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1怎样欣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_第1页
2221怎样欣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_第2页
2221怎样欣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_第3页
2221怎样欣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_第4页
2221怎样欣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 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洒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郑板桥 题画诗 纵横谈 一 诗与画的关系 一 诗与画的关系 一 创作规律是相同的 1 重形象 2 重意境 诗画 塑造形象 诗画 营造意境 用语言文字用色彩线条 客观物象 主观情志 一 诗与画的关系 一 创作规律是相同的 二 表现手法是相成的 1 虚实相生 画 再现情境诗 驰骋想象 2 时空互补 画 空间艺术诗 时间艺术 画面是相对静止的 诗句是相对流动的 相对较写实 相对较空灵 一 诗与画的关系 一 创作规律是相同的 二 表现手法是相成的 三 艺术感受是相通的 1 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苏轼 题王维 蓝关烟雨图 2 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苏轼 书鄢陵王主簿折枝 3 李侯有句不肯吐 淡墨写作无声诗黄庭坚 次韵子瞻子由 题憩寂图 李侯即李公麟 4 雅颂乃无形之画 丹青为不语之诗 明 姜绍周 无声诗史 序 自古以来 有许多杰出的画家同时又是诗人 甚至是书法家 如 郑虔 苏轼 王冕赵孟 唐寅文征明祝枝山徐渭 郑燮金冬心恽寿平李方膺 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 三绝 兆页 唐 宋 元 明 清 近代 能供儿戏此翁乖 打倒休扶快起来 头上齐眉纱帽黑 虽无肝胆有官阶 乌纱白帽俨然官 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尔浑身来打破 腹中何处有心肝 景德镇能诗能画的陶瓷美术家 王琦王大凡汪野亭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邓碧珊程意亭毕渊明 丹青妙手题咏方家 一 诗与画的关系 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二 诗与画结合的方式 二 诗与画结合的方式 一 因诗而作画 诗意画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 山居秋暝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 枫桥夜泊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 山园小梅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 出塞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 琵琶行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王维 使至塞上 二 诗与画结合的方式 野水无人渡 踏花归去马蹄香 深山藏古寺 蛙声十里出山泉 孤舟尽日横 二 诗与画结合的方式 一 因诗而作画 诗意画 二 因画而题诗 题画诗 题画诗大致起源于唐代 发展于宋元 到明清形成高潮 蔚为大观 画鹰杜甫 身思狡兔 素练风霜起 苍鹰画作殊 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 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题房兵曹胡马杜甫 胡马大宛名 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 骁腾若有此 万里可横行 真正意义上的题画诗是从宋代开始的 既在审美意境方面互为补充 又在结构布局方面互为呼应 这与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密切相关 三 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三 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三 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总的原则 一 画写物外情 区别于照相 诗传画外意 区别于解说 二 不即不离虚处传神 既不脱离画面的内容 又不拘泥于画面 取长补短 从画的空白处补充升华 三 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一 化静为动动静相生 二 象外传神形神兼备 三 味嗅视听诸觉交融 四 正侧相映睹影知竿 五 亦真亦幻以幻显真 六 化实为虚虚实相映 七 借景抒情托物咏志 八 寓理于物启人心智 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一 化静为动动静相生 绘画是空间艺术 它是以色彩 线条为造型语言来表现生活的 因此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静止不动的 而诗歌是时间艺术 它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来塑造艺术形象 因此它可以对审美对象进行动态的描写 以表现出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 化动为静 动静相生 正是题画诗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题苏轼 塔山对雨图 晁补之 竹杖草履步苍苔 