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同名8904).doc_第1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同名8904).doc_第2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同名8904).doc_第3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同名8904).doc_第4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同名8904).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填空1教育管理一般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的管理2、武帝时逐步确立了以察举为主的取士制度。3、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置弟子50人是汉太学建立的标志.4、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5、汉代的私学有初级程度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启蒙阶段的教育主要在私学里进行.承担这一阶段教育的私学主要是书馆和乡塾.广为流传并留下来的只有元帝时史游作的急就篇6、从汉代以后,每年州举“秀才”郡举“孝廉”,历代沿袭,成为固定的选士制度。7、西晋时期,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8、惠帝时规定五品官以上子弟如国子学,六品以下子弟入太学。9、最早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10、南北朝时周兴嗣千字文是有影响的蒙学课本。11、隋炀帝大业三年(606年)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 12.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是生徒和乡贡。他在中国历史上推行了1300年之久。13、隋唐时期,主要由礼部兼管教育。14、中央官学由国子监具体管辖,设国子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从此,我国中央官学有了专门的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地方官学归地方政府直接管辖,具体的主持者为长史。15.唐代礼部是中央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唐代设置了国子监,为专门管理中央关学的行政机构.国子监设有祭酒,司业,监丞,主薄等16、早在汉代,就有外族派遣子弟来中国留学。17、两宋时期明确提出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方针。18、宋真宗作了劝学诗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斤粟。安房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缘,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愁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随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19、宋真宗下令追封孔子为“元圣文宣王”。20、宋代官学的发展、书院的兴盛等,都与理学有密切关系。21、教官试:地方官学的教师要通过考试决定录用与否。22、宋代崇宁二年(1103年),在诸路设立提举学事司,长官称提举学事使,是我国设置专门地方行政机构的开始。23、书院产生的时间: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主要作为国家修书藏书的机构,(皇家图书馆)。24、白鹿洞书院教条成为了后世书院学规的范本。25、辽、金、元官学的经费主要来自官府拨给的学田和钱粮。26、元代在教学管理制度上继承并发展了宋代的三舍法和积分制实行“分斋升等”和考试积分制27、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严密28、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是:八股取士。29、八股包括: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几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为八股之前的格式。30、明清时期,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机构仍是礼部。31、明清地方官学,由中央任命各省提学官,全权负责领导,强调地方行政长官。32、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是国子监。也是全国最高学府。33、晚清文教政策的核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4、最早明确表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是沈寿康在1869年4月的匡时策一文中。35、1895年5月,张之洞发表劝学篇,系统阐述了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教政策思想。36、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类型: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37、洋务派最早创立也最为重视的新式学堂是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政府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1862年6月11日),标志着近代学校的产生。38、洋务派最早创立的军事学堂是闽浙总督左宗棠与统治五年1866年设立的(福建船政学堂)39、湖南时务学堂聘请梁启超为总教习,教育通晓古今中外的广博知识和治理国家的专门人才40、1897年盛宣怀奏设的南洋公学是我国采用分级教育制度的开始,也是近代学制的雏形。41、天津中西学堂是中国设立中学的先声。42、“壬寅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有政府制定的。43、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拟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即葵卯学制。这是中国第一个颁行全国的近代学制。1902年,清政府命管学大臣张百熙拟订寅年学制44、中国近代制定教育宗旨,从宏观上给教育以管理和指挥,是从葵卯学制及其配套法规开始的。45、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1905年下诏各省停止科举考试。46、学部建立的时间:1905年颁布设立学部,学部与礼部平行。学部的最高长官是尚书,其次是左右侍郎,皆为政务官。(晚清官学)47、学务公所是省教育行政机构机关,提学使是省教育行政的最高长官。(晚清地方学)48、学务公所是省教育行政机关。使劝学所是厅、州、县的教育行政机关49、19年12公布的小学令规定:初等小学由城镇乡设立,县立高等小学的校长和教员所执行的教育事务,以及私立小学的教育事务,均由县行政长官监督。