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目标】1、通过专题复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什么是环境描写;2、学会分析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并且应用到学生的写作实践中.【教学重点】1、通过典型文章,归纳出常见的几种环境描写的作用2、总结把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解题方法和技巧在具体文章中的运用【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徜徉在语文的国度里,我们一起感受过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叹;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还有朱自清在美好春光的引领下,积极“上前去”的人生信念。由此,我们知道借景抒情已经成为一种最为常见的表现手法,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而用来表现“景语”的环境描写,也成为近几年中考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二、知识回顾(教师提问)什么是环境描写?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出示多媒体课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三、典型例题的分析(见学案)分析下列文字分别属于哪一类环境描写,标划出表现环境特点的词语,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例1:鲁迅故乡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答案:自然环境描写;严寒,深冬,隐晦,冷风,苍黄,萧索,没有一些活气。通过对故乡阴冷天气和萧条景象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萧条的气氛,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情,为下文目睹故乡人的变化,心生悲哀作铺垫。(展开情节表现主题)例2:鲁迅孔已己: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明确答案:社会环境描写格局,曲尺形大柜台,靠柜外站着,下酒物、短衣帮,穿长衫,慢慢坐喝通过描写鲁镇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下文展开孔乙己的多余人形象,揭示孔乙己的悲剧作铺垫。(展开情节,表现主题)(以上两个例题,如果学生不能顺利分析出作用,则需要引导他们结合下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文字,与主题有没有关系等)四、小结:1、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或时代背景 (社会环境)2、渲染气氛3、烘托 心情 或 人物形象4、为下文 故事情节的展开 或表现主题作铺垫2、答题方法:首先确定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然后找出具体表现环境特点的词语,确定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3、一般格式:通过描写天气、景物 或 格局、陈设、民俗民风等具体环境,交代了-渲染了-烘托了-为下文-做铺垫。 五、练习(练习设置由易到难)1、06黄冈池塘边的鸟窝13题第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结合内容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学生讨论,教师做激励性的点评出示多媒体课件答:景物列举(1分)通过描写夏季和秋季池塘边的景物,渲染了美好和谐的气氛(1分),烘托了作者快乐的心情(1分),为下文这一美好环境遭到破坏做铺垫。(1分)2、07长春孩子与鸟儿22题环境描写在文章中往往起到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的作用。请具体谈一谈下面两处环境描写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开头:“邻家的炊烟,袅袅地拂过华梢,玻璃走廊外徐徐飞来暮色,温柔无声,如一只美丽的灰鸽。结尾:“在它们飞去的方向,什么时候展开了一片银云,婉柔美丽,如爱神的羽翼,在高空中自由飞翔。学生自主答题,自主点评明确答案:开头通过写袅袅炊烟和温柔暮色,渲染了温馨祥和的气氛(1分),为下文的 叙事抒情做铺垫(1分)。结尾写婉柔美丽的银云烘托了作者看到鸟儿相携而去与孩子紧紧相依时的喜悦幸福之情,(1分)表达了作者对世间亲情的赞美和主题。(1分)(不再是为表现主题做铺垫,而是直接突出主题深化主题)讲解过程中注意强调得分点,答题过程要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灵活运用所学方法,不要死搬硬套。六、运用环境描写(通过练习,我们学会了如何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那么反过来能不能根据上下文,揣测当时的情景,作者的心境,来补写出所需要的关于环境的语句呢)06济南中考题:联系上下文,在划线处补写描绘水流情景的句子。我脱下衣服,穿着短裤往河边跑过去。我不敢停步,怕大人们改变主意,不让我游泳。但离水越近,我越没信心,等我跑到河边时,自己害怕极了。河面上_。我在灌木丛中找到一处被牛踏出的缺口,蹚水走到较深的地方。所有的人都站在岸边看我的表演。我定下神来,迎着水流,一个猛子扎下去-方法点拨:1、目的明确为表现主题服务(本段文字的中心是表现“我”的勇敢,所以,根据上下文,应该是用水流的凶猛,来反衬我的勇敢)2、抓住特征写出景物的特色(水流凶猛的具体表现有:水势大,水流急,声音响,泡沫多等)3、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用形容词加以修饰)明确答案:水流很急,发出很大的声响,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七、小结、作业学生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恰当的运用环境描写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更生动。