明德:环境侵权法 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142页1、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中过错原则的确立。 过错责任是在否定古代法的加害责任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氏族之间的侵害往往通过“血亲同态复仇”的方式解决,此为加害行为的一种,即不考虑加害人主管有无过错,有加害事实就有责任。正如王泽鉴先生所说:“在初民时期,人之行为多本于直觉,鲜有发于理智。受有损害,即予报复,行为人是否有故意或过失在所不问,一律以行为之结果为准,故为结果责任。”8、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0页过错责任原则又称过失责任原则,源于罗马法。其基本涵义是指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充分必要条件,即行为人只对其过错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承担民事责任,若行为人主观上无过错,即使其行为造成损害,也不承担民事责任。进入中世纪,封建的地方法规和教会取代了罗马法的地位,加害责任死灰复燃。但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呼唤过错责任,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罗马法开始影响整个欧洲大陆,继而影响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和1383条规定了过错责任,而在1384条中体现了无过错责任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从而确立了过错原则在我国法律中的地位。2、 过错责任原则缺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对于自然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开始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挥在那,出现一系列的侵权行为,在归责原则的适用中过错责任原则的弊端日益显露。表现为:(1)、过错责任的主要目的在于对侵犯权利的行为进行惩罚,关心行为本身是否具有非难性,不考虑其他因素。(2)、过错责任坚持无过错无责任,强调行为人主观意志,从而使受害人举证困难而不能得到补偿。进而不利于权利保护。(3)、过错责任要求行为的违法性,但是环境侵权行为中行为本身不违法甚至合法的侵权行为仍然存在。3、 过错责任原则的调整。 以上这些局限都要求对过错责任做出调整,“否则,不仅个人的财产损害和人身伤害无法得到及时、充分的补偿,而且势必使高度社会化的生产秩序遭到破坏,甚至还会放纵现代科学技术给社会生产力的健康发展和人类生存带来某些危险因素。”9、常纪文:环境法律责任原理研究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22223页鉴于过错责任的种种弊端,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在各国环境立法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从“过失客观化”、“违法视为过失”、“过失推定论”以至最终导致无过错责任的发展过程。 过失客观化是从主观过失到客观过失的的转变,使过失责任主义在形式上得以维持,过失的概念已经开始脱离“心理状态”、“意思自由”。从而迈出了归责原则社会化的第一步。违法视为过失以违法性的存在而认定过失成立,在判断上,将过失和违法加以区分,在“违法视为过失”主张过失中,是利益衡量的结果。过失推定即为因违法行为人致人损害,如不能证明自己主观上没有过错,就被推定为有过失,要承担民事责任。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二元归责体系更为合理。即为过错归责原则和无过错归责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和第3款分别规定了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 (二)、环境侵权中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确立 1、无过错责任的确立 无过错责任又称无过失责任,德国法称为危险责任,普通法国家称为严格责任。所谓无过错责任是指在损害发生后,不论行为人主观上又无过失,均应对已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环境法的无过错责任则是指一切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或个人,只要自己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即使主观上没有过失,也应对其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 在立法上,无过错责任最早源于1838年德国的普鲁士铁路法,该法规定:“铁路公司所运输的人和物,或因转运之故对别人的人和物造成损害,应负赔偿责任。容易致人损害的企业,虽企业主毫无过失,也不得以无过失作为免除责任的理由。”英美法系国家通过立法和判例确立无过错责任,而大陆法系国家是由民法或特别法予以明确规定,确立了无过错归责原则的适用。2、 无过错归责原则在环境法中的适用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为弥补过错责任的不足,解决工业化社会中的一系列新型的侵权行为所带来的挑战。德国法上的无过错责任大都体现在其单行法规中,1959年的原子能法规定了核物质生产和裂变设施的无过错责任。1990年环境损害责任法规定:“一切排放出各种固体或液体物质、烟、臭气、煤气、震动、射线、噪音或类似情形造成他人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的,该设施的营运人都要负责。”10、德罗伯特 霍恩、海因 克茨、汉斯 G 莱塞著,楚建译:德国民商法导论中国大百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7页大陆法系各国则通过法律解释和单行法规的形式确定了无过错责任。 我国立法来看,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该款确立了适用一般民事侵权行为的过错责任原则。但是,同条第三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该款规定了我国特殊侵权行为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显然该条款是用于环境侵权这样的特殊侵权行为。我国环境立法中最早在1982年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中确立无过失原则,1984年的水污染防治法确立了我国公害赔偿的无过失责任的“立法模式”,1989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也重复了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因此,无过错责任在我国环境立法上体现了内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反映了当代侵权行为的发展趋势,符合环境侵权无过错责任的世界潮流和各国环境立法上的通制。