私人也可依照法令设立中学,称私立中学50、1919年10月,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五届年会通过了废止教育宗旨,宣布教育本义的议案。议案提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适合教育本义。这一议案是以儿童本位主义为基础的,明显受了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51、1922年9月,在北京召开全国学制会议,1922年11月1日学校系统改革案以大总统令正式公布。这个学制一般称为“新学制”或“壬戌学制”或“六三三”学制52、苏维埃大学(简称“苏大”)是苏维埃共和国培养政权机关专业干部的高级干部学校53、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大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抗大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54、苏区最早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的名称:1928年5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湘赣边区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内正式设立了教育部55.洋务派能顶住顽固派官僚的反对,突破封建教育的樊篱,率先引进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办起我国第一批新式学堂,不仅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新型的人才,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而且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56.1906年,学部设立图书局编辑教科书,这是近代由政府编慕教科书之始57.至1935年,我国高等学校才有完备的学位制58.职业学校课程三种分配1.职业学科2.职业基本学科3.非职业学科59.大学院由中央与地方两级教育行政机构组成,其中央的教育行政机构称大学院,其他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称大学区60.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大学组织法、专科学校组织法、大学规程。法规规定,高等学校的设立权归教育部,私立高等学校的设立必须报教育部批准。高等学校有四种类型:即,大学、独立学院、专科学院、研究院61.校长的资格、任用的规定为教育学科20学分。62.高级中学教师的资格是1.经高级中学教员考试或检定合格者2.国内外师范大学或师范学院毕业者3.国内外大学本科、高等师范本科毕业后,有1年以上之教学经验者4.国内外专科学校或专门学校毕业后,有2年以上之教学经验者5.有专门的著述发表者。63.古巴比伦最早的神庙学校,也叫寺庙学校。64.斯巴达的奴隶主贵族军事专制的教育制度是为军事服务的65.古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的代表作主要是理想国和法律篇66.雄辩术原理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育专著67.西欧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类型: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68.维多利诺被称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69.国家管理教育,由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提出来的70.夸美纽斯是首先系统论述近代学校制度的实质和组织71.当教育由“私人”的事情变成公共的事业后,国家及其政府才开始采取各种行政手段对教育进行控制和管理73.1802年,拿破仑颁布了第一个重要教育法令教育基本法74.德国是世界最早实施国家强迫义务教育的国家75.1839年马萨诸塞州开办了美国第一所州立师范学校,专门培养公立小学的教师76.日本1872年发布的学制令是在学习欧美资本主义教育经验,批判封建幕府教育的基础上制定的.学制令废止寺子屋和乡学,开办八年制的小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两阶段,儿童6岁入学,接受八年的普及 义务教育。77.裴斯泰洛齐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林哈德与葛马德78.中等学校的出现要早于初等学校79.在英国中等教育中,起领导作用的是古老的“公学”80.法国大革命中,出现了一批新式学校,即中央学校81.德国近代最主要的中学类型是文科中学82.俄国的实科中学在欧洲出现得最早。1701年彼得就在莫斯科开办了俄国也是欧洲第一所实科中学,即数学和航海学校83.日本的普通中学和美国的比较接近。与此相适应的是明确规定中学教育的方针是升学与就业兼顾84.作为学位的博士大约最早产生在德国的耶鲁大学。最早的准学士学位大约出现在英国。1865年,德汉姆大学向中学毕业后又上了两年学院的学生授予准学士学位85.1854与1856年分别制定了牛津大学法和剑桥大学法。大学成立了新的学校领导机构“校务会”86.法国最古老的大学是巴黎大学87.柏林大学最重要的特征和原则就是尊重自由的学术学院88.新教育实际上就是与旧教育相对立的,是与古代甚至近代教育相对立的现代教育89.夏山学校是世界自由学校的代表90.杜威的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91.各国“本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如:英国的“中间型”管理制度、法国的“中央集权型”管理制度、美国的“地方分权型”管理制度等92.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是史密斯休士法案、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93.日本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二次教育改革中得以确立94.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有:重振儒术和兼融佛道1.1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是“【学在官府】”。1.2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选贤贡士】制度。1.3既是中国又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的是【学记】。1.4墨家和儒家并称“【显学】”。1.5墨家私学的领袖称为“【巨子】”。2.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朝】。2.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核心。