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学期末总结.doc_第1页
推拿学期末总结.doc_第2页
推拿学期末总结.doc_第3页
推拿学期末总结.doc_第4页
推拿学期末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拿学期末总结1、 推拿学基础:1、 概述:(1)推拿概念: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医生运用特定的手法作用于患者特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2) 推拿的发展源流:先秦时期:理论萌芽初步形成,推拿成为主要的治疗与保健手法;秦汉时期:黄帝岐伯按摩较完整地记载了推拿防治疾病的方法;魏晋南北、唐宋元时期:推拿进一步发展完善;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撤销按摩科和祝由科,史称“隆庆之变”;1576年的医门秘旨中最早提及推拿;而杨继洲的针灸大全是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收录的小儿按摩经);清朝及以后:不断地发展完善。(3) 推拿流派:其中着重注意的是一指禅推拿流派,其代表人物是朱春霆师承丁凤山,而丁凤山师承李鉴臣。(4) 推拿的作用:舒经通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5) 推拿的治疗原则:未病先防、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6) 影响推拿治疗的因素:力度、时间、频率、方向和位移。2、 推拿注意事项:(1) 推拿主体:力的直接施与、操作部位支撑、手法参数及选择、治疗有序;(2) 推拿客体:大喜大怒、大悲大恐、剧烈运动、极度疲劳、大热大汗不宜推拿,饭后2小时内腹部不宜(其他部位半小时即可);(3) 推拿主客体的互动:观察患者的呼吸以及介质的使用(推拿之处,特别是前5分钟内要观察与询问患者的感受,以随时调整力度,而患者要有信心);(4) 医生要全神贯注,集中思想,即甚至;(5) 秋季皮肤干燥,可使用润滑油;(6) 按摩手法要轻重适宜并随时观察病人表情,使患者有舒服感;(7) 按摩时间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8) 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的原则,特别是踩跷,应遵循先单脚后双脚、慎胸廓的原则。3、 推拿的适应症:(1) 主要病种:主要用于伤筋(软组织损伤)、头、颈、肩、腰、腿疼等;(2) 特色病种: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重点部位:腰背部(“疑难杂症取之脊”)4、 推拿禁忌症:(1) 皮肤破损或有皮肤病;(2) 急性伤筋(24小时内病变)或有出血性倾向的病人;(3) 各种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如结核;(4) 各种恶性肿瘤;(5) 关节脱位与骨折或疑似脱位与骨折(骨质增生及关节不稳,尤其是脊柱不稳);(6) 各种心衰、心率不齐及可能影响生命的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以及急诊患者;(7) 年老体弱、骨质疏松、妊娠哺乳和经期妇女(腰骶部和腹部)禁;(8) 胃、十二指肠等急性穿孔者;(9) 剧烈运动后、极度疲劳和极度饥饿之时都不宜立即踩跷,醉酒者、神经性疾病发作及其他原因导致的神智模糊者也不宜运用;(10) 诊断不明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的患者都不宜运用(可能加剧脊髓损伤)。5、 推拿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p23-26)如晕厥、岔气、骨折、脱位、皮肤破损等。