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高考专题讲练课件:阅读题解读.ppt_第1页
高三语文高考专题讲练课件:阅读题解读.ppt_第2页
高三语文高考专题讲练课件:阅读题解读.ppt_第3页
高三语文高考专题讲练课件:阅读题解读.ppt_第4页
高三语文高考专题讲练课件:阅读题解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阅读题解读略施小计精准答题突破瓶颈 牟平一中肖曰玲 写在前面的话 春夏的耕耘是为了秋天的收获 今天的汗水是为了明天的微笑 几十万大军去争那有限的名额 谁在高三中拼搏了 奋斗了 谁就在高考中胜利了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是真理 面对高三的学生 作为教师 扪心自问 我们帮助我们的弟子准备好了吗 试着给学生一个支点 登山寻楼法 登山寻楼法 跳读 观山 定内容 定文体 精读 登山 定结构 定中心 定特点答题目 赏风景 审题干 定区位 抓语词 定重点 多联想 定答案 阅读复习考试为什么效率不高 阅读复习考试效率不高 有学生平时阅读量少的因素 但究其深层原因 一是我们老师复习的指导思想不到位 二是学生答题不规范 存在问题及规范答题应注意事项 教师方面 我们可能存在如下误区 1 认识不到位 复习中忽视现代文阅读指导 我们很多同行可能认为 现代文阅读不必复习 学生能得分的总会得分 不能得分的反正也得不了分 复习现代文阅读的用处不大 2 目标不明确 复习训练缺乏针对性 现代文阅读复习 不等于现代文阅读练习 复习中收集或编写一些现代文阅读试题 交给学生完成 然后依次评讲答案 分不出重点 训练目的缺少针对性 这样做将难以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3 指导不到位 就题讲题 或依答案讲题 不教给学生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不引导学生从题目的设置中去判断是哪一个考点 这个考点该如何下手解决 有没有行之有效的答题技巧或规律 总之 阅读复习 量不一定多 但训练的质一定要高 学生方面 1 轻视文段阅读很多考生对相关文段只是稍作阅读 并没有真正读懂 便草草急着去做题 其实读懂文段 是答好题的前提 二 忽视题目指向读题审题本是应答所有试题的第一步 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 由于语文试题题干平实和直白 所以考生很容易有一种了然的感觉 以为无须认真读题就能做题 这又是一个误区 三 忽略答题要点 答题要点 有时是指答案中规定的若干内容要点 有时也是指不同题型应有的若干答题角度 略施小计 突破瓶颈 学会整体把握 圈点勾画 所写即所问 努力做到言简意赅 多答一些 注意答题要点的次序 有粉搽在脸上 学会整体把握 圈点勾画 多答一些 做好阅读理解题当然主要靠长期形成的阅读能力 但是改进方法也有明显的效果 有两种做法是应该避免的 读不完文章就做题和阅读时不会圈点勾画 前者的问题是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答题可能不准确不全面 后者可能会遗漏文章中有助于答题的关键词和关键句 因此 一定要通读全文 边读边圈点勾画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然后再做题 另外 根据高考阅读题的评分标准 评分主要看要点 要点齐全就可以得满分 但多答的内容不扣分 因此 答题没有把握时宁可多答一些 当然不要超出答题的范围 这样可以尽量避免遗漏得分要点 二 回眸高考真题 探讨各种试题类型答题模式 理解含蓄句子 词语 类 分析综合 类作用好处类 归纳概括 类鉴赏探究类 题型一 理解含蓄句子 词语 类 题 一 常见的提问方式1 如何理解 xxx 这句话 2 作者为什么反复说 xxx 这句话 3 请你解释 xxx 的这句话的含义 4 怎样理解 xxx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5 xxx 这句话里的 xxx 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答题思路及模式 1 联系前后文 有时甚至要联系全文答题 这类句子之所以称为含蓄句子 就在于直接回答不出来或不正确或容易产生偏颇 所以 就必须仔细品味 前后观照之后才能答题 2 既要答出表面意思 又要答出深层意思 在没有十拿九稳的情况下 最好是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一起答 先表面 后深层 可稍微拓展 3 要和文章主题或作者思想感情联系起来答题 这类句子往往与作者思想感情或文章中心联系都较为紧密 在答题时 就不能不顾作者的情感来答题 否则就容易因偏颇而丢分 4 尽可能运用原文相关词语来组织答案 真题一瞥 体验答题模式 第一种 对重要词语的 理解 词句含义 类 题例一 2006年湖南 在山阴道上 16题 好久以来 故乡 就在吸引着我 句中 故乡 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鲁迅的故乡 字面意思 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内涵意义 第二种 对重要句子的 理解 题例一 2007年广东卷 泥泞 节选 试题 18 最后一段 作者既说 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 又提出 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 你是如何理解的 6分 简析 这道试题也可以归到修辞类试题来考查 从前文 即使只有最后一段 也可以知道 这里的 泥泞 道路 已经是借喻 泥泞 借喻苦难与屈辱 道路 当然指历史前进的道路 而不是具体的道路 明白了这一点 就可以分点组织答案 原试题参考答案 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 无法人为制造 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 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 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 给人力量 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 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 我们会渴望在 泥泞 中再跋涉一回 1 泥泞比喻 象征 苦难与屈辱 2 在前进的道路上 没有必要自己人为地创造苦难 泥泞 3 但是 苦难能给人磨砺和锻炼 所以 当在前进道路上陷入麻木 缺乏激情 时 我们会渴望在 泥泞 中锻炼跋涉一次 拓展 题例二 2008年重庆卷 时间怎样地行走 14 怎样理解 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 在文中的含意 4分 题例三 2008全国卷1 阳关古道苍凉美 节选 15 根据上下文 解释文中黑体字部分句子的含意 4分 1 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2 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 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三月热身 枯树的生命 19 通观全文 你认为第二自然段中 别里思汗想通过这张照片留住什么呢 4分 参考答案 4分 