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1页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2页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3页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4页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福安实小富阳校区 缪晓红【教学内容】: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观书有感宋朱熹百亩方溏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十一册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关于读书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是诗人陆游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观书有感是用比喻的手法告诉我们学无止境,读书要不断学习,才能源源不断更新。 【设计理念】 1“言之精者为文,文之精者为诗。”经典古诗文作为汉语文本中最具“歌”性的文体,经过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以其独特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流传于世。可是正因为它的语言简洁、讲究韵律给孩子造成了难度,于是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以“读”为经线,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看、听、想、说、唱、演”等方式,在“读”的推进中完成“识字写字”“激趣”“想象”“阅读理解”等,为孩子们量身定制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古韵语文“215”教学模式。 2通过适度解读,有效拓展,读懂一首诗,走进一组诗,感悟一个理,品味一个人,力求上出浓浓的诗味。3更希望通过学习第一首诗,进一步掌握借助注释学习古诗,通过不同的方式读懂古诗、赏析古诗,感受古诗的文字美、意境美、韵律美。学一首带一串,尽可能地丰富孩子们的古诗词积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诗,背诵并默写。2. 借助注释读懂诗的内涵,从而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并尝试举例说明。3. 借助品读、诵读、吟诵感受古诗的文字美、意境美、韵律美。4. 借助注释迁移学习观书有感,并在课后拓展自学其他古诗。【教学重难点】:1.能联系实际,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感受陆游身为人父的爱子之心。2.借助注释,自学观书有感课前准备:1. 预习课文,完成预习单,查找关于读书的名言、故事、诗词等。2.适度了解吟诵知识一、导入1.今天要学习的22课古诗两首。一首是冬夜读书示子聿,另一首是观书有感,这节课咱们先来学第一首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板书)2.关于诗人陆游你知道什么?【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整体感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直切主题,走进人物,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二初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1.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三再读,有板有眼,读有节奏。 1关注:子聿,子聿是谁,读诗题你知道什么?根据你的理解注意停顿,再读诗题。(陆游用冬夜读书产生的感想来告诫孩子) 2 七言绝句平时我们一般怎么停顿?(指名读) 3 对了,这样高低起伏,有停顿,就是读有节奏。你也试试,(这样有节奏的读就像音乐一样美,像这样带上节奏,一起读。)【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顺应学习古诗的基本规律,但是由于六年级的孩子在事先预习的基础上字正腔圆、有节奏地读诗并不是难点,因此只关注“聿”字的理解和节奏的把握。】四 品读,有声有色,读出诗意 1 字正腔圆,有节奏只是读好古诗的第一步。抓住关键词,借助注释能快速的读懂诗的意思。根据提示自学。(1)出示提示,学生自学: 遗:保留。 无遗力:毫无保留,竭尽全力 终:毕竟,终究。 浅:肤浅,不够完善。 绝:深入透彻地。 躬行:亲自实践。(2) 交流谈诗意。读懂诗意的同学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要是还不太明白也可以求助同桌,或者求助老师。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青壮年时肯下功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要想彻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亲身实践。(3) 指导朗读。借助注释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能通过朗读将这样的意思表达出来吗?把理解送到诗句中,就自然有了轻重缓急变化,就有了自己的味道,再请你读。(4) 其实古诗自身就带有独特的味道,你看也可以这样读,这些小横线就是它延长的拍子。“古人-学问-无-遗-力-,你接着读”还有谁也喜欢这样的感觉一起读。一首诗理解不同,调子不同,读出来的味道也不同。【设计意图:都说“授之以渔”,要教给孩子能带的走的能力。借助注释就是学习古诗文最基础、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当然,这样的方式更想摈弃传统的逐字逐句的教学古诗模式,力求在孩子们借助注释、自主阅读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读出诗的意思。】五品读,品诗悟理,读出韵味。1读着读着,你读懂了诗人陆游想告诉孩子什么道理?从哪些字眼中体会到?(根据学生理解随机解读)2.品读:“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孜孜不倦】(1)“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十年寒窗 通宵达旦 夜以继日 )(2)请你举例说说古人追求学问是如何不遗余力的?(闻鸡起舞(祖逖 刘琨) 悬梁刺股(孙敬 苏秦) 囊萤映雪 (车胤 孙康) 凿壁偷光(匡衡)(3)小结:每一个成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古人这样不遗余力地追求学问,这就是孜孜不倦。(板书)【持之以恒】(1)你关注到了这个“工夫”联系诗句说说他的意思? 从“少壮”到“老”做学问要花怎样的“工夫”呀!读这是告诉我们做学问得持之以恒。