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1]2.doc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9/45f09d1d-3216-4e8e-a217-8ce4f28545a8/45f09d1d-3216-4e8e-a217-8ce4f28545a81.gif)
![人体解[1]2.doc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9/45f09d1d-3216-4e8e-a217-8ce4f28545a8/45f09d1d-3216-4e8e-a217-8ce4f28545a82.gif)
![人体解[1]2.doc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9/45f09d1d-3216-4e8e-a217-8ce4f28545a8/45f09d1d-3216-4e8e-a217-8ce4f28545a83.gif)
![人体解[1]2.doc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9/45f09d1d-3216-4e8e-a217-8ce4f28545a8/45f09d1d-3216-4e8e-a217-8ce4f28545a84.gif)
![人体解[1]2.doc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9/45f09d1d-3216-4e8e-a217-8ce4f28545a8/45f09d1d-3216-4e8e-a217-8ce4f28545a85.gif)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理总结第一章 绪论一、名词解释(基本概念)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地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 律性反应。二、主要知识点1、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2、体液:细胞内液2/3 细胞外液1/3:血浆:1/5 淋巴液 组织液 脑脊液、房水3、稳态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和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而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功能有室内环境稳态的重要保证。4、机体是这样一个由细胞、器官、系统构成的相互依存的有机的整体。5、生理功能的调节有三种: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的基础是激素,激素作用的细胞称为靶细胞。体液调节的形式:远距分泌(血液循环至远隔靶细胞)主要形式;庞分泌调节(弥散作用之邻近细胞);自分泌(作用自身及周围同类细胞);神经分泌(神经元分泌激素)。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3)、自身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组织细胞能在不依赖于神经、体液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自身调节的特点:范围小、不十分敏感。 (4)、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种传出方式,例如神经分泌;神经系统的发育、功能受到体液调节系统的影响。 6、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反馈: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 (1)、负反馈(最为重要的一种反馈控制形式,例:激素的调节) 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 负反馈的意义:使机体的某项生理功能保持稳定。(维持稳态) 很多负反馈控制过程发生在器官、系统之间:肺的牵张反射、心血管的压力感受性反射。 一些负反馈控制过程发生在器官内部:古各级组织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2)、正反馈(病理情况下多见,尤见于疾病的恶化) 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是使输出变量在原先活动的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为正反馈。 例: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反射、分娩过程、动作电位去极化过程中钠离子内流。 正反馈的意义:使机体的某项生理功能在同一方向上不断加强,以便使这一功能得以迅速完成。 (3)、前馈控制系统 条件反射实际上就是前馈。 尽可能的避免因干扰因素作用而导致的某一功能的波动,这就是前馈。第一节 细 胞一、 细胞膜细胞的组成: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二)、质膜的特性:不对称性、流动性二、细胞器:是细胞质内有一定形态结构,又有相对独立功能的结构,包括膜性细胞器和非膜性细胞器两类。 膜性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 非膜性细胞器:核蛋白体、细胞骨架。第二节 人体的基本组织一、 上皮组织:简称上皮;特点:细胞多而密,间质少,具有极性(朝向体表或腔面的称游离面,借基膜与深层的结缔组织相连的称基底面)。(一)、被覆上皮 分布:覆盖在人体外表及衬贴于体内管、腔、囊的腔面,以保护等功能为主 分类:1、 单层扁平上皮: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内衬于心、血管、淋巴管腔面的称内皮;分布在包心膜、胸膜、腹膜表面的称间皮。主要功能:润滑、减少摩擦,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2、 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分布于甲状腺虑泡、肾小管等处。主要功能:分泌和吸收。3、 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柱状细胞组成分布于胆囊、胃、肠粘膜、子宫内膜、输卵管粘膜等处。主要功能:分泌和吸收。4、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梭形、锥形、柱状、杯状细胞组成,柱状细胞最多,游离面有纤毛。主要分布在呼吸道粘膜。主要功能:保护和分泌。5、 复层扁平上皮:基底层为低柱状或立方形细胞,中间层为多边形和梭形细胞,表层为数层扁平鳞状细胞。