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尺度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工艺优化与放大研究可行性报告.doc_第1页
基于多尺度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工艺优化与放大研究可行性报告.doc_第2页
基于多尺度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工艺优化与放大研究可行性报告.doc_第3页
基于多尺度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工艺优化与放大研究可行性报告.doc_第4页
基于多尺度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工艺优化与放大研究可行性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多尺度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工艺优化与放大研究可行性报告基于多尺度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工艺优化与放大研究可行性报告一、项目概述1.1 项目提出背景、意义及必要性林可霉素,国外称林肯霉素(Lincomycin,LCM),是由美国人Mason等人于1962年从尼布拉斯加(Nebraska)林肯市(Lincoln)附近土壤中分离到的一种由林可链霉菌变种所产生的抗生素。林可(肯)链霉菌属于放线菌的一类,它也是一种新的链霉菌菌种。利用该放线菌合成林可霉素的过程中除产生抗菌活性最强的林可霉素A(简称LCM)外,在一定条件下还产生其B、C、D、K、S等类似物。林可霉素(1incomycin)是一种高效广谱抗生素。早期报道林可霉素具有的抗生素间不存在交互抗性,并且毒性很低(Mason and Lewis ,1964)。林可较好的抗革兰氏阳性菌的能力(Lewis et al. 1963),它与已知霉素被广泛用于由抗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疾病的临床治疗。目前,林可霉素下游产品(如酸克林霉素、克林霉素磷酸脂、克林霉素棕榈酸脂等)的开发和应用相当活跃,林可霉素在国内外的销量大,近年来我公司生产的该产品供不应求。我公司从80年代就开始生产林可霉素,也是国内该产品第一个通过美国FDA认证的厂家,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水平一直不高。目前,我公司生产的林可霉素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供不应求。为了提高林可霉素发酵生产水平,为了抓住当前的市场商机,为了全面提升我公司的竞争力,特申报该项目,如能得到重点扶持,项目完成后必将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2国内外技术现状、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分析和我省现有的工作基础1.2.1国内外技术现状、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分析(1) 曾经生物反应器技术几乎被国外几家公司垄断,现在国内有关生物反应器产业发展较快,给国内发酵过程的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国家攻关计划“七五”、“八五期间先后立项,并集中国内有关单位攻关,解决了在生物反应器研制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并形成了早期产品。但由于国家攻关计划与产品开发脱节,再由于当时国内配套基础差,以及各种体制和观念上的问题,严重影响产品质量,故长期以来未能在我国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我国商品化生物反应器的市场相当大的一部分被几家国外公司占领了,主要有德国B.Braun、美国NBS、瑞士Bio Engineering、荷兰Applikon、日本丸菱以及韩国高百特等,占据了我国市场的70%左右。近年来,国内有关生物反应器产业发展较快,有关产品生产的公司企业巳达十多家,主要从事一般化的低档产品生产。由于以仿制为主,研制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低,虽然产品的标准下降,但能满足一般用户的需要,特别对生物技术产业刚起步的、优化放大要求不高的和资金不足的企业,低价的产品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已经基本上占领了低价位生物反应器的国内市场。但由于这些企业技术力量以模仿为主,着重于零部件的替换研究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缺乏生物过程技术的研究力量,缺乏工艺、工程、装备一体化的研究体制,因而不可能与生物技术发展有同步生物反应器的开发能力。此外,也缺乏多学科技术交叉的研究能力,因而只能是简单的外型仿制和跟踪,缺乏创新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为了适应各种生物技术的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需要,对生物反应器的性能要求愈来愈高。(2)基于多尺度的发酵过程与优化理论给林可霉素发酵过程的优化提供了新思路基于多尺度理论下的以代谢流分析与控制为核心的发酵过程多参数相关分析方法。这一方法不仅考虑了基因水平、细胞水平微观状态下的生物反应及代谢阻遇机理,而且还考虑到宏观生物反应器尺度对生物发酵过程的影响,把基因水平,细胞水平和生物反应器尺度纳入统一的系统,进行分析和控制。