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方体、正方体(一)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立体图形的面、棱、顶点的感知与分析,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2、通过操作活动,从实例中理解物体表面积的含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能根据表面积的含义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容积的计量单位并形成表象(1 m,1 dm,1 cm,1 m),感受体积(或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2、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到生活中解决有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综合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其应用价值。(二) 教科书说明 1、本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与体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问题、你知道吗、整理与复习以及综合应用。“体积”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理解体积(或容积)的意义,是本单元的又一个教学的重点,它既是认识体积(或容积)度量单位的基础,也是探索并掌握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体积与表面积的实际运用也是难点。2、本单元教科书的编写特点(1) 加强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 加强了平面与立体的转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重视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4 ) 重视渗透“等积变换”的思想的教学。(三)教学提示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眼、耳、口、手、脑并用,要注意为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提供直观、形象的表象支持,让学生在对具体实物或模型的认识和描述中,丰富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在实际观察、剪拼、测量和比较中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几何体积的计算方法。2、本单元需要大量不同形状与规格的教具和学具,要善于从身边寻找和发现教具和学具,教师示范并启发、鼓励学生用废旧物品和材料,加工改造成教具和学具,为本单元的教学做好教具和学具的充分准备。3、要重视比划与估计在本单元教学中的运用,可以通过学生的用手比划面、棱、顶点,体会“平行”、“相对”和“相邻”的位置关系与特征,通过比划帮助学生建立各种体积单位的大小的观念。4、教学要注意面向全体,重视探索过程,一定要尽量让学生亲身经历,让他们亲自折一折、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在充分的交流、分享甚至争辩中,理解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本质特征和计算公式,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37页的例1-3、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九的第1,2题。【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形。(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2、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星期天老师去了一个新建的广场,很漂亮,你们想看看吗?(出示主题图)广场上有些什么建筑物、设施呢? (广告箱、雕像座子 )能说说它们是什么形状吗?(有长方体也有正方体。)在这幅图中,你有什么关心的数学问题要问吗?:注满这个水池需要多少水?:做一个广告箱大约要用多少玻璃?:做这样一个纸箱要用多少纸呢?要解决这些问题,你又会想到些什么呢?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知识。(引入课题)二、探究学习1、摸一摸,认一认 今天你们带来了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呢?展示给大家看看吧。 像这些形状的图形都称作立体图形。(出示直观立体图) 请大家摸摸看,这些物体与我们前面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是立体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一个面上,长方体不止一个面。)你能指出长方体、正方体的面吗?(展示各部分名称)刚才同学们指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而两个面相接的边称为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请给你的同桌介绍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物体的面、棱、顶点吧!2、探索特征 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你会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12条棱,8个顶点。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有12条棱,8个顶点。演示:旋转长方体、正方体,清晰有序地显示6个面。学生有序地数出这6个面。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吗?长方体相对的面是相等的,正方体所有的面都相等。怎样来证明这个结论呢?请小组的同学想一想、试一试吧。学生讨论汇报:直接观察出来。量每个面的长和宽,求它们的面积。在长方体中,像这样相等的面有几组呢?(3组。)长方体、正方体的棱又有什么特征呢?生观察后汇报:正方体的每一条棱都是一样长的,长方体中有的棱相等。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动手来量一量吧,并把相同长度的棱指给你的同桌看。学生汇报量出的结果: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的4条棱相等。(边说边比划)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长度一样吗?像这样的3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出示棱的名称,同桌相互指一指。将一个长、宽、高不相等的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再想想:正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正方体的12条棱都是一样长,我们就不再分长、宽、高了,把它们都称作棱。)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6个面都相等的长方体。(板书: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3、看一看、画一画。 讲解例3.4、小结 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想一想它们是一种什么图形呢?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三、课堂活动第37页课堂活动第1题:分类,把图形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课堂练习1、练习九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导。2、练习九第2题。先让学生说说哪里是长方体的长、宽、高,再分别指出其长度。其中有特殊的长方体吗,这时的长、宽、高还可以怎么说?五、小结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他们都是立体图形,了解了它们的面、棱、长宽高等。六、作业 练习九第3、4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页及练习十第1题。【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操作和观察,进一步熟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侧面展开图)。