31、隋唐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重振儒术兼融佛道33、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34、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35、科举考试的标准是儒家经典五经正义,其考试方法是贴经,墨义,对策,诗赋36、科举制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调动了世人的积极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使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23、察举的主要科目:常科(孝廉、秀才)特科(贤良方正、明经、童子)8、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的变革最直接的表现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7、选贤贡士制度的教育管理功能是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由诸侯和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兼优者贡于天子,或升入大学深造。17、“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实施措施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视学制度14、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的名称:弟子职18、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建议的内容罢墨百家,独尊儒术(核心)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重选举以选用贤才21、汉代教育行政由太常监管。太常在隋唐以前一直都是太学的行政长官。28、实施九品中正制的条件中正官的品德和识鉴才能品评人才是否有明确的标准。29、刘劭所著的人物志是最早的人才学著作。30、九品中正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挫伤了读书人的积极性,使学校更加门庭冷落促进了选士制度的发展。39、两宋文教政策的内容:兴文教儒、佛、道、三教并用。41、北宋三次兴学运动和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都是为了振兴官学,以培养有真才实学、可以经国济世的人才。50辽金元时期文教政策的特点:尊孔崇儒、兴学设教维护民族文化传统56、明清官学学校管理体制的特点: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是国子监。也是全国最高学府。59、倡导实学的著名书院: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65、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类型: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67、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最终目的:“自强”“求富”,巩固封建统治。68、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办学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以,在学制上,他们一点不触动封建教育制度。69、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种类:万木草堂,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创办的。湖南时务学堂,梁启超为总教习。京师大学堂,孙家鼎为管学大臣。74、教育部成立的时间: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蔡元培被任命为临时政府教育部总长。71、创建近代学制的思想准备:容闳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提出了创建新学制的过度办法。1898年,康有为出版请开学折72、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1905年下诏各省停止科举考试。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73、晚清教育视导制度的创设:葵卯学制颁布以后,1906年,在确定学部官制时,拟设视学官,提学使以下设省视学6人。79、大致到20年代,我国近代的教育行政体制建成了自中央教育部到省教育厅、县教育局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标志着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成。80、1923年教育部公布了县教育局规程,规定以董事会为教育局的参议机构。93、苏区教育行政机构的创立:1928年5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湘赣边区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内正式设立了教育部。1931年11月设立了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瞿秋白为部长。94、苏区的干部教育学校名称:苏维埃大学(苏大)中央农业大学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红军大学,1937年迁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高尔基戏剧学院1、最早学校产生的年代: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的“文明古国”在这些国家里(古埃及、古巴比伦)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学校。2、最早学校的类型:古埃及的学校种类: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书吏学校(文士学校)、寺庙学校3、古印度的学校教育分为:婆罗门教育(吠陀学校、陀儿学校、森林学校)、佛教教育。“古儒学校”是印度最为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4、印度最早的学校是婆罗门教创办的宗教学校,主要类型有:吠陀学校、陀儿学校、森林学校及文法、法律、天文、哲学等专业学校5、婆罗门教学校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吠陀经,主要教学方法是口授、演示、复述、讨论和练习。学习12年合格者男的为“比丘”,女的有“比丘尼”。最著名的有六所,以那兰陀为最。他建于公元425年。9、雅典的三种学校: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操学校。体操学校主要学习: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国立体育馆。15、柏拉图强调“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学习了雅典的经验,重视认得和谐发展。16、亚里斯多德社柏拉图的学生,公元前335年在阿波罗神庙旁的吕克昂创设了一所哲学学校,称吕克昂学园。21、西欧封建时期的教育有:教会教育、世俗封建教育。22、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和教会教育:这时基督教会垄断着西欧的教育。23、教会学校的类型:教会为了控制教育,创办了自己的学校:僧院学校、大教堂学校(主教学校)、教区学校。