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注意事项.doc_第1页
幼小衔接注意事项.doc_第2页
幼小衔接注意事项.doc_第3页
幼小衔接注意事项.doc_第4页
幼小衔接注意事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小衔接注意事项 幼儿园与小学两类机构的差异 解决好六个断层的连接问题 以儿童为本,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 幼儿园里早准备,进了小学不后悔 重视幼儿的情商发展 幼儿园与小学两类机构的差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孩子从幼儿园做小朋友,变为小学的小学生,角色变了,要求变了,家长的期望值也变了,孩子就会有诸多的不适应。我们先从幼儿园与小学两类教育机构进行比较,看这种不适应的存在:1、学习时间不一幼儿园每天上午有1小时左右的集体教学时间,其它全是游戏,劳动,生活时间,小学每天有34小时的集体教学时间,较幼儿园多出3倍。2、生活制度不一幼儿园强调一日活动的五交替,所以,活动动静、强弱得当,适合孩子的特点。小学只有体育课,音乐课,活动课等才能让孩子动起来,孩子就会坐不住。 3、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活动,强调孩子的动手操作,在做做、玩玩中积累经验,增长知识,而小学有严格的大纲,教师要按教育计划严格实施,所以,以听为主,孩子就会觉得小学不如幼儿园,没有玩具,没有游戏,不好玩。4、睡眠时间不一幼儿园的孩子,白天可以园内午睡二个半小时,晚上基本上从8:306:30,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小学的孩子,有的因为借读,择校等种种原因,离学校比较远,中午无法午休,再加上上学时间早(1:30),也没时间午睡。晚上有的孩子要做作业,睡得也较晚,所以,才入学的孩子常会无精打采,哈气连片。 5、师生关系幼儿园一个班教师是二教一保配备,每时每刻都有一位教师、一位保育员伴随左右,随时解决孩子的困难。而小学是一个班5、6位课任教师,一节课一轮换,课间往往无教师在班,孩子一旦有了困难,只有自己解决,所以常常担忧一些以前不必担忧的小事,如大便了怎么办?口渴了怎么办?6、要求不一幼儿园的孩子,家长只要孩子吃饭、玩好,长得白白胖胖就满足了。到了小学,父母常会提出,作业要写好,考试要100分等要求,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以前很关心我,现在这样要求,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因此,情绪受到影响。另外,幼儿园的孩子每天是空手入园,空手离园,无作业,无负担。而小学生每天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得拖延,孩子也会不适应。从以上两类教育机构的差异,可以看出,它给孩子在身心两个方面带来了诸多的不适应,使孩子感到陌生、恐惧,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家庭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更加剧了这种不适应。(崔利玲)解决好六个断层的连接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潘洁 1990年至1994年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原国家教委幼教处联合进行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学前期为幼儿作好社会适应性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准备,在小学低又不在这两方面对儿童提出过高要求,则幼儿入小学后面临的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适应困难均可克服。 德国的哈克教授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他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人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学习环境的断层。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学习障碍。以上断层使德国30的小学生有不适应现象,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行为发生。因此,解决好这六个断层的连接问题,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哈克教授的研究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摘自幼儿教育 以儿童为本,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声远 当前在幼小衔接问题上还是要倡导多了解儿童,多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少一点主观设想、社会要求。优生、优育、优教的良好愿望是共同的。