2、能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面积。(二)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表面积的含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面积计算。 【教学难点】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谁能说说它们的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一、探究新知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的意义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我们都知道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是长方体或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部分,我们就称这6个面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我们能看到或摸到的这些部分都是这个物体的表面。(出示三棱柱模型)它的表面是由几个面组成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请大家拿出一件自己喜欢的物体,像刚才那样把它的表面介绍给你的同桌。2、剪一剪,看一看 为了更好地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我们把它们剪开来看看,怎么样?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通过剪一剪,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的大小。像这样,一个物体表面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就是它的表面积。(板书:一个物体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就是它的表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指什么呢?就是它的6个面的总面积。(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二、课堂练习1、实际操作练习十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个别辅导。2、判断(1)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4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四、作业 练习十相关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页例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成功的体验。(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具学具】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谁来说说什么是它们的表面积?出示一个长方体,指名摸它的表面。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也会计算每个面的面积,今天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计算它们的表面积。二、探究学习1、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出示例1:制作下面这样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请大家想一想,这道题实际上是求什么呢?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4人小组合作完成这个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汇报交流计算情况,教师总结学生的不同算法,点拨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842452852184c(前后面) (左右面)(上下面)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长宽2长高2宽高2。:把6个面的面积分别算出来后再相加。:先算“前面左面上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即:(844585)2184c。为什么求出这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就可以了?(长方体6个面可以分为3组,相对的面相等,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盒子的一半,再乘2就可以了。)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长宽长高宽高)2。(师板书)观察真仔细,归纳能力真强。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桌交流交流吧。2、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大家的积极思考,我们学会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想一想,正方体的表面积又怎样算呢?出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方法。汇报交流。: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用(长宽长高宽高)2的计算方法来做的。:只要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就可以了。能给大家讲讲你的想法吗?(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是相同的。)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师板书)三、巩固练习1、练习十第2题。练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集体评析。2、练习十第3题。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作业 练习十第2、3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的例2及相关练习。【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二)过程与方法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动脑和同伴间协作的能力。【教学重点】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算?(出示一个纸做的袋子)想知道做这样一个漂亮的纸袋子需要多少纸吗?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什么知识呢?今天我们就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一实际问题。二、探究学习1、教学例2让学生齐读例2。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想想看,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考虑什么问题?(有一个面不做,只需要求出5个面的面积。)让学生先试着计算,再交流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253521035225102700(c)。前后面 左右面 下面:(253510351025)210252700(c)。六个面的面积 上面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来思考,明确应算哪几个面。)2、试一试 做这样一个灯笼(上下都是空的),至少需要多少红绸?先让学生结合实际来思考应算哪几个面,再独立解决。汇报交流:这个灯笼上下面都是空的,不需要做,只需求前、后、左、右4个面的面积。3.5523.55270(d) 3.55470(d),因为它4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第二种方法很独特,明白这样算的原因吗?再把你喜欢的计算方法给同桌说说吧。