照片抒写的是生命在大灾大难中的顽强坚守 别里思汗想通过这张照片留住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分 给自己的生命注入坚强的力量 鼓励自己好好活着 分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需要联系前后文 分析文句的字面含意和深层含意 照片表面上是大雪之后 村民的一种生活状况写实 实际上我们可以透过句子 大雪覆盖了一切 牧民们挣扎着从积雪中爬到一块石头上 抱住羊 缩着身子向远处眺望着 等关键词 可以琢磨出人在 困境 中的 坚守 和对生活的 希望 深层含义不言自明 第三种 对标题的 解读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常常透漏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 暗示文章的主旨 串连文章的结构 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在考试中 它经常被设计成 如何分析文章的标题 这样的问题 考察学生的分析概括和鉴赏评价能力 其题型大致可分为三类 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用这个标题 这个标题好不好 这三个题型正好是一组递进题目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它包含理解分析 概括归纳 评价鉴赏三个能力水平 命题角度一 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答题模式 解释标题的含义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 理解标题的本义 第二步 明确标题的语境义 第三步 探究标题的中心义 第四步 提炼整合答案 三月演练 枯树的生命 20 文章的题目 枯树的生命 有怎样的含义 试结合全文作答 4分 参考答案 4分 枯树曾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成长 让人感受到它曾经顽强的生命力 令人敬仰 分 虽然已经成为枯树 却仍坚守在这里 获得了一种更加高尚的精神生命 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分 解析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 句设问 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 整合作答 此时 枯树 不是一株枯死的树 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找准 枯树 与 精神启示 的结合点 也就抓住了这篇散文的精髓 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 21 试结合文章内容 解释题目 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 的含义 4分 参考答案 4分 秋日 果实累累 文中指的是李文珍先生学有所成的学生们 春风 指的是李文珍先生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人格光辉 分 秋天的果实包含着春天雨露的滋润 学生对李文珍先生的充满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分 解析 属考查学生对标题或语句的含义理解题 答题思路 还原修辞句的本义 表达何种情感或揭示警策句的哲理等 与高考亲密接触 相关链接2009 山东卷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21题 结合全文 谈谈你对文章标题 记住回家的路 的理解 4分 答案 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 或 记住从外部生活回到内心生活的路 在社会的纷争与喧嚣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 获得充实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 拓展 高考相关链接 2009 全国卷215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6分 1 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 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 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2 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 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 一个跟头跌下去 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 再爬起来 一切都不似从前 重庆卷14 怎样理解 只要日子一好 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 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在文中的含意 广东卷16文中画线部分 中的 它们 指什么 中的 踩出深深的凹痕 有何寓意 4分 湖南卷19 请简析文中云南的 云 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5分 江苏卷16 木车的激情 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4分 题型二 分析综合 类 命题依据 这种 分析 类题型 主要依据高考说明中的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和 归纳 分析内容要点 这些考点而设置 1 分析 是怎样表现 的 或 如何 表达情感或主旨的 第一种 从结构 内容 安排上答题 第一种 从结构 内容 安排上答题 题例一 06年江西卷19 结尾作者呼吁 对树充满敬意吧 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 5分 2008年江西卷 朦胧的敬慕 17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并作简要分析 6分 2008年重庆卷五 时间怎样地行走 15 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 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6分 2008年湖北卷五 雾 19 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 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6分 第二种 从写法 技巧 方面答题 还可以从写作手法来回答 如何写的 比如修辞 比喻 象征 类试题等 一 常见的提问方式一般会用这样的提问方式 运用了什么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般答题形式是 指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本体 