2、 推拿手法:(1) 摆动类手法:1、摆动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而一指禅推法主要用于内科,滚法主要用于骨伤科,揉法均可。2、摆动类手法的异同点:相同点不同点均要求吸定;动作均要求沉肩、垂肘,都有前臂的主动摆动;均要求紧推慢移。吸定点不同;动作方面的结合不同;试用部位不同;力度不同(滚法一指禅揉法)。*紧推慢移:紧推是指腕部的摆动频率较快;慢移是拇指在治疗部位上移动的速度要慢,指下不可出现滑动或摩擦。3、摆动类手法对比:吸定点动作结合适用部位动作要领频率一指禅推法指端、罗纹面、偏峰、关节背侧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前臂摆动带动腕关节有节律地内外摆动。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罗纹面和指端多用于躯干四肢,偏峰多用于颜面部,跪推法多用于腹部。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每分钟120-160次。 滚法侧滚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吸定点,立滚以小指、中指、无名指及掌指关节为吸定点。腕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主要适用于肩、颈、腰、背及四肢肌肉丰厚处。侧滚法滚动幅度应在120度左右,及腕关节屈曲时,向外滚80度,伸直时向内滚动40度;立滚法滚动幅度应在45度左右。每分钟120-160次。揉法手指、手掌、大鱼际、小鱼际、掌根、前臂及手肘。吸定基础上的回旋运动。适用于全身各部指揉是穴位,大鱼际是头面、腹部及四肢,小鱼际是肩颈部,掌根用于全身放松(腰背臀)肢体近端带动远端做小幅揉动,要吸定不能在体表有摩擦。(二)摩擦类手法:1、 包括了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2、 摩擦类手法的特点:摩擦:平面紧贴皮肤(暴露),位移;轨迹:有去有回、有去无回、相反方向、类似推法;其功效有生热和散热。3、 揉法和摩法的异同点:相同点不同点吸定与接触有类似;操作点均是点和面的关系;均是操作平面上的延伸。分类不同:摆动和摩擦类;吸定与接触不同:揉法要吸定,摩法要移动;操作动作不同。4、 摩擦类手法的异同:定义分类适用部位动作要领功效及作用 摩法用指或掌在体表患者体表做环形而有节律的轻抚摩动。指摩法和掌摩法。指摩法适用于颈、面和四肢;掌摩法多用于腹部以治疗内科。紧贴皮肤,轨迹要圆、力轻、频率慢(60-100次/分)顺时为泻常用以治疗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 擦法用指或掌贴附于体表一定部位做较快速的直线往返运动使之摩擦生热。掌擦法、鱼际擦法、指擦。掌擦法和大鱼际用于背部,小鱼际擦法用于脊柱、指擦法多用于鼻翼。充分暴露皮肤,路线直、运用介质、速度均匀且快(100-120次/分)但不可擦破皮肤。温经散寒、治疗寒性疾病,去淤血,重擦能散热。 推法以指、掌、肘着力于治疗部位做单方向直线推动。指推法、掌推法、肘推法和鱼际推法。指推法多用于面颈部,掌推法多用于腰背、胸腹及四肢,肘推法多用于脊柱两侧及股后。紧贴体表,压力平稳适中,单方向直线推进,速度宜缓慢均匀,宜顺肌纤维方向推进。推法是一种理筋手法,具有通经活血、化瘀消肿、祛风散寒、通便消积的作用。 搓法以双手夹持肢体或单、双手着力于治疗部位做快速的交替运动或往返运动。夹搓法和推搓法。夹搓法适用于上下肢及胸肋两侧等,推搓法腰背及下肢后侧。 施力不可太重。舒筋通络、调和气血、滑利关节、疏肝理气。*头面四大法:推攒竹,推坎宫、推太阳、推耳后高骨。可治疗头部大部分的疾病。(三)按压类手法:1、 按压类手法分为按法、点法、捏法和拿法。2、 按压类手法对比:概念分类动作要领适用部位功效及作用按法以指或掌着力于体表逐渐用力按下。指按法和掌按法用力由轻到重,要垂直于治疗部位,紧贴体表,不可突施暴力。 多用于背部放松肌肉、活血止痛、开通闭塞。