形成角化层的分布于皮肤,不形成角化层的分布于口腔、食道、阴道粘膜。主要功能:机械性保护作用,受损伤后又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6、 变移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细胞层数和形状可随所在器官容积大小而改变。主要分布于肾盂、输尿管、膀胱等处。 (二)、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腺上皮,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称腺。 有导管:外分泌腺;无导管:内分泌腺。 (三)、细胞间连接常见的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半桥粒。二、 固有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广义结缔组织包括:固有结缔组织、软骨、骨、血液。具有支持、连接、充填、营养、保护、修复、防御等功能。(一)、疏松结缔组织:蜂窝组织,主要由多种细胞和间质成分构成。 特点:细胞种类多、数量少、间质相对较多。 广泛分布在器官之间和组织之间。 功能:连接、支持、防御和修复等。(二)、致密结缔组织 特点:纤维为主要成分,细胞和基质成分很少。 功能:支持、连接。 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分布于真皮、硬脑膜、巩膜、内脏器官的被膜;规则的构成肌腱和健膜;弹性组织构成韧带、弹性动脉的中膜。(三)、脂肪组织:大量脂肪细胞聚集而成。 主要分布于:皮下、腹腔、盆腔、骨髓腔等。 功能:提供化学能,产热。(四)、网状组织 网状纤维沿网状细胞分布成是构成淋巴组织、淋巴器官和造血器官的基本组成成分。三、 肌组织由肌细胞和细胞间少量的结缔组织组成。肌细胞又称肌纤维,其质膜成肌膜,细胞质称肌质,细胞内的滑面内质网称肌质网。(一)、骨骼肌横纹肌,属随意肌。骨骼肌纤维:包括肌膜,肌浆(肌质网和肌原纤维),细胞核。其中肌原纤维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单位。(二)、心肌:属不随意肌。 细胞间连接处染色深的部位称作闰盘。(三)、平滑肌:属不随意肌。各类肌组织的区别平滑肌心肌骨骼肌分布血管壁、内脏器官心脏壁附着于骨收缩特点随意肌不随意肌不随意肌细胞核一个一到两个多个横纹无不及骨骼肌明显明显肌管系统很不发达不发达发达,具有三联体四、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细胞起支持、营养、绝缘、保护等作用)构成。 (一)、神经细胞: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功能:感受刺激、传导冲动、整合信息。1、 胞体:细胞营养和整合信息的中心。其细胞膜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作用特征性结构:(1)、尼氏体(即粗面内质网和有利核糖体,嗜碱性),分布于核周和树突内。 功能:合成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产生神经递质的相关酶类。(2)、神经原纤维 功能: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参与营养物质、神经递质及离子等物质的运输。2、 突起(1)、树突:功能是将冲动传向胞体。(2)、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传离胞体。3、 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索外包胶质细胞所构成。(1)、有髓神经纤维周围神经系统中多数是有髓神经纤维;中枢神经系统中,有髓神经纤维也有郎飞结,但无神经膜。 郎飞结:髓鞘和神经膜呈节段性,相邻两个节段之间无髓鞘的狭窄处。(2)、无髓神经纤维 周围神经系统中的无髓神经纤维只有神经膜而无髓鞘;中枢神经系统中,无髓神经纤维裸露,即髓鞘不完整,也无神经膜。 (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数量比神经元多。不能传到冲动。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分为四种:星形胶质细胞(体积最大,支持、绝缘作用);少突胶质细胞(包绕轴突形成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小胶质细胞(激活后具有吞噬能力);室管膜细胞(参与脉络丛的构成)。 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分为两种:施万细胞(神经膜细胞,形成周围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卫星细胞(背囊细胞,营养和保护)。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名词解释 静息电位: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的电位差(膜内低于膜外)。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包括区计划、超射、复极化)。 兴奋:细胞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地反映(动作电位同义语或动作电位产生过程)。 兴奋性: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阈电位:细胞受刺激后,膜内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后产生快速的膜内电位上 升变化的临界值。 阈强度和阈刺激:时组织或细胞发生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等张收缩:收缩实现产生一定的张力以克服阻力,当产生张力足以克服阻力时, 肌肉开始缩短,而张力不再增加。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是长度保持不变而只产生张力。二、主要知识点第一节 细胞末的物质转运功能一、被动转运:是指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细胞膜的转运,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结果是形成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根据是否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帮助,分为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一)、单纯扩散 1、只有那些脂溶性高、分子小,不带电荷的非极性分子能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跨膜转运(氧气、氮气、二氧化碳、乙醇、尿素及一些小分子甾体类激素或药物)。 