喻体 分别对应的是什么 修辞手法 鉴赏 高考回眸 题例一 2007年安徽卷 乡村的风 节选 试题17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 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在第二 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6分 题例二 2008福建卷四 吟风 13 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8分 拓展 高考相关链接 2009 全国卷1 彩色的荒漠 17 6分 在文章最后 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8分 湖北卷18 作者为什么说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比之 晴雪梅花 更为空灵 更为生动 请联系第 段作简要分析 5分 题型三 好处 作用 类 一 常见的提问方式这类试题常见如下几种出題形式 1 考查词语句子作用的 如 xxx词语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xxx有什么艺术效果 2 考查内容作用的 如 作者写了xxx的景色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文章详细叙述了xxx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考查结构作用的 如 本文在构思上具有xxx特点 请作具体说明 并分析其作用 4 考查修辞的作用 答题形式 答题角度明确 从形式和内容解答 这种解答 作用 好处 效果 的题型一般从两个角度来做答 一是形式 二是内容 这两个方面 形式 包括a 结构作用 b 技巧效果 c 语言魅力等方面 内容的分析 要答出 表现了什么 突出了什么 强调了什么 包括 a 刻画了 形象 b 抒发了 情感 c 表达了 主旨 d 突出了 特点等方面的作用 第一种 位置不同 作用不同 文章开头 有什么作用 的题型 作用 a 点题 b 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 引出所写的对象 c 设置悬念d 增强艺术吸引力 e 渲染氛围 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 题例1 2008年福建卷11 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 3分 题例2 2007年辽宁卷 炉火 第5题 1 第一自然段 作者写了 秋去冬来 的景色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题模式 简析 1 这题设题点在第1小段 其作用无非是铺垫 定基调 设置悬念等等 这題4分 答出2点或分两个步骤来完成即可 如下是答题规范 起铺垫 或引出下文 的作用 2分 先观点 写 秋去冬来 自然引出下文的 炉火 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 为下文写 炉火 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2分 后分析 三月热身 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 19 文章第一段 那样写有什么作用 试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4分 一个 逼 字突出了学生对李文珍先生的由衷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一个 心甘情愿 突出了作者对李文珍先生人格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2分 交待写作缘起 为下文写李文珍先生奠定了感情基调 2分 解析 考查行文思路结构 注意 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 解题模式 作用类 可从三方面考虑 内容上 为突出表达某种情感 结构上 为下文做铺垫或奠定感情基调 推动行文发展 艺术手法上 为更加强烈突出 富于表现力 文章中间内容 有什么作用 的题型 作用 a 过渡 b 为下文铺垫 c 照应前文 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 结合题目 考虑它与上下文及中心之间的关系 文章结尾 有什么作用 的题型 作用 a 照应题目 开头 b 拓宽内容 c 总结全文 点明主旨 d 深化主题 e 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等 题例1 2006年全国卷15 根据你的体会 分析 由于阳光的照射 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 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6分 题例2 2008年全国1卷 阳关古道苍凉美 17 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第三种 分析衬托的作用 第一 某种物对景物 环境 的衬托第二 对主要人物的衬托第三 景物描写的衬托等作用 真题回放 题例1 2008年全国2卷 16题 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 大院子里 的生活 题例2 2007年辽宁卷 炉火 第5题 2 文中写了 炉火 为什么还写 火箱 篝火 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 5分 全国卷1 彩色的荒漠 14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 联系全文 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三月热身 枯树的生命 21 本文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第二 对主要人物的衬托 题例1 2008年江西卷五 朦胧的敬慕 18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 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 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衬托 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 敬慕 衬托 微跛的孩子 对鲁迅先生的 敬慕 正衬 拓展 高考相关链接 2009 全国卷1 彩色的荒漠 14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 联系全文 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分 全国卷214 第二段中 作者在描写长白上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北京卷18 第二段里的 仰望中的登攀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分 天津卷19 第五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湖北卷16 