(板书) 老师这有一组数据,你猜猜表示什么明朝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 30年, 190多万字,1892种药物,1100多幅,11000多个药方。 国榷编年体史籍。 谈迁。全书正文104卷,卷首4卷。约428万余字。二十六年,六易其稿,6年,32年从满头青丝到白发苍苍为了一个目标他们花费了多少时间,多少精力。这就是“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拓展延伸】 没有不遗余力,孜孜不倦的追求学问,没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怎来的功成名就?此刻你想说什么?还想到哪些名言?哪些诗句? 活到老学到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做学问的艰辛,做学问的态度,不仅孜孜不倦,还得持之以恒。3.品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经验】(1)继续品读从哪些字眼中悟到了一个老父亲的叮嘱?(2)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听说过吗?为什么赵括熟读兵法还会兵败?(3)对呀,这样看来赵括“纸上”的工夫做得比较多,而缺少的就是实践,也就是诗中的哪个词?(躬行)那“纸上”重要不重要呢?那是“纸上”比“躬行”更重要,还是“躬行”比“纸上”更重要?这是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昨天大家已经做了准备了吧!好,现在咱们就来一场小小的辩论赛。支持正方观点“纸上比躬行更重要。”的同学,支持反方观点:“躬行”比“纸上”更重要。(分组好,还是随意好?)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找找你的前后桌讨论讨论。小小辩论赛要开始,注意听好要求。待会儿双方辩友需要交替发言,发言时声音要响亮,要大方,要以理服人。下面有请我们正方选手先陈述自己的观点。 A我们讨论的是读书的话题,你以偏概全,联系今天我们小学生。 B读书让你有什么收获呢?可以-可以-可以-(这一组排比相当有气势)你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吗?(这是亲身经验很有说服力,这是古人做学问的例子,能举个我们现在生活中的吗?)你还引用了诗句,名人名言。陶校长的演讲这是咱们课文中学过的学会查“无字词典”大自然的文字石头书行走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3) 刚才反方辩友提到: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其实他仅仅是四处察访,亲自品尝药材?其实他之前曾经十年足不出户,读了八万余册的医书。书本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刚才反方引用了许多名言诗句,其实关于读书的名言诗句,现在想想: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毛泽东说的“饭可一日不吃,觉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当然,同学们刚才唇枪舌剑、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就是将学到的书本知识灵活运用。这就是陆游要告诉我们的做学问的方法:不仅要读书本上的知识,还要亲自实践。(4) 理不辨不明,读诗不忘明理,这就是古诗简单文字背后的内涵,现在再读这首诗你一定有不一样的感受。【设计意图:诗的语言往往深奥难懂,在初步理解诗的意思后,再次借助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的内涵。根据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引用了交流、辩论等方式充分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盘活了相关资源,故事、诗词、名言、生活实践等等,学生在交流中、在辩论中不仅明白了古诗的道理,更学会了如何走进诗的意境,更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六、诵读,有滋有味,读出韵味。(1)同学们,一首简短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仅仅用了28个字,却向我们道出了深刻的读书道理,像这样的诗我们称为“说理诗”。就在这28个字里,囊括着许多生动的故事,许多家喻户晓的名言,告诉我们做学问的态度,做学问的方法,真是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呀!看来,为了儿子子聿,大诗人可是用心良苦啊!如果你就是这位慈爱的父亲陆游,你会怎么读?自己先练练。读出自己理解,自己的味道。2古诗涵咏。刚才老师发现好些同学都会背了,那咱们合作,我来描述,你来背诗。a聿儿是陆游最小,也是最疼爱的孩子。也许他很贪玩,不好好读书,于是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诫他:b也许他天资聪明,可是容易骄傲自满。于是父亲不无怜爱的提醒他:C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位慈祥的老父亲正用自己一生的经历教导自己的孩子:“”(师吟诵)2. 学习吟诵。【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的朗读将诗的味道浓浓的飘散在孩子心间,还原诗的吟诵更是孩子们感受诗的古韵。】7、 延读,有的放矢,读有趣味。1.刚才我们借助注释读懂诗意,又通过交流辩论走进诗境感悟读书的道理,在吟诵中享受诗的韵律。那么这一课的另一首诗写了什么呢?与这首诗对比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 相同点:主题相同都是写读书,形式相同都是七言律诗主题相同,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是用读书生发的感想,前一首告诉我们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的精神以及一个既有学问又有读书经验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后一首则告诉我们要不断进步,不断积累新的知识以及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抒发读书体会。都是南宋诗人。 不同点:(1)冬夜读书示子聿强调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懂得拿来实践运用。观书有感则是强调要不断的读书,从书中吸取知识才能够眼界开阔(2)一个是直接说出读书体会,一个则是用比喻的手法引出。 (3)全诗写的是方塘的水,又为何以观书有感为题目呢?2总结:同学们,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长智慧,“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愿同学们与书为友,以诗为伴,做快乐的读书人!3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古诗两首。 (2)自学延学单中的四首诗。(3)搜集其他说理诗,也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