点法以指端或关节突起部位点按治疗部位。指端、屈指和肘点法。吸定基础上由轻而重的施力,在施力过程中手指保持一定的姿势避免损伤。指点多用于面部、四肢、胸腹和背部;肘点多用于腰背、臀部及下肢后侧。多用于穴位。痛经活络、调理气机,多用于止痛、急救、调理脏腑功能。捏法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治疗部位做相对挤压。三指捏法和五指捏法。用力对称、动作连贯而有节奏性,用力均匀柔和,捏拿适宜。四肢和脊柱、肩颈背部,祛湿效果良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痉挛。拿法以拇指和其余手指相对用力,提捏或揉捏肌肤称为拿法。三指拿法和五指拿法。手掌空虚、指腹贴紧、动作连贯、力量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肩、颈、四肢、背部。缓解肌肉痉挛、通调气血、发汗解表、开窍醒脑。(4) 震动类手法:1、 震动类手法主要有振法和抖法。2、 振法和抖法的对比:概念分类使用部位动作要领作用频率振法以掌或指在体表治疗部位静止性用力产生快速而强烈振动。掌振法和指振法。掌振法主要用于头部、腹部和背部,指振法用于全身腧穴。不离开治疗部位、不要有主动运动,注意保护自身。镇静安神、调经活血、健胃和脾、宽胸理气。600-800次/分抖法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肢远端,做连续抖动。抖上肢、抖下肢、抖腰部。上肢、下肢和腰部。被抖肢体自然伸直、使肌肉处于最佳松弛状态、抖动幅度小、频率快。舒经通络、滑利关节以及松解粘连。250次/分(五)叩击类手法:1、 拍法和击法:概念分类使用部位功效注意事项 拍法用虚掌拍打体表。单手或双手。肩背、腰骶以及大腿部。镇静止痛、活血化瘀、缓解紧张、提神醒脑。严重的骨质疏松、骨结核、骨肿瘤、冠心病等禁用。击法用掌根、小鱼际、拳背或桑枝等器具击打治疗部位。掌击、侧击、指尖击法、拳击法、棒击法。腰背臀、肩颈腰及下肢后侧、头部、大椎腰骶、腰背下肢后侧及小腿外侧。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肌肉疲劳。2、 弹拨法:(1) 弹法:如弹弦一般,按肌腱提、松。(2) 拨法:以拇指、手掌或肘深按于治疗部位,进行单向或往返的移动。主要做肌腱、腱鞘、韧带等。(垂直)(6) 运动关节类手法:1、 摇法:使关节做被动的环转运动称之为摇法。(1) 颈项部摇法:一手握住近端,另一手握住远端;摇动的幅度宜小,由小渐大,速度要慢,尽量避免摇动到极限位置;摇动时要嘱咐患者睁开双眼以免头晕。(2) 腰部摇法:详细见书109页。(3) *肩部摇法:肩关节:握手、握肘、捏腕; 肘关节:托肘、云手摇肩; 腕关节:握腕(两侧)、插手摇法。2、 扳法:扳动关节使其做被动的旋转、屈伸或收展等动作称为扳法。多应用于关节,以“巧力寸劲”使关节产生旋转或屈伸、收展等形式,多数情况下为短暂、快速的运动。(1) 分类:颈部扳法、胸部扳法、腰部扳法、肩关节扳法、肘关节扳法。(2) 作用:滑利关节、整复错位、松解粘连、缓解肌肉痉挛。(禁忌症见书119)3、 拔伸法:固定关节或肢体的一端,沿纵轴方向牵拉另一端,应用对抗的力量使关节得到伸展称为拔伸法。(1) 分类:颈椎拔伸法:治疗颈椎病(牵引)、有掌托和肘托拔伸法; 肩关节拔伸、腕关节拔伸; 指间关节拔伸、膝关节拔伸。(2) 作用:疏通经络、整复错位和滑利关节(但不能采用暴力)。(7) 其他手法:概念使用部位作用掐法以指端重刺激治疗部位。头面部、手足部穴位。醒神开窍、镇静息风、通经止痛、可治疗痉挛、昏迷等。捻法用拇指、食指夹住治疗部位进行往返有节律揉搓的手法。手指、脚趾和耳部。疏通皮部、理筋通络,治疗关节扭挫伤、类风湿关节炎、腱鞘炎等症。扫散法以拇指桡侧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在患者头侧沿少阳经做前后、往返快速滑动的手法。头部(干洗头和拿五经)醒脑开窍、治疗头晕头痛。*用作结束手法的有:擦、搓、拍、抖。