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津京琼专用)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0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docx_第1页
(鲁津京琼专用)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0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docx_第2页
(鲁津京琼专用)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0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docx_第3页
(鲁津京琼专用)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0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docx_第4页
(鲁津京琼专用)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0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0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考点一宋明理学1.兴起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2)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3)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2.形成过程(1)创立“二程”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2)成熟朱熹哲学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3)发展心学陆九渊:心是万物的本原;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3.历史影响(1)对后世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等产生深远影响。(2)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3)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宋明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宋明理学继承了孔孟思想的道德伦理、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同时又把孔孟儒学向高深广的方向发展。高即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是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是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图示解史】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信息提取:面对佛、道的冲击,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来阐释儒家义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是对儒学的新发展。【图表证史】 从烈妇的增多看宋明理学对人性的扼杀信息提取:宋代以来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的流传,导致节妇烈女人数的增加。探究1从“历史解释”角度比较宋明理学与陆王心学(1)理学和心学的共性地位都属于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内容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是儒家伦理道德本质都以儒家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影响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2)理学和心学的分歧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思想内容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修养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发明本心”,即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2019山东威海模拟)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解析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他们都是面对佛道思想对儒学思想的冲击而展开的复兴儒学的运动,其目的就是重建儒家文化新秩序,使儒学更加哲学化、思辨化、理论化,以更好地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项正确。答案A探究2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宋明理学的影响(2019山东济南模拟)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这说明王守仁()A.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B.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C.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D.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解析王守仁所谓的“正行”就是“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即用儒家的伦理纲常来约束自己的行动,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论述王守仁“格物致知”的含义,没有谈及天地万物本原的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详细解释了王守仁“格物”的含义,没有批判程朱理学,故C项错误;王守仁主张用儒家的伦理纲常来约束自己的行动,并不是倡导个性自由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A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宋明理学的内容及特点1.理学的特点(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实现了儒学进一步思辨化,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哲学观点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核心论点:“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程朱”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1.(2014课标全国,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解析“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朱熹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朱熹继承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并进一步发挥,认为人性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私欲”不断膨胀,以致“习远”。只有克服私欲,“穷究天理”,才能恢复“本善”,成为圣贤。A、B两项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认识,而非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排除;C项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D项。答案D2.(2018浙江4月选考)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重建儒学信仰人人都有良知无私则无心道德自我完善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陆王心学。根据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可得“人人都有良知”,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良知天理自然而生,符合题意。重建儒学信仰,无私则无心,材料没有体现,故答案选D。答案D考法1“三教合一”的趋势【考题1】 (2014课标全国,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明立意从唐代儒佛道竞相发展角度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抓关键题干信息反映了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而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始终未动摇。清误区本题属于文字信息提取类选择题,难度很大。考生对唐代儒佛道发展地位理解不够全面,道教和佛教在唐代的社会地位跌宕起伏,B、D两项表述明显不够全面。考法2宋明理学的兴起及影响【考题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传习录思考(1)材料一论述了理学的兴起及基本主张。根据材料一,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有哪些,并分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2)材料二阐述了王阳明对山间花树所存在的看法。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答案(1)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2)观点: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所生活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价值:修补了理学僵化所造成的问题,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关键信息信息1:据材料“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可归纳理学的积极作用。信息2:材料二“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突出反映了王阳明心外无物,强调人的主观感受的观点。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理学的主张及影响,意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综合概括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可根据所学回答理学产生的条件。第(2)问中所谓“时代价值”即回答心学积极的历史影响。考点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知识点一背景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2.阶级:江南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3.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知识点二概况1.“离经叛道”的李贽(1)主要思想: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2)作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2.三位进步思想家代表主要思想作用黄宗羲(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顾炎武(1)提出经世致用思想(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1)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2)事物是可以认识的(3)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知识点三影响1.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明清早期启蒙思想的“时代性缺陷”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构图解史】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信息提取: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理学的僵化,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产生,他们批判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漫画解史】 李贽的思想信息提取: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构图解史】 儒学发展历程的基本特点信息提取:中国古代传统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新的内容,兼收并蓄,具有明显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探究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原因经济上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思想文化上一方面,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理学家鼓吹的理论空洞、虚伪,导致知识分子逆反,他们反对空谈心性,力倡“经世致用”的务实之风(2015福建文综,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顾炎武主张先制民产,后行教化,最后达到善风俗的目的。据此可以判断,A所说的人才培养与材料信息不符,错误;B只指出了顾炎武的目的而忽略了手段,不符合材料信息,也是错误的;C既指出手段也点明目的,符合题意和材料信息,正确;D只指出顾炎武的目的而缺少了过程和手段,也是错的。