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试作简要说明 3分 湖北卷19 在第 段中 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 4分 江苏卷17 本文写 木车的激情 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 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5分 题型四 归纳概括 类 命题依据 高考说明中的 概括中心意思 的考点 第一种 归纳题思路方法 摘取要点 题例1 全国2卷14 本文描写的 绵绵土 有哪些特点 4分 题例2 2006年上海卷10 依照文意 概括冰心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 3分 三月热身 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 20 通观全文 李文珍先生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22 结合课文有关内容 探究李文珍先生的教育方式 6分 参考答案 4分 为人低调朴实 做事从容淡定 2分 恪守自我 崇尚艺术个性 不逢迎时尚 2分 参考答案 6分 循循善诱 重视启发 引导学生感悟 2分 尊重学生个性气质 不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学生 2分 坚守自己的本色人生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2分 解析 这两道题均为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的能力 解答此题 应先依据题干要求 通读全文 筛选出信息在原文中合理相关句子 再加以提炼 对文章的综合品读探究 分项考查 难度不大 只要能够把握全文的主旨 写作思路就能够做出准确的解答 第三种 概括文章的主旨 目的 用意 情感类 题例 2008年全国2卷 马缨花 17 文中所说的 光与影的对比 具体指什么 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 8分 方法 通过理清句间关系 拓展 高考相关链接 2009 全国卷216 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 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6分 北京卷19 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 有形 的部分 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 无形内涵 6分 重庆卷15 阅读文章第 自然段 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 6分 安徽卷12 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 7分 广东卷17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 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 的 6分 江苏卷 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 上善若水 的哪几层深意 6分 题型五 赏析探究 类 试题形式 1 依据xxx 选文內容 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xxx 精神 情怀 请简要论述 2 关于xxx 事件 人物 话题 有人认为是xxx 一种情况 有人认为是xxx 相对的另一种情况 你的看法呢 请就你认同的一种情况 原因 进行探究 3 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xxx 请结合全文分析 4 文章题为 xxx 但写xxx 另一人物或事件 的文字多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高考回眸 2008年海南宁夏卷18 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 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 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 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 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 你的看法呢 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 8分 2008年山东卷 歌德之勺 22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 请结合本文 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6分 拓展 高考相关链接 2009 山东卷22 文章最后一段说 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 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 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请结合全文 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6分 安徽卷14 这篇小说意蕴丰富 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请结合作品 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8分 1 文末说 他很快乐 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 说出两点即可 2 小说中将 校园渐向公园靠拢 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 请结合这一背景 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重庆卷17 作者认为 大雅寓于大俗 无俗也就无雅 不俗也就不雅 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结合全文 请分析 评价作者的观点 6分 话外话 重读 枯树的生命 与 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 三月热身 现代文阅读选文皆出自名家 著名作家王族和著名杂家冯骥才 王族通过他的散文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精神与灵魂的高度 这个高度是可以让我们仰望的 它足以帮助我们荡涤着我们世俗的欲望和灵魂 使我们重新找回失去的精神家园 而画家教育家李文珍的本色人生 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我们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