显然这一方法与单一尺度的静态的分析方法相比,更符合实际,能更好地解决工业化生产中的放大和优化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慕孙教授在为本项目参与人张嗣良先生的专著多尺度微生物过程优化作的序中明确指出“生物系统本身属于高度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其特征之一是多尺度结构及其内部的非线性和非平衡作用。”“目前使用的基于单一尺度的平均方法,难于反映过程的内在机理,因此预测性差,不易解决定量放大与调控问题。”并且认为张嗣良教授的多尺度微生物过程优化理论与技术在分析和有效控制复杂的生物系统方面是一项创举。1.2.2 现有工作基础我公司有40多年的盐酸林可霉素发酵的生产历史,有先进的厂房设备,有完善的水、电、气等公用系统,有一支多年从事发酵生产研究的技术队伍,有一整套用于生化工程研究的仪器设备,除了常规的实验仪器设备如HPLC、摇床、离心机等外,还具有完成本项目研究所需要的设备与配套仪器,其中主要有FUS-50L新概念发酵罐,该设备用于发酵过程分析与控制,该反应器实现了在线的多参数采集与分析,如温度、搅拌转速、pH、溶解氧浓度(DO)等的测量与分析,同时还配置了称重系统和全自动补料系统,如高如基质、前体、油、酸碱物的自动流加与控制。除上述优点外,该反应器配套的软件包Bioradar及Biostar 1.5在国内外相同发酵控制中处于领先水平,同时为远程通讯在异地进行数据传送和分析提供了极大方便。我公司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去年分别与华东理工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签立了关于林可霉素发酵过程的优化、林可霉素高产菌株的筛选项目,经过合作研究,有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公司后续项目的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1.3 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林可霉素是于1962年从链丝菌(Streptomyces Lineolnensis)变异株的好氧发酵液中获得的抗生素,抗革兰阳性菌.临床上用于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特别用于严重厌气菌引起的感染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在许多感染症的治疗中疗效显著。由于其对组织和细胞的穿透力强,应用方便,不需做皮试。林可霉素用药途径较多,副反应较少,控制感染快,是较有前途的一种抗生素。二、技术方案论述2.1 项目的技术关键,包括技术难点、创新点2.1.1 项目的创新点(1)基于多尺度理论下的以代谢流分析与控制为核心的发酵过程多参数相关分析方法在发酵生产林可霉素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传统的发酵过程优化是以经典动力学为基础、以最佳工艺控制点为依据的静态操作方法。而多尺度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是以活细胞为主体的微生物发酵过程,可分为基因尺度、细胞尺度与生物反应器尺度,是不同尺度的网络状态的输入输出关系,存在着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其中跨尺度观察、分析与控制是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的关键。故基于多尺度理论发酵过程优化不仅考虑了基因水平、细胞水平微观状态下的生物反应及代谢阻遏机理,而且还考虑到宏观生物反应器尺度对生物发酵过程的影响,把基因水平、细胞水平和生物反应器尺度纳入统一的系统,进行分析和控制。显然这一方法与单一尺度的静态的分析方法相比,更符合实际,能更好地解决工业化生产中的放大和优化问题。(2)应用软件包Bio-star 1.5,通过人机界面对发酵过程的相关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关联分析,再结合离线测定参数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工艺关键调控点,实现发酵过程的全面优化我公司去年与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中心签订了基于多尺度理论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工艺优化合同,同时派出一批技术骨干到该校进行理论和实验培训,同年6月购置了FUS-50L高级全自动控制发酵罐,该反应器是由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设计,由上海国强生化工程装备有限公司组织生产的用于生物过程多尺度研究的新型发酵装置,具有在线参数检测与控制功能。同时,与该反应器配套的软件包(Bioradar-及Biostar 1.5)具有适应多种反应器特点,融合多种过程理论和控制理论,便于发酵过程工艺分析和优化操作强大功能。该装置已先后运用于青霉素、红霉素、金霉素、链霉素、鸟苷、肌苷、基因工程白蛋白、基因工程植酸酶、基因工程必特螺旋霉素等产品的发酵生产中,取得了多项成果。通过产、学、研充分结合,现在我们不但在发酵优化理论方面有很大提高,同时在中试研究和60吨实验罐生产中已将发酵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将研究成果运用于生产,已初步实现了发酵工艺的优化。(3)发酵液流场的模拟、60吨罐搅拌与进气结构的改造和工艺的动态优化相结合发酵过程放大困难的原因就在于放大时不可能同时做到几何相似、流体运动学相似和流体动力学相似。在小试研究中,当某一个对生产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没有被观察到,而这个因素恰恰在放大时成为关键因子时,就会造成整个发酵过程的失败。