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复习资料全.doc_第1页
土地评价复习资料全.doc_第2页
土地评价复习资料全.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1、土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土地对不同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进行的土地评价。具体来说,就是指某块土地针对不同植物或土地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做出等级的评定。2、土地评价纲要所规定的评价系统分为纲、级、亚级和等级四个单元。3、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性步骤:规划土地评价、确定土地利用种类、调查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土地利用和土地单元的比较、提交评价结果。4、评价土地质量的具体步骤:分别为每项土地质量合理地选定土地性质;把所选定的全部土地性质,按气候、地貌、水分、动植物和土壤等顺序排列;逐项检查,明确各土地性质的获取是通过现成资料参考或利用,还是需要通过调查收集获得。5、提交评价结果:表格表示法、图件表示法。6、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评价结果的针对性较强,强调进行多宜性评价,考虑了土地利用的经济背景。第九章1、 土地生物评价: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2、 生态脆弱性评价:生态脆弱性评价是指在区域水平上,对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作出定量或者半定量的分析与鉴定。第十一章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级政府为贯彻执行国家的土地利用政策,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及其地区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而编制的在各部门间分配土地资源及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构思和设计方案;也可以说,它是对一定地域范围内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所作的总体的战略的部署和统筹安排。第1、3、4、5、7、11、12章节辨析土地与土壤的区别: 土地与土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和生物等是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且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征产物。土地则是在一定地段内全部自然因素(包括土壤在内)作为它本身的组成成分,并通过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具有综合自然特征。从相互关系看,土壤是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用途的生产能力。从形态结构看,土壤处于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由覆盖层(O)、淋溶层(A)、淀基层(B)、母质层(C)和基岩(R)等组成;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1、 气候是土地资源重要的形成因素,光、热、水(和气)等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 太阳辐射常用辐射总量,是指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总和。3、 对于多年生作物来说,最佳土层厚度为150cm以上,临界厚度约75cm。4、 土地评价: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鉴定、分类、评级和估价的过程。5、 1993年,FAO颁布了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纲要,确定了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程序和5项评价标准(土地生产性、土地的安全性或稳定性、水土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接受性)6、 按评价目的,土地评价可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7、 按照评价途径,土地评价可分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8、 按照评价方法,土地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9、 按照服务目标,土地评价可分为单目标评价和多目标评价。10、 土地潜力评价: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作的等级划分。11、 土地潜力亚级是潜力级内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根据限制性因素的种类分为4个亚级,分别表示侵蚀(erosion hazards)、水分(wetness)、表层土壤(soil factors)和气候条件(climate)4种限制性类型。 e亚级:指侵蚀危害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或受侵蚀危害的土地。对现代侵蚀的敏感性及古代侵蚀的损害程度是划分该亚级土地的主要依据。 W亚级:指水分过多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限制因素,或受水分过多危害的土地。土壤排水不良、潮湿、地下水位高和洪涝等是划分该亚级土地的主要依据。 S亚级:指根系表土层薄,或者含有大量石块,积水容量低,肥力低,受含盐或钠等限制的土地。 C亚级:指气候(温度和湿度)是土地利用中唯一重要的限制因素,或受其危害的土地。12、 土地潜力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步骤:(1)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 (2)建立潜力评价系统 (3)拟定潜力评价表 (4)评定潜力等级13、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方法:(1)以粮食为标志的土地承载力 (2)耕地压力指数法 (3)农村生态区法14、 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即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及其适宜性等级。15、 毛利分析:又称边际效益分析。所谓毛利是指产品的产值减去生产费用。16、 农用地分等定级有以下原则:(1)综合分析原则 (2)分层控制原则 (3)主导因素原则 (4)土地收益差异原则17、 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国家确认的土地归属制度。18、 现行的土地使用制度包括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19、 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权力、行政法制、行政监督、行政改革和行政机关管理、人事行政及财务行政等。20、 土地权属纠纷:指有关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争议。包括两者情况:一种是依法取得的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受到侵害时引起的权属纠纷;另一种是对现有权属界线的争议。第二章1、土地利用类型就是基于一定土地类型,经过长期开发改造和利用土地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土地用途与利用方式的地域单位。2、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1)现状特征原则:是人类长期利用和改造土地资源的结果,它全面地记录和反映了土地利用的本质特征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差异。因此,余地利用现状特征是划分土地利用类型的一项综合性指标。(2)地域性原则:(3)生产适用性原则:(4)科学系统性原则:3、全国土地类型分为三个级别:(1)土地纲:由于中国的自然条件复杂,形成的土地类型千差万别,首先按照水热条件组合类型把全国分为12个土地纲,划分的主要指标是大于等于10积温、干燥度、无霜期及熟制(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主要根据地貌条件),用大写英文字母A、B、C等表示,即湿润赤道带(A)、湿润热带(B)、湿润南亚热带(C)、湿润中亚热带(D)、湿润北亚热带(E)、湿润半湿润暖温带(F)、湿润半湿润温带(G)、湿润寒温带(H)、黄土高原(I)、半干旱温带草原(J)、干旱温带荒原(K)和青藏高原(L)。(2)土地类:在土地纲内划分,主要根据引起土地类型分异的大、中地貌类型进行划分,山区以垂直地带划分。主要类型有高中山、中山、低山、丘陵、高平地(岗地、台地)、平地(川地、沟谷地)、低湿地(沼泽、滩涂)等全国土地分为106个土地类。用代表土地纲的英文字母右下角加阿拉伯数字表示。(3)土地型:在土地类之下划分,依据引起次一级土地类分异的小地貌以及土壤和植物群系划分,山地垂直带中,则相当于相同的土地类(或亚类)和植被型(或亚型)。全国土地共分为538个土地型,在英文字母右上角加阿拉伯数字表示,这是其基本单元。第八章1、土地利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