2、特点:不需要膜上特殊蛋白的帮助;推动物质转运的力量是物质的浓度梯度;物质转运的方向书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额外消耗能量;结果是物质浓度在细胞膜的两侧达到平衡;底物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 3、渗透:特殊形式的单纯扩散,即水分子在膜两侧的渗透压(溶液的固有性质)差的驱动下,从压低的一侧向压高的一侧转运,直到两侧的渗透压达到平衡。(二)、易化扩散 特点:底物为水溶性小分子物质,非脂溶性的较大分子或带电离子;转运方向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细胞膜需提供支持,细胞不消耗能量。 1、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载体: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类具有特殊的物质转运功能的蛋白质。 转运物质:葡萄糖和氨基酸等。 特征:(1)、胞和现象:载体数量及结合位点有限,故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载体对物质的转运量达到饱和。 (2)、立体构象特异性:只能识别、结合和转运特定的具有相应构象的物质。 (3)、竞争抑制性:一种物质会抑制另一种物质的转运。 2、经通到的易化扩散 通道蛋白:离子通道,是一类贯穿于脂质双分子层的膜蛋白,在特定条件下,当分子中的亲水性孔道开放时,离子可经过孔道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转运物质:细胞内、外液中的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氯离子等带电离子。特征:(1)、离子的选择性:每种通道只允许一种或几种离子通过,其他离子则不易或完全不能通过。 (2)、门控特性:通道的开放与关闭往往有通道结构中的一个或两个闸门结构控制。由闸门控制通道开、关的过程称为门控。二、主动转运:通过细胞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与兴奋性一、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一)、两个重要的细胞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与极化有关的概念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 超极化:以此为基础,莫内电位向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 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超射:去极化超过0mV的部分。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又向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2、与电位有关的概念峰电位:膜电位尖锐的脉冲样变化。后电位:膜电位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以前,膜电位要经历的一些微小而缓慢的波动负后电位:在复极到接近静息电位的一段持续530ms的后电位。正后电位:再出现一段延续时间更长,其膜电位水平较静息电位更负的电位。3、动作电位的特点:全或无、不减衰、不重叠、可传播。(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三个基本过程:、肌膜上的动作电位通过局部电流沿肌膜传导到T管膜。、动作电位传至T管膜L型钙通道分子构型改变。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升高进一步发动骨骼肌的机械收缩活动。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一、名词解释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溶血:由于细胞外渗透压小于细胞内渗透压,水将渗透到细胞内,是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入溶液中。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正常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而不宜下沉的特性。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纤溶: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血沉: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即可自行停止。 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名词解释自动节律性:心肌组织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发的发生节律性的兴奋的特征。房室延搁:房室交界是正常时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唯一通道,交界区这种缓慢传导使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心动周期: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每分心输出量(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心指数:一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异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细胞初长度而引起的心肌收缩强度改变的调节。等长自身调节:通过收缩能力这个与初长度无关的、心肌内在功能状态的改变而实现的。心泵功能储备(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个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大约等于舒张压脉压)。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二、主要知识点循环系统:各种体液间不断流动、相互交换的过程。血液循环的结构基础是心血管系统。