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伦理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初探.doc_第1页
经济伦理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初探.doc_第2页
经济伦理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初探.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伦理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初探._毕业论文网 内容摘要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我国提出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切合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一种崭新的发展理念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发掘科学发展观中蕴涵的经济伦理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经济伦理思想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经济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涉猎广泛。批判地继承和借鉴以往人类历史上优秀的经济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伦理困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目前我国被视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Economic Powerhouse之一是继美、日、欧之后的第四大世界经济支柱。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涌现出了一系列诸如伦理道德失范、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扩大等经济伦理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和谐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能否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等重大问题。因此我国政府立足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在充分肯定了伦理道德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的基础上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它从经济伦理的层面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充分体现了一种集经济的增长、社会的稳定、贫困的消除、平等的促进、政治的民主、文明的提高等于一体的发展理念。 经济伦理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经济伦理思想是指人们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调整人们利益关系评价人们经济活动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理论和观念。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直接产生于人们的经济活动中的道德观念及其理论二是指人们对这种道德观念和理论的认知及评价系统。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立足理论前沿广泛地吸取古今中外经济伦理思想的精华蕴涵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是经济伦理思想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克服了以往发展观的缺陷明确地提出了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完善人发展应当以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特征。科学发展观中蕴涵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 一“以人为本”的经济伦理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石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经济伦理的主体。“以人为本”的经济伦理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石它充分体现了人在经济伦理中的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体地位。第一它充分肯定了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人居于社会历史的主体地位。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校正了传统的以物为本的发展模式对GDP的盲目追求和对人的利益的漠视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视人的社会主体地位及历史创造者的作用。第二它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以往我们对人缺少人文关怀对人本身的世界如人的自由、人的权利、人的生存等关注不够不是以人为目的而是否定人的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人的价值核心地位。 第三它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它追求每个社会成员的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科学发展观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二公平的经济伦理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价值导向 公平指的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和特定的人群中被人们公认是最佳的或者说与别的规则相比不得不选择它的用于评价社会中的竞赛规则、交易规则和分配规则等合理与否的价值尺度。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经指出人不仅仅是靠面包过活的无论人的物质生活可能被提得多高也无法替代他精神上对社会公平的需要。 经济方面的公平在社会生活中起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社会主义的经济公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机会的平等。机会平等是指社会成员在基本平等的条件和规则下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就业机会和通过劳动平等地获取利益的机会它否定除个人天赋和后天自身条件外的任何特权。第二利益分配的平等。利益分配平等要求利益的初次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其它分配方式并存利益的再次分配要以防止贫富差距过大为目的把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普遍接受的合理范围之内。 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公平的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城乡差距、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贫富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2/3左右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90年代中后期的2.5:1扩大到2003年的3.2:。从人均GDP看西部人均GDP从1998年的498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522美元2002年比1998年增长33。而同期东部人均GDP由1998年的1212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704美元增长41这说明东西部地区人们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目前我国年收入超过2万元以上的人仅占人口总数的2.5年收入不足2000元的居民数超过了人口总数的50。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小于0.2处于收入分配绝对平均状态199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386接近0.4的国际警戒线超过高收入国家同期0.328的平均水平属明显偏高。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公众不满情绪滋生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与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和实践中应当积极倡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观。科学发展观对公平的追求正是其对伦理关注和价值追求的鲜明表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具有目的性的意义因为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反复强调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为了更好地彰显公平我们应当坚持“三个共同”原则。一是共同发展原则即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占有资源的行业与不占有资源的行业要相互支持相互带动共同发展二是共同分享原则就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特别要注意低收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共享这是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三是共同富裕原则即不仅要把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社会理想目标而且要把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分配基准、原则贯穿到政府的分配方案中。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国在公平问题上的认识的正确回归它内在地追求共同发展即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相互支持和带动追求共同分享即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追求共同富裕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 三“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最新发展模式 西方传统的发展观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持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其思想实质是把人看作宇宙的主宰和绝对支配者一切从人的利益和需要出发来处理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 我国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由于受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曾经过分强调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必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甚至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第一人口的急剧增长使自然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个多世纪以来人口一直快速增长人口压力愈来愈大。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平均每5年增长1亿人口。从70年代开始虽然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及增长的惯性作用目前我国年均人口增长量仍十分庞大全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与日益膨胀的人口相比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却显现出先天的脆弱性。我国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也就是说我国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由于人口增长与自然的承载能力不协调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更为突出。第二人均资源占有量贫乏和高能耗之间的矛盾突出。从资源总量来看我国的总地质储量占世界第三位但从人均占有量来看我国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仅是美国的1/10属于典型的资源匮乏国家。其中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量的1/4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2003年我国消耗的铁矿石和氧化铝约50、铜约60、原油约34都要依靠进口许多大宗消费的战略性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已相当高。2003年我国消耗了占全球总量30的原材料和能源创造的GDP却只占到世界的。第三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剧。我国2000年的工业废气排放量是14万亿立方米到2002年又增加了28达到18万亿立方米。我国因植被破坏每年水土流失量达50亿吨相当于每年在全国所有耕地上剥去10毫米的沃土。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7。草原退化面积已经达到9/10每年仍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在退化全国沙漠化面积已经达到174万平方公里每年仍以3400多平方公里扩展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科学发展观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和谐共处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利用与被利用、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处、良性互动共存的关系。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依赖于把可持续发展成功地提升为一个全球性伦理其明显目的是要构建一个全球性的伦理基础。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它包含以下几层经济伦理内涵第一就空间方面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用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存共荣的生态自然观代替人是自然主宰的强权自然观从而确立了人与自然平等相待的经济伦理关系。第二就时间方面的现代与未来关系而言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既考虑现在更着眼于将来确保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的经济伦理观。第三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用理智战胜欲望走节制型发展道路确立新型的发展观。 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最新发展模式。它要求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内以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 结论科学发展观构建了发展的理性精神与发展的伦理意蕴紧密联系、和谐统一的崭新发展理念。它汲取了古今中外经济伦理思想的精华在充分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新问题、新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