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台阶》课堂教学实录语文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台阶》课堂教学实录语文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台阶》课堂教学实录语文版.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台阶》课堂教学实录语文版.doc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台阶》课堂教学实录语文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台阶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品读文中细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3体悟作品中崇敬、怜悯或批判的感情色彩。核心目标:品读细节描写,赏析父亲形象。教学过程: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开始教学。思考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大意,梳理故事情节。师: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生1:父亲造新屋。师:造新屋,文中只写了一小段(11小节)。再思考:怎样概括更好。生2:父亲造新台阶。师:如果要概括得更准确些,怎样加上一些必要的修饰性词语,使得表达更科学更明白。例如:父亲造台阶。生3:父亲用大半辈子的时间建造一栋有九级高台阶的新屋。师:很好。父亲历尽千辛万苦,用大半辈子的时间建造一栋有九级高台阶的新屋。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概括故事大意,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和语言概括表达能力。既教给学生方法,又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语言提炼,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师:我们都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生4(齐):人物、环境、情节。师:下面大家抓住文本的关键词语,梳理文章故事情节。文章题目是台阶,首先要抓住“建台阶”来分层,看看哪几小节写“建台阶”的内容?生5:1824小节。师:1824小节,有没有关键词,即标志性的词句?生6:有。接着开始造台阶。师: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语言标志。生7:新台阶建好了。(24小节)师:我们可以倒推,准备造台阶是哪几小节?准备造台阶的关键词语在哪儿?生8:第9小节中有“准备”一词。生9:我们家的台阶低。师:老师提问的是“父亲准备造台阶”的关键词。生10: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师:第9小节末尾,第10小节开头,都有一个“准备”。因此,915小节,那么再往前,如何概括?生11:父亲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师:如果用同一句式来概括?生12:父亲想建台阶。师:从2431小节,仿照前面的三部分来概括。生13:父亲不适应新台阶。师:意思对,可以概括得更好。生14:父亲建成新台阶。设计意图:教会学生紧扣文题“台阶”这一关键词,概括小说情节的四部分,有“法”可依,使学生思维流畅,水到渠成。并及时纠正学生回答中的不准确之处,训练学生言语思维的科学性、缜密性。过渡语:刚才,我们讨论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概括如下:想建台阶(18)准备建台阶(916)建造台阶(1723)建成台阶(2431)。大家知道,小说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物。下面,我们采用圈点批注法,品读细节描写,品析“父亲”的形象。思考2: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圈点批注,品读细节(教师示范)例1: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批注:我从“一块“”一片”这两个数量词中读到了父亲勤俭的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例2: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批注:从这一句的“摇不散”“专注”中,我读到了父亲身上对目标追求的执著,对被尊重的向往。师:你赞同老师的批注吗?生15:赞同。师:父亲为什么目不转睛地望?生16:因为人家的台阶高。生17:从第8小节中“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台阶高,房屋主人地位就高”。师:很好。类似的地方文化习俗,我们南通地区也有。南通建房子的风俗是屋檐高,就代表房子主人地位高。这跟作者的家乡浙江农村的建房风俗是一样的。设计意图:教师先示范,后让学生模仿,使得其思维流程顺畅,思维火花迸发,收到“授之以渔,事半功倍”之效。下面大家就寻找一两个自己喜欢的文段进行圈点批注。设计意图:教师在教室里巡视,与学生小声讨论问题。这样可以随时关注学情,增强师生互动。学生自行批注,注重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完批注后,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启发。生18:第10小节。父亲是一个连在冬天农闲时都不休息的人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 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 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师:很好。还有其他地方。生19:从“我们家的台阶低,不知说了多少遍”中,看出父亲是一个渴望被尊重的人。因为目标没有实现。师:非常好。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尊重是人的第二层次的需要。渴望被别人尊重没有什么过错。生20:父亲还是一个盲目追求高台阶的人。师:你思考很深刻。等下课之前,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留有悬念)生21:我想说父亲是一个节俭的人。第2小节,“他的脚板宽大, 裂着许多干沟, 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他的那双脚是洗不干净的,要过年时才在家里用板刷特别洗一次。”