3、 治疗篇:1、 落枕: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颈项部肌肉痉挛,出现以疼痛、活动受限、颈部僵直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病症。(反复长期的落枕可发展为颈椎病)(1) 病因:不良姿势、引体向上、头顶重物、上肢及肩负重双侧力学失衡,软组织损伤。(2) 重要肌肉:胸锁乳突肌:影响仰头、转头和旋转; 斜方肌:易受损。(3) 诊断要点:外伤史:一觉醒来出现疼痛或外伤导致; 症状:疼痛、活动受限、肌痛性斜颈; 体征:压痛点,如肩井穴、功能障碍、斜颈、条索状硬物; 实验室检查:如x线检查。(4) 治疗:*舒筋解痉:滚法、揉法、拿法; *镇痛滑利关节:拨法、点法、摇法、扳法、拔伸法; *活血舒筋、结束手法:擦法、搓法、拍法和抖法。(5) 注意事项:手法轻柔,切忌使用强刺激手法;没有影像资料不运用运动类手法,如扳法之类;48小时内用冷敷,之后用热敷,注意颈部保暖。2、 颈椎病: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和颈部损伤等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压迫到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等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的疾病。(1) 病因特点: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枕头高低或姿势不当、颈部外伤、反复出现落枕。(2) 影响因素:地理环境因素:高原地区易患;个体差异及遗传因素:可增加遗传风险;生活饮食习惯:辛辣不宜;职业因素:如低头伏案工作的人易患此病;危险因素:如吸烟、尘埃、噪音及精神抑郁。(3) “伤筋”分类:急性伤筋:a、疼痛:初期是一种保护,但是后期是一种伤害; b、出血:血肿(50ml)、瘀斑(10ml-50ml)、皮下出血(10ml); c、功能障碍:疼痛,肌肉紧张。慢性伤筋:a、疼痛镇痛:拨法、点法; b、淤血活血化瘀:擦法、揉法、滚法、推法; c、活动受限滑利关节、舒筋解痉:摇法、扳法、揉法、滚法、拿法; d、粘连松解粘连:拨法、扳法。(4) *颈椎病分类、症状及其治疗:颈型颈椎病:a、症状:颈背部酸痛、易疲劳、发硬发紧、频发落枕、活动下降; b、治疗:与落枕一样。神经根型颈椎病:a、症状:颈型颈椎病症状+臂丛神经根刺激症状(发麻); b、治疗:颈型治疗+扳法、摇法、拔伸法、上肢操作(拿法和揉法);椎动脉型颈椎病:a、症状:颈型颈椎病症状+头晕头痛+猝倒+视觉障碍; b、治疗:颈型颈椎病治疗+扳法、拔伸法、头部操作(四大法)。交感神经型颈椎病:a、症状:颈上神经节:头痛、视力下降、耳鸣、听力下降; 颈中神经节:咽喉不适、有异物感、食道恶心、嗳气; 颈下神经节: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等类冠心病症状。 b、治疗:颈型颈椎病治疗+内科治疗方法。脊髓型颈椎病:a、症状:颈型颈椎病症状+长传导受损表现(运动感觉不全、病情波动); b、治疗:颈型颈椎病治疗+拔伸法+双下肢操作。(5)注意事项:操作宜轻巧适度,切忌暴力;疼痛较甚,颈项不转动或脊髓型颈椎病应制动卧床休息;选用高低合适的枕头;避免长期伏案工作,注意肩颈部保暖。3、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腰椎间盘的退变与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失衡,使椎间盘内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和刺激到脊神经和马尾神经引起腰腿痛的等症状的疾病。(1)特点:好发部位:多发于第4-5腰椎及第5腰椎与第1骶椎之间;好发人群:多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过瘦或过胖者、长期 伏案或站立者或生活在寒冷潮湿等地。