山上独亭四牖开 烟雨 溪水急 小篷时转碧湾来 题画文征明 新霜点笔意潇潇 不尽秋光雁影遥 双岛欲浮天拍水 夕阳人在虎山桥 为无方上人写竹郑板桥 春雷一夜打新篁 解箨抽梢万尺长 最爱白方窗纸破 乱穿青影照禅床 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二 象外传神形神兼备 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求 气韵生动 无论是诗文还是绘画都力求表现客观物象内在的神韵 脱略形迹 象外传神 艺术家往往通过凝神观照 将自己主观的精神生命贯注到物质对象中 以显示物质对象内在的生命运动 题画诗创作也是如此 运空灵之笔 写物象之神 以表现象外之旨 画外之趣 题画竹徐渭 捎空碧 高枝梗太清 总看奔逸势 犹带早雷惊 嫩 折枝兰郑板桥 晓风含露不曾干 谁插晶瓶一箭兰 好似杨妃新浴罢 薄罗裙系怯君看 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三 味嗅视听诸觉交融 绘画是视觉艺术 它通过优美的构形与明丽的色彩诉诸人们的眼睛 这是它的审美特征 但是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 诸如触觉 听觉 嗅觉等则难以表达出来 诗歌是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的 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能够表达出日常生活中种种不同的感觉 以弥补绘画艺术的局限 自题设色山水赠孟肤征君倪瓒 秋潮夜落空江渚 晚树离离含宿雨 伊轧中流闻橹声 卧听渔人隔烟语 画兰董其昌 绿叶青葱傍石栽 孤根不与众花开 酒阑展卷山窗下 习习香风纸上来 题山水唐寅 满地松阴六月凉 采芹归去担头香 相逢夕照谁家子 倚树喃喃话正长 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四 正侧相映睹影知竿 好的题画诗往往语约义丰 写法灵活 或起承转合 舒卷自如 或背面敷粉 正侧呼应 构思极尽腾挪变化之致 题团冠霞画山楼郑板桥 竖抹横批总画山 满楼空翠滴烟鬟 明朝买棹清江上 却在君家图画间 画鹰杜甫 素练风霜起 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 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 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五 亦真亦幻以幻显真 诗歌能表现接近于物质的图画 特别能产生那种逼真的幻觉 莱辛这种幻觉是由于对画面的凝神观照而产生的 画面上的艺术形象与诗人的审美想象有机地交融在一起 眼前似真似幻 心中恍惚迷离 这种幻觉表现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题郑防画夹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 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 故人云是丹青 石梁飞瀑高凤翰 悬溜曾看走玉虹 香炉峰下驾天风 到今心眼留余响 才一开图耳欲聋 画兰李日华 懊恨幽兰强主张 开花不与我商量 鼻端触着成消受 着意寻香又不香 云峰林谷图陆治 屏间雪练空中落 天外云峰阙处明 时听朗吟林谷应 苍崖疑有卧游人 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六 化实为虚虚实相生 前人论诗曾有 不以虚为虚 而以实为虚 的说法 所谓实 就是指具体的景致物象 所谓虚 就是指抽象的思维活动 李次山自画二图 其一泛舟湖山下 小女奴坐船头吹笛 各题一绝范成大 船头日午坐忘归 不管风鬟露满衣 横玉三声湖起浪 前山应有鹊惊飞 题与宋比玉合作山水李流芳 君画苍苍带雨松 我图冉冉出云峰 他时相忆还开看 云树平添几万重 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七 借景抒情托物咏志 作诗者徒言其景 不若尽其情 此题品之津梁也 此语道出了题画诗创作的个中三昧 诗人只有将自己浓郁的主观情感渗透到画面所表现的客观景物中去 使其 皆着我之色彩 才能写出情景交融的题画佳作 墨梅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题自画葡萄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坠落北风中 竹石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予告归里 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钓竿 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美是艺术对象和自然对象中生命与人格的表现 英 赫尔德 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八 寓理于物启人心智 一个特殊具体的情境通过诗人的处理 就会变成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 歌德 枯木竹石图赵孟頫 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还有人能会此 须知书画本来同 题画竹郑板桥 日日临池把墨研 何曾粉黛去争妍 要知画法通书法 兰竹如同草隶然 题画竹郑板桥 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洒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题画竹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干与扶持 明年更有新生者 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竹石图郑板桥 画根竹枝插块石 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 来年看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