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实录_第1页
《登高》实录_第2页
《登高》实录_第3页
《登高》实录_第4页
《登高》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北京顺义牛栏山一中 王春晶 组织上课。师:课前让同学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大家都查了吗?生:查了。师:好,你对“重阳节”了解多少呢?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 出示投影片:重阳知多少? 师:大家注意:其他同学说的时候,你该做什么?生:写。师:对,按照要求,从他所说的内容中提取关键词,写到学案的相应位置上。生1:九九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观赏菊花、饮菊花酒和登高等。在古代,民间的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故重阳节又称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登高的诗很多,一般是写登高的习俗,唐代诗人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生2:我还有点补充。重阳节的习俗有插茱萸,还有戴菊花。北京在清代的时候习俗是把菊花戴在头上,或者是贴在门窗上,目的是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还有就是以前往头上戴菊花的一个变俗,到了宋代,人们就把茱萸和菊花相互赠送或佩带,也是解除凶秽以招吉祥的意思。生3:每到重阳节,我姥姥和我姥爷都出去旅游一下,散散心。我作为孙子、我爸我妈作为儿女,总要买些礼物送给他们庆祝一下。师:现在重阳节又是老人节。(面向全体)关键词写出来了吧?好,把你写的关键词整理成一句话,用一句话来表述你所认识的重阳节是什么样的。一分钟时间。 出示投影片:提取关键词,用一句话表述。师:好,停,时间到。这一排同学,四位同学起来说,从刘天舒那开始,把你写的读出来。生1: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老人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始于东汉,人们登高、插茱萸,插菊花,互赠礼品以示庆祝。生2:那个重阳节,那个是一个传统节日,每年九月初九,从那个清代就有戴菊花的习俗,现在有送点心(的习俗)。师:把你“写出来的”读一下,就没有“那个”“那个”了,是不是?来,读一遍。生再读: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每年九月初九,从清代就有戴菊花的习俗,现在有送点心(的习俗)。生3:九九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人们用很多方式庆祝它,比如插菊花、送点心等等。生4:九九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当天人们的习俗是插花、送菊花以及登高。古代诗人有不少以登高作诗的。师:好,在重阳节这一天古人有很多习俗,赏菊、饮菊花酒、登高赋诗那么一千多年前,在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杜甫就登上了高处,而且留下了非常有名的诗篇,那就是登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杜甫的登高。课前我们让大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到笔记本上,做了吗?生:做了。师:把笔记本翻到字词这一页,小组间交流一下,把你的学习成果跟大家共享,然后从别人那儿吸收你认为重要的地方。一分钟时间。 学生交流,完善自己的笔记。师:好了,时间到,停吧。字词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了吧?好,把书翻开,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下登高,杜甫,一二!生:齐读诗歌。师:能背吗?生:能。师:能,好,试一下,抬头挺胸往前看登高,杜甫,一二!生:齐背诗歌。师:不错!能读、能背、能写,诗歌学习只完成了一部分。在高中阶段,我们还不能停留在读读、背背、写写这个层次上,我们要能从一个新的高度上对一首诗歌进行赏析。赏析诗歌,最关键、最基础的一步就是要对诗歌的字面意思进行理解,而且要理解准确到位。怎样才算是理解的准确到位,我给大家示范一下。 投影出示范例并加以解说: 示例: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理解:解词:万里,离家万里之外,指诗人到处漂泊,居无定所。常,总是。作客,客居异乡。百年,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本联意为:深秋季节漂泊万里客居异乡十分忧愁,晚年百病缠身却又独自登临高台。 比如说,我要理解本首诗的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字面意思,首先看这句诗中比较重要的词有哪些,并加以解释。那么我挑出来的,我认为重要的有:万里,离家万里之外,指诗人到处漂泊,居无定所。常,总是。作客,客居异乡。百年,一生,这里借指晚年。重点词解释清楚之后,那么本联诗的整体意思是什么,我把它连起来,本联诗的整体意思是:深秋季节漂泊万里客居异乡十分忧愁,晚年百病缠身却又独自登临高台。这样,这一联诗的意思就算准确到位地理解了。清楚了吗? 有几个方面要做的?第一、解词,找出你认为对理解本联诗很重要的词,然后加以解释。然后整体解释本联诗。清楚了吧?好,现在请大家按照这个要求自己完成其他三联诗的字面意思的解释,时间68分钟,速度要快,结合课下注释,查工具书,自行完成。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查工具书,解释其他三联诗的字面意思,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并做个别指导。师:大家做得差不多了,停。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成果跟大家共享,然后从别人那里吸收你认为有用的知识。选出你们认为能代表你们组最高水平的同学的答案,帮助他完善,一会儿由小组代表面对全班进行交流。学生小组交流。师:好了,停。咱们这次让一、二、三组的同学展示,好不好?生:好。师:(面向全体)同学说的时候,大家做什么?生:记。师:记到哪儿?生:拾贝栏。师:对,拾贝栏。把你的收获,你认为人家说的好地方写到“拾贝栏”里。 小组代表到讲台上,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本组学习成果。第一小组代表: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解词:猿啸哀:猿啼哀啸。渚:江中小洲。鸟飞回:群鸟翔集,回旋不去。 本联意为:秋日天高风急,猿啼哀啸,江中小洲冷冷清清,沙地泛白,群鸟翔集,回旋不去。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词:落木:飘落的树叶。萧萧:象声词。 本联意为:飘落的树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奔腾不尽的长江滚滚而来。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词:苦恨:深恨。繁霜鬓:多白发。潦倒:穷愁潦倒。新:近来。停:戒酒。 本联意为:世事艰难,深恨时光易逝头发已白,穷愁潦倒(欲借酒销愁却因为疾病缠身)(注:括号中为学生改动的部分),不得不在近来戒酒。