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的研究.doc_第1页
对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的研究.doc_第2页
对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的研究.doc_第3页
对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的研究.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的研究如皋市如城实验小学 吴诚 叶圣陶曾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其实“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的人经常要做的事吗?”作文与生活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看田间绿草,听林中小鸟啾啾,写封信,写张请假条等都表明作文需要生活,生活需要作文,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必须学会从生活中取材。下面从三个方面来介绍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如何与生活进行联系的:即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作文教学与家庭生活。 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研究 关于社会生活的素材,举不胜举,比比皆是,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人间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大自然的花开花落阴晴雨雪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重视生活经验积累,将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生虽然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刻,体验也肤浅,但这并不妨碍学生关注生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大自然神奇美妙,一切都在他们身边,只要他们稍微留意下就可以积累多种写作素材。所以我们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积累其生活经验。我们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社会生活中的体验。平时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社会,接触各色各样的劳动者,了解各行各业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劳动成果的快乐与满足。比如,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当一天小交警”、“清洁队跟班一日”、“我是售货员”、“我是小记者”等活动,增强学生自律意识和升华学生热心助人的情感。比如我们学校五年级的老师要求学生放学后给街上店铺的招牌找错别字,找出越多越好。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发现了很多店铺的招牌或者名称都是有错别字的,这不但巩固了学生的识字基础,而且使我们多了一份对生活的关注。 大自然中的体验。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引领学生走向自然,不但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还可以看祖国河山,听鸟兽虫鸣,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不但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了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他们从小在体验中形成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情操。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性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更关注人生,用心体味生活。这样就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学会感恩。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学会分辨是非的能力。它是联结生活与作文的桥梁,将会给我们的作文教学输入新的血液,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学校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有计划开展校内活动是引导学生参与生活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获得生活情趣,还可以丰富学生情感。杜威认为在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把学生引进生活氛围浓郁的情境可以增强学生个人体验,有利于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他指出:“哪里的学校设置了实验室、车间和园地,哪里充分地运用了戏剧、游戏和活动,哪里就存在种种机会。” “使学生在代表重要社会情境的主动作业中有机会获得观念和知识,并有机会去体验这些观念和知识。”我们都知道学生课余空间是非常有限的,比如课间的十五分钟往往只能解个上厕所之急,加上学习的重担,读书的孩子往往失去应有的童真与活力。为改变这种不良状况,我们可以努力给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比如给学生安排乒乓球和羽毛球比赛、朗读比赛、歌咏比赛等。教师把学生引进一个广阔的空间来进行作文教学,不必刻意只要乐趣,能做到无心插柳柳成荫,你就成功了。作文教学与家庭生活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很大程度来源于家庭。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在作文训练当中,实行让学生多“说一说”、“演一演”、“做一做”的方案,比如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劳动任务,如扫地、买菜、购物、做饭等等,然后让他们写一写,说说亲自当家的感受。在“小鬼当家”活动中,有位学生写我学剖鱼一文中有这样的感受:“我双手捞起一条滑溜溜的鲫鱼,把它放到砧板上,左手按住它的头,腾出右手拿起菜刀,刚想刮鳞片,鱼儿不知哪来的劲,一挣扎,扑的一声,头尾都翘了起来,我的妈!吓得我扔下刀往后退,这真是鱼儿好吃,剖鱼难。”这段话一开始就连用了好几个动词,把剖鱼前的准备工作写得形象生动,真可谓生活体会有多深,写的就有多真,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经常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并且形成常态活动方式,鼓励学生愉快地、积极主动地接触生活,认识社会,从中获取丰富的信息:各班定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和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的活动,让学生接受各种社会教育,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开展庆元旦征文、演讲比赛、作文竞赛,将学生的作文定期展示、或者向报社推荐。课堂教学中,开展各种活动,比如有些班级在每节语文课施行课前3分钟演讲活动,对生活中所见所闻进行评价,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才,也为兴趣的培养打好了地基。定时定点让学生翻阅中外名著、报刊杂志,并要求学生做好读书札记工作,陶冶了学生情操,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为学生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及时播放电视配乐散文等,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不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动员学生访谈校长,参观工厂、商场等并撰写调查报告活动,这些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些举措在某种程度上逐渐改变了学生的写作心理,兴趣明显提高。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自改作文,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提高。 对作文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的途径的研究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对作文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想教好作文,学生要想写好作文两者都应该走进生活中去,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就没有真切的感受,也就没有丰富的情感,这样一篇作文永远都是干巴巴的,那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让作文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呢?下面只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 引领学生溶入社会,走进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古迹、自然风光等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比如面对污水横流、乱砍乱伐、废气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将会带给人类的危害。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引导高年级的小学生写调查报告,利用互连网和书本查找相关资料,写成真实可靠的文章,为自己的家乡甚至社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写调查报告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是自己和小组成员艰辛劳动的成果。教师带领学生溶入社会,走进生活,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提前接触各种社会现实,为其走进社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经验 要写好作文,注意身边的人和事是最基本的方法,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常见或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恰当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事物,积累写作素材。在引导学生写关于观察类的作文时可以从两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是学会观察事物特点,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二是学会及时记录新发现,并且能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比如有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写我们的校园时,先带学生到校园各处观察,引导他们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联想,能挖掘平时没有发现的地方。再按照方位顺序,从校园门口的“合和”苑写起,然后根据自己游览的顺序,分别写了象棋园、腰鼓园。并且重点要求抓住一个地方具体来写。观察后,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做导游,向大家介绍校园风景,教师及时指导评论,分析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的地方。其实无论对哪些学生,如果他们能长期进行这种作文写作,坚持观察积累,就能丰富写作素材,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生活 光看是不够的,看多了就会麻木,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与生活亲密接触,真正做到事事在作文,处处有作文,给学生树立“四季变化皆是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的信心。我们努力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现实社会中去获取习作的源泉,如:星期天去淋花,帮邻居阿姨看孩子、去市场买菜,去当售货员等等。也许学生根本就不会去做这种事,因此有条件时我们的教师亲自带学生到外面看一看,做一做,比如星期天去扫街道,做为人民服务的“小红帽”,早上带学生去菜市场做做志愿者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这种实践活动,不但能得到市民的认可增加学生的自豪感,还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高尚的劳动情操。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丰富了生活经验,提高了对生活的认识,从而为写作奠定基础。 带领学生虚拟情景,再现生活利用多媒体虚拟情景,再现生活。多媒体课件能把日常生活虚拟化,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或陌生的情景,然后通过形、声、色的传递,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多彩,画面形象生动,直观性非常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再加上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能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当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通过屏幕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悦耳宜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