在解决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应注意些什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应结合实际来思考问题)三、课堂活动1、教科书第41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4人小组先猜一猜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会不会相等,再动手摆一摆,算一算。汇报交流:8个小正方体摆在一起就会减少14个面,所以表面积减少了14c。为什么表面积会减少呢?:把它们放两排,摆成了一个长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20c。:把它们放两层,摆成了一个正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24c。表面积的大小是否与摆成的形状有关呢?(有)2、课堂活动2 先动手量出计算表面积需要的数据,再算一算,然后同桌间相互交流,进一步知道计算表面积需要哪些数据,以及应怎样算长方体的表面积。3、课堂活动3量一量,算一算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书皮纸。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同伴间的协作能力。四、课堂作业练习十第4题。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汇报时谈谈需要求几个面的面积,怎样算。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六、作业 练习十第4、5题。体积与体积单位(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46页的例1、例2。【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c m、d m、m。(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历猜测、观察、动手的过程,感知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含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说一说、做一做的过程中对c m、d m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教学重点】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意义。【教学难点】体积的意义。【教具学具】教具:量杯、土豆、绳子、杯子、视频展示台。学具:装满沙的杯子、橡皮块、积木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比一比:(1)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图略(2)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图略(3)比较两个长方体的大小。 图略 (4)比较两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体积。二、教学例11、实验 (1)猜一猜:出示装有带颜色水的量杯和土豆。如果将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会不会发生变化?怎样变化?为什么?(2)看一看:将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上升。(3)想一想:把土豆从水中取出,水位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教师将土豆从水中取出,水位下降。(4)说一说:分组讨论刚才的实验过程及水位变化的原因。汇报:把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会上升,因为土豆占了原来一部分水的空间位置,水就往上升,把土豆从水中取出后,土豆占有的空间又被水填上去了,所以水位就下降。以前学的乌鸦喝水中,乌鸦就是运用这个方法喝到水的。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体会到水位的上升和下降是因为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5)做一做:将杯中的沙子全部倒出,把你们的橡皮块或积木放进去,再把沙往杯子里装,你发现了什么?(剩了一部分沙,装不进杯子里。)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生回答后师概括:对,积木和橡皮块也占了一定的空间,放到杯子里就挤占了原来沙的空间,所以,沙就装不完了。2、概括 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你知道了什么?小组讨论,抽生说。 通过实验,我们体会到了土豆、橡皮块、积木占有一定的空间。 是不是只有土豆、橡皮块、积木才会占有一定的空间呢?(不是)对。比如说我们的书包装课本、文具盒等物品,放的书越多,书包剩下的空间就越小,就是因为这些课本、作业本、文具盒会占一定的空间。你还能举例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空间吗?(如晚上洗脚,吹气球等。)抽生说一说,也可同桌互说。3、归纳请一大一小个子的两个学生站在一起,比较所占空间的大小。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物体的体积。如某某的体积大,某某的体积小。抽生举例说明物体的体积大小。 三、教学例2同学们,和长度、面积一样,我们也常常需要给物体的体积确定单位。1、师生共做。 (1)画一条边长为1cm的线段,标出长度。(2)画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标出边长和面积。2、从学具袋中拿出一个小正方体,量出它的棱长为1cm。这个小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1立方厘米的大小?抽生说一说。对,棱长为1cm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用字母表示为1c m,读作1立方厘米。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1c m,读一读。3、列举生活中体积为1c m的物体的例子。知道了1c m的大小,你能举出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c m吗?(小指头尖的体积大约是1c m;一颗骰子的体积大约是1c m。)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c m的大小。4、小组活动。用几个体积为1c m的小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说一说,这些长方体的体积分别是多少立方厘米?5、认识1立方分米。同学们,我们除了以“立方厘米”作为物体的体积单位,还常常需要使用一些较大的体积单位,比如立方分米,你知道1立方分米是多大吗?学生讨论后回答:1立方厘米是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体积,那么1立方分米就是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对,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也可写作1d m。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看看它的体积有多大。6、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d m?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d m大?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d m小?四、全课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体积与体积单位(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的例3、例4和课堂活动第1题和第2题,练习十一的第14题。【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明确1 m的概念,建立1 m的大小观念。(二)过程与方法能区别使用1c m,1d m,1 m去度量物体的体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各种体积单位的大小。【教学难点】用体积单位去度量物体的大小。【教具准备】米尺,棱长分别为1cm,1dm的正方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出示一根线、一张纸):一根线的长度用什么单位去度量?(长度单位)一张纸的大小用什么单位去度量?(面积单位)(拿出一盒粉笔):粉笔盒的体积大小又该用什么单位去度量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体积单位。二、教学例3刚才同学们知道了1c m,1d m的大小,你能说说1 m的大小吗?