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doc_第1页
游褒禅山记.doc_第2页
游褒禅山记.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周健【说教材】 作为课程的“定篇”。首先,执教的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属于苏教版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游记”专题。这篇游记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选修课的教学和必修课的教学,我以为,最大的不同点是选修课教学更应注重文化文章文学方面的启智功能,而实际的教学中,更要关注整体性教学原则。其次,从语言的角度而言,这篇游记是文言文。文言文的教学历来有“文”与“言”孰轻孰重之争,我以为应该“并举”。在高二后半学期,教学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其任务之一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篇经典的文言文,其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对于帮助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很有裨益。作为课堂的“定件”。本文记游不事铺陈,笔法简练;议论缜密,思想深沉而颇多长句。这种语言风格也可能给学生的阅读和记诵造成不小的困难,但也用不着过细的解释,还是要把基点放在学生的自行领悟上。这样的领悟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一是在预习中认真参看课文注释,能够大体贯通上下文的意思;二是划分句中停顿,通过正确的朗读弄清所有长句的层次;三是教师在范读过程中穿插简明扼要的解释,补课文旁批之不足,或者在检查诵读过程中遇到特殊问题,也可以提问学生,视其答题情况再作进一步解释。本文中常见虚词“之”、“其”、“以”等出现的频率较高,且涉及多种用法,如果逐一讲来,必定费时,效果也未必好。在诵读过程中,除特殊需要,可以暂且不讲。待到全文成诵或基本成诵后再进行分类整理。此外,本文第三、四段大量使用语气词(也、焉、矣、乎、哉)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能仔细体会这一点,对了解文章内容大有好处,但只需点拨,不必过细地讲解。【说目标】依据学生的现有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对于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的掌握情况,兼顾课堂教学目标拟定的基本原则,我拟了两个学习目标。1学生能自己对照注释,理解文意。绝大多数学生朗读无读音障碍,绝大多数学生翻译无文字障碍。2学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第3节,体悟作者议论的核心点,并能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必修教材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借助文后的注释,逐字逐句地疏通文言文大意了,但在上课时,应该挑选文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翻译,这是学习目标1的拟设和评价。考虑到这篇文言文的“独特的这一个”特性,其重在释理,所以,以朗读促进感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第三、四段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之所在。理由有二:其一,本文在古代游记中算是一种特殊的体式,它的记游全是为发议论做铺垫,所以侧重点是“议”而不是“记”,必须懂得它的“议”,才算读懂了这篇文章。其二,它的“议”涉及人生哲理具体地说,就是对事业和学习所应采取的态度,但又讲得很概括,而学生以现时的生活阅历和认识水平,要想理解它的深刻意蕴,确属不易。于是,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诵读并在诵读中体悟王安石的“尽志无悔”的情愫,便是我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方向。【说教法】我始终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一篇好的文章。一篇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醒目的标题,有激趣的开头,有连贯的层次,有耐人回味的结尾等;一节优秀的语文课,也应该如此。所以,在我的“课堂观”中,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必定会围绕着一个核心的目标展开,就像一篇好文章必定围绕着主旨展开行文一样。所以,如何找到一个核心词,或者一句贯穿全课的话语成了我备课的首要任务。于是,我设想运用“一句(字)立骨教学法”,全课围绕一句话和一个“于”字展开。同时,从教学的全过程来说,必须始终注意整体的把握:在起始阶段,初步熟悉文章大意,抓住“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个主旨句来统观全文,掌握文章的脉络;在逐段练习诵读的过程中,要提示学生注意前后照应的地方;最后要讲讲作者对个别事件的体会是怎样升华成一般性的哲理的。【说过程】诚如先前所说,我始终认为一堂好课就是一篇好文章。我努力践行此观念。为此,我先把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教学的起点“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这个切入点,同时也体现了我的课堂观 “切入口小,其旨很深”。选择此句作为教学的起点有三点考量,其一,这是全文由记叙转入议论的分水岭,学生关注此句,有助于其理解本文的文脉;其二,“往往有得”,引发学生思考:王安石观于“褒禅山”有什么“得”?其三,便于师生抓住“于”字做文章,贯穿起整个课堂。这是课堂的“起课”阶段。第一个体悟节于“仆碑”。“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这句话,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和“往往有得”。前者是记叙,是记事;后者是议论,是说理。这恰恰符合本文的文体特征“记”是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表达见解。本文5小节,结构层次非常明显。学生齐读1、4节。教师要求其注意字音和断句。读完后,让学生重点翻译两个句子。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然后让学生说出本文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的特点照应。第二个体悟节于“游洞”。学生齐读第二节。重点理解的句子: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在学生翻译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句子本身的读法: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句要读得舒缓,有慨叹之意。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便是五人的“游”,只是一笔带过。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对于这次根本算不上游览的“游”,王安石心生悔意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在本文,在记叙和说理之间有一个过渡性的语言标志。让学生找出这句话“于是余有叹焉”。教师自然地提问: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继而研习第3节。第3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应该在课堂上“浓墨重彩”地渲染。首先找主旨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接着,教师要花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上的指导。对重点语句反复揣摩,对重点段落反复的朗读,这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主张。文本研习,须要“知人论世”。这是我国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但是,许多老师念歪了经,常常为介绍作者而介绍作者,介绍作者的原因不明,导致教学环节的指向不明,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基本到位,迫切地想探究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作者为什么强调“尽志无悔”呢?为了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这时候,联系王安石的生平,即“介绍作者”,就成为一个教学契机,而作者的生平志向便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于是,教师重点地补充王安石之“尽志”。“王安石确实尽了“志”,因而至死也没有“悔”。那坚定的信念,正是游褒禅山时立下的。第三个体悟节于“此文”(汝于游褒禅山记,亦有得乎?)。这部分宜让学生自己回答学生能不能回答,能答出多少,有没有独特的见解等,将是课堂上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重要指标。我的设想是让学生从“于文法”“于文旨”两个角度来总结,当然,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也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怀疑的态度。在学生充分地表达之后,教师打出自己的“感悟”,读出来,意在与学生的理解产生碰撞,继而激发其他同学的思考。教师的体悟“余于此文,亦有叹焉。王荆公游洞未果,因悔而叹,因叹而思,得治学之真谛。岂一治学邪?举凡世间事,冀其成功,非志力物齐全者不可,而志为要。每览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未尝不感慨系之。平生之行事,苦于未尽志者多矣!虑此,愧赧之情油然而生矣。尔今尔后,当求尽志以无悔耳!此余之所得也。”新课程标准下,更加要求作业布置的高效性多样性。于是,针对文本,针对学情,针对学习目标,如何进一步地提升作业布置的高效,成为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焦点。我设计的作业形式是根据上联拟定下联。横批:“于是有得”。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