在我们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大家不妨尝试着用环境描写,来充实文章内容,提高文章的品味。作业:写作训练A题:今天上午要测验英语,你经过认真复习,今天上学充满信心。B题:由于昨晚看球赛,未复习英语,今早上学满心懊悔。根据以上提示,任选一题,写一段上学路上所见景物的环境描写,借所写景物来表达出文中我的特定心情。要求: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景物描写要有序;描写要生动具体,恰当运用修辞手法;150字左右附学案:环境描写的作用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专题复习了解和掌握什么是环境描写;2、学会分析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并且应用到写作实践中.【教学重点】1、通过典型文章,归纳出常见的几种环境描写的作用2、总结把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解题方法和技巧在具体文章中的运用一、什么是环境描写二、分析下列文字 :分别属于哪一类环境描写,标划出表现环境特点的词语;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例1:鲁迅故乡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例2:鲁迅孔已己: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三、小结四、练习1、文章第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水塘边的鸟窝 (06黄冈)(1) 水塘在黑夜中沉寂,这使我怀念水塘边的那棵有鸟窝的老榆树。(2)我们和母亲来到乡下时,那棵树正长满了榆钱。榆钱泛着淡淡的绿色,钱串似的,压弯了枝头。后来,榆钱落了,榆叶变老,黑绿黑绿的。知了爬到了榆树上,知了的叫声很尖长,使山里的夏天更加闷热。夜里,塘里的青蛙“咕哇”“咕哇”地叫着,开始是一只,后来便此起彼伏。白天,我们看见一群一群的小蝌蚪,摆着黑黑的小尾巴、摇着黑黑的大脑袋,从塘的深处游到塘的浅处,从浅处游到深处。母亲说,蝌蚪是青蛙淘气的孩子。秋天来了,榆树的枝丫上有了鸟窝,鸟窝一天天大了起来,小筛箩一样,母亲指给我看那鸟窝。这是一个已经开始凉爽的傍晚,太阳红色的光辉已擦着山顶在慢慢消失,山顶有很美的晚霞,晚霞擦抹着母亲很美的脸,我发现母亲脸上流淌着一种很厚的温暖。 (3)天气越来越凉,风也大了起来,在山坳里回旋时发着一种响声。我望着老树枝丫上的乌窝,问母亲:“好高啊,妈妈!风一吹,要掉下来吗?” (4)“不会的,鸟的窝垒得很结实。窝里有它们的孩子,它们不会让窝掉下来的。”母亲抚摸着我的头,很大很深的眼睛里充满了爱怜。我和母亲一起望着蓝天下黑黑的一团,我们一起想像那高高的温柔,我们虔诚地为它们孤独的、风雨飘摇的幸福祝福。 (5)最可恨的莫过于男孩子。一天,邻居家的男孩子爬到树上,用竹竿把鸟窝给捅了。当我看见那黑魉魉的一团从丈高处往下掉时,我几乎晕了!我声嘶力竭地跑到老树下,看到的只是一团团摔散的用树枝、干草、羽毛和泥垒造的鸟窝以及几只血肉模糊的粉红色的肉团。那是老鸟的孩子,还没有长羽!我的心被撕成了碎片!那一刻,我真想把那个男孩子推到树下的水塘里,让他死。母亲说:“这孩子要遭报应的” (6)此后,一个关于“窝”的战栗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 (7)我长大后又几次来过那个山坳,我到水塘边找那棵老榆树,老榆树已被人伐掉,只剩下一个很悲凉的树桩。乡下的树已很少,我已很难看到儿时那样的大鸟窝。塘里的青蛙还“咕哇”“咕哇”地叫着,小蝌蚪还是一群一群在水塘边游逸着。我为这些青蛙和它们的孩子庆幸着,它们生活在离城里人较远的乡下否则,它们早被送上了城里那些豪华酒店的餐桌。但我不知,它们还能幸存几年? (8)人类什么时候才能开始悲悯我们身边的另一类生命?这个世界原本是我们和它们共同创造2、具体分析文章开头和结尾划线句子的作用 孩子与鸟儿 (07长春)(1)一天下午,孩子们都出去捉蜻蜓,室中寂寞如雏鸟飞尽的空巢。邻家的炊烟,袅袅地拂过花梢,玻璃走廊外徐徐飞来了暮色,温柔、无声,如一只美丽的灰鸽。(2)迎接暮色,我漫步走到后院,花期才过,美人蕉的残瓣,铺了一地绚烂落霞,把晶莹圆润的籽粒,留在枝头。完成了孕育、覆护作用,花朵便萎落于土一个伟大的意念“爱”,却自古至今,始终充塞宇宙,一切有生之物,莫不是它的仿本,炽烈的生命火炬,赖着神圣的爱,得以代代继续,燃烧不熄。 (3)正在沉思间,突然一个毛茸茸的小团,轻吻着我赤裸的足踝,我不自觉地打了个寒噤。一低头,我发现那闪亮畏怯、如云边孤星的小眼睛,正向我这庞然大物的人类侧目而视。 (4)我俯身捧它在手,原来是一只才学飞的小麻雀呢。本是羽毛丰盈的头部、翅、尾都被烧得焦黑、短茁、凌乱。许是自谁家烟囱逃出而”劫后余生的吧。它伸着尖尖的小喙向我啁啾着,残羽下,波动着一股生命的颤栗。 (5)我才将这小生命捧进屋子,两个孩子正巧自田埂间呼啸着回来了。见了鸟儿,又是一阵“泰山”似的欢呼。山山更忙著为它腾肥皂箱,在他的指挥下,才学步的兰兰,也乘我不备,蹒跚着自床垫下抽了一把稻草,凌乱地放在箱底,瞬息间鸟儿的新居落成。 (6)“看鸟儿啊!”两个孩子如热带卖果女郎,轮流着把鸟儿连箱子举在头顶,兴高采烈地呼喊着。于是,同巷中的小玩伴们都闻声而来了,赤膊、跣足、髦发、泥脸形形色色的都有。此刻,这寂寂的宅院,喧哗如一只开动的闹钟。 (7)一个小光头向小鸟献上蜻蜓,一个双辫女贡上了蚯蚓,小家伙们箪食壶浆,络绎于途,但小鸟儿抬抬玲珑的小头,眨眨晶亮的小眼睛,瞧瞧这些“非我族类”的小面孔,它紧紧地闭起微黄的尖喙“不食周粟”。热心的孩子们变得失望了,不再去采粮购秣,只静静地环着鸟儿围坐成一个圆圈。 (8)突然,屋外传来清脆动听的声音,比竹竿相击声还要俐落、悦耳。我一抬头,一个多么奇丽的伟观啊,对面人家屋檐落满了小小的麻雀,在暮光中,如朵朵颤动的火焰。它们翘尾、颔首、展翅,似怀着无限的同情,遥遥凝望着这陷入不幸的同类。它们在踌躇、疑惧,都不敢飞下来。由那断续的啁啾,我觉察它们,似乎饱尝了“相望不相亲”的痛苦。 (9)我遂吩咐孩子们都埋伏在帘帷后面,我也远远地站在屋子的一角。 (10)不多时,“特冷”一声,一只较大的麻雀,竟飞进了玻璃走廊,低头亲昵地向小麻雀致慰:“吱喳,吱喳,吱喳。”小麻雀也在哀哀诉告:“吱吱吱,喳喳喳。”孩子们自帘帷后移动了一下,那个来访者拍翅惊飞了,只留下那个可怜的小囚徒,望着足边那根红绳和片片落羽发怔。 (11)“把鸟儿放在院子里,叫它和同伴们谈谈心好不?”怀了无限的悲悯,我商得山山、兰兰的同意,把盛鸟的木箱,放在长青苔的花荫下。 (12)立即,有两只大麻雀,像影子般倏忽,自对面屋檐,移到了距小麻雀较近的篱墙。 (13)我带着孩子们,隐身在走廊的玻璃门里,悄悄观望。只见一只大麻雀,果然勇敢地自篱墙上跳了下来,口里衔着一条小小白虫,两只细细小腿,像雨线般在地上轻盈跳动。及至四顾无人,唰的一声,飞跃到小麻雀跟前。它的头向这边歪一歪,小麻雀的头向那边斜一斜,正好一下两喙相接,那条白虫,遂落进那张饥饿的小嘴巴里。