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doc_第1页
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doc_第2页
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doc_第3页
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doc_第4页
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f66b2544c4510d31edd43765342f5e1.pdf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江西省会昌中学 文沐生“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是春秋晚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其中两条教育思想。我想关于孔子提出的教育原则及方法的论述与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我虽为教育门中人,但以目前的阅历,着实想不出这里面还有什么新鲜花样。因此,我只能对此作一综述。既为综述,那么文章的很多观点当然已是先前学者、圣贤讲透了的。我在这里只是略微谈谈我的一些我的所见所闻罢了。文章先从孔子的身世及时代背景出发,谈了孔子的理想及教育成就,接着论述了“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涵义与关系,最后再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在当今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孔子的身世及时代背景为何要谈“孔子的身世及时代背景”?因为任何正确言论(或真理)的提出都有与其提出人的阅历及时代背景相关。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僻内乱,从他父亲开始,迁至鲁国定居。他的父亲叔梁纥,是当时有名的武士,曾经立过两次有名的战功。在其六十六岁时,娶颜征在为妻,即孔子的母亲。孔子诞生于鲁国境内尼丘山附近的一个小山村,取名为丘,字仲尼。然而,尼丘山并没有给孔子及家庭带来安宁的生活,孔子三岁时,(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从此,由母亲颜征在携孔子在鲁国过着相依为命而清苦的生活。家道中落,生活贫贱,因此孔子在同龄孩子中显得有些早熟,同时也因此而无法享有贵族一般的受教育权利。尽管如此,孔子并没有形成冷酷、孤僻的性格,反而让他成为勤奋好学、关爱苍生,提倡仁爱及受后世景仰的至圣先师。孔子是好学的,他所拥有的知识与道理,几乎都是通过自学而来,同时也学无常师,只要看到、听到谁有他不知道的知识,都虚心向他请教,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因此,孔子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他三十岁时,已成为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即所谓“三十而立”!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周朝天子地位衰落,已不再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先有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结束。接着,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春秋时期开始,从此,周王室衰微。从前是周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这便逐渐形成春秋诸侯争霸的战乱局面,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及楚庄王先后成伯。即使是周天子也派代表,甚至是亲自参加会盟,承认他们的霸主地位。孔子的理想及教育成就孔子的最大理想是希望在政治领域有所作为,希望成为“武王之周公”, 次之亦愿成为“桓公之管仲”,若再不济能成为“郑国之子产”也行。然而,由于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鲁国担任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的时间里,鲁国大治,即使是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但好景不长,随后孔子与当时实际掌权的鲁国贵族三桓矛盾暴露,同时鲁国君臣迷恋歌舞,不理朝政,其中权势最大的季孙氏也不想再任用孔子了。孔子不得已离开鲁国,出外周游列国寻找出路。公元前497年(已是春秋末期,战国大约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孔子登上泰山,放眼望去,遂感脚下的大地竟会如此渺小。他要用自己宏大的理想来改变这片苍凉的大地,建立一个充满爱心与仁义的社会。在这里,他走上了自己的木轮牛车,携同自己的弟子,踏上了周游列国的征途。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的心血用在教育事业上。所以,孔子的最大成就却是在教育领域。孔子在阙里(孔子故里)收徒授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开创了私人办学之先河。他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他的学生相传有3000人,其中最著名的有72贤,比如:在德行领域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曾参;在言语外交领域有宰我、子贡;在政事领域有冉有、子路;在文学领域有子游、子夏。孔子的学生大多数出身贫贱,年龄参差不齐,有的与他几乎同年,有的与他相差三四十岁,还有父子二人(如曾点与曾参)都是他的学生。纵观孔子的一生,有一大半的时间,他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对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善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他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如:“性相近,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知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以致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等等。他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不愧为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二者的涵义一)“有教无类”的涵义有教无类,是指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西周前期(大约至周成王时),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然而,此时的教育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奴隶就更不用说了。我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之所以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的理想及内心使然。他把“仁”作为行人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既为“大同”,则理应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同时,当时西周王室势力的衰微,再也难以牢牢控制教育的垄断权。这也为孔子实施“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提供很有利的社会环境。孔子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二)“因材施教”的涵义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在孔子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个这样的关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案例: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附原文:论语先进第十一节选: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如今,教育已实现大众化,在学校里既有很多的男生,也有很多的女生。