“拔苗”或许一时能“助长”,但决不可能一生都“优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一种无奈,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早当家。 怎样才算幼小衔接好了呢?我认为其检测的敏感指标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学习感兴趣”,即对学习内容本身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懂就问;二是“活动能合群”,就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与家人、亲友、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三是“生活有条理”,也就是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妥帖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不必大人催着、盯着才去完成。 摘自幼儿教育 幼儿园里早准备,进了小学不后悔孩子是否该提前上学取决于入学成熟水平 又到幼儿园大班孩子选择学校上学的季节了。对有些家长来说,一谈及孩子入学准备问题,就忧心忡忡,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孩子生日小,上学吃亏想再蹲一年幼儿园;有的家长觉得早上学没问题,“我当年就是提前上的学”。其实上学年龄只是参考,关键看孩子是否已经达到“入学成熟水平”。所谓儿童“入学成熟水平”指的是从视知觉、听知觉、运动能力、数学准备、神经协调发展水平判断孩子是否达到作为小学新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视知觉的技能主要有空间关系、视觉辨别、图形背景辨别、视觉填充、物体再认等几个方面。空间关系是指对物体空间位置的知觉。简单检测方法观察孩子是否经常把3写成“E”、6和9难分等;视觉辨别字母是指把一个物体从另一个物体中区别出来的能力。例如,要孩子在一列有两个耳朵的兔子中找出一只仅有一只耳朵的兔子,即求异能力。视觉辨别字母与字词的能力是阅读学习的基础,如孩子能否将bpdq分辨;图形背景辨别是指物体从包绕它的背景中区别出来的能力。有这方面缺陷的儿童不能够把所要求的项目从视觉背景中区别出来,他们易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视觉填充是要求儿童在部分刺激不出现情况下认识或区别物体。例如只看见长颈鹿的脖子就能说出是什么动物、只看到自己姓名中的某个字的一半就能说出是哪个字等。 判断孩子听知觉能力发展的情况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衡量:听觉辨别能力是指对不同声音之间差异辨别的能力以及辨别一组或一对词之间差异的能力。如向儿童呈现发音差异很小的一对字或词(如“再才”、“为会”、“百白”、“bp”等),要求儿童背对测试者(避免儿童从说话者的口形中找出线索),判别这对音的同异;听觉记忆能力是指贮存与回忆所听到信息的能力。例如,要求被测儿童做三个不相干的活动:关门和把书放桌上、喝奶,儿童听了以后是否能够把这三件事贮存起来,在做的时候再回忆起来呢?或者从能否复述大人讲的故事等方面检测;听觉系列化能力是把别人口头所述的一系列信息按次序回忆出来的能力。例如能否准确复述79位数学、按笔画顺序书写、准确复述一句话等;听觉混合能力是一种把单个语音或音素混合成一个完整的词的能力。有这个方面缺陷的儿童不能把音素“g-ung”合成“光”的发音,或把“pto”形成词“葡萄”。运动能力主要是大肌肉运动和精细肌肉运动两类,而这些与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偏重认知、轻视儿童运动活动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关;还与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过早地强迫孩子学这学那,揠苗助长,剥夺儿童自由活动和剧烈运动的需要,人为地造成了儿童运动缺陷。达到和入学成熟水平的孩子一般能进行各种各样地走和跳。精细肌肉动作也有较好发展,如描写、抄写各种线条、图形、字母、数字、实物(画画);能把水倒到各种容器中,并要符合规定的要求(如到某一刻度、不准洒);会使用剪刀、系鞋带、扣纽扣、使用针线、折纸等。 入学的孩子除了在上述三方面独立发展较好外,小学学习活动中还需要视听动能互相转换的能力,如:听觉到动觉与视觉:孩子听一个有节奏的打击声,然后把它转换成视觉动作形式,即用点和破折号把它写出来;听觉言语到动作:把听到的一些要求(听觉语言)用身体各部位的动作把它体现出来;视觉言语或动作:模仿别人的动作或表情、看图说话、看图做动作等;触觉视觉或言语:闭眼睛触摸某件物体并确定所摸的物体是否与所看到的物体相同;或者隔着一层布摸物体(不许看)然后把它描述一下或画下来。 数学准备技能是指学生上学前应具备的与数学相关的数数、对应、分类、排序等基本能力。数数:由1数到100,由10倒数至1;对应:知道数字与具体环境之间的联系,是理解数字涵义的表现,如爸爸妈妈自己是三口人、大家有两只手、椅子有4条腿等;分类:指把物体按照一种或多种性质进行分组或组合,如根据花色、颜色等将扑克牌进行四种以上的分类;排序:依赖于对物体的属性进行排列,如长短、高低、大小、多少、重量、高度等属性对物体进行有次序的排列。神经协调可以通过孩子模仿原地踏步走、对指测验等方法进行判断。