翅子一展,大麻雀划了一道斜线,飞上短篱,活跃的姿态,描绘出它满腔喜悦,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饕餮吞食的小囚徒。这时另一只又飞了下来,以同样的姿态,双倍的温柔,把另一只青虫,送进那落难的小鸟口里。我至此才辨别出,它俩与小麻雀,较其他的麻雀,有更亲密的关系。 (14)屏息站在我身后的孩子们,也似乎为眼前的这现象感动了。半晌,山山眨动着亮亮的眼睛,若有所悟,匆忙地不及穿木屐,赤足跳下走廊,走入花荫,把系在小麻雀左足的红绳解松,小麻雀吱了一声,带著快乐、喜悦,一道箭矢般,直飞上两只大麻雀栖息的篱边。随即三个相偕,穿过林梢,飞入白云堆里,白云渐渐掩住它们的鸣声羽影,瞬间,杳无所见,只透出一片灰蓝的天空。 (15)山山满脸喜悦,重新跳上了走廊。 我问他:“你为什么把小麻雀放走,你不是喜欢它吗?” “叫它去找它的爸爸、妈妈。”山山怪神气地双手插腰,好像做了件生平得意的事。 (16)“爸爸、妈妈。”才学语的兰兰,也模仿着她的哥哥在喃喃着,摇着胖胖的小身躯,扑到我的怀里,短短的肥臂,勾住我的脖颈。我觉得此刻我的眸子噙满了泪水,她不正是那只雏鸟的小影,对我充满了爱慕、眷恋、依恃?我不禁想起娜达利的话:“是怎样的冒昧,怎样的大胆,把活泼的小生命带到世间,却不能给予他们含有幸福本质的东西!” (17)暮色渐浓,夜色将临,我凝望著三只鸟儿适才掠过的天空,在它们飞去的方向,什么时候展开了一片银云,婉柔美丽,如爱神的羽翼在自由的高空中飞翔。充满了爱的三只鸟儿,该是幸福愉悦的。喂其懂得“爱”,才获得了幸福本质。3、(06济南):联系上下文,在划线处补写描绘水流情景的句子。我脱下衣服,穿着短裤往河边跑过去。我不敢停步,怕大人们改变主意,不让我游泳。但离水越近,我越没信心,等我跑到河边时,自己害怕极了。河面上_。我在灌木丛中找到一处被牛踏出的缺口,蹚水走到较深的地方。所有的人都站在岸边看我的表演。我定下神来,迎着水流,一个猛子扎下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语文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2008-05-14教学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领悟文意。、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学习闻一多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教学重点:、 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语。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作敢为,言行一致。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理解他的精神品质。二、 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介绍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2、臧克家和闻一多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3、闻一多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三、 检查预习情况。、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衰微(shui) 赫然(h) 锲而不舍(qi)兀兀穷年(w)沥尽心血(l)潜心贯注(qin) 迥乎不同(jing) 慷慨淋漓(ki)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衰微:(国家、民族)衰落,不兴旺。()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高标: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指超群、出众。()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穷:尽。()沥尽心血:用尽自己的毕生精力。沥:滴。()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心会神凝:指集中注意力。()迥乎不同:形容相差很远。迥:远。()一反既往:完全改变以往的作法。既:已经。既往:过去。()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很盛。斗:北斗星。牛:牵牛星。斗牛:泛指天空。四、 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可以由老师范读,或者放录音。、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第一部分:(自然段)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第二部分(自然段)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3、文章两个部分写出了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闻一多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讨论并归纳:闻一多先生的前期是一名卓越的学者,后期是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怎样过渡的?讨论并归纳: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的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这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自然。、 细读文章,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 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研究志趣正浓、向古代典籍钻探、从唐诗入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几年辛苦,写成唐诗杂论。十年艰辛,写成楚辞校补。潜心贯注,心会神凝,写成古典新文。() 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迥乎不同,一反既往,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生命作为代价,政治传单。