引导学生得出:棱长为1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写作1 m。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 m的大小吗?做游戏:3个学生用3块1m长的尺子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墙角围成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 m,然后让学生依次钻进去。呀!1 m能装10个学生。将书包放在这个正方体模型里垒起来,能垒多少个书包?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体积单位?(1c m,1d m,1 m)你能说说这三个体积单位谁是最大的?(1 m)谁是最小的?(1c m)三、教学例4出示例4:1d m等于多少立方厘米?1 m等于多少立方分米?能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1、将学生分组,用棱长是1dm的正方体推导。教师巡视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d m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为1dm的正方体纸盒(木块)的6个面上。2、展示推导过程:一排有10个,一层有100个,10层就是1000个,所以1d m里有1000个1c m。3、归纳总结:展示将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的过程,并板书:1d m=1000c m。4、你能推导出1 m=( )d m吗?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出结果,再抽生说一说推导的方法。用刚才的方法推导出1 m=1000d m。5、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1d m=1000c m 1 m=1000d m得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四、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出示表格,学生独立填写,并集体订正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长度单位m dm cm 10面积单位 d c 100体积单位m d m c m 1000五、课堂活动第1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说一说,再全班汇报。第2题学生可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六、课堂练习第48页练习十一第1题。可分组活动,先用1c m的小正方体拼出一个和墨水瓶盒大小差不多的长方体,估算一个墨水瓶盒的体积。再将小正方体装在墨水盒里,比较一下估算的结果。七、全课小结同学们,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八、作业练习十一第24题。体积与体积单位(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的例5、例6,第50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一第56题。【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常用的容积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二)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与思考中理解容积的含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容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容积单位的互化。 【教学重点】常用的容积单位的大小。【教学难点】容积的含义。【教具准备】课前收集一些标明物体的容积的包装、牛奶盒子、杯子。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填空:1m=( )dm 1dm=( )cm 1=( )d 25dm=( )m 100cm=( )m 1d=( )c 3.5 m=()d m 7500c m=()d m 怎么换算的。2、说说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二、教学例51、容积的含义师演示:把牛奶盒子里的水倒入杯子里,能装满4个杯子。思考:1盒牛奶的体积与1杯牛奶的体积一样大吗?(不一样大。因为1盒牛奶可以装4杯牛奶。)1盒牛奶可装4杯牛奶。这些牛奶盒、杯子都叫容器。一个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2、试一试 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容器,并比一比它们容积的大小。:气球是容器,它容纳的空气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杯子是容器,它装满1杯水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冰箱是容器,它能容纳食品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3、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同学们,看看你们早上喝的牛奶的盒子上都写着什么?(250mL,1L)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mL”是毫升,“L”是升。1毫升是指能容纳1c m的物体的容积,用字母表示为1mL。1升是指能容纳1d m的物体的容积,用字母表示为1L。牛奶盒上的250mL和1L,就指的是它们的容积。生活中,哪些物体常常以毫升或升为单位?(眼药水、饮料、牛奶等液体)你知道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吗?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分米1升问:你能根据体积单位的进率推导出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吗?板书:1L=1000mL。三、教学例61、展示例6的主题图问:冰箱的容积指什么呢?(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210L合多少毫升,是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2)学生独立完成。(3)抽生说一说并归纳方法。高级单位的数进率=低级单位的数 2101000=210 000(mL)答:电冰箱的容积大约合210 000mL。2、试一试抽2个学生板算,其余齐算。订正时归纳一下换算的方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高级单位的数3、及时练习 96 m=( )d m 3.2d m=( )c m 1235d m=( )m 597mL=( )L四、课堂活动1、第48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和课堂活动第2题。(1)说一说。可以让同桌互动,教师巡视检查。(2)观察并计算。(先让学生看懂题意,再独立算,并与同桌交流算法。)2、第48页课堂活动第3题。先让每个学生估一估自己的拳头有多大,然后记住水位,再将自己的拳头放入水中,记下这时的水位,两次水体积的差就是拳头的体积。最后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五、课堂练习练习十一第5题。先独立连线,再集体评析。六、全课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你了解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七、作业练习十一第6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的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二的13题。【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探究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猜测实验探究验证”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今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学生准备12个体积是1c m的小正方体木块。教师可准备课件,及表格一和表格二。【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1、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游戏吗?