11、曹明德:环境侵权法 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155页三、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环境侵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行为,其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与一般民事侵权的构成要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侵权行为构成要件是构成侵权行为必须具备的条件。也就是说构成要件是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依据。从各国的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可以看出,各国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是各不相同的,以法国为代表的国家主张三要件说和以德国为主的主张四要件说。三要件说认为侵权民事责任的基本要件是:过错、损害、过错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四要件说认为是:行为的不法性、损害、不法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人过错。在本论文中,采用三要件说,及认为不法性不能成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从立法上看,虽然我国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污染环境的行为应当是“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规定”的行为,但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一款中规定:“造成环境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从民法公平原则来看,也不能把排污行为的违法性作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要件。 综上所诉,认为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三,但表述与以上所述的三要件有所不同:即行为人实施了污染环境的行为、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污染环境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中间存在因果关系。 (一)、污染环境的行为 污染环境的行为是指由于行为人在社会生产活动中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行为。要让行为人承担环境侵权民事责任,行为人必须实施了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破坏的行为。从而发现危害环境的行为表现为两种方式,即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当事人是否应承担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要首先认定当事人是否实施了污染环境的行为。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以及工业化的局限性,在生产和生活中不可能完全避免排放“三废”等环境污染物。从发展经济、保障生计和保护环境的综合考虑,一些排污行为不一定被认为是环境污染的行为,而只有是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危害和危及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环境时,才被认为是污染环境行为,即使在排放标准内排放而致公共财产或他人财产、人体健康损害的行为也是污染环境的行为。 (二)、损害事实 损害事实是环境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这种后果对于侵害行为的对象是不利的,表现为财产损害、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任何人只有因其行为污染环境并导致了他人财产损害、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时,才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将损害事实作为侵权的构成要件是侵权行为的本质和社会功能所决定的,填补损害是其基本功能,“基于公平正义的理念,其主要目的是在被害人的损害能获得实质完整迅速的填补”12、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8页,使其尽可能的恢复到受损害前的状态。“民事责任之目的,在乎填补被害人之损害,故非有损害之发生,虽有加害行为,亦不能成立侵权行为。”13、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修订2版,第138页1、 财产损害 财产损害是污染环境的行为对权利主体造成的可用财产来直接衡量的财产和人身权方面的经济损失,即财产损害一般可以用金钱来计算实际损失。 财产损害的发生也是针对权利人的财产发生,如化工厂排放的污水造成附近农民的农作物减产或者绝收所造成的损失。有的是由于侵害他人人身导致的财产的减少或不利益。如排放的废气造成公民的疾病而所产生的误工费等。 财产损害分为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即权利人的行为直接侵害受害人的财产和权利,致使其财产的减少。间接损失则为受害人应当得到的利益因为环境污染行为而没有的到,故直接和间接损失都应得到全面的赔偿,也就是说也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2、人身损害 人身损害是污染行为致使他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和身体权受到侵害,造成他人死亡或者伤残的后果。人身损害中,受害的主体只能自然人。当该物质性的人格权收到侵害时,导致受害人的生命、身体或者健康收到侵害,造成死亡或者伤害,其本质是侵害了受害人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也应得到相应的赔偿,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3、 精神损害 不法侵害他人人格权,受害人因此而蒙受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精神损害的主体也只能是自然人。如某工厂周围的居民长期受到噪声的污染导致失眠、头疼等症状,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无法以金钱来衡量则构成了精神损害,也应承担赔偿责任。 (三)、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污染环境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中间存在因果关系。“在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主要是加害人的加害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害后果之间的客观联系。”14、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页 环境侵权的因果关系是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即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的行为和特定被害者所蒙受的损失之间具有个别的、事实上的无此就无彼的联系。