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机械活动特性)(一)、心肌的兴奋性(产生动作电位) 1、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水平: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一定范围内减少,兴奋性增高。 (2)、阈电位水平:上移,兴奋性降低:下移,兴奋性增高。 已静息电位水平改变多见。 (3)、0期去极化离子通道性状:只有当这些通道处于备用状态(还有激活、失活两种状态)时,心肌细胞才具备兴奋的前提条件,而正常静息膜电位水平是决定通道能否处于或复活到备用状态的关键。 (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1、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和各级自律细胞的互相关系 特殊传导系(按细胞自律性高低):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细胞网 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位,因此称为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 其他部位自律组织称潜在起搏点。若潜在起搏点的自律细胞自动发生兴奋,代替窦房结主导心脏的活动,则称异位起搏点。 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方式:、抢先占领;、超速驱动压抑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1)、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差距减少,自律性增高。 (2)、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去极化速度增快,自律性增高。 1、 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1)、结构因素:细胞直径与细胞内电阻成反变关系。 心肌纤维的直径传导速度(2)、生理因素:、已兴奋部位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传导速度;、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第三节心脏的泵血功能一、 心肌收缩的特点:1、 对细胞外液中Ca2+浓度的依赖性。 钙触发的钙释放:少量钙内流内钙大量释放2、 “全或无”式收缩。(原因是功能合胞体,左右心室和心房分别同步)二、 心动周期及心脏的泵血过程 (一)、心动周期: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通常心动周期是指心室的活动周期。 历时:心律75次/分,1个心动周期为0.8s 过程:心房收缩(0.1s)心室收缩(0.3s)心室舒张(0.5s) 全心舒张期:心室舒张的前0.4s,心房也处于舒张。 三、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心输出量为指标) (一)、心脏的输出量 1、每搏输出量和射血 每搏输出量(输出量):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 射血分数:搏出量/舒张末期容积*100%,健康成年人:5560 2、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 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搏出量心率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L/min.m2)静息心指数(10岁左右最大):安静和空腹情况下的心指数。 (二)、心脏做功量 搏功: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四、 心脏泵功能的调节心输出量取决于心率和搏出量。 意义:、使心室充盈量与搏出量相平衡;、正常情况下,主要对搏出量进行精密调节。 一、 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主动脉压力,常简称血压。 1、动脉血压的形成(论述题) 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选择题):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 (1)、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0.9kPa(7mmHg) (2)、基本因素:心脏射血 心室肌收缩释放的能量:动能:推动血液前进;势能: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 (3)、外周阻力:指小动脉和微动脉(阻力血管)对血流的阻力。 (4)、主动脉、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形成过程:心室射血:1/3流向外周,2/3血量贮存在弹性贮器血管(外周阻力),血管扩张,形成收缩压(能量以势能形式贮存于拉长的弹性纤维上) 心室舒张:弹性纤维回缩,势能转化为动能,血管扩张减弱,形成舒张压 二、 微循环(一)、微循环的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等。(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选择题)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意义:血液流经这一通路时,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可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 2、直捷通路(经常开放,骨骼肌中多见):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意义: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而进入静脉。 3、动-静脉短路(一般关闭):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意义:体温调节。