如果您的孩子在上述方面存在问题,我们建议:尽快补救或及早做延长幼儿园教育年限之准备。(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钱志亮)重视幼儿的情商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吴慧珠 孩子进入小学一般要有两方面的适应: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为了幼小衔接,不少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在孩子的学习适应方面作了较多准备,如学点拼音、计算,纠正握笔姿势;有的还注意开发孩子的智力,接着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有的幼儿园还让孩子学习电脑和外语,让他们提早为适应信息社会作准备。这些为孩子进入小学学习扫除了一定的障碍。加上小学一年级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也比较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把、游戏、活动引进了课堂。这样一来,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坡度”变缓,孩子的学习适应也就比较容易了。 但是,现在的孩子在社会适应方面似乎还准备不够。突出的表现就是控制自己的情感、在集体中遵守规则的意识、与人交往的能力等还不能适应上学阶段的需要。 社会适应问题实质上与一个人的情商有关,情商高的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上进心,能不断自我激励,能与他人融洽相处。这些心理品质要从小培养。显然,那些社会适应不良的孩子情商是不高的。所以,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在考虑幼小衔接时,不仅要注意孩子的智商,更要重视孩子的情商。幼儿园在教育改革中也不要过分强调个性化,只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活动,这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要把个性化与社会化紧密结合起来,为孩子入小学后的社会适应早作准备。 摘自幼儿教育 做好入学前的社会适应准备 做好入学的学习适应准备 怎样让孩子记住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 怎样让孩子产生上小学的热情? 怎样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 要不要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的学习内容? 孩子为什么总写错别字? 做好入学前的社会适应准备孩子入小学后,其行为要很快适应学校的教育要求,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做到学习、纪律、文明礼貌、卫生等方面最基本的常规要求。要养成这些良好的学习任务,除了幼儿园的教育外,家长还要在以下几方面重视培养孩子的能力与习惯:1 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在给孩子购买玩具和选择学习内容时,一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喜欢色彩鲜艳的、动的、大的),还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孩子跳一跳,摘果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产生成功、自豪的体验和下次再玩,的愿望,从而维持和激发兴趣。如走迷宫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树立空间概念,提高手眼协调性,为以后书写打基础。但迷宫图很多,家长不妨从难度最低的有色彩的开始,慢慢由浅入深。孩子每完成一张,可以在上面贴上记号,表示成功了,通过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帮助孩子树立了自信,他们会产生我行!我能!的自信,并会不断主动的探寻与参与新的活动。2 培养孩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不少家长会抱怨:孩子上了小学负担太重,不仅要接送,回家还要辅导、陪读,吃不消。其实,孩子完全能够自己学习、完成作业,关键在于习惯的养成。为了帮助孩子提高独立性,父母首先要信任孩子,把他们当成小学生,看成是长大了的孩子;其次,关注一头一尾,就是孩子做作业前,先大概了解孩子的作业内容与作业量,估算出大约需要的时间,然后与孩子商定,在几点前必须完成作业。到时间后,父母对孩子作业的检查不是内容的正误,而是书写整洁和完成与否,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检查作业,签字不是看我做对了没有,而是看我有没有完成。只有自己细心、认真,才能不出错。如果家长在孩子一入学就这样做或入学前就这样做,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就会大大提高,陪读也就不存在了。3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上小学后,孩子每天要面临不同的学科,带回不同的作业。