(2) 病因病机:腰椎间盘后外侧较为薄弱,加之后纵韧带自第一腰椎平面以下逐渐变窄,至第五腰椎和第一骶椎间后纵韧带只有原来的一半;腰椎间盘的退变、积累性损伤促进了椎间盘的退化;外力损伤或受风寒侵袭。(3) 诊断:病史:是否有外伤史;症状:a、腰痛最先出现,但并不是所有病人都如此,有的先腿痛再腰痛; b、下肢放射痛:劳累、受寒更容易加重; c、腰部活动受限:弯腰受限; d、脊柱侧弯: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甚至后弓; e、跛行:坐骨神经受到压迫; f、感觉麻木:椎间盘直接压迫到了脊神经根。*屈颈试验阳性(严重者不能完成)、挺腹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4) 诱发因素:腹压增高、腰姿不当、突然负重、腰部外伤以及职业因素。(5) 突出方位及其影响:向上或下突入椎体内:导致营养供血下降,加速退变,但无明显症状;向前突出:经过骨头突入;向后或外突出:是临床的主要类型,其分为三种:a、单侧区:单侧;b.两侧区:两侧的神经受压;c、中央型:马尾神经刺激症状,如鞍区麻痹,甚至直肠、膀胱功能障碍。(6) 治法治则:腰腿疼痛-化学刺激;放射性麻木-机械性压迫; 治则:舒筋解痉、理筋整复、滑利关节、活血镇痛。功能障碍-肌紧张;(7) 手法运用:解除肌肉痉挛-滚、揉、拿拉宽椎间隙,降低盘内压-牵引、拔伸增加盘外压(整复)-掌按、踩跷调整后关节,松解粘连(滑利关节)-摇法。(8) 综合治疗:卧床休息(基础治疗);针灸推拿结合治疗;消炎镇痛药物的治疗;减轻神经根水肿药物的应用;外用或口服中药或药物熏蒸;手术治疗。(9) 注意事项:宜卧硬板床,急性期制动休息,严禁搬运重物,控制体重,进行功能锻炼,注意腰部保暖,尽量避免弯腰、旋转等动作。4、 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急性腰肌损伤):指腰骶、骶髂及腰背两侧的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及滑膜等软组织的急性损伤或腰骶关节错缝,从而引起腰背部疼痛及功能活动障碍的一种病症,俗称闪腰、岔气。(1) 病因:暴力(猝然)、不良姿势-剧烈扭转 腰部软组织损伤 腰椎小关节损 用力不当、负重过度-剧烈牵拉 伤,滑膜嵌顿。(2) 分类:伸直型、屈曲型和旋转型。(3) 诊断(临床表现):外伤史:患者有明显、清晰的记忆;腰背疼痛:a、性质:胀痛、刺痛、掣痛等,部位不一,多发刺痛; b、程度:不一,剧烈; c、范围:局限(与具体部位相关); d、伴发症状:下肢疼痛(腰脊神经在腰部分支)。活动受限;单侧或多侧肌肉痉挛;脊柱侧弯畸形。(4)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制动,宜卧硬板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法,注意腰部保暖,逐步较强腰背部肌肉锻炼,佩戴硬质护腰。*腰扭伤和腰突症:外伤症状体征功能锻炼腰突症 一致腰痛、下肢放射痛及麻木。压痛点,直腿抬高(+)仰卧起坐、燕飞、俯卧撑。腰扭伤 一致腰痛、下肢放射痛(小概率)5、 腰部软组织损伤(腰肌劳损):主要是指腰背部肌肉、筋膜以及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臀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1) 病因:急性损伤不愈,慢性疲劳静力性牵拉伤(姿势痛),退行性病变(脊柱内外学病变)、先天性畸形、受寒、缺乏适当的功能训练。(2) 临床表现:腰背疼痛:长期的、钝性疼痛、酸痛但可忍受、疼痛程度不一,晨起明显,活动后减弱,喜暖喜按,得之痛减,劳累或遇寒加重,自愈性和反复性;易疲劳:过度劳累会导致该病;无明显脊柱运动功能障碍;急性发作时同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6、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3横突综合征):在第3腰椎横突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劳损,使第3腰椎横突处发生无菌性炎症、粘连、变性和增厚,刺激附近的腰脊神经而引起腰臀部疼痛的综合症侯群。