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下册复习题及答案2014年中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6单元复习过关检测.doc_第1页
201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下册复习题及答案2014年中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6单元复习过关检测.doc_第2页
201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下册复习题及答案2014年中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6单元复习过关检测.doc_第3页
201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下册复习题及答案2014年中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6单元复习过关检测.doc_第4页
201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下册复习题及答案2014年中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6单元复习过关检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6单元复习过关检测一、基础巩固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上亿年的繁衍生息造就了地球连锦不断的地理诗篇,在这幅异彩纷陈的画卷中,我们的未知永远多于 A ,我们的想象始终需要证实,不管是沧海还是 B ,大自然的精彩不会因为我们的懵懂而tu色。(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繁衍 _ _ tu色_ (2)画线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加以改正。 _改为 _ 改为 _(3)根据语境,在A、B两处填写恰当的词语。A. B. _ 新| 课 |标| 第 |一| 网【答案】 (1) yn 退(或:褪)(2)锦绵 陈一呈 (3)A已知 B桑田【解析】第(1)题考查考生的音形转换能力,解答本题注意关注认读声调、声母、韵母,多音字和形近字等。第(2)考查汉字正确书写,注意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等,第(3)题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解答本题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词语填空,如由“未知”不难推断出“已知”,由“沧海”亦可推出“桑田”。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天的盐阜儿女创建美好家园,依然需要发扬和继承铁军精种。B加快港口建设,是我市积极推进沿海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C全体市民人人参与,为盐城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添砖加瓦而努力。D通过做好主要道路风光带绿化工作,使城市品位得到极大地提升。【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病句的修改。修改病句,要注意把握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颠倒、用词重复等。就本题而言,A句中,“发扬和继承”语序不当,可改为“继承和发扬”。C句,“添砖加瓦”“努力”重复累赘,可删除“添砖加瓦”或“而努力”。D句成分残缺,删除“通过”或“使”。3.大自然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根据示例,选择恰当的事物,仿写一个句子。示例: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答案】示例一:从鸣蝉的欢唱中,我们感受到夏天的热烈。示例二:从湖水的起落中,我们体悟到生命的节奏。【解析】本题是一道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仿写题。仿写时,一要注意例句的修辞手法,二要注意句式特点。仿写句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用“从中,出”的句式。选取恰当的事物,语意要顺畅。4.光伏产业是盐城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的新兴产业。阅读下面文字,提取关于“光伏发 电”的三个关键词语。光伏发电的主要原理是半导体的光伏效应,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光伏发电应用广泛,任何需要电源的场合,上至航天器,下至家用电器,大到兆瓦级电站, 小到玩具,光伏电源无处不在。光伏发电前景广阔,在21世纪会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的重要席住,不但要替代部分常规能源,而且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王体。(摘引自“百度百科”)(1) (2) (3) 【答案】主要原理 应用广泛 前景广阔(“原理”、“应用”、“前景”)【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能力。解答本题要仔细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语句,领会材料的主要内容,如第一句,说明光伏发电的主要原理,第二句,介绍光伏发电的广泛应用,第三句,说明光伏发电前景广阔。通过深入研读,不难提取出相应的关键词。5古诗文名句默写。(1)咏雪,古今多少人,惟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写得最绝的诗句是_,_。(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_,_。(3)杜牧的赤壁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_,_。(4)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_,_。(5)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_,_,此事古难全。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_,_。_,_。(6)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_,_!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喊。(7)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表明,他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_,_。(8)李白的行路难中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名句是_,_。【答案】(1)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2)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3)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4)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5)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6)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8)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此类题,要求根据语境联想诗文名句,其难度大于前者。解答此类题容易出错处有:对相应诗文缺乏理解;对相应诗文记忆不准确;没有注意相关细节。如,古诗文名句中,某个字的字形,写成错别字了。6名著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回等问题。雄狮般的面容,牙关紧咬,布满愤怒而痛苦的皱纹,而凌驾于这-切之上的,是意志,拿破仑般的意志。 (节选自罗曼罗兰名人传)选文所写的伟大音乐家是谁?结合原著,写出他外貌与性格的主要特征,并简述他的一个感人事例。人物: 外貌: 性格:事例: (2)我国古代有一个神话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立志追赶太阳,赶上太阳时,感到焦渴,便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仍感不足,终于渴死。这个故事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_ 。【答案】(1)见多芬 奇特 坚强 示例:耳聋后仍坚持音乐创作(2)夸父追日(或:夸父逐日)【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又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提炼与概括。解答本题首先要回忆出所读名著的相关内容、人物、情节等,然后组织简洁的语言回答。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l课时。