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以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大无畏,大骂特务,慷慨淋漓,气冲斗牛,声震天地。前脚后脚,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五、小结。这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它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革命家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六、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三、,和四题。第二课时一、 导入。二、问题研讨。、文章标题为什么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讨论并归纳: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中“诗兴不作”如何理解。讨论并归纳:“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指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如诗篇红烛死水等,是一个诗人。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钻得越锲而不舍”这句话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作者把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比作向地壳寻求宝藏,表现闻一多知难而进,持之以恒,潜心治学的精神。、“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话加点字怎么理解?讨论并归纳:“开一剂救济的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意思是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这是他潜心古代典籍的动力和目的。、“望闻问切也还只是望的初级阶段“这句话加点字应怎么理解?讨论并归纳:“望闻问切“是我国传统医学诊断病情的方法。用在这里是比喻的说法。把我们衰微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话加点字应如何理解?讨论并归纳:“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买相承。、“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话加点字应怎么理解?讨论并归纳:“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本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讨论并归纳: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语言描写:如:“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两句话表现了作为卓越的学者的闻一多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再如:“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表现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肖像描写: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都具体表现闻一多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细节描写:如“一个又一个的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在班上交流。讨论并归纳:略。三小结。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四、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黄梅县刘佐中学周和枝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3、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4、体会掌握过渡段的作用。教学重点:1、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2、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教学设想: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的好“做人要有做人的原则”,就是说为人处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方法和准则。这个单元记载的都是名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文章,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并且思考一下,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二、检查预习情况:1、 介绍作者和闻一多 (让学生先说,老师补充。不用讲得过尽,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去。)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并积累词语。)衰微赫然迭起高标 锲而不舍兀兀穷年呕心沥血 潜心贯注心凝神会迥乎不同 一反既而慷慨淋漓气冲斗牛 无暇顾及目不窥园仰之弥高三、听课文,整体了解全文大意。四、整体感悟:(想一想)1.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2. 、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五、作业:1、熟读全文2、抄写生字词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听写生字词)二、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对比写法。