(1)病因病理:外伤:第3腰椎居5个腰椎的中央,只有肌肉及软组织保护,没有骨性结构的保护;劳损:长期从事弯腰工作的人一患此病。(2) 诊断:好发于青壮年,半数以上有外伤史;腰部及臀部疼痛,活动时加重,可扩散到臀部、大腿及内收肌处,少数涉及小腿;可触及L3横突较长,可伸至骶棘肌处缘,局部有疼痛(横突尖明显,成为本病的激痛点)(3) 治疗:整体放松:沿腰臀内收肌的顺序施滚法10-15分;松解粘连:弹拨、按揉交替,但主要是弹拨;摇腰、擦腰脊:腰后伸扳法。(4) 注意事项:保持良好姿势,避免过度疲劳、宜睡硬板床、配合其他方法治疗,如针灸理疗、中药等,注意腰部保暖,加强腰背部肌肉锻炼。7、 梨状肌综合征:由于梨状肌受到牵拉(闪、扭、下蹲、跨等)而发生损伤、痉挛、变性,刺激到坐骨神经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1) 病因病理:损伤:外力损伤尤其在梨状肌被拉长时肌肉痉挛刺激压迫坐骨神经、血管而产生症状;变异:坐骨神经高位分支,及在梨状肌处就分支为腓总神经和胫总神经,腓总神经从梨状肌肌腹中穿出,胫总神经在梨状肌下穿出;受寒:导致梨状肌痉挛收缩,导致梨状肌营养障碍;他病所及:如盆腔炎。(2) 临床症状:臀部深层疼痛,腰、坐骨神经放射痛、活动受限。(3) 治疗:梨状肌弹拨。(4) 注意事项:治疗时不可因位置深而用暴力,避免造成新的损伤; 急性损伤期,不宜做深部针刺、注射; 注意局部保暖,卧床休息1-2周。*梨状肌紧张试验为阳性。8、 退行性脊柱炎(约等于骨质增生):指椎间盘退变,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增生及小关节退变而形成的骨关节病变,又称肥大性脊柱炎、增生性脊柱炎、脊柱骨关节炎、老年性脊柱炎,以体力劳动者居多。(1) 病因病理:内因:退行性变化,椎间盘脱水,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外因:损伤和劳损也易导致本病,劳损更为常见。(2) 临床表现:患者多为40岁以上人群,有长期从事弯腰劳动和负重的工作史和外伤史,起病多缓慢;慢性腰痛,呈持续性钝痛,僵硬板直,晨起后症状较重,不能久坐久立;骨刺压迫或刺激马尾神经时,可出现下肢麻木无力、感觉障碍等症;急性发作时,腰痛较剧,可放射至臀部及下肢。*直腿抬高实验一般为阴性,下肢后伸实验可呈阳性。(3) 治疗:推拿踩跷进行调节。9、 肩关节周围炎:又称肩周炎,指肩关节及周围的肌腱、腱鞘、韧带、滑囊等软组织的退行性变和急、慢性损伤,加之受风寒湿邪致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肩部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1) 特点:体力劳动者多见,女性略多于男性,左侧多于右侧,多见于50岁左右,故称“五十肩”、“肩凝症”、“漏肩风”等,推拿有较好的疗效。(2) 肩关节的生理解剖:盂肱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和肩胛胸壁关节。肌肉有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和肱三头肌(肩胛下肌、肱二头肌)。 外展,参与肩关节启动 60度到120度 旋内后伸(拨法) 插法*疼痛弧:当肩关节外展至60-120度时患肩出现疼痛,当小于或大于这一范围则不出现疼痛,用于诊断冈上肌肌腱炎。(肩外展试验/疼痛弧试验)(3) 病因病理:西医:a、急性损伤:年轻的肩周炎患者,概率较小;b、慢性劳损;c、继发于其他疾病:如颈椎病、心脏病等;中医:a、肝肾亏虚,气血不足;b、外感风寒湿邪。