僧院学校有叫(修道院学校)。僧院学校有内学和外学之分。24、教会学校传授的内容是:七艺(文法、修辞学、算术、天文、几何、音乐)。25、希腊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6、世俗封建主教育(世俗学校的类型)有: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27、骑士制度盛行于11-14世纪,是一种家庭教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幼时的家庭教育;七八岁后的侍童教育;14-21岁侍从教育(从侍)。28、骑士七艺: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29、城市学校的兴起: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兴的市民迫切需要学习经营工商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原有的教会学校不能满足的。所以。城市学校应运而生。33、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在城市兴起和新兴市民阶层及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中世纪大学。最早的中世纪大学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34、意大利的萨拉尔诺大学是著名的医科大学。1158年发展为法律大学(波伦亚大学)。1150年建立的法国巴黎大学以神学著名。设有:神、医、法、文4科。35、西欧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学生大学、先生大学。36、中世纪大学一般均享有特权。文科具有预科性质。已经有了学位制度。31、城市学校的特征: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教育内容有宗教教育有读,写,算手工业和商业的专门教育。32、城市学校的意义: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城市学校成为后来初等学校的基础。41、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论实际上是为实现普及教育所设计的一种新的初等教育理论。42、赫尔巴特的实践哲学实际上就是论理学。他由低到高的道德观念划分为五个层次,公平、正义、仁慈、完善、内心自由。层层递进,使道德培养具有了可操作性。44、赫尔巴特的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实际是对教学的目的性的深入阐发,极大的揭示和丰富了教学目的性的内涵。45、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7、1786年制定的国民学校章程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国民教育法令49、1898年英国“教育署”成立是中等教育发展的结果51、1898年“教育署”应运而生。52、19世纪拿破仑上台后,撤消中央学校,代之以中央办的国立中学和地方办的市立中学。53、1891年实科中学改称现代中学。54、近代德国中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实科中学的兴办和骑士学校的衰亡。55、最早的职业学校: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在哈勒创办的“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56、大学出现于中世纪,近代高等教育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57、中世纪大学的保守性一方面是由于型会这种组织形式,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教会的垄断。这种保守性具体体现在17、18世纪欧美大学对社会的变化、科学的兴起所采取的保守的态度中,那一时期被称为大学的“冰河期”。69、俄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最举影响的大学是1755年在罗蒙诺索夫倡议下成立的莫斯科大学。74、英国的小村社的格言:“不劳动者不得食”。小村社的新特色是:学生自治。76、劳动学校只是职业训练学校,是通过劳动培养顺民的学校。12、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古罗马的巴勒斯坦兴起,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颁布“米兰赦令”,公元325年明令定基督教为国教。古罗马帝国的基督教特别热忠用基督教精神改变教育的性质。教会开始自己办学校。名词1、六艺我国夏、商、周三代时期的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2、六经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教学教材。即诗、书、礼、乐、易、春秋3、稷下学宫:原是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稷下学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4、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学生是由州、郡、三公推荐的“能为尺牍、辞赋及公书鸟篆者”因校址位于洛阳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5、次相授受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以二传 、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6、察举制: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它既是统治阶级的选官制度,又是其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7、策问: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荐举者作答。答者要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是谓“对策”。8、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的含义: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尚书令左雄着手改革,规定孝廉所举之人必须在40岁以上,而且对岁举的孝廉由朝廷进行考试。儒生考以儒家经典,要求必须遵守家法;文吏试以奏章律令。然后在端门进行复试。左雄对察举制的改革,通常称之为“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9、:束修制:唐代官学的学生一律称“生徒”。生徒入学要行束修礼。中国古代自孔子开始,学生初入学时要带一些酒肉之类的东西拜见教师,仪式非常隆重,这种仪式叫做“束修之礼”。10、理学(新儒学):儒、道、佛三教融合为一形成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理论上更加精致的新的儒家思想体系。11、学部:是我国近代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正式的、单独的、专门的建制。