为此,在发酵过程放大研究时,要在以代谢流分析与控制为核心的发酵实验装置上进行研究,由此可在放大的设备上得到完全相同的反映代谢流等生理数据的变化曲线。以上工作还只是生理代谢参数相似的放大原则,并不足以确定大型发酵罐的几何结构和动力结构等设计参数。因此,将放大规模的状态参数转化为操作或设计参数还需要一个研究过程。 如何在放大的罐体上实现相同代谢流参数的效果,需要生物学、化学工程、机械制造、传感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综合利用。 (4)将传统的和现代的菌种选育方法充分结合,进行林可霉素高产菌株的筛选 2005年10月,我公司与江西师范大学签订了林可霉素高产菌株的筛选合同,同时派出技术骨干到该单位实验室进行全程跟踪实验,创新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三重复合诱变技术,采用三种不同的诱变方法分步处理林可霉素产生菌,促使林可霉素产生菌的DNA多基因位点发生突变,然后采用耐前体物压力梯度筛选方法把高产林可霉素产生菌筛选出来;(2)把三重复合诱变技术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结合筛选林可霉素高产稳定菌株。现已取得了良好效果,为生产菌种的稳定和发酵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保证。2.1.2 项目的技术难点(1)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有一定难度,给发酵过程优化和放大及生物仿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发酵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动态、非线性的复杂生化过程,由于发酵过程中酶动力学实验研究的困难,以及发酵过程控制中某些动态数(如动力学粘度)据采集和处理的困难,使发酵工业化生产时,基本上不可能建立(个别特殊情况例外)完全的微生物反应动力学与条件参数相关联的模型,这给发酵过程的优化和放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虽然FUS-50L高级全自动控制发酵罐采用了先进、可靠的传感器,采集了十几个参数,同时具有高精度参数测量和精确的补料系统。Bioradar-及Biostar 1.5软件包开发了自诊断程序、自适应程序等,保证了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保证了一些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和关联性。但是,由于发酵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调控系统仍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结合林可霉素发酵过程的特点进行一定的修正或改进,同时根据小试、中试和60吨罐生产实验积累丰富的数据,一方面可建立完善的专家系统,另一方面可建立生物仿真系统,从而实现智能化的发酵过程优化。(2)在生产上实现发酵工艺的实时动态优化也具有一定难度良性的工业化大生产与小试、中试实验是有较大区别的,它是一个集先进管理、规范的工艺操作与相关技术人员对动态发酵过程有较高的认识水平于一体的群体行为。由于目前60吨罐的多参数采集系统仍然没有建立,同时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原因,这样给发酵工艺的实时动态优化造成了较大困难。(3)林可链霉菌属放线菌,而放线菌的生产稳定性一般不好,这样给菌种的选育和保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菌种筛选的技术关键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三重复合诱变处理技术; 耐前体物压力梯度筛选方法;双亲本菌株原生质体融合技术。2.2、项目计划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2.2.1主要目标 通过林可霉素高产菌株的筛选和基于多尺度发酵工艺的优化与发达研究,稳步提高林可霉素发酵单位,从全方位提高生产效益和降低产品成本。主要达到以下目标:在192小时发酵周期内,50L发酵罐林可霉素发酵单位在7500u/ml以上;60T发酵罐发酵水平提高30%以上,发酵总亿在360十亿以上;申报关于林可霉素高产菌株和过量生产林可霉素发酵工艺的专利; 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2.2.2 研究与开发内容(A) 发酵罐放大实验通过摇瓶、FUS-50L罐和60吨大罐的联动实验,对多参数采集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多尺度分析,建立优化的工艺调控平台,逐步实现大罐生产工艺的全面优化。(a)大罐的数据采集系统改造数据采集是进行过程放大与优化的基础,可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和资金情况,挑选出一个合适的发酵罐,对其进行必要的检测系统设备改造,逐步实现“全参数”采集,即可以一边增加所需的检测参数,一边就可以采集已有的数据,尽早地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计算机检测系统根据实际现场数据采集和操作的需求以及工艺优化的要求,设计为下位机软件和上位机软件两部分。下位机软件负责在线参数采集、离线参数计算、参数数据记录,并且同步向上位机传送所有在线参数的数据;上位机软件用于工艺人员的数据分析及工艺优化,选用了C+语言进行编程设计,采用多线程、COM等编程技术。此外,通过Internet网络,可以用e-mail向位于远程(上海)专家的计算机传送数据。