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可分为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和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是若无被告的行为事实则不不会发生原告的损害事实的“事实关系”。不包括法的价值判断,只是对纯粹的事实过程的认识。15、邹雄:论环境侵权的因果关系载福建法学2005年版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在承认被告行为与原告损害之间存在着事实因果关系的前提下,对事实因果关系所欲判定的是“权利”受损害是否原因事实而发生,而责任范围因果关系所认定的,是因权利受到损害而生的损害,或者应归于加害人负赔偿责任的问题。16、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我国在立法上尚未对环境侵权的因果关系的推定作出明文规定,但是在我国的环境司法实践中,已经采用了举证倒置的这一方法,从而在环境侵权案件中使因果关系的推定归责得到了具体的落实。2002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岁还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据此规定,如果加害人能够查明其行为与被害人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即可免除侵权责任。在我国纷繁复杂的环境侵权纠纷案件中,将因果关系推定的方式单一,难以适应类型多样化、案情复杂化的环境侵权案件,因此,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因果关系制度的滞后性阻碍着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功能的实现,所以必须加强立法,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因果关系制度。 四、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责任承担方式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责任承担方式是指侵权行为人依据侵权行为法就自己实施的侵权行为应当承担的具体的民事责任形式,即侵权行为法规定的侵权行为人实施了侵权行为应当承担的具体法律后果。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了包括停止侵权、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与赔偿损失等10种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在环境侵权中,一般适用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和赔偿损失的方法。 (一)、排除妨害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一款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根据上述规定,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责任承担方式主要适用排除妨害和赔偿损失两种形式,在我国司法实践和结合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排除妨害应当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和消除危险。 (二)、停止侵害 停止侵害要求环境侵权人停止正在进行的侵害行为的法律责任形式,适用于污染环境行为人正在对受害人实施侵害的行为,停止侵害的后果一般是使受害人的权利得以恢复。停止侵害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同时和其他三种责任方式同时适用。1、 排除妨碍 排除妨碍是排除环境污染对他人造成的人身和财产岁还,其针对包括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危害,排除妨碍的责任方式可以避免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公众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对于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2、 消除危险 消除危险是行为人的环境污染行为对他恩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现实的危险,他人有权要求行为人消除危险的来源。这种行为的行使一般发生在污染行为尚未造成现实的危害,但如果不及时制止,危害就要发生的。对于潜在的受害人来说,这种方法最有效,随时也会最小。 (三)赔偿损失 赔偿损失死在危害发生后的一种事后救济方式,适用于不同的损害情形,在民事裁判体系中,赔偿损失居于最基本、最重要的地位。因此,赔偿损失是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主要承担方式。 1、赔偿的形式 (1)全面赔偿 全面赔偿是“侵权行为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的大小,应当以行为人或所造成的实际财产损失的大小为依据,全部予以赔偿”。17、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25页 (2)财产赔偿 财产赔偿是“侵权行为无论造成财产损害、人身损害还是精神损害,均以财产赔偿作为唯一的方法,不能以其他方法为之”。18、杨立新:侵权行为法(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9页 (3)考虑当事人经济状况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一些赔偿责任的义务主体即排污单位有雄厚的财产基础,权利人可以得到赔偿,但是也有一些企业造成的损害后果比较严重,侵害多个权利主体,如果全部赔偿就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所以在判决上应当依据义务主体的经济实力适当做出调整,衡平社会整体利益。 2、赔偿的范围 对于环境损害的赔偿,要坚持全面赔偿的原则,对受害人的实际损失给予能填补损害的赔偿。损害有财产损害、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也就是说侵权行为人不仅要赔偿直接损害,还要赔偿间接损害、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 (1)财产损害 财产损害应当以全面赔偿为原则,从侵权行为法的目的,即填补受害人的损害出发,损失多少就赔多少,财产损害包括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也就是说,不论是直接损害还是间接损害,行为人造成的损害不以主观过错来确定赔偿数额,以实际的损失来确定赔偿数额。 (2)人身损害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条的规定,人身损害赔偿范围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受害人因伤致残的,赔偿范围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抚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受害人死亡的,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等其他合理费用。