答案C探究2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2)反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3)提倡“经世致用”: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2018山东德州期末)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生活目标。由此可知王阳明()A.以致良知为思想核心B.提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C.具有强烈的功利思想D.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答案D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明清思想未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明朝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士人发挥个人见解,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清朝建立后,沿袭明朝的这种传统,向全国学校颁发卧碑,要求学生成为顺民,并在中央国子监设置绳愆厅,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控制。同时,严厉禁止士大夫谈论政治,甚至不能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辩难。读书人没有言论、结社的自由,也不能就国家利病上书言事,否则就会受到严惩。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明清文化高压政策严重抑制了中国社会的自由思想,窒息了近代的学术空气,阻碍了社会转型。1.(2017浙江4月选考)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解析材料体现批判君主专制,具有民主启蒙思想性质,A项正确。答案A2.(2019山东济宁模拟)明代文人徐渭说:“乾之健也,天之命也,人心之惺然而觉,油然而生,而不能自已者也。非有思虑以启之,非有作为以助之.则亦莫非自然也今夫目之能视,自然也,视而至于察秋毫之末,亦自然也。”由此可见徐渭()A.反叛儒家伦理道德 B.恪守陆王心学的主张C.强调人的自然本性 D.追求自由平等的人权解析从材料内容“乾”“天”均为“人心之惺然而觉,油然而生”等信息可知C项符合题意。答案C考法1明清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思想的关系【考题1】 (2016海南单科,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答案C明立意从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特点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抓关键由“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可知作者对传统的女性歧视的反感。清误区本题属于文字信息提取类试题,难度适中。考生对明清活跃思想的实践及影响存在认识误区,明清之际活跃思想没有上升到社会实践层面,女子维护自身权益诉求的斗争材料也没有涉及。考法2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考题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时期人物活动或主张春秋战国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晚清时期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 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答案示例一观点: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改造社会。孔子主张仁政、德治,恢复周礼,以缓和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秩序,但克己复礼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清末,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深。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魏源据此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了思想。但未受重视,影响有限。总结:在历史的变革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发展,但也难免有时代局限。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知识分子。示例二观点: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礼乐崩坏,矛盾丛生。孔孟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德治、仁政等,践行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结合起来,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总结:时代巨变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们心忧天下,为家国命运鼓与呼,显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关键信息信息1:材料列举了不同时代中国古代名人的情况,不同时期的知识分子必然有这个时代的鲜明的特色,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观点,“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信息2:结合儒家思想所形成的心怀天下的情怀来进行分析,在明清时期尤其明显,彰显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观点可归纳为“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思路点拨不同时期的知识分子必然有这个时代的鲜明的特色,然后以春秋战国变革时期和明清之际以及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为代表进行论述即可。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山东聊城模拟)东晋佛教学者竺道生提出“一阐提(佛教用来称呼断了成佛善根的人)人皆可成佛”;唐代高僧惠能坚信“自性自度”,首倡“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宋代释契篙等以孝融通儒释,使居士阶层进一步壮大。上述现象表明()A.佛教成为麻痹民众的工具B.儒学借鉴了佛教教义C.佛教教派斗争日趋激烈D.佛教渐趋中国本土化解析有材料“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孝融通儒释”体现佛教渐趋中国本土化的趋势。答案D2.(2019山东潍坊模拟)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材料意在强调()A.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B.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C.儒学自身存在不足 D.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解析据材料“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说明儒家在意识形态上的不足,故C项正确。答案C3.(2018山东德州高二上学期期末)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A.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B.“存天理,灭人欲”主张C.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 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解析据材料“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可以得出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故C项正确。答案C4.(2018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有学者指出,程朱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使人们从宗教感情中解脱出来,从鬼神迷信中清醒,从汉唐经传注疏的胡同中走出。这说明程朱理学()A.有利于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B.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C.破除了宗教的精神束缚D.改变了传统的治学方式解析据材料“程朱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使人们从宗教感情中解脱出来,从鬼神迷信中清醒,从汉唐经传注疏的胡同中走出”可以得出程朱理学有利于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故A项正确。答案A5.(2019山东淄博高模拟)杜甫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极大提升,苏轼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反映了宋代()A.人物评价标准逐渐统一 B.文学欣赏渐趋于世俗化C.诗人地位由评论家决定 D.理学思想影响人物评价解析材料反映不了人物评价标准逐渐统一,故A项错误;材料也体现不了趋于世俗化,故B项错误;评论家决定诗人地位显然错误,故C项错误;理学强调气节,故对杜甫评价甚高,故D项正确。答案D6.(2019山东青岛模拟)“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下列表述最接近这一思想内涵的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一生未悟诚明了,百行须知孝悌先C.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D.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解析“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出自王阳明的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强调的同样是“致良知”的思想,故C项正确。答案C7.(2019山东临沂模拟)明清时期兴起的实学思潮,把儒学经世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为救亡图存而进行务实革新。这说明了()A.儒家思想蕴含着实用主义精神B.实学逐渐成为当时思想主流C.崇实致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D.实学对儒家思想的彻底否定解析由材料“实学思潮”“为救亡图存而进行务实革新”等信息说明当时儒家思想蕴含着实用主义精神。答案A8.(2019广东梅州模拟)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供奉孔子,由此可见,李贽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这在当时()A.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B.背离了儒家的思想C.开启了经世致用之风D.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解析据材料“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反对孔孟的绝对权威,有利于摆脱传统儒家思想的禁锢以及人们思想的解放,故D项正确。答案D9.(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秦汉和唐朝是两个高潮,主要是围绕王朝行政体制的优劣主题进行争论。明末清初,这一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新的意涵”之核心是()A.提倡经世致用 B.反对君主专制C.挑战宋明理学 D.弘扬唯物思想解析据史实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个主要思想就是反对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经世致用并没有涉及郡县与分封之争,故A项错误;封建制并不涉及对宋明理学的挑战,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对唯物思想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9湖南衡阳模拟)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黄宗羲()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解析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但并不反对君主制度,只是要求开明君主统治,并有贤吏辅助,故D项正确。答案D11.(2018山东威海高二期末)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A.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B.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C.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D.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解析材料“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故B项正确。答案B12.(2018山东济宁高三联考)梁启超认为,“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梁启超提到的“这部书”是()A.焚书 B.明夷待访录C.孔子改制考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答案B二、非选择题13.(2011山东文综)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料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材料三史观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