是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近代教育管理发展的体现。12、壬子一癸丑学制我国近代的一个教育制度,1912年7月,教育部召开中央临时教育会议讨论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等重要问题,是资产阶级改造封建教育的一个重大胜利,也使新学制的创立有了灵魂和理论依据,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13、宫廷学校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校。是古埃及王宫为了培养王子、王孙办的学校14、书吏学校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校。是以培养书吏为目的的学校15、骑士七艺一种封建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即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16、人文主义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它肯定颂扬人的一切,在一切领域中都贯彻“抑神扬人”的原则。实际上是贬低封建统治的权威,提高资产阶级的地位17、双轨制近代国民教育运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贫民教育与历史悠久的贵族教育。因为这两种教育的发展特点不同,更是因为两种教育各自为政,所以称之为双轨制18、导生制18世纪90年代在英国和印度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它是一种由教师向导生施教,导生在转教其他学生的方法19、新教育联合会新教育联合会是应欧洲新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对促进各国新教育的发展的一个国际性教育组织20、骑士教育:是集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西欧中世纪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30、城市学校:市民与领主和教会进行斗争取得城市的自治权后,成立了主要由市民上层代表组成的市政府机关,由这种市政府机关管理的学校,就是城市学校。38、学生大学:是由学生组成行会对学校进行管理,聘请教授、确定学费、规定学时等校内重大问题均由学生决定。(波伦亚大学)39、先生大学:是由老师组成的行会,掌握全校校务,校长的推荐、教师的工作、学位授予及学生管理都由教师决定。(巴黎大学)48、公学:英国中等教育中起领导作用的是古老的“公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文法学校,但由于它最初是由公团体集资兴办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工职人员,因此成为“公学”。 1.1“学在官府”: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垄断,民间无学。其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即官师合一,教师由在职官员或辞职官员兼任。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即学校与官府合一。这一教育管理体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产物,是由奴隶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所决定的。1.2“六艺”:是西周时期主要的教育内容,具体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礼相当于政治伦理课程,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宗教礼仪等。乐是与礼的教育密切配合的教育内容,主要起精神陶冶的作用。射和御为军体训练。书、数为传授语言文字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课程。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反映了西周的教育既讲求文武兼备,又重视礼乐道德教育,并兼求知识与能力的共同进步,充分体现了西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点。问答1、国子监的学生通称“监生”,依其来源分为四类:一“荫监生”也称官生,是三品以上京官的子弟或皇帝恩准入监的子弟以及土司子弟和留学生。二“贡监生”是由地方官学选拔入监的生员。三“举监生”是在京师会试下第的举人,有翰林院择其优者送入监内读书。四“例监生”通过捐纳钱物而获得监生资格者。说明了教育对象的扩大,也说明教育普及的扩大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2、奏定学堂章程对学生的管理规定1.注重品行,严格控制学生思想2.奖励学堂出身3.学生在学期间不准另就他事3、1935年中学规程对校内考试作了如下规定1.中学学生成绩分学业、操行及体育成绩三项2.学生成绩考查分4种:日常考查、临时试验、学期考试、毕业考试3.学生成绩的平定办法:平时成绩由日常考查和临时测验组成,前者占各科成绩的三分之二,后者占三分之一4.规定缺课三分之一以上不得参加考试4、苏区普通学校教学管理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1.确定教学管理原则,即小学教育要与政治斗争相联系、与生产劳动相联系、与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相联系2.针对儿童发展过程确定小学教学应达到的标准3.小学课程教则大纲还对小学的课程安排和课时分配作了规定古埃及学校种类1.宫廷学校:古埃及王宫为了培养王子王孙开办的学校2.职官学校:大约在中王国时期,政府各部门为了训练他们的官吏创办的学校3.书吏学校:以培养书吏为目的的学校4.寺庙学校:古代埃及的寺庙相当于现在的天文馆、图书馆5、近代学校制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1.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以分工为核心的近代工厂制度要求人们把几乎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职业中去,从而使专司教育的学校成为必要。2.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近代学校制度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技术。近代统一学校制度的直接推动者是工商业的行东和企业主、世俗政府、宗教改革者等6、赫尔巴特对儿童管理的观点1. 赫尔巴特认定儿童生来有“盲目冲动的种子”和“处处驱使他的不驯服的烈性”2.儿童的管理要放在学校整个教育过程最前面,是进行教学和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 3.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约束其烈性,任何功课的教学都不可能顺利进行,当前会破坏教育教学,未来则会造成“反社会的方向”因此,儿童管理是维持学校与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7、新兴资产阶级学校管理的主要特征1.乡村寄宿试学校2.为资本主义社会培养领导人3.注重实际4.民主和自由5.肯于接纳新思想、新方法8、新教育联合会的贡献1.