为了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家长可以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给孩子,如扫地、拿牛奶,分碗筷、倒垃圾等,看孩子的执行情况,让孩子从开始的被动接受任务过渡到主动完成任务,知道:不是爸爸妈妈让我做这件事,而是我长大了,我应该做这些事。树立规则意识。上小学的孩子,有时要自己上学,成人关注、照顾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孩子自己照料自己,树立规则和安全意识。如果我们平时带孩子出去玩,要率先树立榜样,并提醒孩子遵守各种规则,如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上下楼梯靠右行,玩运动器械要轮流等,帮助孩子养成习惯,提高遵守规则的能力。上小学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件大事,家长要以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孩子,正确帮助孩子了解小学及小学生的生活,不能用上学来恐吓孩子,如你玩呀,等到上小学就玩不成了!你开心不了几天了,到小学有你受的!等上小学给你上紧箍咒,以免孩子因态度和情感问题产生入学障碍,从而产生冷漠、紧张、惧怕等消极态度。家长也不能光以上小学可以背书包、戴红领巾等表面现象吸引孩子兴趣,还要通过参观、交谈、激发孩子做一名小学生的愿望和好奇心,从而形成正确的入学动机与学习态度。通向小学的路虽不平坦,但如果家庭和幼儿园、小学一起共同努力,孩子一定会顺利进入小学的殿堂。(崔利玲)做好入学的学习适应准备1重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每个家庭都能做到。对孩子进行合适的、正确的早期教育,就 很难做到了。有些父母过分注重知识型的学习传授,如:这是毛,这是手(配放大的字),只告诉孩子字的读音,但没有帮助孩子分析字形。所以孩子以后无论在读还是写上,都会把两字混淆。所以,除了知识的传授,家长更应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6岁的孩子,思维能力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特别是入小学后,心理活动要求增高,因此,家长要在观察力、抽象概括力、分析综合力、分类力、判断推理力几方面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孩子不仅知道某一事物的结果,还要了解事物变化的具体过程。如解答应用题河里有一群鸭子,游走了三只,还剩三只,原来河里有几只鸭子?孩子都能回答出6,但是具体用什么方法计算,有些孩子就会说减法,6-3=3。这就是孩子在思维中的障碍,不能清楚地理解事物变化前后的关系。家长应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知道的数,什么是不知道的数,帮助孩子理解谁与谁比,知谁求谁,谁大谁小的关系,真正掌握解题方法。凡知识型的内容,都有孕含着智力活动的要求,家长如果能在智力要求上把握契机,那么孩子在知识积累的同时,智力也会较好地准备。切不能孩子提出问题后,父母只回答结果不讲过程应付了事。2提高孩子对语言的理解水平在小学一年级开学的头几天,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插曲:家长叮嘱孩子下课放学后早点回家,不要在学校或马路上玩,孩子竟然一节课后就背起书包回家了:老师让学生回家写三个生字每个生字写五遍,孩子竟写成五花八门的格式,有三个字写三遍的,有一个字写三遍的,五遍的,甚至一个字写满一页纸,有的孩子干脆一个字不写,不知道老师曾布置过作业。之所以发生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是因为孩子不理解老师的语言,只有那些千叮呤、万嘱咐的重复提醒才能记住。 因此,父母没有事可以和孩子多交谈,不要再有重叠词,如饭饭、觉觉等,语言要逐渐精炼、复杂。阅读故事时,不要孩子一问就停下来解释,要让孩子能听过全文自己根据情节消化体味其中的语句、词汇,多让孩子谈谈所见所闻,学习一个事物的多种表述方法。如爸爸、妈妈和我在家里。这是我的家,我家有爸爸、妈妈和我这座漂亮的房子就是我家等不同方法表述。在帮助孩子理解语言上,多布置任务也是促进孩子水平提高的一种好形式。家长要以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由含一个条件的任务逐渐过渡到多重的常有多种指令的任务,为入小学对语言特别是任务性语言的理解打好基础。比如,请你去拿一张小凳;请你去拿高的小凳;请你去厨房的阳台上拿小凳 3加强与学习有关的技能准备父母应为每个孩子准备一只双肩背书包,一个铅笔盒,2根铅笔,一张垫纸板及尺子、橡皮、削笔刨、田字格本、汉语拼音本、算术本等,每天规定10-20分钟时间与孩子一起写数字及图案符号。在书写过程中,要提醒孩子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两腿与肩平宽、双肩放松、胸与桌一拳、眼与桌一尺、手指离笔尖一寸。书写的内容可以是阿拉伯数字1-10,也可以在田字格中画有趣的图案,如小花、小草、小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书写过程中,一定要提醒孩子按规定的笔划顺序及空间位置写,在书写的基础上,要善于利用周围的文字环境让孩子认识,激发孩子对文字的兴趣,使之对于抽象符号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为其思维水平跃向新的高度创造条件。