第二小组代表: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解词:渚:江中小洲。鸟飞回:群鸟翔集,回旋不去。啸:吼。哀:悲哀。 本联意为:天高,风急,猿在哀啼,清清的河洲,白白的沙滩,鸥鸟翔集,回旋不去。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词:落木:飘落的树叶。 本联意为: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奔腾而来。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词:苦恨:深恨。繁霜鬓:多白发。新:近来。停:戒酒。 本联意为: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双鬓已白,浊酒销愁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第三小组代表: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解词:渚:江中小洲。鸟飞回:群鸟翔集,回旋不去。回:盘旋。猿啸:猿猴啼叫。 本联意为:秋风紧,(风急天高),苍天更空远,两岸(猿的)啼声凄厉而悲凉,水中小洲清冷,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词:落木:飘落的树叶。萧萧:象声词,风吹落叶之声。 本联意为: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水浩浩荡荡。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词:(艰难:指国运和一生的艰难)。苦恨:深恨。繁霜鬓:多白发。(繁:动词,增多)潦倒:形容衰退多病而不能自振的样子。新:近来。停:指戒酒。 本联意为:世事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师:(再次展示第三组学习成果)大家看一看,他们这组的答案与其他组有什么明显不同?生:修改过。师:对,修改过。这才是小组智慧的体现,不断地加以完善、改进,然后呈现给大家,这也是我们交流的真正目的。怎么样?在字词方面还有没有问题?生:没有了。师:没有问题了,把书翻开,齐读一遍,放开声音登高,杜甫,一二!生:齐读诗歌。师:字面意思理解了,可是我没有听出来咱们同学读的和刚开始时读的有什么区别啊?请大家认真体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注意:用一个或几个双音节词写下来。半分钟时间。我们找同学到黑板上写一下。一生到黑板上写:凄凉其他同学在下面写。师:大家说,你写的是什么?学生:悲苦、凄美、悲凉、伤感、窘迫、愁苦、肃杀、悲哀、凄凉师:都感觉到了,是吧?那读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读出来呢?默读一遍,体会体会。学生默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师:可以了吧?这回把我们的理解传达出来,表现出来登高,杜甫,一二!学生齐读。师:好多了。再慢一点,这种情感,语速快是读不出来的。慢一点,声音再大一点登高,杜甫,一二!学生有感情齐读。师:读过几遍了,对这首诗,哪一句或哪几句你比较喜欢啊?理由是什么?两分钟时间,把它写出来。 出示投影片:你最喜欢本首诗的哪一句或哪几句?请说明理由。学生动笔,写。师:好了,时间到。小组交流,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成果。学生小组交流。师:好了,停。下面让第四组说一说,好不好?小组代表到讲台上,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本组学习成果。第四组代表: 我最喜欢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作者远眺,目中所见是疾风、高天、清渚、白沙与盘旋不住的飞鸟。此句不仅渲染了凄清肃杀的环境氛围,还烘托出诗人郁闷的情绪,融情入景,景已有情,一下子把就我们带入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第五组代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话采用对偶的手法,句式整齐,我最喜欢。本联诗形象地写出了落木与长江在秋天时沙沙落下与奔流不息的情景,渲染了气氛,让人感觉到秋的悲凉与作者哀伤、苦郁的心情。第六组代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写得极妙!无边的落木无依无靠,正如诗人自己一样漂流异乡无所依傍,然而最后悄然落下,不尽的长江水在秋日里带来了阵阵凉意,那冰凉的长江之水,浩荡袭来,涌进了作者的心,涌进了读者的心,使人全身都打了个寒战,这种惟妙惟肖的景色描写让人身临其境,身感其情,我最喜欢。第七组代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具有动态性,情景交融:风大,所以闻落叶之“萧萧”而下,紧承首联上句;江中急流,想想那秋叶飘零,静听萧萧之声,怎能没有忧国忧民之志?却无法施展才华、效主报国的机会。几多愤慨恰如心中涌起的“滚滚”波涛,虽是写景,诗人一股勃郁之气,无边羁旅之情却充斥其中,情景交融,增添了意境的独特色彩和悲秋的强烈气氛。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不过我发现大家都比较喜欢前两联,有没有人喜欢第三、四联?学生到讲台用实物投影展示成果。生1: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出了诗人万里飘泊、客居异乡、秋风萧瑟、晚年多病、独自登高。诗人由眼前的景象想到了自己的遭遇,情景交融,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的孤独苦闷。生2:我最喜欢本诗的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悲秋常作客”中,作者不仅独在异乡为“客”,还是“常客”,且在离家万里之外的“悲秋”季节。“百年多病独登台”中,作者不仅有“病”在身,还是“百年多病”,却还要“独自”登上高台。这两句话中的每一个字无不体现着作者的郁闷愁苦与悲冷寂寞的处境。生3:我最喜欢本首诗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因为它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着笔,表现出作者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伤情怀。其中包含了九重悲哀,更是一语道破“苦”的来源,同时又反衬出作者生活的时代,才子落魄,庸人高官厚禄的痛苦局面,从而体现出作者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郁闷之苦。师:同学们写的真好!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同学们都是从某一句或某几句来感受的,对吧?但是对于一首诗的理解,是不能够肢解开来理解的,诗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们对诗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什么呢? 出示投影片: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参考所发资料,将自己对本诗的整体感受整合成一段文字。师:根据你自己的理解,基于以上同学们的交流,你可以从中吸取他们的某个观点,再结合老师给大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