促进了各国新教育思想的交流和新教育的国际化2.为新教育发展指明方向3.加速了各国教育现代化进程9、太学学生组成?1.由太常选送的2.由郡国县官选送的(要经太常审定批准)3.是按规定一定级别的官吏子弟享受进独尊儒术” 文教政策实施措施1.设五经博士2.建立博士弟子制3.以儒术取士4.视学制度太学的权利而入学者4.是察举明经科考试下第者10、壬戌学制意义?壬戌学制与壬子一癸丑学制相比,缩短了小学修业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普及;延长了中学修业年限,利于提高中等教育水平;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兼顾升学和就业;注意地区差别,给地方伸缩余地。是全国爱国知识分子,特别是新教育改革家和专业教育工作者,坚持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共同创制的,它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同时也考虑到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它是我国学制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当然,该学制也有不足,如重文轻理、重应用轻基础等 发新话题 发布投票 发布悬赏 发布辩论 发布活动 发布视频 发布商品1、夏商时期学校的名称: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学校的萌芽。五帝时期有“成均”之学,虞瞬时有“庠”。夏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学校的名称有“序”和“校”。学校发展到商代又创设了瞽宗和学。瞽宗是宗教学校;学是进行一般文化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场所。3、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是“学在官府”。“学在官府”的含义 :1.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2.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4、夏、商、西周时期教育教学教学管理: 学校以培养官吏为主要目的,乡学还负有社会教化的责任。内容特点:重视军事教育重视宗教教育商朝的礼乐教育。西周时期教育教学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主张:敬德保民主张“彝教”(对庶人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西周时期,国家很重视对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建立了;(实学制度)、(选贤贡士制度)。视学包括;(天子象征性的视学)、(督导性的视学)。选贤贡士制度是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5、“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的成因 .政治上,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经济上,同时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也不需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与“ 器”6、视学制度的教育管理功能 视学包括: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尊老敬德,重视教育。督导性的视学。这种视学革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视察的内容都包括德行和道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而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考察的标准,以督促、引导学生的学习。9、教育体制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官学衰败和私学兴起的原因)官学的衰败:西周官学的衰败表现为“学术官府”“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职掌文化教育的“官师”或投奔诸侯,或流落民间;官府之中的“书”、“器”也随之散落于诸侯和民间;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厌学,学校废弃。奴隶制官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私学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官师”和受过“六艺”教育的贵族子弟等“文化人”流落民间,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士阶层。他们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招收弟子,授徒讲学,成为私学的教师。随着“官师”的流落,官府的“书”和“器” 也流散到民间,这就为私学的教学提供了所需的教材和教具。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是私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估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10、私学兴起的意义:它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使教育从政事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各家各派在创办私学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而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为后世教育管理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1、儒家的教育管理孔子尤其重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以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阳货“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在人性问题上持“性善论”,认为人人皆可以成尧舜。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持“性恶论”,大学明确大学教育的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明明德”,即发扬人与生俱来的善性(美德)。第二目标是“亲民”。第三目标是“止于至善”为了实现大学教育的目标大学又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开宗明义的概括了儒教的文教政策思想,提出了“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精辟论断。内容有: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即“有教无类”关于学制的构想。