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定风波》导学案.doc_第1页
高一语文《定风波》导学案.doc_第2页
高一语文《定风波》导学案.doc_第3页
高一语文《定风波》导学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高一语文定风波导学案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行( )吟啸( )一蓑( )烟雨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 2、具体分析。 (1)时间: (2)地点: 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 (4)人物: (5)故 四、品味思想,鉴赏手法。 1、生齐读。 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2、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 五、重点探究、拓展思维。 1、能找出本词的“词眼”吗? 2、如何理解苏轼的“归去”? 3、“归去”是历来众多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的情感趋向和人生趋向。你知道还有谁?4、苏轼的“归”和他们的能划等号吗?介绍“辉煌的一生”。 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5、小结。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 这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淡然和心灵的超脱! 六、拓展阅读:( 另一首苏轼在黄州时期所写的作品)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请同学们来谈谈这首词。 意象: 2、小结: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2、布置作业: (1)背诵课上提到的三首词。 (2)搜集苏轼的诗词,仔细品味,以我看苏轼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主备人:白少锋 审核人:雷让利 包科领导: 年级组长: 使用时间: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教学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一、关于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二、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三、诵读词作: 1、诵读:指导朗读,疏通文字。瑾( ) 樯 ( ) 纶( ) 华( )发 酹( ) 还( )2、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 3、提问:整首诗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四、品析词作: (一)上阕: 1、描绘了赤壁怎样的画面呢?呈现了什么特点? “乱” “穿” “惊” “拍” “卷” 2、这样的景物时在什么样的大背景下?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二)下阕: 1、从哪几个角度写周瑜? 学生读然后找原句。 2、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人物 建功年龄 职务 际遇 外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