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doc_第1页
八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doc_第2页
八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doc_第3页
八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doc_第4页
八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测试题(一) 三峡 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阙:襄: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描写水势盛大,又用“,”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2分)4第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的静景,也描写了“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5从全文看,第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6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7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2分),天高地厚华夏情。8.郦道元笔下那雄奇险峻的三峡,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截至2006年5月20日,大坝工程全线建成。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想对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说些什么?(字数在50个以内)(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1-4题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注释 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沿溯阻绝。 绝: 或王命急宣。 或:不以疾也。 疾: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3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翻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8、“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甲 三峡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哀转久绝 (4)四时俱备1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1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五)答谢中书书全文记承天寺夜游全文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0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4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沉鳞竞跃。(2)相与步于中庭。12填空。(8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和 “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4分)(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的语句中。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二)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晓雾将歇: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2.简答。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闲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仙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三)(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月色入户。户: 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念无与为乐者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18.翻译句子。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17. 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19.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五)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分)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六)(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B)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山阴:今浙江绍兴。皎然:洁白的样子。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剡(shn):县名,今浙江嵊县。就:拜访、访问。经宿:一整夜。 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2分)21、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4分) 22、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3分) 2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 竹 柏 影 也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念无与为乐者 念: 相与步于中庭 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作者描绘的世界: 作者的心境:(六)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选段从哪四个方面描写浙江之潮?、这个段落的描写突出了浙江之潮的什么特点?、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4、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七)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第一段中描写演习中阵势变化的文字是_。“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表现了_。、第二段描写_,其中点明这是在潮水暴涨时表演的句子是_。、选段中采用比喻进行描写的句子是_,作用是_。4、这一场面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 写法,这种写法有 作用。5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 、 、 等特征。“”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八)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620题。(14分)【甲】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乙】湖心亭看雪 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6、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是日更定莫衷一是 B、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深夜色半人家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 17、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18、【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19、(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2分)(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2分) 20、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七)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天与云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3.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试用自己的话将湖中雪景描绘出来。(2分)14.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2分)(九)阅读下列诗文,完成2024题(13分)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西湖袁宏道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1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2分)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22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3分)23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2分)24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2分)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3分,每词0.5分)(1)是日更定矣 () (2)拥毳衣 ( ) (3)上下一白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5)是金陵人,客此。( )2、指出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 )(2分) A、拥毳衣/蜂拥而来B、客此/客死他乡 C、是日更定矣/三更半夜 D、上下一白/通计一舟 3、翻译句子。(6分)(1)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007年湖南永州中考题)(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007年湖南永州中考题)(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008年湖南常德中考题)4、(2008年常德市中考题)这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的特点。(1分)5、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景与人的活动所用的描写手法有何不同?(2分)6、(2007年湖南永州中考题)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2分)7、(2007 山东威海中考题)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8、(2007年四川达州中考题)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二、模拟题9、指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是日更定矣/实是欲界之仙都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锄强扶弱 D、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10、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B、“独往湖心亭看雪。”句中的“独”字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C、本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D、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11、翻译: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2分)12、用原文回答。(2分)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文末的“痴”与开头的“”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湖心亭看雪1 本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2 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