远程专家接收到数据以后进行工艺分析,然后将工艺控制指令下达给车间现场的工艺工程师,再由工艺工程师具体实施控制指令,达到工艺优化控制的目的。下位机图1 计算机检测系统Internet 网络上 位 机传家计算机远 程车间或办公室图2 数据远程传递系统表1在线检测参数一览表在线检测参数输出信号安装位置1温度4-20mA已有2pH4-20mA罐体中部3溶氧4-20mA罐体中部4转速4-20mA5尾气O24-20mA排气管弯头顶部6尾气CO24-20mA7罐压4-20mA上封头8空气流量0-10mA进气管9发酵液体积4-20mA上封头和桶底其中,温度为车间原有系统中已有的信号,EO2、 ECO2、罐压、pH、溶氧、流量、转速、体积为本次改造中增加的测量信号,间接参数为OUR、CER、RQ、KLa以及补料速率。在数据采集系统改造过程中,可按照“边改造,边采集”的原则,尽早地将已有数据采集起来,以进行必要的分析。(b)搅拌桨叶的组合实验首先要检测大罐溶氧水平,对大罐的溶氧变化进行分析。如果发酵过程中溶氧水平长时间很低,这样会影响产素水平,可以通过更换搅拌桨、增加通气等方式增加大罐的供氧水平。具体可在小试罐上实验不同搅拌桨型式的组合(部分实验已进行,并已取得结果),然后在大罐上放大:表2 不同搅拌桨型式的组合表组合上层中层下层1(工厂原始)箭叶箭叶箭叶2(小试已试)箭叶箭叶六平叶3四宽折叶四宽折叶半圆管4四宽折叶四宽折叶平叶5弯叶弯叶弯叶6弯叶弯叶平叶7斜叶斜叶斜叶8平叶平叶平叶同时还可以研究不同搅拌桨型下的功耗,寻找出混合好、功耗少的最佳组合。(B)工艺优化实验(a)工艺优化实验研究对于目前工厂已有的补料形式,可在不改变补料形式的前体下,试验“少量多次”的补料方式,以减少pH等参数的波动幅度对产素的影响,减低瞬时底物浓度高对供氧的压力。(b)菌丝形态学研究结合小试结果,控制玉米浆补料方式,不是“每班必补”,而是根据过程菌形,加以适当控制。(c)比生长素率控制的研究在小试的结果上,通过控制补糖、玉米浆水、通氨等方式,控制菌浓,在供氧基本满足的前体下,达到一个合适菌浓水平的控制。(d)碳源、氮源优化实验试验在总碳源浓度一定的情况下,淀粉:葡萄糖不同比率下的生长和产素情况。(e)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对抗生素生产速率的影响(f)外源影响因子对林可霉素生物合成速率的影响(C)代谢流分析(a)有机酸的测定由于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机酸和氨基酸可反映该过程的代谢状态,并可对代谢途径的通量进行定性分析。现拟用HPLC法测下列有机酸:丙酮酸,-酮戊二酸,乙酸,柠檬酸,丙酸,琥珀酸。(b)酶动力学研究根据所测定的糖代谢途径关键调控酶活性的大小,可定性分析代谢途径通量的相对大小,对全过程的关键调控酶活性进行合理调控,使代谢流向预期方向流动,可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拟测定的酶活:1)磷酸果糖激酶,2)葡萄糖脱氢酶,3)柠檬酸合成酶,4)异柠檬酸脱氢酶。三、必要的支撑条件、组织措施及实施方案3.1 必要支撑条件(1)技术支撑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的张嗣良教授为本项目的重要参与人,他针对单一尺度的过程分析,提出了发酵过程多尺度问题分析,形成了基于参数相关的发酵过程多水平问题研究的优化技术和发酵过程多参数调整的放大技术,开发了适应代谢流检测与分析原理的装置,研制成功了在原理与配置上与现有国内外生物反应器有重大差别的装置。由此所形成的发酵优化技术与方法成果的推广,己为全国多家企业培养了一批掌握本技术的企业技术骨干,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了我国传统和现代生物技术发酵行业现代化技术改造,缩短了这一领域内的国际差距。完成的“基于参数相关的发酵过程生物反应器优化与放大技术”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经济支撑公司于一九八九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一九九二年由国家经贸委等部门批准取得外贸进出口自主权,一九九四年由国家经贸委确定为国家大型一档企业,同年被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授予“全国用户满意企业”,系国家中药重点五十强企业和医药行业的百强企业之一。公司有近50年中药生产和30余年西药生产历史。现有资产总额41228万元,净资产10378万元。主要生产设备3300余台套,生产发酵容量2100立方米,动力系统水、电、汽、空气、冷冻、真空等与生产相配套,其规模在江西省医药行业位居前列。公司目前固体制、原料药已经通过GMP检查。公司现有品种180余个,主要产品有发酵虫草菌粉(CS-4)、盐酸林可霉素、盐酸土霉素、十三碳二元酸等原料药及中成药(片剂、胶囊剂、注射剂、丸剂、糖浆剂、颗粒剂等)和西药制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注册商标为“赣鹰”牌。其中二个产品获国家质量银质奖,三个产品获部优奖,八个产品获省优奖。发酵虫草菌粉及金水宝胶囊是国家第一个中药一类新药,盐酸土霉素和盐酸林可霉素两个产品多次通过美国FDA复检认证,盐酸土霉素、盐酸林可霉素、发酵虫草菌粉和十三碳二元酸四个产品畅销欧美市场,为国家创收大量外汇,而且是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3)人才支撑我公司十分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近年来,公司每年录用品学兼优的大学生1020名,创造各种机会对这些大学生进行培养;2005年3月7月,公司派技术骨干到华东理工大学进行理论和实验培训;2005年9月今,华东理工大学先后派出8位专家到现场指导和进行实验研究;2006年1月今,我公司派技术骨干4名到江西师范大学参加“林可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课题研究。