(4) 临床表现:病史:有肩部外伤、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的病史;肩部疼痛:可急性发作,多数呈慢性,常因天气变化和劳累后诱发;功能障碍:典型的“扛肩”现象。(5) 诊断要点:压痛点广泛:如喙突、肩峰下、三角肌附着处结节间沟、肩后部、肩胛骨内侧缘等;肩关节功能检查:活动是否受限;x线检查:可能会有骨质疏松;肩关节照影:关节囊有粘连现象。(6) 治疗:炎症疼痛-消炎止痛:拿、揉、滚(滚三角肌,力量比为3:1)、点穴、弹拨、理筋;粘连功能障碍-松解粘连:摇法、扳法;结束手法:擦法、拍法和击法。*几个重要穴位:肩井穴、髃肩、肩内陵(肩前)、肩贞、曲池、手三里等。*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肱二头肌抗阻力试验阳性,肩关节外展内旋试验阳性。区分其与肩周炎关键在于能否抬手,是疼痛还是由于粘连。*肩峰下滑囊炎:投掷抗阻力试验阳性(投掷东西,后用一阻力感到疼痛)10、 肱骨外上髁炎:由于急、慢性损伤而导致的肱骨外上髁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肱骨外上髁前臂伸肌总腱起点处的慢性损伤性炎症)(1) 特点:慢性者居多,好发于30-45岁间,女性多于男性,右侧多于左侧,多发于前臂运动强度较大者,与职业关系密切(网球肘)家庭主妇与多发。(2) 外上髁:位于鹰嘴与桡骨头交界,发病比内上髁炎更多,针灸推拿效果较好,易复发。(3) 表现及诊断:肘后外侧酸痛,是最主要的症状;肱骨外上髁处有敏感压痛(曲池穴);大多起病缓慢,疼痛在旋转背伸、提拉、推等动作更明显;实验室检查:a、前臂伸肌紧张试验阳性(握拳伸臂施加阻力出现疼痛); b、密尔氏试验(网球肘)试验阳性(握拳自内向外旋转出现疼痛)。(4) 治疗:消炎:鱼际揉(曲池)、拿、滚; 镇痛:点穴、拨筋、理筋(点曲池或最痛点:摸到有条索、硬结处即是); 摇肘; 擦法、叩法(散寒、止痛)。附:肱骨内上髁炎:是屈肌(屈指)的肌群附着点。用屈腕紧张试验来检查肱骨内上髁炎。其治疗方法同外上髁一致,但力度要轻。(阴面与阳面的区别,小海穴)11、 腕管综合征:又称腱鞘炎、“鼠标手”,由腱鞘发炎而引起的,指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到压迫的一组症状和体征。(1) 症状:早期:桡侧三个半手指感觉有异样、麻木、刺痛等,劳累后症状加重,活动后可缓解;晚期:出现大鱼际萎缩、麻痹及肌力减弱,对掌无力(纸片牵拉试验)、握力减弱。诊断:叩击试验阳性、屈腕试验阳性、止血带试验阳性。(2) 治疗:揉大鱼际;点穴、拨筋、理筋(均在腕关节周围);拔伸的状态下配合摇法(最重要的步骤);擦法以及轻度的叩击。附:*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握拳尺偏试验阳性。*腱鞘囊肿:多发于腕关节背部和踝关节,多发于20岁左右的青年人群。 治疗采用拔伸状态下的按压。12、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外伤导致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损伤,致使膝关节稳定性受到影响,功能影响的疾患。(*多为内侧副韧带损伤)(1) 病因病理:急骤外展和暴力损伤。(2) 临床表现:病史:膝盖外伤;症状:a、疼痛、肿胀、皮下淤血; b、外展受限; c、部位和压痛点分布局限于内、外侧副韧带的起止部或体部; d、完全断裂者可触及凹陷或缺损。诊断: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试验称阳性,麦氏征试验与抽屉试验均呈阳性。(3) 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取穴在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内、外膝眼、委中穴。手法:舒筋通络(放松类手法):拿、揉、滚法; 活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