“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关于视学制度、儒家的教育教学管理思想: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提出的设置课程的原则。“志于道”是教育教学的目的。孔子认为这些教育目标和要求,要通过“六艺”教育来完成。他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儒家的教学常规:主张要重视入学教育,入学时要举行隆重的典礼,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懂得尊师重教。、儒家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主张要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相辅相成;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情况因材施教;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儒家的教师管理思想。主张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荀子主张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他甚至认为是否尊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学记对儒家的教师管理思想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认为教师不仅是教人“为长”“为君”,要审慎择师,要尊师重道。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儒家创办私学的原则(特点):“有教无类”12、墨家的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思想:主张要以“强说人”的精神,由他们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从而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理想社会。墨家所要培养的“兼士”,既要有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品质,又要有履行墨家道义的实际才能和本领。墨家不仅重视“识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私学的管理:培养目标;以培养“兼士”(贤士)为目标。教学管理;重视教以劳动技能和自然科学知识。组织管理制度:墨家私学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13、稷下学宫的管理特色:、教育体制:稷下学宫是齐国创办的,一切教学设施及教学、生活所需经费,都由齐国提供。所以,稷下学宫是官办的。从内部的教学管理上看,稷下学宫又是私学的集合体。、办学原则;稷下学宫办学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原则。、学生管理:管子中的弟子职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学生守则15、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的主要内容:首先;要求学生虚心受教,尊敬老师。“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其次;要求学生饮食起居要有良好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再次;规定了学习的规则16、秦朝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书同文行同伦(统一道德规范)设三老以掌教化禁止私学,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9、“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意义:不仅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大发展,而且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方针,对整个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汉武帝所采取的文教政策与秦代文教政策的区别(秦汉文教政策的变迁给后人的启示)汉武帝所采取的文教政策,在本质上与秦始皇是一致的,都是要统一思想,巩固专制统治。但是,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却大不相同:秦始皇采取的是极端残暴的高压政策;汉武帝则以疏导、劝诱为主,一方面积极的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这表明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代残酷压制、以法代教的教训,在政治上走向了成熟。22、汉代的学校管理 太学的管理:办学目标:为朝廷培养各种官吏,并对教育起示范和向导作用。教师的管理:汉代的教师称为博士,博士之首称为祭酒,学生的管理:太学的学生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是由太常选送的。(正式生)二是有郡国县官选送的。三是按规定一定级别的官吏子弟享受进太学的权利而入学者。四是察举明经科考试下第者。(正式生)教学管理:、儒家经典是太学唯一的教学内容。、太学没有修学年限的规定。、教学以自学为主,鼓励学生自学和相互论辩、博士讲授往往是大讲堂授课,或由高足弟子代为讲授。、太学注重考试,考试有太常主持,通过者委以官职,次为“学选”考试的办法谓之策试,类似今天的抽签考试。汉代地方官学的职能:传授儒家经典推行地方教化私学的管理:类型,蒙学、专经研习名称,蒙学私学的名称“书馆”“乡塾”。研习专经的私学的名称“经馆”“经舍”“经庐”教材,蒙学私学的教材急就篇苍颉篇。研习专经的私学的教材五经研习专经的私学的传授方法,“次相授传”“转相传授”24、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统一了教育的目标规范了教学的内容。察举制以五经为教材。25、汉代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体内容、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实行察举选士制度规范经学内容、规范经学的内容:统一经学标准。西汉甘露三年(前51年)汉宣帝主持召开石渠阁会议;东汉建初四年(79年)汉章帝主持召开著名的白虎观会议。撰成白虎通一书。经学有了同意的标准,官学和私学也有了规范的教学内容。刊刻石经。汉灵帝准奏,蔡邕便令人将自己手书的经文刻于石碑,立于太学门外。这就是熹平石碑。熹平石碑,为学校及自学者提供了标准、规范教科书。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最初是封建国家加强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后来则成为国家重视教育、独尊儒术的象征。规定严守师法、家法。所谓“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这样,一祖师之下的徒子徒孙代代相传,即形成家法。