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2、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 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目的是什么? (引用原文)三件事例: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3、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4、 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5、闻一多向古代典籍钻探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他想吃尽、消化尽.文化史 他要给我们.文化药方6、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7、“ 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8、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精神?专心致志的研究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9、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它指深夜灯火。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10、“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三、请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废寝忘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治学严谨、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朗读思考研讨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二、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不仅是写 “说”。而是把 “说”和“做”糅合起来写。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2,探究革命家方面,学习爱国精神这一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 革命家方面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件?目的是什么? 这些事件体现了闻一多哪些精神? 在“说和做”上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的?(1) 起稿政治传单 勇敢无畏革命家方面 (2) 群众大会演讲 大骂特务 不怕牺牲(说做) (3) 参加示威游行 言行一致目的:争取民主3、文中哪些内容分别说明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及在群众大会上演讲等内容说明他是“口的巨人”;“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内容说明他是“行的高标”。三、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锲而不舍,沥尽心血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伟大的爱国斗士)1、学者和革命家是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的表现。你觉得两个阶段,闻一多先生在“说和做”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一致吗?为什么?点拨:不一致:前期他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目不窥园,无声无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一致: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2、我们要学习他怎样的精神?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更要学习他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四、问题探究: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中铁集团校园招聘面试宝典与模拟题集
- 2025年装卸搬运服务项目合作计划书
- 护理消化道早癌课件
- 2025年贵金属靶材项目建议书
- 2025年低熔点金属胶项目建议书
- 抢救课件教学课件
- 抢修站员工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军迷用品项目发展计划
-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课件
- 轮胎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组部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面试模拟题集
- 研发中心资产管理办法
- 银行投诉处理技培训课件
- 贵州省榕江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小学五年级数学学科培优辅差专项计划
- 浙江省宁波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 新学期-启航出发-2025-2026学年初一上学期新生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
- 2025年秋数学(新)人教版三年级上课件:第1课时 观察物体
- GB/T 45701-2025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
- 第2课《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课件
- 22S803 圆形钢筋混凝土蓄水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