这是老师用1c m的正方体拼成的积木,(课件出示)你能说说它们的体积吗?你是怎样想的?教师小结:我们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2、(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要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 :可以将这个长方体切成小的体积单位,看它包含着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就可以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将这个长方体浸没在水中,根据水面上升的刻度读出长方体的体积。: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用长宽高。教师小结: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更适用呢?在生活中,有许多长方体是不能切开来数的。把什么物体都浸没在水中,看水面上升的刻度也比较麻烦。那么,第三种方法是否成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二、问题探索1、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1)4人小组合作“搭积木”。电脑出示活动要求:用12个体积是1c m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并填写表一:每排个数 排数 层数 正方体的个数长方体一长方体二长方体三思考:长方体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分别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2)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规律。每排个数就是长方体长所含厘米数,排数就是宽所含厘米数,层数就是高所含的厘米数。长方体的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或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或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学生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主探索。(3)用实例验证规律。刚才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个公式对所有的长方体都适用吗?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学具中自由选取若干个1c m的小正方体,搭成形状不同的两个长方体,验证每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否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请每小组(2人小组)同学一边实验一边填写表二:长(cm) 宽(cm) 高(cm) 体积(c m)第一个长方体第二个长方体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看来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4)用字母公式表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让学生观察板书和长方体的立体图,想一想: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用字母怎样表示长方体体积公式呢?(板书:V=abh)闭上眼睛想一想,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必须具备什么条件?(5)反馈练习。(出示例2):怎样计算电脑包装箱的体积?学生审题,独立完成。2、自学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1)正方体的体积又怎样计算呢?猜猜看。(2)你的想法正确吗,可以翻开书第52页看一看,也可以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3)说说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字母表示的方法(V=aaa或a)。要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4)反馈练习 口答: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三、课堂活动量一量、算一算。(分组测量、并计算)四、全课小结说说本课学习中你的收获。五、作业练习十二第2、3题。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页例1,练习十三第1,2题。【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二)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2、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3、计算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4、教学例1。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还要扣除什么的面积?5、独立解答,并在4人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6、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8()=()=48+84=132()13226=106()答:粉刷的面积是106。7、小结: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往往要根据实际情况求出一个面或者几个面的面积,而不是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和,所以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巩固练习1、练习十三第1题提示:损耗的纸块面积应加上去。2、练习十三第2题仔细看图,数一数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 补充题解决问题(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58页例2、例3课堂活动,练习十三第4题。【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信息中分析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理清已知信息与所要解决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信息之间的联系,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难点】分析数学信息间的联系。【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什么叫体积?什么叫容积?今天我们一起用体积和容积知识解决生活中较复杂的现实问题。二、教学例21、分析并整理信息展示例2。学生阅读后,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辆汽车的长方体油箱,从里面量长9dm,宽5dm,高4.5dm。每升柴油的质量是0.82kg。这个油箱最多能装多少千克柴油?这些信息和问题中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从里面里,最多)为什么要从里面量呢?最多是什么意思?2、小组合作,探讨解题思路 (1)想:这个油箱装的柴油质量与什么有关?(2)学生小组交流,写出解题的策略。3、汇报讨论结果要求这个油箱最多能装多少千克柴油,必须先算这个油箱的容积是多少?4、独立列式解答(抽生板演)。944.5=202.5(d m)=202.5(L) 202.50.82=166.05(kg)166(kg)答:这个油箱最多能装166千克柴油。三、教学例31、出示例3的文字部分,默读题,说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2、问:从题中可知由正方体变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3、独立计算,并与同桌交流。4、指名汇报,板书算法。202020=8 000(c m)8 000(2516)=20(cm)答:锻成的钢材的高是20cm。四、巩固练习1、课堂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说说生活中解决哪些实际问题需要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2、练习十三第4题,怎样理解“完全淹没”与“水会下降”的实际意义。