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孟浩然之广陵.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孟浩然之广陵.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孟浩然之广陵.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孟浩然之广陵.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孟浩然之广陵.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学生自由发言)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李白)你们了解李白吗?(课件出示李白素描图)3.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初步感知1.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最后那个字怎么写呀?明确:注意“陵”字正确书写,“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明: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3.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前往广陵。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明确: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同样的兴趣爱好,同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三、整体感知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2.学习生字,全班齐读。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要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明确: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4.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四、质疑探究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知道平面图的规则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结合诗句说一说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明确: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2.“故人”是什么意思?在这指谁?从哪知道的?明确:老朋友; 孟浩然;注释。3.思考: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学生:漂亮,绽放百花盛开的三月,争奇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教师总结: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一番景象。4.老师请大家欣赏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教师小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羡慕。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5.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呢?诗中哪儿告诉我们?明确:看朋友乘坐的那只船;从第三句可看出。6.长江是当时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李白注意力和感情都集中在孟浩然身上,在他眼中就只有好友的孤帆。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7.“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明确: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8.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李白还在看什么?哪句诗告诉我们?“唯见”是什么意思?只能看见江水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这又包含了怎样的感情?明确:江水;“唯见长江天际流”;只看见;舍不得;依依惜别、难分难舍。五、课堂小结是啊,相见时难别亦难,从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佳作中,我们感受着古人那浓浓的情意,其实这样的深情谁没有遇到过呢?谁没有这样的亲人朋友呢?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我们去感受诗人王维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二、初步感知1.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学生交流)明确:教师简要介绍王维。2.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说说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怎样理解“使”?明确:从诗题可得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名叫元二的人出使安西;“使”是出使的意思。3.简介时代背景。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4.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同时注意诗句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5.指名读,注意读准多音字。6.全班读一读。听配乐朗读。教师小结。三、整体感知1.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明确:送别地点:渭城;时间:早上。2.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明确: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得知是清晨在旅店送别。3.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老师点拨: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柳树被雨水洗得翠绿欲滴。4.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明确:从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中便知为友人设宴送别。5.读了后两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想想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嘛?王维会说些什么呢?明确:离别在即,千言万语都浓缩于酒中,把别愁、祝福融为一杯杯美酒,明为劝酒,实为诉离愁。(1)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安西又在哪呢?明确:从“劝君更尽一杯酒”得知不止喝了一杯,一杯接一杯地喝是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指导读(引读)、再指名读。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3)总结升华。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后两句)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