3.2 组织管理的措施(1)项目实行法人总负责制,由江西国药有限责任公司药物研究所对项目实行管理、指导和监督,由葛友群具体组织和管理本项目。 (2)本项目实行“课题子课题”两级管理。(3)项目实行经济责任制。要将分级子课题进一步细化,要求落实到部门,甚至落实到人,同时制定详细的实验研究进度。(4)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课题责任人对课题执行过程中发生的技术路线或主要研究内容调整、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变动以及其它可能影响课题顺利完成的重大事项及时向江西国药有限责任公司药物研究所报告,并按我公司科研计划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报批。并按我公司科研计划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报批。3.3 组织实施的方案(1)项目研究时间2005年1月2007年12月(2)项目研究分为五阶段 第一阶段(200年1月2005年3月)主要工作(A)项目查新已完成。(B)中英文文献的查阅与整理,撰写关于项目文献综述 已完成。(C)到与本项目研究密切相关的高等院校进行调研,签订技术合作协议 2005年1月2005年3月,我公司派出专家及相关技术骨干先后到华东理工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调研,并同张嗣良等国内著名的发酵工程专家进行了本项目的广泛探讨。2005年先后同华东理工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签立了技术合作项目。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技术骨干的培训。2005年3月2005年7月,我公司先后派出二十余名林可霉素发酵生产线的技术骨干到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发酵工程实验室进行理论和实验方面的培训;同时,在此期间,完成了摇瓶和50L罐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初步优化实验。第三阶段2005年8月2006年9月主要工作(A) 建立中试实验室2005年8月10月,在江西国药有限公司建立了面积为200m2的中试实验室,并投资120万元购置了FUS-50L新概念发酵罐等科研设备和仪器。(B) 与高校联合研究项目的全面启动 2005年9月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中心派出1名博士到我公司进行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工艺优化与放大研究,随后又派来1名硕士同样进行该课题研究;2006年元月,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嗣良教授和储炬教授一行6人到我公司进行现场指导,并进行阶段总结;2006年元月,我公司派出4名技术骨干到江西师范大学进行林可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第四阶段(2006年10月2007年10月)主要工作(A) 大罐多参数采集系统的购买与安装 正在申报计划。(B) 放大研究正在进行。(C)中期验收第五阶段(2007年11月2007年12月)主要工作 结题验收。3.4、计划实施年限、经费预算及来源渠道3.4.1 年度计划2005年3月2005年9月 摇瓶实验(种子培养基优化、发酵培养基优化)、50L罐发酵工艺优化实验、60m3 罐发酵工艺优化探索实验2005年10月2006年9月 50L罐搅拌桨叶组合优化实验、60吨罐生产工艺的稳定和进一步优化实验2006年10月2007年1月 外源因子对林可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及原理分析实验2007年2月2007年6月 60吨罐多参数采集系统的安装与放大实验研究2007年7月2007年10月 酶动力学实验、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建立2007年11月2007年12月 撰写结题报告3.4.2 经费预算 表3 项目经费预算表费用名称申报经费(万元)设备与仪器购置费350包括多参数采集系统的购买与安装费原材料、样品加工费30土建安装费40资料、调研费5实验、检测费50鉴定费2技术合作费25其它费用15合计517 3.4.3 经费来源新增投资337万元,其中自筹经费237万元,项目政府科技资助拨款100万元。四、技术、经济效益分析4.1技术经济效益分析本项目是将多尺度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理论与技术成果动态地应用到林可霉素发酵工业中,如果全面启动该项目,按预定计划完成既定的实施方案,必将会将生产水平提高到比较高的层面。现年我公司林可霉素年产量为150吨,自投产以来,市场不断扩大,行销国际和国内市场,现已成为我公司的主导产品之一,并得到国家出口政策大力扶持,91年首次通过美国FDA认证,为国内该品种通过美国FDA认证获准进入美国、欧盟市场的两家出口企业之一。为国家出口创汇作出积极的贡献。预计项目完成后,单罐净增总亿将达到90110十亿,按月产60罐,每年生产12个月计算,则每年增加产量为72,000十亿,年增加利润14,400,000元左右。所以,本项目的完成必将产生十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2 推广应用前景分析 我公司有二十多年生产林可霉素的历史,产品第一个通过美国FDA认证,产品行销国内外,供不应求。申报该项目旨在运用目前国内外先进的发酵优化控制理论优化原有工艺,最大限度提高发酵生产水平,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故该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将会使原有产业化生产效益更高,同时为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打下雄厚的基础。