三、 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组织液是血浆虑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 生成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交替渗透压 回流(重吸收)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交替渗透压 有效虑过压生成压回流压 动脉端:生成(有效虑过压);静脉端:回流(90%) 第五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七章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名词解释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顺应性: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容易扩张者顺应性大,弹性阻力小。肺容积:指肺内气体的容积。潮气量1: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补吸气量或吸气储备量2:平静吸气末,在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补呼气量或呼气储备量3:平静呼气末,在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残气量或余气量4: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在呼出的气量。深吸气量:从平静呼气末做最大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气量。1+2功能残气量: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3+4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1+2+3。用力肺活量:尽力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肺总量:肺内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1+2+3+4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尽力最大吸气后在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通常以它所占的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来表示。二、主要知识点呼吸过程:外呼吸或肺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或细胞呼吸。第二节肺通气一、肺通气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和大气压的压力差。 原动力:呼吸运动(影响肺内压)。1、 呼吸运动吸气肌:隔肌、肋间外肌呼气肌:肋间内肌、腹肌辅助吸气肌群: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等(1)、呼吸运动过程:吸气主动,呼气被动(平静呼吸)。 、吸气(inspiration):隔肌(增大胸腔上下径)和肋间外肌收缩(增大胸腔前后径)。 、呼气(expiration):平静呼吸时,呼气由隔肌和肋间外肌舒张引起。(2)、呼吸运动形式:、平静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吸气主动,呼气被动。频率1218次/分。、用力呼吸:机体活动时,呼吸加深加快的呼吸运动。吸气呼气均主动。 、胸式呼吸:主要由肋间外肌活动,胸壁起落比较明显的呼吸运动。 、腹式呼吸:主要由隔肌活动,腹壁起落比较明显。 成人为混合式呼吸,腹式肺通气量占65%;婴儿以腹式为主;妊娠后期以胸式为主。2、 肺内压:指肺泡内的压力。(1)、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 吸气初:大气压;吸气末大气压;呼气初大气压;呼气末大气压。(2)、人工呼吸的原理:即人为的造成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级差来维持肺通气。3、 胸膜腔内压胸膜腔:胸膜脏、壁两层在肺根处互相反折移行,在两肺周围分别形成两个互不相通、完全封闭的腔。 (1)、特点:潜在腔隙; 少量浆液:润滑作用;浆液分子间的内聚力使两层胸膜帖附在一起。 气胸:胸膜破裂,胸膜腔与大气相通,空气将立即进入胸膜腔内,形成气胸。 (2)、内压及测定: 测定:直接法和间接法。 内压:通常始终为负压,随呼吸运动变化。(3)、负压的形成:生长速度:胸廓肺,而这对胸膜腔加以相反的两个回缩力。 4、胸膜腔负压的意义: 维持肺泡扩张状态,并随胸廓的运动而张缩,保证肺通气和肺换气 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胸腔淋巴液和静脉血回流。(二)、肺通气阻力1、弹性阻力(平静呼吸时的主要阻力):包括肺的弹性阻力与胸廓的弹性阻力。概念:弹性组织受外力作用发生变形时所产生的对抗变形的力。 度量指标:顺应性 (1)、肺的弹性阻力与顺应性:顺应性弹性阻力 肺组织: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的弹性回缩力 肺泡内:液气界面所产生的表面张力 (2)、胸廓的弹性阻力 胸廓处于自然位置弹性阻力为0。其可为吸气或呼气的阻力,也可为吸气或呼气的动力。 (3)、肺泡表面张力与肺表面活性物质 肺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作用。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降低弹性阻力;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防止肺水肿。 2、非弹性阻力:包括惯性阻力、粘滞阻力和气道阻力。 定义:在气体流动时产生的,并随流速加快而增加,故为动态阻力。 (1)、气道阻力:气体流经呼吸道时,气体分子间及气体分子与呼吸道壁之间的摩擦。分布:鼻、声门、直径2 mm以上细支气管、气管等部位。 大气压与肺内压之差/单位时间内气体流量 (2)、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气流速度阻力;气流形式:层流阻力小,湍流阻力大;气道管径大小(呼吸性细支气管) 影响因素:气道的跨壁压;肺实质对气道壁的外向放射状牵引作用;神经系统对气道管壁平滑肌舒缩活动的调节(交感负交感);化学因素。 支气管哮喘病人呼气比吸气更为困难。二、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一)、肺容积:包括潮气量正常成人:400500 ml补吸气量或吸气储备量正常成人:15001800 ml补呼气量或呼气储备量正常成人:10001500ml残气量或余气量正常成人:10001500ml(二)、肺容量: 包括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用力呼气量,肺总量。 (三)、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潮气量频率2最大随意通气量(自学)3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解剖无效腔: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呼吸道。肺泡无效腔(一般病理状态下存在):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腔。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 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慢的呼吸效率高。 第三节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二、肺换气(肺泡血液)(一)、肺换气过程肺泡与组织气体交换示意图(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1. 呼吸膜(肺泡毛细血管膜)的厚度厚度扩散速率扩散量呼吸膜的结构:毛细血管内皮C,毛细血管肌膜,组织间隙,肺泡上皮基膜,肺泡上皮C,含表面活性物质(二软脂酰卵磷脂,由肺泡型细胞分泌)的液体层。2. 呼吸膜的面积面积扩散速度扩散量 3. 通气血流比值 VA/Q0.84(选择题)VA / Q肺泡无效腔肺泡气更新率VA / Q功能性动-静脉短路血中PO2,PCO2第四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运输形式:物理溶解:量少,是化学结合的前提化学结合:量多,以物理溶解为前提一、氧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由于氧气的溶解度小,因此在血液中溶解的量很少,而主要以化学结合形势进行运输。血红蛋白使血液气体运输中的主要工具。1、 Hb分子的结构:四聚体2、 Hb与O2结合的特征(1)反应快,可逆,不需酶,反应方向取决于PO2高低。(2)Fe2+与O2 结合后仍是二价铁。(3)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4)Hb的变构效应: 紧密型(T型):去氧Hb;疏松型(R型):氧合Hb二、二氧化碳的运输:(一)、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化学结合的形式主要是碳酸氢盐(88%)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7%)。1、 碳酸氢盐:迅速且可逆2、氨基甲酰血红蛋白:无需催化,迅速且可逆HbNH2 + CO2调节因素:氧合作用第五节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呼吸节律基本中枢:延髓(三)、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 定义:由肺扩张或缩小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性呼吸变化。 意义:这个反射起着负反馈作用,使吸气不至于过长,它和脑桥的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名词解释 消化:摄入的食物在消化道内被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与消化液混合并被分解成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消化分解后的小分子物质连同食物中的无机盐、水和维生素以期通过消化到年末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粘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成的一道屏障,能有效的防止氢离子对胃粘膜的直接侵蚀作用,同时深层的中性环境防止胃蛋白酶原被氢离子激活后对胃粘膜的消化作用。容受性舒张: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的引起胃体和胃底部肌肉的舒张。胃的排空:指胃内容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分节运动:是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胃肠激素:有消化道粘膜中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活性物质。二、主要知识点消化系统:消化管消化腺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肠)。消化腺:大消化腺(唾液腺、肝、胰)和消化管内的小消化腺。第二节 消化系统生理功能概述消化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消化和吸收,此外还有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消化分为:机械性消化(消化道的运动)和化学性消化(消化腺的分泌)。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一般生理特性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变异性较大2、节律性(自律性):频率缓慢(与心肌比)3、紧张性:保持一种轻度的持续收缩状态。4、伸展性5、对化学、温度和牵张等刺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二)、生物电活动(自学)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1、消化食物;2、调节pH值:H+、HCO3-;3、稀释食物;4、保护作用三、消化系统的神经调节(一)、消化系统的神经支配双重神经支配:外来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消化道内在神经系统。(二)、消化系统的反射活动1、经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射长反射()、非条件反射迷走-迷走长反射(一些反射的传入和传出神经均为迷走神经)。()、条件反射:“望梅止渴”。2、经内在神经系统的反射局部反射或短反射(胃肠蠕动) 在整体情况下,内在神经系统的活动又常受到自主神经的调节。四、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胃肠激素(胃肠肽)作用方式:远距分泌、旁分泌、自分泌、外分泌、管腔分泌。生理作用: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调节其他胃肠激素的分泌和释放营养作用免疫功能主要胃肠激素:促胃激素:主要促胃酸和胰酶的分泌。足胰激素:主要促胰液和碳酸氢根的分泌,抑制胃酸分泌。