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六、作业 练习十三第3、5题。整理与复习(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页整理与复习第1,2题。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运用。(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回忆所学知识(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同学们对这两个物体一定很熟悉吧。它们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都了解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回顾本单元的知识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出示在黑板上。二、系统整理本单元的知识1、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2、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做好铺垫 关于这一单元,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进行整理呢?(应该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三个方面进行整理。)3、分组整理 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知识点从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三个方面进行整理,在整理时请将你对大家的友情提示和你们还没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现在由组长执笔,把你们整理的内容记录在纸上。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对整理得有特色的小组,教师要心中有数,便于稍后的交流。4、学生汇报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整理的结果拿到前面来展示展示?学生展示的同时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整理的内容。(第一小组介绍完以后)听了他们组的介绍,你能不能对他们的整理进行评价?其他小组分别评价,评价时既要说一说优点,也要指出不足。哪个小组还愿意将你们组的整理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教师请几组上来展示,总结时先肯定他们的努力,以寻找优点为主,指出不足为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5、归纳总结 刚才,同学们互相合作,整理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并且坦诚地对各小组的整理进行了评价。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你还有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三、练习提高1、基础练习 (1)判断。 棱长为6cm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把一个长方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它的体积大小不变,所以表面积不变。( )两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表面积也一定相等。 ( )(2)填空。5800mL( )L( )d m。一个保温瓶能装水4( )。一个长方体有( )个顶点,在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相交了( )条棱,这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 )。(3)学生独立完成第59页第2题。2、实践练习小正方体拼合,体积、表面积的变化情况。(1)课件演示:将5个棱长是2cm的小正方体合成一个大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又有怎样的变化?(2)从这个实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整理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整理与复习(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第37题和思考题。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棱长和它们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间的联系,并能灵活运用。(二)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各种公式间的联系,并能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具准备】直尺、肥皂、绳子等。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手里托着一盒新肥皂):肥皂是我们常用的物品,对它的作用我们都非常熟悉。可你们知道吗,工人叔叔在生产肥皂时还要计算一些数学问题,大家猜猜看,会是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工人叔叔会算一块肥皂用了多少料。:做一个肥皂包装盒要用多少纸?一只大箱子可装多少盒肥皂?同学们想得真不错!在生产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就用到了我们已经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今天这节数学课,这盒小小的肥皂就将成为我们学习中的小助手,和我们一起来整理和复习这些知识。(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二、理解应用,走进生活1、基础练习 (1)第62页的第3题和第4题。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评析。(2)判断: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m,宽是8dm,高是5dm,那么它的体积是80d m。 (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表面积就扩大9倍。 ( )把一个体积为1d m的纸盒放在桌面上,纸盒所占桌面的面积一定是1d m。( )从里面量,棱长为4dm的正方体容器可以容纳64L的水。 ( )通过刚才的整理,我们已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大家的表现都很棒!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帮助工人叔叔去解决他们在生产肥皂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2、实践操作每小组一块新肥皂,注意分工合作。 (1)做个小小计算你能帮工人叔叔算出这块肥皂的大小吗?需要测出哪些数据,该怎样计算呢?下面我们就在小组里测一测,大家注意分工合作。提醒:量出的数据最好保留整厘米数。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单位:cm)学生量出数据后,教师进行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电动沙滩车市场专项调研与未来经营模式分析报告
- 教育直播平台用户流失原因分析及2025年运营策略优化报告
- 房屋建材买卖合同2篇
- 2024年预防接种工作总结参考(2篇)
- 文化艺术产业项目核心人员与艺术公司劳动合同
- 知名家电品牌特许经营权及售后服务体系转让合同
- 2025年广西招标投标评标专家考试冲刺试题及答案
- 生态农业科技园空地租赁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合同
- 离婚协议书模板:子女抚养、教育及财产分割全攻略
- 公司停车场承包经营合同书5篇
- 陕西省2023年中考英语真题(附答案)
- 上海小学数学教材目录(沪教版)
- 营养性维生素缺乏性佝偻病
- GB/T 13576.4-1992锯齿形(3°、30°)螺纹公差
- GA 668-2006警用防暴车通用技术条件
- 《C语言程序设计》一等奖说课稿
- 油画综合材料与技法
- 血浆置换 (1)课件
- 保洁常用工具和设备一览表
- 测量教案5章-es-602g全站仪
- FJC系列浮选机说明书(最终版)201010071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