(崔利玲)怎样让孩子记住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答:孩子忘记做作业,一是因为任务意识不强,二是语言的理解力较弱。有很多的孩子知道有作业,但常常会忘记作业的具体内容或要求,对这些孩子,可以要求他们用笔把作业的要求记下来。如果孩子还不会写字,就从听、记、理解入手,如要求孩子在老师提要求的时候,仔细地听,听完后,在心里复述三遍。如果这个方法仍记不住,可以在听完要求后,说出老师的要求,用声音帮助记忆。再记不住的,可以用询问老师或同伴的方式记忆。现在,孩子还没有入学,家长可以用布置小任务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这方面能力,如用复句的语言让孩子做事,例请你先到厨房把杯子放到饭桌上,再到客厅把茶几上盘子里的果壳倒在垃圾箱里。孩子为了完成任务,必须养成认真听的习惯,时间长了,还会积极听,主动听。(崔利玲)怎样让孩子产生上小学的热情?答:孩子上小学,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较重大的转折点。除了在物质上帮助孩子做好准备外,还要营造入学的情境,让孩子对小学产生向往,盼望早一点上小学。平时,家长在和孩子的聊天中,要不时传递这样的信息你长大了,就要上小学了,爸爸妈妈真高兴我们家要有小学生了,我们真开心,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的成长高兴,为自己上小学自豪。有些孩子,对小学的认识依赖于表面,如上小学可以背书包、戴红领巾、自己到学校等。家长还应帮助孩子正确了解学校,知道小学是学习的地方,小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要做作业,还会考试,要认真学习。(崔利玲)怎样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答:孩子上小学,没有朋友了是他们的一大担忧。家长因事先了解家庭周围有没有与孩子同龄同校的邻居,设法让他们认识,入学第一天让他们一同上学。如果孩子因择校或其它原因周围没有同校的同伴,可以对孩子进行主动出击 主动结交新伙伴的训练。主动介绍:主动向欲结交的伙伴表达交友意愿,我叫,我想和你做朋友,你愿意吗?借物介绍:以自己或对方的玩具为媒介,达成交友愿望,我有一个小皮球,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参与游戏:以参加对方的游戏为由,结交新同伴,你们的游戏真好玩,能让我和你们一起玩吗?(崔利玲)要不要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的学习内容?答:不妥。我国九年义务教材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逻辑性等要素编排的,让孩子在低年龄段学习高年龄段的内容,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特别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年龄越小,与上下年龄段表现出的差异就越大,越不适合超前学习,只能进行适当的预习。另外,如果提前学会了一年级的学习内容,上课时,孩子就会觉得这是我会的,太简单了,就不专注地听讲,等到二年级新内容出现时,孩子已养成了上课不集中听讲的习惯,再纠正,得不偿失。对一年级的新生来说,开始阶段的学习可以让他们有一个冲刺,发现小学与幼儿园的差异,进一步理解小学生的责任。(崔利玲)孩子为什么总写错别字?答:这是因为孩子的观察不细致和空间知觉差造成的。孩子认字写字,要训练4个方面的能力,即观察力、空间知觉力、书写的规则意识、书写姿势等。观察不细致,会让孩子在写字时少多笔画,将于写成干,空间知觉不敏感,会将毛写成手,以及将间架结构搭错。要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和空间知觉力,消灭错别字,可以通过以下的游戏训练解决: 找不同:提供两种画面相近图片,让孩子找出差异。 模拟画:选择一些简单的线条画,让孩子临摹。 看图摆图形:提供事先设计好的范例,让孩子用小棒等物摆出造型,要求是和范例一模一样。(崔利玲)做好入学前的生理准备 为孩子准备什么样的书包? 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长如何才能不陪公子读书? 孩子坐不住怎么办? 孩子能提早入学吗? 孩子放学一人回家,如何防拐骗?做好入学前的生理准备1、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在大班阶段,要适当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每天6:30以前起床,8:30入园,下午4:00以后离园,晚上8:30就寝。暑假在家适当缩短午睡时间。晚饭前后与孩子共同商量一些活动内容,如画画,弹琴,玩玩具,看书等,动静搭配,使孩子每天的生活富有节奏,与小学生的生活相接近。2、培养孩子活动的坚持性上小学后,孩子上课和完成作业,很大程度上需要较强的坚持性。一般,大班孩子注意的保持时间为810分钟,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延长孩子的活动的时间。