师:我们再具体分析一下。他刚才读的是原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生22:父亲舍不得在家用热水洗脚。因为没有柴烧水。生23:从第17小节中可以看出父亲建房时很兴奋,看出父亲的勤俭。师:大家同意吗?说得很好。生24:第27小节。“我连忙抢父亲的扁担,他粗暴地推开我。”说明父亲是一个倔强的人。生25:第17小节写父亲精力旺盛,“给这个一支烟,给那个一杯茶”说明父亲是一个十分憨厚、质朴的人。生26:第2小节中,父亲是一个有力量(力气)的人, 他从年轻起就进行着艰苦的奋斗。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 用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 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用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各组将讨论的结果自由写到黑板上,然后请各小组派同学挑选本组最具特色的或其他组没有说过的词语进行阐述。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到黑板前展示本小组的合作答案。这比常规的叫单个同学起来回答效果更好,因为这样可以让班级的每一名同学都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来,有效地激活了思维,切实提高了课堂效率。过渡语:由于时间关系,课上来不及请同学们一一展示了,留给大家课后交流吧。父亲身上有很多优点,他勤劳、俭朴,他爱家、有责任心,对目标有执著的追求。作者通过“台阶”的三级到九级的变化,表现了父亲的变化。现在通过合作讨论,深入思考,探究主旨意蕴。思考3:作者围绕台阶的“变”,运用哪些细节描写表现父亲的“变”?提示:分别找出在低台阶上和高台阶上父亲不同生活的画面,然后分别说说你读到了父亲的哪些变化。生27:第30小节“这人怎么了”,表现了父亲的变化。师:什么方面的变化?生28:语言、心理细节方面的变化。生29:原先坚强的形象没有了“,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 那极短的发, 似刚收割过的茬, 高低不齐, 灰白而失去了生机”。这是他形体外貌细节方面的变化。师:很好,你看得很仔细。生30:第5小节中“坐在台阶上很舒服。以前非常喜欢坐在青石板上”。28小节中“写父亲对坐台阶失去了兴趣”。师:有好几处,写出父亲坐在台阶上的感觉不同。再找一找。生31:第5小节,第26小节,“很舒服”与“不自在”对比。师:还有。生32:第14小节和第25小节写到他磕烟灰的动作,在三级台阶上“,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表现父亲那种辛苦之后的惬意;九级台阶时,他忽然醒悟,憋住了不磕,辛苦过后反而不自在。师:分析得有道理。生33:之前坐在台阶上感觉好,第26小节中,父亲一直往下坐。师:还有,“不自在“”还是不自在”。请读第26小节,第二行到第四行。读出“父亲的不自在”。【小结】文中写出父亲哪些方面的变化?。思考4:为什么台阶造好了,父亲反而不自在呢?探究父亲变化的原因。生34:父亲保持了原有的一种生活习惯,对新的台阶不适应。师:在第26小节中,有个地方非常含蓄地表达了父亲“变”的真正原因。(提示:就是关于邻居与父亲的对话。)邻居问了父亲什么?生35:你晌午饭吃过了吗?师:父亲坐在高高的九级台阶上,他希望邻居问什么?生36:哦,你家台阶真高呀!(生,笑)师:如果这样问,父亲会怎么回答?生37:不高,不高。师:台阶已经翻了两倍,为什么还说不高?生38:这是谦虚的说法。师:事实上,邻居的问话使得父亲按照原有的思维路线回答成“没吃,没吃”。仔细揣摩,文章写得真是奇妙无穷呀!过渡语:显然, 没有得到他最想得到的来自于别人的对其人生价值实现的肯定和尊重,这是导致“父亲”精神状态改变的重要原因。于是“父亲”的精神在这个非预料的场景之后轰然倒塌, 于是“父亲”彻底变了。大家再想想,还有一个原因是什么?台阶是自己想造的,为什么台阶造好了,自己不舒服呢?(教师提示、讲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筑造的本质目的是让栖居。“”栖居”的特征是“保护”。再看我们古人造“屋”这个字的含义。 “:屋”字,其义有“居也”之意,是住人的地方。这与海德格尔的“栖居”含义相同。同时,“屋”字还可作动词,有“屋之”之义。“屋之”,就是“遮挡”,挡风挡雨挡日晒,关上门睡觉挡坏人。师:从海德格尔的“栖居”到汉字的“屋”,这样联系思考再回照父亲造屋的目的,那么,父亲为“地位”造屋不就错了吗?人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地把居屋造得阔一些,高一些,住得舒服一些,本无可厚非。这也是人应该追求的。但是让房子、居所承载一种表现地位的观念,成为人们的精神负担,那就不好了。父亲超越自己的经济实力,勉为其难,为追求虚浮的“地位”,花大半辈子造高台阶的屋子,不但没有“保护”自己,反而伤害了自己。由此,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呢?生39:在制订目标时,一定要注意到目标适合自己。师:你说得非常好,谈到了目标的适切性。目标的确定,就像买鞋一样,不是鞋越大越好,不是越是名牌越好。只有适合自己脚的鞋,才是最好的鞋。人在生活中,要活出精彩,制订目标十分重要。如果一个人不顾自己的实力去追求一种虚浮的东西,那么,他的人生必将是暗淡的,不管成功与否。读了这篇作品,要知道学会栖居,学会生存,人就要为自己作出恰当的定位,要活给自己看,而不是仅活给他人看。设计意图: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对人物心理的独到剖析,对人物命运的到位阐释,渗透了文化学、民俗学等学科内容,体现了大语文观,使得学生真正学有所得,理解了“目标制订”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在制订人生目标时要注意适切性。盲目的追求高目标,就会像文中的父亲一样。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认知技能,还加大了思维力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起到了较好的引导和渗透作用,且呼应开头学生对父亲性格的分析,解开了教学悬念。过渡语:因此,本文的“台阶”有两种含义。板书设计设计意图:板书也成台阶式和文题相映成趣,概括精确,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能够使学生对主人公性格的立体多样性印象更深刻。过渡语:写父亲的文章很多,成为经典的并不多,我们已经学过一篇。生:朱自清的背影。师:与朱自清的背影相比较,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呢?朱自清:特写镜头,摄“背影”;精选材料,表爱心。李森祥:运用细节,画“父亲”;匠心独运,显性格。设计意图:通过对对子的设计,巧妙地将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