26、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管理发展的主要表现: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专门学校和综合学校的设置私学和家庭教育的发展27、九品中正制的含义“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次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逐级上报(小中正报大中正,大中正报司徒,司徒呈吏部待用),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该制度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32、科举制产生的原因(隋唐时科举制度产生原因?)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收回选用人才的大权;要巩固政治,必须最大限度的网络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以扩大统治基础;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这样,为士族所操纵的“九品中正制”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至隋炀帝大业三年(606年)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37、隋唐的学校系统:隋朝在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在大理寺设有律学。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官学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广文观。38、隋唐官学管理完备的主要标志:学校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设置。唐代设置了国子监,为专门管理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国子监中设有祭酒、司业、监丞、主薄等职,并对其职责做出了明确划分。入学资格的规定。儒学各学招收14-19岁子弟(律学为18-25岁)。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计划考试制度统一教材。教师的管理中央官学的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唐代对教师和教育行政官员与国家其他官员一样还实行定期考核。学生的管理。束修制、假期、待遇和奖励制度、学生守则40两宋时期的三次兴学运动: 庆历兴学。代表人物:范仲淹。背景:庆历三年(1043年)他任参知政事(丞相)。针对当时科举泛滥、学校不兴的弊病,范仲淹主张把兴学育才与科举选才的改革结合起来,“教以经济(经国济世)之业,取以经济之才”他认为只注重科举而不兴教育,犹如“不务跟耕而求获”。教学内容:以“六经”为主。具体措施(在那些方面进行改革?):诏令州县兴学。改革科举创设太学,整顿国子学教学模式:苏湖教法意义:虽然庆历兴学随新政失败而结束,然而其影响是深刻的。如何把兴学和科举改革结合起来,培养和选拔“明体达用”人才,始终是北宋教育改革的目标。明体达用思想影响了一代学风。熙宁、元丰兴学。代表人物:王安石。兴学内容:王安石从兴学育才入手,建立“教、养、取、任”的配套制度。教之之道养之之道取之之道任之之道具体措施(王安石教育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整顿太学:实行“三舍法”,颁布太学令;严选学官,实行“教官试”。整顿地方官学增设专门学校明定教学内容改革科举制度崇宁兴学。代表人物:蔡京。兴学内容:诏天下兴学贡士,推行三舍选考法。增设画学、道学,复办书学、算学。废止科举,代以学选。42、苏湖教法的含义:胡瑗在苏州、湖州教学时,实行分斋教学,全面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成绩卓著闻名天下。分斋教学方法也被称为“苏湖教法”。43、“苏糊教法”的主要特点?“明达体用”是“苏糊教法”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的。“明达体用”的精神实质就是“学以致用”分斋教学是苏糊教法的核心。分斋,即学校分为“经义”、“治事”二斋,经义斋以教学儒家经典为主。分斋教学实行分科教学和主副科制度,在教育史上有开创意义。此外,苏湖教法还包括实行讨论、游学、直观教学等一系列内容。44太学三舍法:学生初入太学为外舍生,学习一年,月一私试(孟月经义、仲月论、季月策,由太学教官主考),岁一公试(初场经义、次场策论,由降敕差官主考)。合格者升为内舍。学习两年。合格升为上舍,学习两年,进行毕业考试。45、宋代的官学管理的发展:建立更加完备的官学体系。宋代经三次兴学运动,官学制度更加完备,国子学、太学、医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得到了整顿和充实,又增设了武学和画学。设置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崇宁二年(1103年),在诸路设立提举学事司,长官称提举学事使,是我国设置专门地方行政机构的开始。创行“学田制”教师管理制度的加强。地方官学教师实行考试选差。宋代官学还实行定期考核。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放宽了入学等级制定了严格的学规。 教学管理的发展。“四书”的地位上升,与“五经”并列为钦定教材。“三舍法”“积分制”的实行。46、书院(产生的原因):书院之名,最早出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主要作为国家修书藏书的机构,(皇家图书馆)。唐朝后期,逐渐演化成学者讲学说书、学子读书求学并进行学术研究的专门教育机构,这就是民间最早的书院。47、书院的特质(书院特点?)书院是私学,它继承了古代私人讲学的优良传统,在教学和组织管理上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书院的组织和讲学形式,不同程度的受到佛教禅林的影响。书院不仅是讲学的场所,也是学者研究著书修书及刻书印书藏书的学术中心;书院一般建筑在山水胜地,如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下,岳麓书院在长沙岳麓山下等。而且书院的建筑设施往往具有一定规模,布局也很讲究。48、宋代著名书院的名称:白鹿洞书院:唐贞元年(785-805 年)。洛阳人李勃、李涉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创建。后朱熹修复。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建讲堂斋舍,创办书院 应天府书院。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邑人曹诚在河南商丘建学校。范仲淹曾就学于此。嵩阳书院:(太室书院)在河南登封太室山麓。程颢、程颐先后讲学于此。石鼓书院:在湖南衡阳石鼓山回雁峰下。李宽读书于此。茅山书院:在江苏金坛三茅山后,宋仁宗时侯遗创建的。49、书院的管理:书院的管理体制。书院最主要的负责人是山长,(院长、洞主、主洞、堂长)还设有副山长、助教等。书院管理的制度化。书院的制度最具代表性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教条。白鹿洞书院教条规定:明确规定要以“明人伦”为学习的目的,指出学生修身、待人接物的要领。规定了学习的次序和方法。白鹿洞书院教条成为了后世书院学规的范本。教学的组织管理。书院的教学,多采用自由讲学的形式。书院的教学组织形式,“导师制”、会讲(书院有时还礼聘院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