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doc_第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doc_第2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doc_第3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doc_第4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课堂教学设计知识目标: 1、从日常生活出发,了解二氧化碳的重要性。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能力目标: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及安全教育,提倡低碳生活。2、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实质的探究、与石灰水的反应的原理。教学方法:以实验和讨论为主,然后总结归纳教具:仪器:试管、酒精灯、试管夹、吸管(2支)、雪碧瓶、试管架、集气瓶、烧杯。药品:二氧化碳气体(2瓶)、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火柴、台阶蜡烛。教学设计思路:勤动脑,我在行 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CO2+Ca(OH)2=CaCO3+H2O科学家,我能当 3、H2O+CO2=H2CO3 H2CO3=H2O+CO2我反思,我成长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图片碳的单质及古代字画回答碳的几种单质及碳的化学性质复习已有知识,引出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多媒体展示:我是什么物质教师旁白,出示问题1、 观看多媒体展示,边听教师进文字旁白。2、 学生思考、竞猜?”3、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与神秘的色彩踏上探究“二氧化碳”学习1、 激发学习情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引发学生思考,快速进入学习状态2、通过图片展示,学生竞猜过渡到所学新知“二氧化碳”。要求:分组组装仪器、收集、验满一矿泉水瓶二氧化碳称量矿泉水瓶的重量展示:研究二氧化碳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聆听,观察天平动手实验收集“二氧化碳”根据研究内容以及已有知识思考并回答: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复习、巩固“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的内容。2.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3.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二氧化碳”实验探究,能体会成功的乐趣1、 讲解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随压强的变化情况。2、 讲解“干冰”,多媒体展示:干冰的用途。1、 听讲。讨论“雪碧啤酒”中二氧化碳的溶解情况。2、 思考“干冰是冰吗?”3、 观看“干冰的用途”资料。通过雪碧啤酒”中二氧化碳的溶解情况以及干冰的用途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情趣。观察、评价:学生总结、归纳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锻炼学生对知识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问:为什么消防队员说“二氧化碳”是灭火先锋? 我们来观察下面的实验。要求学生倾倒。板书:化学性质。学生操作、观察思考原因。让学生再次体会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自然导出化学性质。那么“屠狗洞”中的狗为什么会死?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有毒吗?回答预设:二氧化碳无毒,但不能供给呼吸。分析数据。让学生清楚二氧化碳量多可以使动物因窒息而死亡。多媒体展示:怎样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一农民正要下入菜窖,你是学者怎样给他讲明白?讨论并总结。最终得出结论: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试验”。学生表演:农民和学者。联系生活实际,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学生的表演生动能够把刚学过的“不能供给呼吸”的性质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设问: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仅仅是单纯的溶解吗?(念雪碧瓶上的配料标签:碳酸水)。为什么溶入的是二氧化碳而配料中没有?1、听、讨论。2、回答预设:碳酸水可能和二氧化碳有关。而且不是同一种物质。1、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致力解决的意识。3、 引出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介绍一种色素:(一盆紫罗兰叶子变红)紫色石蕊试液,酸可以使之由紫色变为红色。并用稀盐酸与之反应进行验证。观察实验。1、 增加学生对石蕊试液变色的印象。2、 便于酸性强弱的比较。提问:1、水能使石蕊由紫色变为红吗?为什么?2、二氧化碳能使石蕊由紫色变为红吗?为什么?回答预设:不能,因为不是酸。使学生理顺思路:水、二氧化碳单独不能使石蕊由紫色变为红,若要变红就是有酸了设问:若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可以使之变为红那么说明了什么?思考并回答:二氧化碳与水生成了酸,发生了化学反应。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质。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做实验: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现象。并与稀盐酸反应的颜色进行比较。让学生清楚:二氧化碳与水可以反应而且产物是酸,但酸性比较弱,人才可以喝的。提问:你们为什么喜欢喝汽水?有什么感觉吗?讨论、回答。引出碳酸可以分解。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做实验、观察现象:把已经变红的碳酸水分一半进行加热,并进行颜色的对比。思考:为什么?学习碳酸分解。讲解化学反应方程式。记笔记重点理解。提问:波曼尔做的最后一个实验是什么?(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回答引出与石灰水的反应。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做实验、观察现象:给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加强记忆。介绍石灰水的主要成分,详细讲解化学反应方程式。听讲,做笔记。重点理解小结二氧化碳化学性质听讲反复,加强理解,形成体系。多媒体展示:练习1、日常生活中,我们给墙壁抹石灰,当石灰水变干时墙壁会变得很白。在这过程中,为了使效果更好,人们常在房中放一盆炭火,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潮湿利用你所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讨论并回答解决实际问题。多媒体展示:练习2夏天,鸡蛋容易坏。卖鸡蛋的人为了保鲜,经常会把鸡蛋放在石灰水中蘸一下。能用你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吗?讨论并回答学生回答之前先要了解鸡蛋为何会变坏?与生物知识相联系,并学会思考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小结、作业听讲对整个知识进行回顾板书设计: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2)目的要求知识与技能(1)认识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掌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注意事项。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重 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难 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及毒性关 键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得出结论教 具多媒体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CO,CO2都是碳、氧两元素组成的氧化物,CO,CO2 的性质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氧化碳。三、一氧化碳(一)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收集方法:排水法(二) 化学性质1. 可燃性 2CO+O22CO2现象:放出大量的热 发出蓝色的火焰 -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2. 毒性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和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危及生命。3. 还原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a实验原理:CuO + CO =加热Cu + CO2b. 实验装置c反应现象: 黑色固体变成红色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注意:实验开始时,先通入一氧化碳,点燃酒精灯-防止试管内的空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受热爆炸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在停止通一氧化碳-防止生成的铜在高温下重新被氧化CO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尾气处理的方法: 组织教学:【引入】回顾: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师指导跟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比较教师播放一氧化碳燃烧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可燃性与氢气比较教师介绍材料,播放视频教师解释还原性,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教师播放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教师播放动画,讲解实验的注意事项及原因学生回忆知识回答问题生阅读书中材料总结一一氧化碳物理性质通过性质总结气体的收集方法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回答问题。学生观看,理解学生练习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学生观察,动手学生讨论实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分析材料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联系学过的知识。认识一氧化碳的毒性,建立安全意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用正确的语言规范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板书设计三、一氧化碳(一)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