所胆囊素:促胰酶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第四节 胃内消化胃的生理功能:暂时储存食物(主要);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进行初步的消化;内分泌一、胃液的生理功能及其分泌调节胃腺胃粘膜上皮细胞贲门腺碱性粘液幽门腺(碱性)粘液、少量胃蛋白酶泌酸腺主细胞(胃酶C)胃蛋白酶原壁细胞(盐酸C)HCl、内因子粘液颈细胞碱性粘液少量胃蛋白酶原贲门腺和幽门腺为粘液腺(一)、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成份:有机物:消化酶、内因子、粘蛋白等;无机物HCl、HCO3-等1、 胃酸(盐酸)形式:游离酸(主要);与蛋白质结合的结合酸。两者之和为总酸度。分泌机制:壁细胞,主动转运过程:H+K+ATP酶(质子泵)Cl-HCO3-逆向交换生理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发挥作用的酸性环境。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被蛋白酶分解消化。部分抑菌,杀菌,维持胃和小肠内的无菌环境。在小肠内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促进小肠对Ca2+、 Fe2+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最重要的消化酶)分泌机制:在胃酸作用下,便成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再激活胃蛋白酶原(正反馈),胃蛋白酶将蛋白质降解成示和胨pH 2.03.5 活性最强,pH 6 失活2、 粘液和碳酸氢盐粘液:上皮细胞、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分泌。主要成分为粘蛋白。特征:粘稠度大,是水的30260倍;润滑作用减少机械性损伤碳酸氢盐:来源:主要:非泌酸细胞,少量:组织间液渗入。 特点:分泌速率仅为H+的5%,不影响pH值。 3、内因子: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作用:保护食物中的Vit B12,促进Vit B12(参与红细胞的生成)在回肠末端吸收。(二)、胃液分泌的调节(选择题)1. 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1)乙酰胆碱:M型胆碱能受体,促胃腺分泌胃液,刺激释放组胺和促胃液素。(2)促胃液素:作用于壁细胞,促进胃酸分泌。仅作用于壁细胞。(3)组胺:H2型组胺受体,促进胃酸分泌。仅作用于壁细胞。2、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1)胃酸(负反馈调节) 机制: (三)、消化期胃液分泌(大题)1、头期特点:量多、酸度高、酶含量高、消化力强2、胃期特点:酸度高,酶量减少,消化力减弱。3、 肠期(三)、胃排空及其调节(大题)、胃排空排空速度:流体 固体;颗粒小 颗粒大;糖 蛋白质 脂肪动力: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直接动力);胃的运动(原动力)、胃排空的调节()、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胃内容物体积的增加通过对胃壁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增强胃运动,促进胃排空。()、十二指肠内抑制胃排空的因素: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刺激感受器,通过引起肠胃反射,抑制胃运动,使胃排空减慢。第五节 小肠内消化外分泌腺:胰腺的腺泡和分泌导管组成,分泌胰液(消化能力最强的)。内分泌腺:由散在分布于外分泌腺之间的细胞团胰岛组成。胰液的化学成分和作用(大题)一、胰液的生理功能及其分泌调节pH 7.88.4,每日可分泌12升 (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1、水和电解质:由小导管上皮细胞分泌其主要作用的是HCO3-:1、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粘膜免受侵蚀; 2、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弱酸性环境。 2、消化酶:由腺泡细胞分泌 (1)、胰淀粉酶(pH6.77.0) 淀粉在起作用下,变成糊精、麦芽糖、麦芽寡糖。(2)、胰脂肪酶(pH7.58.5)脂肪在起作用下,变成甘油、甘油一脂、脂肪酸。(3)胰蛋白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程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水稻冷链物流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大豆蛋白塑料替代品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聚酯装置操作工国庆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房屋改商用合同(标准版)
- 助听器验配师国庆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如何撤销期房合同(标准版)
- 衡器总装调试工中秋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跆拳道馆合作事宜协议书5篇
- 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师国庆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综合题)
- 2025年零碳园区综合能源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报告-华电电科院
- 环保工程现场施工方案(3篇)
- 索尼微单相机A7 II(ILCE-7M2)使用说明书
- 中级护理真题题库及答案解析
- 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设计技术规定
-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第3版)题库
- 语言领域核心经验《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
- 德国工业4.0与数字化制造课件
- 肉制品加工技术完整版ppt课件全套教程(最新)
-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教材解读 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