【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l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 400多所孔子学院。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国学文化经典,编写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1)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有人肯定但也有人反对,你持什么观点?请简述理由。(2)读了“材料二”,你有什么感想?(3)盐城市海滨中学向来访的美国某孔子学院的学生赠送国学经典,请你从论浯唐诗三百首西游记等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拟写一句推荐语。示例:水浒传从传奇的故事中感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英雄群像。【答案】(1)示例一:赞成。开设国学教育课,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 高自身品德修养。示例二:反对,开设国学教育课,会加重我们的学习负担。(2)示倒一: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我们盛到无比自豪。示例二:外国人如此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3)示例一:论语从简练质朴的语言中领略中国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示例二:唐诗三百首走进文学殿堂,欣赏诗歌黄金时代的旷世杰作。示例三;西游记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聆听一曲降妖伏魔、百折不挠的赞歌。【解析】 第(1)题要求考生针对“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发表自己的看法。解答本题首先表态,然后阐述理由。(观点+理由,言之有理即可)第(2)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写感想,本题比较开放,但写感想要准确理解材料内容,紧扣材料。第(3)题考查考生对作品的内容的把握,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要注意:以所给三部作品中某一部为内容,扣住作品本质特征,句式要与例句相似,注意语言的顺畅、简洁。二、阅读达标(一)(2012河南中考)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新 课 标 第 一 网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源【答案】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把握。9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答案】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赏析。主要从修辞角度来考虑,结合具体内容作答。(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题目。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心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乙】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争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陶庵梦忆)【注】挐:撑(船)。毳(cu)衣:毛皮的衣服。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hng dng ):天上的白气。芥:比喻细微,微小。白:酒杯。10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1)互相轩邈 (2)窥谷忘反 (3)上下一白 (4)及下船 【答案】(1)比高 (2)看到 (3)全,部(4)到,等到【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掌握,用课内外的语句考查课本知识。解答这类题,需要平时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并用联想法推断出词语的语境义。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急湍甚箭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百叫无绝以为妙绝c.余强饮三大白项为之强 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解答本题,需要将同一词语的意义仔细分析比较。如,A中甚:超过,胜过B中绝:前者断绝;后者极点C中,强:前者尽力;后者同“僵”僵硬。D中,其:前者代词,他;后者难道。12翻译下列句子。(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译文:(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答案】(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2)潮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解析】这道题重点考查考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应对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烂熟于心、对常见的文言句式、固定结构准确把握,尤其对省略部分翻译时要补出;要根据上下文推断句意。关键词要翻译到位,全句语义连贯13填空和简答。(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乙文中“雾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了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3)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 【答案】(1)厌弃尘俗,向往自然。(2)示例:湖山夜雪(“湖中赏雪图”、“雪夜赏西湖”、“湖心亭看雪”)(3)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以动衬静)【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以及艺术手法的理解。解答本题应对选文内容的进行全面理解,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仔细研读甲乙两段选文分析比较其艺术手法的异同。(三)阅读后完成后面的题目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好读书,不求甚解 好: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期: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屡: 【答案】(1)喜爱(喜欢) 2)体会(领会)(3)期望(希望) (4)经常(常常)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解析】(1)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何许”“不详”翻译(2)不为贫贱而忧愁(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16.文中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哪三大爱好?(可用原文回答)【解析】读书(好读书)喝酒(性嗜酒)写文章(著文章)17.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解析】示例: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五柳先生虽然生活贫困却淡泊名利,为了保持内心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言之有理即可)(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骈死: 见: 等: 策: 【答案】(1)(和普通的马)一同死(2)显露、表现(3)一样(对待)、等同(4)驱使、鞭打【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因为是课内文言文,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即可,比较简单。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一食或尽粟一石。译文: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译文:【答案】(1)(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食料。(2)(千里马)鸣叫,(饲养马的人)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完成时,抓住句中的关键字词。比如,中“食”“或”“尽”,中的“鸣”“通”“意”。