但在这些赔偿的范围内,需依据因果关系加以证明,与行为无因果关系的损害不在赔偿范围之内。 (3)精神损害 由于环境损害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损害范围广,表现为对人的精神状况、健康状况、生活条件的影响。这种环境污染不仅对人体造成危害,甚至遗传因素影响后代的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环境污染造成的精神损害同样应当予以赔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可以根据受害一方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五、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 (一)、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抗辩事由概述 1、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中抗辩事由的概念 抗辩事由是指在侵权案件中,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提出的使自己免除或者减轻民事责任的事由。环境侵权中的抗辩事由是指在环境侵权案件中,加害行为虽然符合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但依照法律规定可以减轻或免除加害人民事责任的事实和理由。19、曹明德:环境侵权法法律出版社,187页。在环境侵权法上,有必要在原则上赋予行为人比较严格的责任,而在例外情形下赋予其环境侵权的抗辩事由,从而既弥补受害人损失,又不至于加重行为人的负担,以达到民法追求的公平和正义。2、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中抗辩事由的分类 抗辩事由可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有学者将其分为:正当理由与外来原因,一般抗辩事由与特殊抗辩事由,原是抗辩事由和继受抗辩事由。也有学者讲法定免责条件分为九类:职务上的合法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行为、自助行为、受害人的允诺、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受害人故意、受害人过错20、郭明瑞、房绍坤、於向平:民事责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3105页。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抗辩事由与一般侵权的抗辩事由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前者既具有后者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特征。本人认为,基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并非所有的侵权抗辩事由都能适用于环境侵权领域。故在本文中,本人认为结合环境法和环境侵权的特点,可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按照其性质的不同分为:(1)对行为的抗辩,如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2)对行为人过错的抗辩,如第三人过错和受害人过错。(3)对事件的抗辩,如不可抗力。当然,本人也不排除法律规定的其他抗辩事由。 (二)、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具体抗辩事由 1、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人力所不能抗拒的力量,可以是自然界的某些自然现象,如地震、海啸等,也可能是社会现象,如战争、武装冲突、罢工等。这种在非人力支配下的事件对他人造成伤害自然应当免责,我国民法通则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不负民事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在环境侵权中,不管是何种不可抗力,适用条件是环境侵权必须完全由不可抗力引起且侵权行为人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后仍然不能避免,包括事先的预防和事后的补救,否则也要承担责任。 2、第三人过错与受害人过错 (1)、第三人过错 第三人过错是指除受害人和行为人之外的第三人,对受害人的损害的发生与扩大有过错,这种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第三人过错不同于普通过错,也不同于混合过错和共同过错。在环境侵权中,受害人向直接行为人提出侵权损害赔偿时,直接行为人就第三人对损害发生存在过错负举证责任,以求减免自己的责任。若不能证明第三人过错,则也应当承担完全责任。 A、损害由第三人过错,则直接行为人不承担责任。 B、第三人和直接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都有过失,则根据二者的过错程度,决定是否免除或者减轻直接行为人的责任。 C、第三人引起了危险,直接行为人实施紧急避险行为引起受害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 (2)受害人过错 受害人过错是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和扩大具有主观上过错的心态,因而可以使行为人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得以减轻或者免除。该过错包括故意或者过失。 我国有学者认为受害人过错仅仅适用于过错责任的侵权案件,而不适用于无过错责任的侵权案件中21、曹明德:侵权责任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03页。归责原则和受害人过错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前者强调行为人的过错对侵权责任的意义,后者强调受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音乐委托加工合同范本
- 网络公司成立合同范本
- 酒水促销专场合同范本
- 泉州农场转让合同范本
- 私人黄金回收协议合同
- 自建房完工合同协议书
- 理财公司担保合同范本
- 转让分期房子合同范本
- 违约三方协议解除合同
- 咨询师领导力发展模型-洞察及研究
- 重庆市渝北区2024年小升初英语试卷( 含笔试解析无听力原文无音频)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 专题六 6种数学思想在整式乘除中的运用
- 乡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 2024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导论
- 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Starter Unit 2 Section A (2a~2e) 课件
- 初一信息技术-七年级全册-科学出版社-课件
- 民办非企业单位年度调查报告书
- GJB9001C质量保证大纲
- 挑战64 新疆卷(新疆近四年共30题)(解析版)-2022年中考物理真题《压轴挑战》分类汇编
- 消化道出血护理新进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