4.3 项目实施的风险分析我公司从80年代就开始生产林可霉素,也是国内该产品第一个通过美国FDA认证的厂家。由于目前盐酸林可霉素的衍生物克林霉素及克林霉素磷酸酯的市场前景较好,导致盐酸林可霉素的市场价格上扬,需求量大增。故不存在市场风险。同时,也由于我公司林可霉素生产线已通过GMP、FDA认证,生产现场条件完全可以实施上述项目阐述的技术方案;同时,近年来我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院校联合进行本项目中相关内容的研究,我公司具有可靠而可行的技术保证,故亦不存在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4.1 applic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pplication for proxy bidding agency application system. 4.2 bidding agent applications should be submitted by the Agency included in the 5th chapter of the content, and than select file asked to provide appropriate documentation. 4.3 proxy application shall affix its official seal coding and page by page in the specified location. Agent a copy of the application shall have to number the pages and signed original copy (copy) (including supporting documents), and copy should be exactly the same. 4.4 application there shall be no loose pages. 4.5 agent application should be complete with indelible ink (powdered) prints, the agent shall not alter any page of the application. 4.6 bidding agencies offer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nterim measur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tendering agents service charges (meter prices 20021980) rules of the Nineth, tender agent service charges using the difference progressive billing rate. Charg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ndering agents service charges an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he project shall not be floating up and down-floating range must not exceed 20%, otherwise the application cannot pass compliance checks, be invalidated. Due to bidding agency selection and principal-agent contracts signed during charging base bid amount has not yet been produced, it can only be according to the rates of price, bid and the bid amount determines after the end, controlled response rates calculated shall pay tender fee (tender agency fee accounts for the actual bidding agent item for fares). Than the selected person tendering agents service charge control the upper and lower limits, Cap for the State Development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interim measur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tendering agents service charges (meter prices 20021980) of tendering agents service fees under 100%, the lower limit for the State Development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interim measur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tendering agents service charges (meter prices 20021980) of tendering agents service fees u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