20“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原文是反问加感叹,语气强烈,表达了对不识千里马者的讽刺及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后句是一个反问句,语气不如原文强烈,抒发的感情也不如原文强烈。【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句式的把握,因为此题是课后练习,所以比较简单。21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答案】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饲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阐明的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解析】此题考查文言作品赏析。作答时,注意两点:一,选择自己把握最大的一个方面进行分析。二,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五)(2013年广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手自笔录 虽人有百手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患有所不辞也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答案】 C【解析】A.动词,亲手;名词,手这个器官 B.动词,担心,忧虑;名词,祸患,灾难。C.跟从,跟随。 D.比得上;你。23.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答案】(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2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答案】 D http:/www.xk (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大 风莫言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 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剖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 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适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 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田野里根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他带着我善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陡,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捉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干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不知何时,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新 课 标 第 一 网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爷爷,那是什幺?”“风。”爷爷淡波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城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赶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粱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选自萌芽 2013年第1期,有删改)25.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答案】爷爷和“我”起去割草;遭遇大风;与大风搏斗。【解析】这道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把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整体感知作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用简洁的语言对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就本题而言考生只要带着问题回到文中,仔细研读文本,找出关键词,然后用顺畅规范的语言分点概括,就是标准答案。26.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 句中,“爬行”一词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X K b1. Com (2)品味“我们钻进了风里”一句中“钻”的妙处。【答案】(1)形象写出了爷爷的歌声低沉有力、节奏缓慢。(2)写出了风之大,表现了祖孙俩敢于面对大风的勇气。【解析】这道题重点考查对重要词语不同表达效果的品味与赏析。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以从词语的准确性,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手法等角度并结合具体句子去分析。27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结合全文说说爷爷是个怎样的人。(1)“爷爷,那是什幺?”“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腰。(2)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3)“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答案】爷爷是一个坦然镇定、刚毅坚强的人。【解析】本题考查简要分析人物形象。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这三段文字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等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仔细研读并可得出答案。28.文中画线段描写了大风降临前的情形,请简要赏析。【答案】 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了大风来临前自然界的反应;用词准确生动, 富有变化。【解析】本题考查品味赏析表达技巧和语言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找准切入点,如表达方法、修辞手法等。如从描写角度切入,画线句子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答题要点: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29小说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答案】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增强真实感;通过“我”在大风来临前后的言行衬托爷爷的形象;表现祖孙情深,爷爷对“我”关心疼爱,“我”对爷爷敬爱依赖。【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在作品中作用。分析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作用,首先要区分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还是线索人物等。次要人物的一般作用是:侧面衬托,个性鲜明;牵线搭桥,推动情节;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解答本题可从人物与作品的主旨;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表达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三、写作30.请以“放慢脚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认真思考题目含义,选择恰当的角度:(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5)书写认真规范。【点拨】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放慢脚步”开放度较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为考生在写作中张扬个性、显示才情奠定了基础。从审题上来说,直截了当,没有给考生设置审题障碍;从内容上看,这个命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进而品味生活,走进心灵,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好这篇命题作文可以注意以几点:一、准确把握“放慢脚步”的含义“放慢脚步”既可以是放慢步伐,留意身边的风景,也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