不同的教育阶段之间,学生年龄差别大。不同的学生又有其不同的家庭背景,形成不同的个性,其学习的悟性能力也有差别。所以,现在看来,“因材施教”的涵义是在教育教学中要因性别差异、年龄大小、个性区别及学习领悟能力差异,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掘。“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应该这么说,我们的教育欲实施“因材施教”这个方法理念,其前提是我们的社会及教育已经实现了“有教无类”的理想。因为只有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生活环境的受教育对象,无论其生活富有还是贫困;无论其天资聪颖还是平平;无论其性别是男还是女,我们的教育才谈得上“因材施教”。教育因为有这些不同的“材”,方有实施不同的“法”的可能,进而造就将来社会合格之公民,使其成为不同岗位上的“才”。“有教无类”,更多的是体现了社会及教育的公平性。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在当今的任何一个国度及社会里,其公民都应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在一个国度里,比如说我国,由于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虽然国家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因为经济发展更落后,其享有的教育资源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尤其是在现有的高等学校招生体制下,对中西部地区及广大的农村地区的青少年、儿童来说,是有欠公允的。我想,我们现在对“有教无类”这个教育理想,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公民应接受教育”这个层面上来理解,而应更多地从“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公民享有的教育条件及教育资源在同一个国度及社会制度下,其差异是否很大”这个角度来理解。如果差异太大,也就不能说教育公平了,社会公平了。当然,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因为不同地区的天然禀赋及发展条件不一样。但作为在同一个国度及社会体制下,尤其是在我国高度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下,差异一定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和谐的社会难以建立。因为中西部地区也为国家整体的发展及东部的优先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样,农村为城市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而“因材施教”,就当今而言,主要是说明在教育中应该采取的方法和态度,更多地从“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群体,作为实施教育内容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因人而异”这个微观层面上来提倡的。盖而言之,“有教无类”反应的是宏观层面上的社会及教育理想,而“因材施教”反应的则是从微观层面上应提倡的教育方法和态度。两者当然是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才能使教育发挥“人尽其才”的理想境地,也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在当今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如前所述,“有教无类”是我们社会和教育的理想。那么这个理想我们实现了吗?当然,依据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个成就来看,我们可以说已经实现了。但仍须强调的是:我们对“有教无类”这个教育理想,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公民应接受教育”这个层面上来理解,而应更多地从“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公民享有的教育条件及教育资源在同一个国度及社会制度下,其差异是否很大”这个角度来理解。社会发展到现今这个时代,已经大不同于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当然,对于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一个人民教师,抑或是一个班主任来说,在进行班级学生服务管理时,“有教无类”这个教育理想应该还有这样一些要求:教师应该做到不会因为某些学生家庭富有,其家长与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联系紧密(比如说:偶尔邀请教师吃饭及送礼),而趋炎附势,对其子弟另有特殊关照;应该做到不会因为某些学生天资聪颖,品学兼优,对其亲睐有加,却对另外一些学困生偶有冷嘲热讽而关注不周。在执行班务工作中有很多的细节,或多或少能反映教师是否做到全面关注学生,是否做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比如说学生座位的编排是否体现公平性及适当遵循学生自愿的原则。不过,话又说回来,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但是教师在脑海中必须有“公平”这个思想观念,而且必须躬行实践。多数班级的学生人数大约在40至60之间,不同个体,千差万别。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中,应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使不同的学生得到最大限度最有的发展。面对两位及以上学生犯同样的错误,应该结合其不同的个性及平时表现给予不同的教育劝导,有的应该给予严厉批评,有的应该旁敲侧击,有的应该做到润物无声、和风细雨等。这对于一个老师来说,这些不同的做法也是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的一个具体表现。放眼望去,我们发现在同一个地区,几所同设有高中的学校,但却有重点和普通之别,有些是名为某某重点中学,有些是名为某某普通中学。而且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又将学生划分在不同的层次中,于是又有奥赛班、实验班、重点班及普通班的层次划分。所有这些做法,很多政府部门及学校美其名曰:“因材施教”。果如是乎?非也!其实,“因材施教”这个方法原则,更多是指一个老师在面对不同个性,来自不同环境的学生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其本意是尊重个体的差异性,而出发点是关注所有的学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而我们现有的分层教学,在实践中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相反倒是打击了一大片学生的积极性,一些原本思想品行端正的学生,因为学得慢而学业不佳,受到不公平的教育待遇。所以这种分层教学只是片面的“一刀切”的做法。因为这里有个令人更为担忧的问题,既然名为“因材施教”,那又为什么往往在普通层次教学中配置一些所谓教学经验不足或者说责任心不强的教师,而在重点层次及以上教学中即配置一些所谓教育经验丰富或者说责任心强的教师呢?这显然是不合情理,也不合教育公平,也就很难谈什么“因材施教”了。实际上,在普通层次的教育教学中更需配置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因为普通层次的学生的确有更多的不良习惯,如果是有经验的教师对他(她)们进行疏导教育,或许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到了高中这个学习阶段,真正学习习惯好的,自觉性强的学生,他(她)之所以优秀已经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了。而我们现有的教育现状,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只是在培养一群能够听话的乖孩子。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其实也可以这么说:“高徒亦出名师矣” !另外,还有这样一个现象:现在很多家长通过“走后门”的渠道,将其分在普通班层次的子女转到重点班甚至是实验班。他们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也不是因为重点班或者说实验班的教师如何的厉害教书而慕名转班,是在为子女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未来人际关系网。我想这种现象同样能说明我们的分层教学并非已真正执行“因材施教”这个教育理念。既然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