对孩子借口不感兴趣而频繁变换活动内容的现象,父母可以从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并陪着玩入手,逐步提高时间要求,直到孩子一个活动二十五分钟不觉疲劳。3、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父母要教会孩子一些入学必需的生活技能,如穿脱衣服,系鞋带,自理大小便,整理书包,遇到困难会寻求帮助,行走时不在马路上玩耍,会用钥匙开门,倒开水等。特别是让孩子知道课间要先小便,做好课前准备再玩。4、创设利于孩子生长的环境家长要合理安排孩子在家的膳食供给,保证营养的全面摄入。家庭成员之间要互尊互爱,不当孩子的面争吵,从而使孩子情绪高涨,达到智力振奋的良好学习状态。另外,在家里,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学习小角落,备有写字台、书架、玩具架等,使之成为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崔利玲)为孩子准备什么样的书包?答:首先,要准备一个双肩背的书包。市场的书包很多,但不是全适合小学生的,在选购书包时,要考虑重量、大小、便捷的要素。如,书包的宽度最好选择和孩子肩宽差不多的,否则,会在视觉上产生压抑感;有些书包上有许多的口袋、网眼,不利于清洗,也容易让孩子被尖锐物钩住,造成危险;书包的打开方式最好能一次操作完成,即将书包放入抽屉后,如果再拿书本,不需将书包完全抽出-打开盖-拉开拉链-取到书。那些翻盖式的书包,不适合低年纪孩子使用。(崔利玲)家庭教育的误区误区一、提前入学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我国的入学年龄普遍由原来的7岁减为6岁。而小学一年级的教材不仅没有降低要求,反而有加深的趋势,对于6岁的孩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有的家长只面对自己的孩子,认为孩子很聪明、能干,就提前让孩子入学,有的家长甚至让5岁半的孩子入学。由于孩子年龄小,与班上较大的孩子相比有1岁半的差距,孩子事事处劣势,跑不过别人,背不过别人,说不过别人,就会产生我真笨,我不会学习的想法,丧失自信。如果孩子不能在应有的年龄段接受相对应的教育,面对小学的过高教育要求,不适应现象肯定会出现。 误区二,家庭教育的不科学性随着人们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家长很早就对孩子进行了智力开发。但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智力程度、接受能力没做客观,认真的分析,给孩子安排的学习内容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还有反作用。如,家长看到邻居的孩子弹钢琴获了奖,也买了钢琴让孩子念,他既没看到孩子的厌恶感,也没看孩子的手型条件,更没有考虑孩子的兴趣。结果,当孩子花了200%的气力仍没有别人花100%气力效果好时,家长就会骂孩子笨、不用功,孩子也会在大人的评价下认定自己笨,不聪明,长此下来,就失去自信,对学习会产生厌倦。 另外,有些家长片面地把知识与智力等同起来,单纯地让孩子背儿歌,识字、念诗,这种机械的记忆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因为智力不仅包含记忆,还包括想象,观察、分析、创造等能力的综合水平,单纯地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会造成智力结构的失调。再次,有的家长利用节假日和晚上,为孩子安排了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学习班,孩子整天疲于奔波,没有时间玩,也会对学习产生恐惧,想:学习就是这样呀!这么紧,我不想上小学了。误区三,家长的过分保护计划生育做为一项国策已深入千家万户,各个家庭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富裕起来。家长对孩子倍加宠爱,凡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都尽量满足,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家长也代为包办,久而久之,孩子依赖思想严重,主动性,独立性受到影响,缺乏责任感,把任何失误都归咎父母身上,事事处处以父母为保护伞,挡箭牌,缺乏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识,能力也相应不足,造成了入学以后的种种不便。 由于教育机构与家庭两方面的因素,使得孩子适应难度加大,有的孩子上小学体重明显下降,吃不好,睡不好;有的孩子一看到小学大门就发抖,呕吐。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孩子在过渡期间很快适应,学习积极主动,兴趣广泛,究其原因,是较好地处理了衔接关口二问题。 (崔利玲)家长如何才能不陪公子读书?答:当孩子上小学后,很多家长感叹:天天要陪公子读书,太累了。为什么要陪公子读书呢?家长认为: 孩子会边玩边做,半小时的作业,一小时也完不成; 孩子做作业不仔细,会少做; 孩子做作业不认真,会做错。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养成了反正有爸爸妈妈在旁边,有什么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